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部分土填遇化与恢fell工矿废弃地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进展.仇荣亮'汤叶涛 章卫华 董汉英 韦献革 蔡信復(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州510275:广东省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匱点实验室,广州510275)摘要 工矿废弃地蕙金属污染已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本文阐述了工矿区多金属污染土填植物修复和化学修复 的研究现状及其修复实践。考虑工业废弃场地和矿山与周边地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不同特点,提出了今后化学修复和生物修 复的研究方向与研究重点;结合国内外多金厲污染土填修复技术与机理研究动态,指岀了当前相关领域研究中应该关注的主 要问题.关词工业废弃地;矿区;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化学修
2、复矿产资源的开发在为国家提供重要战略资源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地质灾害、生态破坏等严重后 果。矿冶活动是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叨,我国因采矿累计占用、破坏土地达743万公顷,且每年仍以4 万公顷的速度递增,而全国受矿业影响的土地复垦率却只有13.3%“:,且其中主要是煤矿山的相对较高 的复垦率贡献,而金属矿山的复垦率相对较低,这与发达国家75%的复垦率相差甚远。此外,矿产资源 的开发利用所造成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由地球化学遴、食物憐迸入生物体”,给矿山及其周边地区居民的食 品安全、生态安全甚至社会和总荒来严宝附患,因此对矿区污染土壤的生态恢复就显得十分重要。另一方面,伴更着頂工业时代的来临、世界
3、经济格局和城市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城市工业废弃地问 题日益成为城市管理者和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 城市工业用地转变为城市绿化、公共设施甚至居住用地,但对污染场地的面积、数量、分布和危害程度还 认识不清,治理措施缺乏针对性,这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现实的或潜在的危害。因此,对城市工业 用地土壤污染程度与范围的判定并选择合适的修复方法进行修复显得日益重要。以广州市为例,自2005 年起实施的“退二进三”规划,将把辖区内的427家污染企业从市区撤出,其中65家大气污染重点企业, 134家水污染重点企业,同时还包括228家广东省要求全面达标的重点污染企
4、业。因此,随着第二产业占 主导的产业结构局面逐渐被大力发展的第三产业所代替,大量的工业企业用地将被置换成其它类型用地, 长久以来潜在的土壤污染问题也将逐渐暴霭出来。如何修复这些污染场地,降低其对城市生态系统及人类 安全的威胁,满足公众对环境质量越來越高的要求,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在可持续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整体而言,工矿废弃地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往往表现为多种重金属的复合污染。由于复合污染土壤重金 属之间通常发生交互作用,一方面导致污染土壤的生态毒性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影响污染物的赋存状态及 生物可利用性7,为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的应用带来了困难。因此基于工矿废弃地和周边地 区多金属污染土壤
5、的不同特点开展修复技术和机理研究不仅是当前国际资源与环境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也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应优先关注的问题之一。1矿区多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技术与机理研究动态在矿山和矿业废弃地修复的管理和研究方面,国外起步较早,美国在1977年就通过了 “地表采矿控 制和修复法案”,1990年通过了 “废弃矿山修复法案”"切。与传统的化学和物理治理技术相比,植物修复 具有经济、对环境友好、能保持土壤生产力和无二次污染等优点,近年来一直是国内外重金属污染矿山修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40571144): NFSC广东联合基金重点项目(NO.U0833004):国家高技术研究
6、发展 计划(863)项目(NO.2007AA061001; No.2007AA06Z305);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研究团队项目(No.06202438);国家环保部“全 国土壤现伏调査及污染防治项目” (144080001!)'作者简介:仇荣亮(1967)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水土环境污染修复复的研究热点。植物提取技术因其治理效果比较彻底且没有负面影响而为众多研究者关注,自Brooks提 出超富集植物(hyperaccumulator)的概念何,Chaney提出利用超富集植物清除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思想以来 (,植物提取修复技术逐步成为国际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的热点研究领域。作为一种“绿色”的污
7、染治理 手段,该方法在矿山周边中低污染农田土壤修复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与植物提取技术相反,植物 稳定技术是将重金属元素吸收积累在根部、吸附在根表面,沉淀在根区的技术。植物稳定技术由于能减少 地表径流侵蚀、风蚀等造成的重金属元素的迁移扩散,特别适用于污染程度较髙且植物提取技术难以成功 实施的矿业废弃地等重金属污染土壤,可以在污染源头减少矿山污染的危害。植物提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首先取决于超富集植物的发现和筛选。目前,世界上共发现超富集植物有 400多种伺,但通常只能对一种重金属元素表现出富集能力,仅少部分可以超富集吸收两种或两种以上的 重金属何近年来我国科学家陆续发现了 Zn、Cd、As、M
8、n的超富集植物多种"“切,但能用于复合污染 土壤修复的多金属超富集植物尚不多见。目前,国内外关于超富集植物吸收重金属的机理研究取得了定 进展,主要涉及以下过程:(1)超富集植物根系对重金属的活化):(2)植物体内重金属的赋存形态与吸 收转运过程处如,不同类型重金属离子呼吸收与传输机理可能存在明显差异初;(3)植物体内重金属的 储存和解毒过程如。近来植物抗氧化曲系统以及氮素代谢过程在应对重金属胁迫方闻的作用也得到重视 "切。与料金属离子相比,多金属复合污染土壤重金属的活化与吸收过程可能因为重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 而更为复杂。因此,对多金属超富集植物的植物吸牧与冨集机理的研究将有
9、助于了解不同重金属离子吸收、 积累和忍耐机理,同时可以将这项技术更成功地应用于复合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植被的重建被公认是固定矿业股弃物,减少污染物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及美化环境的最好方法,但 矿业废弃地对植物来讲是一个非常恶劣的生长环境,因为它存在着许多限制生长的因素,尤其是高浓度的 残留重金属、极端酸性、大量营养元素(如N、P)的缺乏和吸差的土质结构"珊旳。这些特征导致许多矿 山(废弃地)即使是经过多年的废弃之后,绝大部分还是缺乏自然植被的生长z。现行的矿业废弃地的生 态修复主要是强调废弃地上植被的重建(revegetation),并通过植物稳定技术减少废弃地中重金属对周边 环境的污染
10、(5'M为了达到使植物能生长并建立在废弃地的目的,现行的主要措施包括:(1)基质改良, 主要利用一些含钙镁的碱性物质、富含有机物的工业副产品及废弃物(如煤灰、污泥)等改善基质的理化 性状和营养条件,降低重金属的生物毒性,通过“以废治废”完成矿业废弃地的植被重建勉;(2)隔离层 的使用,是利用开矿时所产生的碎石作为表土与废弃地之间的隔离层,以阻碍底质中重金属的向上迁移; (3)利用重金属耐性植物或一些本土草种”来进行植被重建。经过基质的改良结合耐性植物种的利用, 己成功地对一些矿业废弃地进行了修复亦。但目前的矿业废弃地(尤其是重金属矿业废弃地)的植被恢 复/重建无论理论研究还是实践上都存
11、在不少要急需解决的问题。如:(1)耐性植物的种子资源非常有限, 目前世界上仅在温带地区能提供商业性的金属耐性的草种;(2)金属耐性植物往往只是对专一金属具有耐 性;(3)由于植物金属耐性种群的缺乏和相关修复实践的限制,植物对多金属复合污染的耐性机理和植物 固定机理尚缺少系统的研究;以上的因素严重限制了多金属矿业废弃地的植物稳定技术的大面积利用除必要的基质改良措施外,通过添加化学固定剂降低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也成为化学强化植物修复的 重要手段之一“。化学固定剂对重金属离子的固定过程主要包括:(1)固定剂表面对重金属离子的离子 交换或者配位吸附作用(;(2)与重金属通过溶解-沉淀作用生成溶解度很低的
12、无机盐类阳:(3)在土壤 矿物或者化学固定剂表面先生成无机盐沉淀相,重金属离子再扩散进入矿物的晶格皿切。但不同化学固定 剂对不同重金属固定效果有很大差异,同时固定机理也可能同时存在多种反应过程,并受到共存离子、环 境pH、土壤矿物等因素的影响。而对于植物提取技术而言,实际应用中常通过化学螯合剂来活化土壤重 金属以强化植物提取修复效果。常用的化学螯合剂包括人工合成的EDTA、HEDTA、NTA、EDDS、EGTA、 CDTA、EDDHA等和一些小分子有机酸如柠檬酸、苹果酸、丙二酸、乙'酸、组氨酸等亦呵。近年来也有研究发现一些天然植物性有机酸如没食子酸、酢浆草酸等提高土壤重金属的生物可利用
13、态效果与EDTA相 当,而对重金属Cd、Zn、Ni的活化效果甚至比EDTA好叭近年米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土壤微生物(如固氮菌、溶磷菌、菌根菌等)在重金属污染矿山废弃地的 植物修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创,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植物生长和营养吸收(52* 533; (2)通过固定重金属提高植物耐性和定居能力切;(3)提高重金属有效性,促进植物吸收;从而提高 超富集植物修复污染土壤的效率。2工业废弃场地化学淋洗修复研究进展表1常用的重金II污染土厦淋洗试剂淋洗剂处理效果水地表水或处理后的地 下水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并不太好,対采在现场的土壤中Pb等金属的除去率几乎可以忽略 (Cline
14、 and Reed 1995)乙二胺四乙酸 (EDTA)在较大的pH的范围内,能和土壤中绝大多数样离子重金属形成络和物,而大大增加 其去除率。在EDTA董不足的条件下会对重金属有一定的选择件,其次序为Cu> Pb; Zn> Cd; HgNCr; Fe; As (Peters 1999).pyridine-2t 6-dicar boxylic acid (PDA)PDA在浓度较高的条件下(PDA:Pb = 3:1),其对Pb的去除效盘和EDTA相当(Macauley and Hong 1995).All合剂二乙基三乙酸(NTA)对比EDTA,NTA对大多数送金恳的去涂率较低,并且其淋
15、洗时间较长Peters and Shem NTA对重金属有一定的选择性,其战序为Cu> Cd> Pb,但NTA属于二类致癌物质,一 般不養;义采用J (Peters 19V9)。乙二醇双四乙酸 (EGTA)、乙二脸二乙 酸(EDDHA), D7PA, DCyTA肘Fb污魏士氯 不同的淋洗试刊表现岀来不同的去除效果,EDTADTPAEGTA>EDDHA (Huang et al 1997)。Hong ar.d Li (2002)发现 DTPA 是和 EDTA样的具有强鳌合 作用和龜复利用性的盛合剂,并且具有一定的生物稳定性.对含Cd的土壤来说,其萃 取能力的次序为:DcyTA&
16、gt; EGTA> EDTA >NTA (Hong and Pintauro 1996).有机酸 或有机 酸盐(天 然整合剂)柠様酸,酒石酸、草 酸,柠様酸,乙酸柠樣酸对重金属有一定的选择性,其次序为Cd> Cu> Zn> HgNPb: As >Cr; Fe对Cd 的去除效率甚至大于EDTA (Peter 1999). Wasay et al. (2001)研究了不同种类有 机酸对不同质地土填中重金属的去除率。结果表明,柠樣酸、酒石酸、草酸+柠檬酸 对粘质土壤Cr ,Mn ,Hg和Pb的去除率分别为43-45%, 37-41 % , 91 %-92 %和75
17、 %;对壤质土壤柠様酸可以去除96 %的Cd和89 %的Pb ,酒石酸可以去除91%的Cd 和87 %的Pb;对于砂质土壌柠様酸和酒石酸对重金属Cd、Cu、Pb、Zn的去除率分别 为 84-91% , 73-84 % , 56-70% ,72-81 %. Cline and Reed (1995)发现 0.1 N 的乙 酸对土壌中Pb的去除率可以达到45%柠檬酸铁可以同时利用柠樣酸根和彼根离子的配位能力,有望同时增加Cu, Pb, and Cu在土 壤中的可移动性(Ottosen et al. 2005)。乙酸钱对重金属有一定的选择性,其次序为CdNZnMHg; Cu; Pb> Cr;
18、AsFe,其对Cd的去 除效率甚至大于EDTA (Peters 1999)草酸盐草酸盐对重金属有一定的选择性,其次序为HgMCu > Cd > Zn; As > Cr: Fe > Pb, 在某些土壤中对Hg的去除率甚至大于EDTA (Peters 1999).无机酸HC1, HN03, H2SO4,相比其他无机酸,HC1对重金属有较好的去除效率.酸浓度越高,去除效果越明显 (Semer and Reddy 1996 ) Cl ire and Reed (1995)发现 0 IN 的 HC1 对 Pb 的去除率 可以达到约90%.过高的酸度会严重地破坏土壤的理化性质,使大
19、it土填养分淋失, 并严重破坏土填微团聚体结构。另外由于其自身的性质使其无法回用,同时在淋洗过 程中还会产生大量废液,增加后处理成本。KI相比EDTAKI更能增加Hg在土壤中的移动性(Reddy et al. (2003)无机盐CaC12Cline and Reed (1995)发现土壤中36%的Pb能被0. IM的CaC12溶液去除,主要 通过离子交换或与Cl-形成配位化合物。阴离子表活剂十二烷 基磺酸钠(SDS)SDS对重金属Pb和Cr的去除并不有效,Pichtel and Pichtel发现,SDS仅仅能去除 30 - 40. 5% 的 Pb 在 pH=4.4-10. 9.去除 29-3
20、5% 的 Cr 在 pH=2.2-3.2.表面活 性剂季胺型阳离子表活剂Kimf (1995)发现季胺型表活剂对土填中微量金属阳离子的解吸作用,当其吸附作用 等于或超过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时能显著促进微量金属阳离子的脱附,而且,表面活性 剂的链越长效应隊奇.虽然阳离子表面活件剂能在一定稈度上去除+填中费金属但 其生物降解性差,在淋洗过程中容易残留,易造成土壤的二次污染。173第二部分土填退化与恢复建近年来,土壤淋洗技术正以其广泛的适应性和快速性而被广泛地在实验室进行研究并且应用于工业废 弃场地等野外实际治理中刚。土壤淋洗技术是采用酸、碱、螯合剂、盐类及表面活性剂等刚,增加重金 属在土壤中的溶解性和
21、可移动性,并通过冲洗、淋滤、浸提等方式,从而达到移除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的 目的。土壤淋洗技术比较适合于多为砂性土壤的城市工业废弃土壤修复,当土壤中的粘土以及腐殖质含量 增加时,土壤淋洗的效果有可能会降低。大多数重金属在土壤中均以不可溶的形态存在,因此在土壤淋洗过程中需要额外地添加淋洗试剂来增 加其在土壤中的溶解性和可移动性。常用的用于重金属淋洗的试剂包括整合剂,无机酸以及表面活性剂。 鳌合剂比如EDTA, NTA,柠檬酸,NH4+和卜溶液等能和某种重金属形成可溶的络和物而大大地增加该重金 属在水相中的可移动性。而盐酸或硝酸等酸性物质能通过改变土壤中的pH而促进重金属在水中的溶解,也 有研究者利
22、用表面活性剂来处理重金属污染的土壤,通过改变土壤中有机物构成,从而增加与有机质结合 的重金属的解吸'。表1总结了常用的土壤淋洗试剂以及其适用性。选择的淋洗液应当同时具备以下性 能的:对土壤的理化性质没有强的破坏作用;使用的淋洗剂必须价钱较经济具有实用性;对土壤中 的重金属有很强的溶解能力;淋洗剂和重金属的结合体易于分离可以往复利用并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才能最大限度的减轻淋洗液在修复过程*对土壤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效应.3工矿废弃地多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实践第一个大规模(large-scale)的土壤湫洗项目是在美国新泽西州于1992年10月完成的。根据2000年美 国环保局的报告(EPA
23、2000),在6CQ多个政府资助的场地修复高新技术示范工程中有4.2%的项目采用的 就是土壤淋洗技术。现在针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化学淋洗技术已经有比较成熟的商业运作冋。表2列出的 是美国已经成功实施的土壤冲洗修复重金属的示范项目。我国土壤化学淋洗技术的研究非常有限,处在起步阶段。近年来在国家环保部全国土壤现状调査与 污染防治专项的支撑下,国内相关单位针对土壤淋洗技术开展了大量工作,中山大学近年来系统比较了 淋洗剂EDTA在各种操作条件下对多金属污染土壤的去除效率,并研究了不同淋洗剂的组合淋洗王艺咲6n 在室内中试实验的基础上,利用化学淋洗技术修复了广东省某工业废弃旧址内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建立
24、了化学淋洗修复重金属污染工业废弃地示范基地。表2采用土壤淋洗法成功修复的重金H污染的案例污染场地名称以及位置淋洗剂目标重金属相配套工艺Ewan Property, NJ清水As, Cr, Cu, Pb以溶剂萃取有机污染物作为预处理GE Wiring Devices, PRKI溶液Hg洗后土壤现场回填并以清洁土壤覆盖King of Prussia, NJ淋洗试剂Ag, Cr, Cu污泥处覽Zanesville Well Field, OH清水As, Cr, Hg, Pb热处理法去除有机污染物Twin Cities Army Ammunition Plant, MN酸Cd, Cr, Cu, Hg,
25、 Pb土填淋滤Sacramento Army Depot Sacramento, CA淋洗试剂Cr,Pb洗出液的异地处理注:引自EPA, 2000我国对于矿山废弃地的植物修复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我国在金属矿山废弃地改良方面 的研究多侧重于酸性Pb/Zn矿的植被恢复,对于碱性Cu矿尾矿砂的改良研究也正在开展之中。在重金属 矿业废弃地生态恢复的理论与技术研究方面,中山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的合作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 对金属矿山废弃地自然定居植被调査研究的基础上,筛选山了-批具多金属耐性的本土植物,提山了行之 有效的基质改良方案,在植被重建和重金属植物固定等方面取得一系列进展3>
26、 51 0此外,安徽师范大学、 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通过对全国各地的重金属矿山和尾矿的野外调査分析,报道了大批具有 重金属耐性的植物,北京矿冶总院在铜陵五公里铜尾矿、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在德兴铜尾矿的生 态恢复研究也都是矿山废弃地植被重建的代表性工作。在植物修复领域,Chaney是国际上最早开始超富集植物研究,并最先将其投入成功商业利用的科学家 之一,他领导的研究组和Viridian环境修复公司合作,先后在美国和加拿大成功进行了 Ni污染土壤植物修 复的野外工作,2004年在印度尼西亚的Cd污染土壤修复工作也取得了成功皿】。Baker等在英国洛桑试验 站、Robinson等在法
27、国南部利用盆栽和田间试验研究了植物提取修复污染土地的潜力,认为超富集植物 Thlaspi caerulescens可以作为Zn、Cd这两种污染金属的修复植物® 70L从2000年起我国学者陆续发现了 一批As、Zn、Cd、Mn的超富集植物,并对超富集机理和影响植物修复的因素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中国 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壞研究所、中山大学等在863项目的支持下,在国内分 别建立了 As、Cu、Zn等单金属污染土壤的矿山及周边污染土壤植物修复基地,并开始了多金属污染土壤植 物修复的的研究实践切。_ .': a4研究展望针对工矿废弃地和周边地区多金属污染土壤
28、的不同峙点,目前亶以下几方面需要开展更为深入和系统 的研究。1)应继续寻找和发现多金属赳富隼植物与耐性植物,并以已发现植物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加强多 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植饬谟取与植物稳定修复机理研究。2)对于多金属污染体系而言,不同类型重金属在不同土壤-植物系统中的吸附,迁移转化行为,相互 作用规律以及交互作用机理研究有待深入。应分别从化学、微生物和植物等相关方向比较不同类型重金属 固定、活化、稳定和吸收的机理,结合重金属特异性吸收与富集机制以及多种重金属之间的交互作用,阐 明复合污染情况下超富集植物对多金属的吸收、富集、解毒等生理生化机制。3)在矿山及周边地区多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实践中,应开
29、展以植物稳定和植物提取为核心技术的化 学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体系及其修复机理研究。4)进一步研究化学修复中各类型淋洗剂对不同类型污染土壤的淋洗效率和操作条件,以形成完备的 技术库,为工业废弃地多金属污染土壤的化学修复提供广泛的技术平台。5)应在相关修复项目积累的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参考国外成功案例,研制和改进化学淋洗修复的一 体化设备,提高其移动性、操作性和可重复利用性。6)目前对化学修复淋洗剂在土壤中的残留及造成的后续影响研究关注较少,应加强各类淋洗剂在土 壤中残留的风险研究,同时由于人工整合剂与重金属和络和能力强,因此在淋洗之后重金属和淋洗试剂比 较难以分离有可能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从而限制
30、这些人工鳌合剂在土壤淋洗中的广泛使用,应继续加强 对靈金属和淋洗液分别进行回收回用的技术与机理研究。参考文献1 Dudka S, Adriano D C.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metal ore mining and processing: a review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1997,26: 590-602.2 Shotyk W, Weiss D, Appleby P Q et al. History of atmospheric lead deposition since 12,370 l4C yr BP
31、 from a peat bog, Jura Mountains, Switzerland J. Science, 199& 281: 1635-1640卩黄铭洪.环境污染与生态恢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36/84.4 黄铭洪,骆永明.矿区土地修复与生态恢复J. 土壤学报,2003,40(2):161.169.5 Li MS.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mineland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metalliferous mine wasteland in China: A review of resear
32、ch and practice 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06, 357: 38-53.6 Sasaki K, Haga T, Hirajima T. Distribution and transition of heavy metals in mine tailing dumps J Materiak Transactions, 2002,43: 778-27837 魏树和,周启星,王新,等.一种新发现的镉超积累植物龙葵(Solanum nigrum L) J科学通报,2004,49(24): 2568-2573.8 Surface Mini
33、ng Control and Reclamation Act. USCJ021 et.seq Public Law, 1977,87-95,9 Abandoned Mine Reclamation Act. Public Law, 1990, 58-101.10 Brooks RR, Lee J, Reeves RD, et al. Detection of nickeliferous rocks by analysis of herbarium specimens of indicator plants J. 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1977,
34、7: 49-57.11 Chaney RL Plant uptake of inorganic waste constituents In: JF Parr. PD Marsh and JM Kia, Editors, Land Treatment of Hazadous Wastes, Noyes Data Corporation: Park Ridge, NJ. 1983, 50-76.12 Baker AJM, Brooks RR. Terrestrial higher plants which hyperaccumulate metallic elements: a review of
35、 their distribution! ecology and photochemistry (Jj. Biorecovery, 1989, I: 81-126.13 Gardea-Torresdey JL, Peralta-Videa JR, Montes M, et al. Bioaccumulation of cadmium, chromium and copper by Convolvulus arvensis L.: Impact on plant growth and uptake of nutritional elements J. Borecurce TiKhnoigy, 2
36、004,92(3): 229-23514 Qiu RLt Fang XH. Tang YT, et al. Zinc hyperaccumulation 处6 upvakv by Poteilla griffithii Hook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toremediation> 2006,8:299-310.15 Tang Yetao, Qiu Rongliang*, Xiacwen, Fng Xiaohang, Yu Fangming, Zhou Xiaoyong and Wu Yudu. 2009, Zn and Cd hyperaccumul
37、ating cham. tenstics ot Pieris divaricata Va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 and Pollution. 38(1/2):26-3816 陈同斌,韦朝阳,黄泽春,等.碎超寓集植物娱蚣草及其对碑的富集特性J.科学通报,2002,47(3): 207-210.17 韦朝阳,陈同斌,黄泽春,等.大叶井口边草一种新发现的富集碎的植物J.生态学报,2002,22(5): 77X7&18 杨肖娥,龙新宪,倪吾仲,等.东南景天(Sedum alfredii H.)一一种新的锌超积累植物几 科学通报,2002
38、, 47(13): 1003-1006.19 刘威,束文圣,蓝崇饪.宝山堇菜(Viola baoshanensis)一种新的超富集植物(JJ.科学通报,2003,48(19): 2046-2048.20 薛生国,陈英旭,林琦,等.中国首次发现的锈超积累植物一商陆J.生态学报,2003,23(5): 935-937.21 Chen YX, Lin Q, Luo YM, et al. The role of citric acid on the phytoremediation of heavy metal contaminated soil J Chemosphere, 2003,50 (6):
39、 807-811.22 Robinson BH, Leblanc M, Petit D, et al. The potential of Thlaspi caerulescens for phytoremedi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J. Plant and Soil, 1998,203:47-56.23 Cui YS, Wang QR, Dong YT, et al. Elemental sulfur effects on Pb and Zn uptake by Indian mustard and winter wheat JJ. Journal ofEnvi
40、ronmenul Sciences (China), 2003,15(6): 836-840.24 Lombi E, Zhao FJ, Dunham SJ, et al. Cadimium accumulation in populations of Thlaspi caerulescens and Thlaspi goesingense JJ. New Phytologist, 2000,145: 11-2025 Papoyan A, Pineros M, Kochian L. The effect of plant cadmium and zinc status on root and s
41、hoot heavy metal accumulation in the heavy metal hyperaccumulator, Thlaspi caerulescens J New Phytologist, 2007,175: 51-5826 Zhao FJ, Dunham SJ, McGrath SP. Arsenic hypcraccumulation by different fem species J. New Phytologist, 2002. 156(1): 27-31,27 Qiu RL, Liu W, Zeng XW, Tang YT, Brewer E, Fang X
42、H Effects of exogenous citric acid and malic acid addition on nickel uptake and translocation io leaf mustard (Brassica juncea var. fbliosa Bailey) and Alyssum corsicum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 and Pollution. 2009, 38(1/2):15 2528 Hu PJ, Qiu RL, Senthilkumar, P, Jiang D, Tang YT, Liu FJ
43、, Tolerance, accum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zinc and cadmium in hyperaccumulator Potentilla griflfithii. Environment and Experimental BotonyJ. 2009,66:317-32529 Li YM, Chaney RL, Brewer ER ct al. Phytoextraction of nickel and cobalt by hypcraccumulator Alyssum 倂cies grown on nickel-contaminated so
44、ils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3,37(7): 1463-1468卩0 Ayoub AS, McGaw BA, Shand CA, et al. Phytoavailability of Cd and Zn in soil estimated by stable isotope exchange and chemical extraction J. Plant and Soil, 2003,252: 291-300卩 1 Qiu RL, Zhao X, Tang YT, et al. Antioxidative response
45、 to Cd in a newly discovered cadmium hyperaccumulator, Arabis paniculate F J. Chemosphere, 200& 74( 1 ): 6-12.卩2 Zeng XW, Ma LQ, Qiu RL, Tang YT. The response of non-protein thiols to Cd exposure in Cd hyperaccximulator Arabis paniculata French. Environment and Experimental BotanyJ. 2009,66:242-
46、248卩3 TordcfF GMt Baker AJM, Willis AJ Current approaches to the revegetation and reclamation of metalliferous mine wastes J. Chemosphere, 2000,41: 219-22&34 Wong MH.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mine degraded soils, with emphasis on metal contaminated soilChemosphere, 2003, 50: 775-780.35 Ye ZH, S
47、hu WS, Zhang ZQ, et al. Evaluation of major constraints on icveg.tVation cf letAmc mine tailings using bioassay technique J. Chemosphere, 2002,47:1103-1111.36 Kumpiene J, Lagerkvist A, Maurice C. Sbiarion of As. Crt Cu, Pb and Zn in soil using amendments-A review J. Waste Management, 200& 28: 21
48、5-225.37 Ma JF, Zheng SJ, Matsumoto H. Specific secretion of citric acid induced by Al stress in Cassia tora L. J. Plant Cell Physiology, 1997J8: 1019-1025.38 Chen YC, Xiong ZT, Dong SY. Chemical behavior of cadmium in purple soil as affected by surfactants and EDTA J Pedosphere, 2006,16(1): 91-99卩9
49、 Ma LQ, Tralna SJ, Logan TJ. In situ immobilization by apatite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3, 27(9): 1803-1810.40 Lapeiche 7、Logan TJ, Gaddam R et al. Effect of apatite amendments on plant uptake of lead from contaminated soil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7, 31: 2745-27
50、53.41 Ownby DR. Galvan KA. Lydy MJ Lead and zinc bioavailability to Eisenia fetida after phosphorus amendment to repository soils J.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05t 136: 315-31.42 Gucwa-Przepio ra E, Malkowski E, Sas-Nowosielska A, et al. Effect of chemophytostabilization practices on arbuscular myco
51、rrhiza colonization of Deschampsia cespitosa ecotype Waryn ski at different soil depths J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07, 150: 338-34643 Pichtel J, Bradway DJ Conventional crops and organic amendments for Pb. Cd and Zn treatment at a severely contaminated site 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0& 99:
52、1242-1251.44 Ren6 PJJR, Tjisse Ht Willem HR. Interaction between calcium and phosphate adsorption on goethite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1,35(16): 3369-337445 Ma QY, Rao GN. Aqueous Pb reduction in Pb-contaminated soil by Florida phosphate rocks J. Water, Air, and Soil Pollution, 19
53、99J10: P16.Jeanjean J, Rouchaud JC, Tran L, et al. Sorption of uranium and other heavy metals on hydroxyapatite 卩.Journal of Radioanalytical and Nuclear Chemistry, 1995.201(6): 529-539.177第二部分土壊退化与恢复賣建46 Raicevic S, Kaludjerovic-Radoicic T, Zouboulis AL In situ stabilization of toxic metals in pollu
54、ted soils using phosphates: theoretical prediction and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05, 117: 41-53.47 Pickering U, Prince RC, George GN, et al. X-ray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of cadmium phytochelatin and model systems Biochemica et Biophysica Acta, 1999,1429(2):351-3
55、6448 Tolra RP, Poschenrieder C, Barcelo J. Zinc hyperaccumulator in Thlaspi caerulescens II. influence on organic acids J. 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1996,19(12): 154M550.49 Clistens W, Dula A, Baoshan X. 2006. Comparison of natural organic acids and synthetic chelates at enhancing phytoextraction
56、of metals from a multi-metal contaminated soil J.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140: 114-123.50 Khan AG Kuek C, Chaudhry TM, ct al. Role of plants, mycorrhizae and phytochclators in heavy metal contaminated land remediation J. Chemosphere, 2000,41: 197-207.51 Marquss APGC, Oliveira RS, Rangel AOSS, et al
57、. Zinc accumulation in Solanum nigrum is enhanced by different arbuscular myconhizal fungi J. Chemosphere, 2006,65: 1256-126352 蔡倍德,仇荣亮,陈桂珠,等接种泡曩假单胞菌对土壤生物性质及Axorsicum吸收Ni的多扁小.生态学报,2006,26(5): 1405-141353 Gonzalez-Chavez C, Harris PJ, Dodd Jt et al. Arbuscular mvcorrMcsl colder enhanced arsenate resi
58、stance on Holcus lanatus J.New PhytologisL 2002, 155: 163-171.L54 Sharpies JM, Meharg AA, Chcn.bers SM, e: ak Evolution 一 Symbiotic solution to arsenic contamination J. Nature, 2000,404:951-952 *.;'"55 Qiu RL, Zhao BL, Liu JL, et al. Sulfate reduction and copper precipitation by a Citrobactcr sp. isolated from a mining areaJ. Jour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贵州省重点产业人才“蓄水池”第三批岗位专项简化程序招聘46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掌握春分季节
- 悦享安全劳动
- 中国电视剧海外传播趋势与展望报告
- 软件安全可信加固-洞察及研究
- 手指画恐龙课件教学
-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思想政治试卷
- 架线数字孪生建模-洞察及研究
- 百度房屋买卖解除合同范本6篇
- 广西钦州市十三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八周考试政治试卷(含答案)
- 2025年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及答案一套
- 《秋季养生秘笈》课件
- 人员保密管理方案
- 信息技术(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知到智慧树答案
- 2024年北京昌平一中初二(上)期中数学试卷及答案
- 高中数学项目化教学案例
- 河南省郑州市枫杨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
- 江苏金陵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4
- 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连乘与实际问题(课件)
- 部编版(2024)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4课《科技力量大》教学课件
- 沪科版(2024)八年级全一册物理第一章 运动的世界 测试卷(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