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专题复习:重农抑商政策[教学设计]_第1页
最新专题复习:重农抑商政策[教学设计]_第2页
最新专题复习:重农抑商政策[教学设计]_第3页
最新专题复习:重农抑商政策[教学设计]_第4页
最新专题复习:重农抑商政策[教学设计]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重农抑商政策专题复习教学设计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本次新课程改革最大的亮点是将“过程与方法”纳入课程目标体系,使“过程与方法”成为三维 课程目标之一。作为教学过程重要环节的课堂提问,就不再仅仅是一种达成教学目标的手段,而成 为了课程目标之一。这种过程即目标的全新理念,体现出了知识经济时代全新的价值取向:课堂是 学生收获成长的生命场,要从关注教师成功的教转向更关注学生踏实的学。“过程哲学”是由英国著名哲学家怀特海于20世纪中叶创立的新哲学,是一种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之上的思辨哲学,其与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和东方哲学有相通之处。从“过程哲学”的视角看, 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提问的内涵和要求应该是:第一,所有

2、的事件在本质上都是一个“过程”,课堂提问是一个不断变革、转化、发展、生成的过程,具有动态性品质。第二,事物的创造性特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因,因此课堂提问,教师要由追问“是什么”的实体思维转向追问“如何是”的过程思维。第三,课堂提问,应该是学生的“观念历险”过程,是对未知领域和新颖状态的历险。学生在 学习过程中亲历学习冲突和波折,是一个探索和发现新知识的过程。第四,过程里的所有事件都是以享受为特征的,享受同真、善、美一样,也是文明的一个不可 或缺的因素。因此课堂提问,是一种享受、愉悦和审美的过程。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经济政策,商鞅在秦国变法时,将重农抑商政策作为国家的

3、基本政策强力推行,此后两千多年,中国古代王朝国家对此未曾有大的改变。学生情况:经过高一、高二和高三的一轮复习,学生对重农抑商政策有了初步的理解,具备了进一 步深化理解的基础。经过二年多的的材料题训练,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解答材料题的能力。同时, 高三学生也进行了大量的历史思维训练,具备了进一步深化思维的基础。教学方式:以课堂提问为主要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问题式教学,史料教学。技术准备:多媒体教学。教学目标(内容框架)问题一: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是什么?问题二:既然重农抑商,那么宋朝的商业又为什么空前繁荣呢?如果说宋朝鼓励商业发展,为什么又说二千多年来中国古代历朝历代未曾改变重农抑商政策呢?问题

4、三宋朝统治者放松了重农抑商政策的执行吗?问题四:宋朝统治者为什么主动放宽了重农抑商政策呢?问题五:同样是封建统治者,同样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为什么中西对待商品经济采取了相反的态度呢?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对重农抑商政策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影响的分析,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 实现历史教学的过程目标。教学难点:学生的思维的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否能按预设发展需要教师高超的教学机智和课堂驾御能力。教学过程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经济政策,战国时商鞅提出,二千多年来中国古代历朝历代未曾改 变,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学习此问题时,我们首先要求学生全面了解要学习的问题。通过自主学 习,学生在老

5、师的帮助下能够梳理、归纳出“重农抑商”的相关知识:首倡人及时间战国时,商鞅在秦国变法时首倡原因目的保证农业劳动力,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主要举措战国秦汉时期主要表现为:行政和法律强制政治和社会歧视、重要商品如盐铁酒的专卖收取局额赋税宋元明清时期主要表现为:重要商品的专 收取局额赋税 价值取向和劝导主要影响积极:前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巩固封建统治。消极:后期特别是明清以来违背经济发展规律,阻碍商品 经济发展,最终也不利于农业发展。造成资本主义 萌芽缓慢发展,使中国错失由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发 展的良机,逐渐落后于界经济发展潮流。重农正确但不能把“

6、农业” “商业”长期放于对立面。这样,学生对“重农抑商”政策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从“是什么”的角度看教学 任务已经完成,此时的教学呈现出平衡状态。但“过程哲学”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平衡过 程,不是一个单一、静态、封闭的实体,而是一个不断变革、转化、发展、生成的过程。所以,下 一步必须打破教学的平衡状态,将问题引向深入,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解读材料,论证探讨 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全面分析问题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从“是什么”的实体思维转向“如何是” 的过程思维。老师要以“生成”、“过程”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学习,使以动态、开放、活力为特点的 过程思维代替以静止、封闭、僵化为特点的实体

7、思维。这时候,老师展示出第一组材料,并提出问题。材料一:南门大街以东,南则唐家金银铺,梁家珠子铺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 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曹婆婆肉饼街心市井,至夜尤盛。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材料二:陆游:“布衣儒生似骨立,纨绮市儿皆瓠肥”。范纯仁:“今之商贾富人,车马器服, 皆无制度”。材料三:“草市”之名始见于南北朝的文献,入宋后大量出现。所谓草市,是指乡村地区自为聚落, 私相贸易的定期集市 到南宋,与市镇一道发展为区域性地方市场的细胞。商品交换通过 遍布各地的基层市场,形成新的特点。包伟民宋朝简史问题一: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是什么?材料中出现了车家炭、张家酒店、曹婆婆肉饼等特色产品

8、;城市布局坊市不再分离,还突破了 对市的时间限制,出现夜市;乡村等基层市场繁荣;商人富裕等信息,通过阅读学生不难概括、归 纳出“宋代商业空前繁荣”的结论。但这一结论显然与前面所学的二千多年来中国古代历朝历代未 曾改变“重农抑商”政策相矛盾。这时老师就要适时提出问题2。问题二:既然重农抑商,那么宋朝的商业又为什么空前繁荣呢?如果说宋朝鼓励商业发展,为 什么又说二千多年来中国古代历朝历代未曾改变重农抑商政策呢?此时,随着学生的困惑产生,原先的教学平衡被打破,课堂进入了动态过程,学生的观念也开 始了 “历险”的过程。“过程哲学”认为,“过程”是“观念历险”的过程,所以,教学过程要使学 生能够体验到“

9、观念历险”。学生的“观念历险”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历学习冲突和波折, 是一个探索和发现新知识的过程。教育的过程不是传递已知的过程,而是探索未知的过程。教育的职责不在于让学生掌握什么, 而在于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创造性潜能。课堂提问以智慧而不是知识为目的,成功的课堂提问在 于激发学生的智慧探险。所以,课堂提问要富于启发性,要吸引学生去探究和发现,让学生体验到 精神历险的快乐和别有洞天的惊喜。如果课堂提问的问题不能使学生产生“观念历险”,学生就如同在平地上兜圈子,因为没有经历跋涉和历险,所以就没有智力加工的过程,没有思维层次的升华,没有情感体验的高峰,没有领 略到知识世界的美妙风景。所以,面对

10、学生的困惑,老师不能通过直接回答来“解惑”,而是要使学生经历一个“观念历险”的过程。在民主、和谐的课堂上,学生充分发挥历史想象力,踊跃地发表自己观点:宋朝统治者无力严 格执行重农抑商政策;宋朝地方政府阳奉阴违,没有严格执行重农抑商政策;宋朝统治者主动放松 重农抑商政策的执行;。老师引导学生回顾宋朝中央集权强化的史实,宋朝统治者无力严格执行重农抑商政策和地方政 府阳奉阴违的观点不攻自破。问题三那么宋朝统治者放松了重农抑商政策的执行吗?老师给出第四段材料。材料四:王安石变法采用的经济管理体制发挥商品货币关系国家通过市场的力量调节市场供需和物价,而不是着重于国家的直接经营活动,即使在国家直接经营的盐

11、茶酒专 卖中,也采取了适当放宽的态度。张岂之 张国刚中国历史 辽宋金卷史论结合,论丛史出,原来是宋朝统治者主动放宽了重农抑商政策。问题解决,教学在新的基 础上又达到了平衡。这时,老师要在新的平衡基础上持续追问,使教学不断演进,整个课堂呈现出 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化、向纵深发展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 维状态,不断地拓展思路、开启智能、生成能力,并在更高层次上继续思考,不断地提升思维深度。问题四:宋朝统治者为什么主动放宽了重农抑商政策呢?材料F北宋税收比例变化表时间 两税收入比例()征榷收入比例(%)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67. 3432 . 66宋真宗大禧五年(

12、1021年)49. 7350. 27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32. 2467. 76注:“两税”主要是土地和财产税。“征榷”是商业税和政府对重要商品的专卖。据郑学棣主编简明中国经济通史通过阅读老师提供的材料五,学生不难得出原来是商品经济发展使商税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课堂教学进行到这里,学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也就是“新问”:既然商业发展能够极大地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为什么没有精英人士或开明皇帝提出既重视农 业又重视商业?商业发展能够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不也是能维护统治吗?难到无人意识到抑制商业 发展最终会制约农业的发展吗?2000多年未曾改变的重农抑商政策,其实施到底还有哪些原因呢?。随着

13、一系列“新问”的产生,课堂教学进入了高潮。在课堂提问过程中,教师用“设问、解问、追问”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连环式提问,用一环扣 一环的连串问题发问,层层追问,将“追问”进行到底。但如果追问的最终目的仅仅是使学生掌握 知识,那将还是传统课堂的“是什么”的实体思维训练,而不是“如何是”的过程思维训练。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如果学生在一堂课中提不出新问题,那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会成为 一句空话。“设问、解问、追问”只不过是“新问”的条件和必要的知识铺垫,是为“新问”服务 的,让学生产生“新问”才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由“是什么”的实体思维向“如何 是”的过程思维转变的关键。“新问”并不是

14、指学生不明白的问题,而是在课堂上生成的新的问题,是学生从新的角度、新 的高度、新的层次提出的新问题,既可以是学生需要进一步理解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恍然大悟的 新问题;既可以是老师预先设计到的问题,也可以是老师课前所没有想到的新问题;既可以是学术 界早已经解决的问题,也可以是尚未解决的学术前沿问题。面对学生的众多问题,老师展示第六、七段材料:材料六: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 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汉书?食货志材料七: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於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 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

15、,主位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农 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 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民 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吕氏春秋上农通过阅读材料,学生能够得出中国古代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是“避免商人依据雄厚财力交结王侯,干预和威胁政权统治”。重农不仅在于可以收获地利的经济意义,还可以培养民众安分、朴实、顺从等品格,有很强的精神教化作用以更好维护统治。而商业商人需要云游四方 做生意,要追求利润精心算计并最终要求公

16、平买卖,在统治者看来是难以具备安分、朴实、顺从等 品格的。至此,学生能够认识到,一项政策的实施原因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中 国古代统治者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角度选择了 “重农抑商”政策,即使有张居正的重农惠商、黄 宗羲的工商皆本思想也只能被边缘化,未能激起浪花。此刻,随着一系列问题的解决,课堂教学在新的基础上又达到了新的平衡状态。这时候,老师 及时地展出材料八:材料八、重商主义的商业政策是由城市商业中产生了。英国执行限制或禁止制成品输入 和原料半成品输出的政策,这就是关税保护政策。都铎王朝政府还推行逐步取消国内关税 的政策办法,以促进国内商业的发展。关卡就这样逐渐消失了,因为

17、执行重商主义,王权 在关卡设置期满后即不再批准。旧有的地方割据领域的界限,逐步推进到了国境线上,使国内 各地逐渐统一,再没有关税限制将他们分成支离破碎的各个部分。英国税制统一的实现,使其 国内贸易和商品转运最终畅通繁荣起来了。陈曦文英国16世纪经济变革与政策研究从材料中不难看出,西欧的封建统治者不但没有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反而采取了与其相 反的重商主义,认为金银是国家富裕的象征,积极主张发展工商业,拓展对外贸易,奖励出口,减 少进口。问题五:同样是封建统治者,同样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为什么中西对待商品经济采取了 相反的态度呢?问题4 一下子又引起了学生的热烈讨论,学生纷纷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18、。老师适时地将该问题留 作了课后作业,让同学们在课后查阅资料,合作探究。学习评价:综观整个课堂的提问,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当前的状态比较准确的评估基础上的,是难易适度 的。如果提问的问题过难,学生回答不了,那么教学状态就很难再达成新的平衡。如果提问的问题 过易,学生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即使是“满堂问”,也不能打破原有的教学平衡状态,教学始终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这就对学生形不成刺激,思维不能被激活,使其思路堵塞,出现少、慢、差 的现象。也就是说,课堂系统没有在动态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施教者能凭借丰富的教学经验略作调整,但由于整体的教学思路出了问题,至多形成表面的热闹,不能真正促进学生智能的发

19、展。提问必须在前次提问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和拓展,及时利用问题理清脉络,让学生自己走出困惑, 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延展思维的深度,培养学 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提问要源于原先问题并高于原先问题,是对问题的层次进行深化和拓展。教师要将课堂上生成的问题进行组织、引导、启发,准确判断出现的新问题,迅速纳入教学思路, 并与主线丝丝相扣,以推动主线问题的深入进行。同时,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享受的过程也是审美的过程。显然,如果课堂教学不能满足学生的 需要,就无法使学生产生审美和享受。那么,学生的需要是什么呢?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 识形态一文中指出,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所以人的需要就是人性的现实,人性的丰富性表现 为需要的丰富性。那么中学生的最本质的课堂需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