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_第1页
苏轼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_第2页
苏轼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_第3页
苏轼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_第4页
苏轼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苏轼 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为了他的出现,中国,也许等 待了一千年,又一千年他的出现,是偶然也是必然;他的才 华,是凡人而又超凡;他的思想,出于瞬间而又影响深远; 他的性格,既洒脱而又有常人的一面。苏轼一中国文化史上 的旷世奇才,罕见的多面手,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一不仅 仅是文学巨子。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睿智的思想、高 尚的人格、丰富的人生经历、多方面的巨大成就,还有,它 永远不灭的那一份诙谐,真可谓: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 士自风流。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丰 碑!他长于散文创作,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名篇佳 作脍炙人口,体现了中国文人的忧患意识和人文

2、精神。他的 诗,把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风格巧妙结合起来,多姿多 彩,美轮美奂,代表了宋诗最高水平。他的词,清新豪健, 题材广阔,挥洒自如,气势磅礴,开创了豪放词风。他的书 法、绘画,也都达到了很高水平。 除此之外,在哲学、茶道、 烹饪、养生、园林艺术方面,他都有独到的造诣。近代国学 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 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他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列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并且将他们的思想、人品、学问、才华、待人接物、 立身行事,看成浑然一个整体,是有一定道理

3、的。更足称道 者,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苏轼身上,既无头巾气,无 山林隐逸气,亦无以富贵骄人气,无忠臣孝子气,无大作家 架子气;既无大臣杜门思过之态,亦无谪宦战战兢兢之态。 他与你我同在,同悲同喜,丝毫也不刻板,浑是率然纯真的 真性情,真品格。苏轼的一生,可以用“四个三”来概括:不 忘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人 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 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 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他生活中的每一 个片断,几乎都与传奇相联系。例如,金榜题名时,他由第 一变成了第二, 却反而更为出名; 乌台诗案中, 他九死一生,

4、 被贬黄州,却反而出现了创作的黄金时期;他赠弟辙、悼亡 妻的词篇,被人们万口流传,历久而不衰苏轼的一生大致 可分为四个时期。 少年时代的苏轼 ,出生在一个富有教养的家 庭,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大家 ,母亲程氏 有一定的文化且 深明大义 ,当时的苏家 ,说得上是蜀中的名门望族。在这样的 家庭里 ,苏轼必然受到各种文化元素的熏陶 ,加之父母的精心 培育 ,苏轼从小就勤奋好学 ,博通经史 ,小小年纪就成为一方才 俊。当时的北宋王朝表面上歌舞升平 ,号称“百年无事” , 经济文化十分繁荣 ,实际上各种社会矛盾已日趋尖锐,外有辽、夏扰边 ,内有豪强兼并、人民怨声四起 ,改革的呼声在统治集团上 层渐次高涨

5、。 深受儒家经时济世思想影响的苏轼 ,从小就立下 以身许国的鸿鹄之志。青年时代的苏轼 , 初入仕途 , 踌躇满 志。二十一岁那年 ,苏轼随父进京参加会试 ,深得主考大人欧 阳修赏识 ,与弟苏辙同科及第 ,一时名噪京师 ,连当朝皇帝见了 二人的文章 ,都赞不绝口 ,称“朕又得二宰相之才”。授河南主簿 时其母程氏去世 ,苏轼悲痛欲绝 ,回乡奔丧而未前往就职。嘉 佑六年 , 二十六岁的苏轼应中制科考试 ,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 察” , 以“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入第三等(入三等者全国仅有四 人) , 授大理评事 ,签判凤翔府 ,从此步入仕途。这时的苏轼 ,胸 怀浩浩之气 ,以雄文豪词目空天下。壮年时代的

6、苏轼 ,负济世 安邦之志 ,却仕途不畅 ,奔波往返朝野。任凤翔府三年返京 ,差 判登闻鼓院 ,又授直史馆。时王安石推行新法 ,苏轼虽有改变 北宋积贫积弱状况之意 ,在变法的思想和内容上与王安石存 在较大分歧。 他坚决反对剧变 ,抵制“求之过急”之举,接连上书 神宗皇帝 ,公开反对王安石变法方案 ,于是苏轼遭到了王安石 一派的打压和排斥。此时的苏轼 ,空有一腔报国热情 , 却无施 展治国才华的平台 , 可以说连一丝机会都没有。外放时期及 晚年时代的苏轼。神宗熙宁四年 ,为避身祸 , 苏轼请求外任 ,先 后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在此八九年间,苏轼辗转迁徙 ,每到一处必兴修水利 ,赈济灾

7、民 ,减免租税 ,体察民 间疾苦 ,深受民众爱戴。同时 ,他虽在地方上任职 ,却时时对新法实施中的一些弊端“不敢默视” , 却又无进言之道于。是就“托 事以讽”写了一些感言新政的诗文 ,被何正臣、舒亶、李定等 人弹劾为“包藏祸心”、“指斥乘舆”。苏轼在湖州任上突然被逮 捕史台治罪 ,其在狱中受尽诟辱和摧残 ,差点丢了性命 ,幸得友 朋多方营救 , 加上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定有不斩大臣的规矩,才得以脱罪。随后 ,苏轼再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虽有官职 ,却无 官权 ,任上不得签押公事 ,成了说话不算数的闲人。宋制 ,如此 处置官员 ,实际上近于流放。从此以后 ,苏轼的生活、思想与 创作都发生了巨大而深

8、刻的变化。生活上 ,由于薪水不丰 ,经 济较为困难 , 不得不在居所的东坡上开荒躬耕求食 , 以补家用 , 并自我解嘲号为东坡居士。思想上 , 由于壮志未酬而苦闷 ,一 方面他始终放不下儒家经世济民的思想,继续关心国家时势 ;另一方面 ,他闭门思过 ,探寻佛家道家思想以求解脱 ,这种复杂 的思想争斗 ,反而使其思想更加深邃 ,视野更加空阔。创作上 , 由于思想剧变后的沉静 ,文章立意更加高远 ,行文更加大开大 合,收放自如。这期间 ,雄伟的山川 ,淳朴的民风 ,温暖的亲情 ( 友 情) , 不能忘怀现实的壮心 ,促使他创作了无数的传世佳作 ,或 雄健豪放 , 或清淡旷远 ,成为苏轼一生创作艺术

9、成就的最高峰。 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 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 方,徐州防汛, 杭州筑堤, 儋州授馆, 兴修水利, 架桥凿井, 赈灾施药,都于史有征;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 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由于苏 轼多方面的巨大成就,由于他更多的人民性,由于他时时闪 现着智慧光芒的睿智思想,由于他超凡脱俗的旷代才华,千 年以来,他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而有口皆碑;更由于生活经 历的丰富性, 他常常成为人们谈话的话题及内容。 自然而然, 学生们在作文时,也往往喜欢用东坡事迹作话题或材料,毫 不夸张地说,有作文处尽可以有东坡

10、。这正是因为,苏轼的 精神与思想,早已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与历史,还在影响着我 们生生不息的文化创造和传承。明月几时有 ,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 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 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幼时求学 ,师者常教诲 诸学子 ,词有豪放、 婉约之分。 是以言豪放必论及苏轼辛弃疾 , 说婉约多谈到柳永周邦彦 ,好像苏轼从头到脚都是一手执铜 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的关西大汉一样 ,没有柔情 ,更没有 儿女情长。 余

11、曾以此阕请教于先生 ,是豪放还是婉约 ? 先生始 沉思 ,继而摇头 ,终一言不发而去。后来学识渐有长进 ,每每吟 哦此词,总想起清人程洪评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 词: “自是天仙化人之笔” , 表面上程氏评论是苏轼之,词实则是 说他这个人。如果他是天仙 ,必让人敬而远之 ,仙化为人 ,就有 了七情六欲 ,人间烟火中的苏轼 ,自然就真实、可爱了许多。是以千百年来 ,无论达官显贵 ,还是贩夫走卒 ,没有不喜欢他的。 人如其词 ,既豪放又婉约 ,既旷达又多 情 ,就像梦中的兄长 ,率 性洒脱 ,宽厚风趣。他与佛印的对诗戏谑 ,与诗友们的唱和玩 闹 ,无不真情流露 , 让人从内心感到亲切、真实、可敬。

12、历史 上有许许多多的文学大家留给我们的只是文学本身,屈原的苦闷、李白的飘逸、 王维的禅静 ,顶多是一幅绝妙的平面画卷。 而苏轼则不同 ,他的才情旨趣、思想道德是全方位 深层次的。 率性达观是先生总的性格特征 ,从“大江东去”的豪迈,到“聊发 少年狂”的洒脱,无不体现了他的这种性情。实际上他的命运 是多蹇的 ,仕途上一贬再贬 ,但他从不气馁 ,总是很投入地热爱 生命享受生活 ,既使在漂泊不定的流亡生涯中 ,先生的“家”也 充满了温馨和情趣。“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 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风雨无助中时时蕴含着旷达 和疏朗 , 这是先生有别于他人的高明之处 ,他总是把失意

13、融入 大自然而在无形中将其化解 ,表现出一派平和、 豁达、 浪漫与 从容。历史上没有一个文人能像苏轼 ,他不但活在高贵的诗词 歌赋中 ,至今还活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里。他做的肉叫“东坡 肉” ; 他烧的鱼叫“东坡鱼” ; 他沏的茶叫“东坡茶” ; 他酿的酒叫“东 坡酒” ; 他用的砚叫“东坡砚”。然,而毫无疑问他是阳春白雪 ,这 些下里巴人的生活里能找到的东西 ,更能说明先生高可凌云 的品格已深入人心 ,历史上还有谁能像苏轼一样让老百姓记 住他哩 ? 他是一个生命的哲人 ,生活的智者 ,人们不光喜欢他的词 ,更喜欢他的人。陶渊明太清白了 ,他的心境不是一般人 能触及到的 ;李白太飘逸了 ,让人有可望不可及的感觉 ; 杜甫 太沉重了 ,谁都不愿意跟着他饮不尽的生活苦酒 ; 韩愈太高 贵了 , 有几人能忝列其中 ? 只有苏轼 ,他让人看得见 ,摸得着 , 实实在在感觉得到。他的才华丝毫不亚于历史上任何一位大 家,他的才情布满时空之间 ,让喜欢他的人们心甘情愿 ,这种喜 欢 ,是发自内心的喜欢 ,绝没有一丝一毫勉强的成分。儒家喜 欢他治学的严谨 ; 道家喜欢他天人合一的洒脱 ;佛家喜欢他的 仁厚宽爱之心 ;读书人喜欢他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