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1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计时双基练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2021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1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计时双基练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2021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1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计时双基练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计时双基练 (三十一 )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计时: 45 分钟 总分值: 100 分 )一、选择题 (每题 5分,共 65 分) 1以下关于生物群落结构及群落演替的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 )A. 生物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光照强度有关B. 光照强度、地形、湿度等是水平方向上分布着不同生物类群的原因C. 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可以改变群落结构但不会导致生物群落发生演替D. 自然条件下,群落演替一般是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 的方向开展解析 此题考查了生物群落的结构及演替, 意在考查考生对群落的认识。 光照强度是影响生物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从上到下光照强度逐渐降低,分布

2、的植物对光照的需求量也逐渐降低; 毁林开荒、 围湖造田等人类活动既能改变群落结构,也可以使群落发生演替;自然条件下生物群落一般是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开展的。答案 C2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可导致演替,可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 替,以下关于群落演替的论述正确的选项是 ()A. 初生演替时各类生物出现的顺序是苔藓t地衣t草本植物t灌木t乔木B. 环境因素可以影响演替的速度C. 次生演替的初始环境中一定生长着树木等D. 次生演替可形成森林,初生演替不能形成森林解析 此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 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 理解能力和分析、 推理能 力。初生演替

3、过程中各类生物出现的顺序是地衣t苔藓t草本植物t灌木t乔木;次生演替的初始环境中原有土壤条件根本保存, 甚至还保存了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 初生演替和 次生演替能否演替到森林,取决于环境条件。答案 B3以下有关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方法,正确的选项是()A. 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B. 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高倍显微镜观察C. 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D. 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生态缸进行培养解析 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时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 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使用放 大镜;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的方法一般为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4、采用取样调查法。答案 C4关于群落演替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 )A. 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B. 森林阶段动物的分层比灌木阶段的简单C. 初生演替可发生在从来没有植被分布的地带D. 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 人类的活动可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 并能影 响演替的速度。 森林群落垂直结构比灌木群落要复杂, 生活在其中的动物分层也比灌木阶段 复杂 (多了栖居在乔木层的动物 )。初生演替指的是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方, 或者 是原来存在过植被、 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森林阶段垂直结构层次明显, 各种 植物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

5、木阶段要充分。答案 B5. 森林被砍伐殆尽,一段时间后该处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以下相关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 该群落形成过程中先出现的生物最可能是地衣B. 各种昆虫进入不会影响群落对环境变化的抵抗力C. 演替过程中,灌木取代草本的主要原因是草本植物属于较低等的生物D. 假设有人类活动,那么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可能有变解析 森林被砍伐殆尽后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先出现的生物最可能是草本植物; 群 落中物种增多可使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演替过程中, 灌木比草本植物高大, 更容 易接受到较多的光照, 因而会取代草本植物; 人类活动可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的演替 速度和方向进行。答案

6、 D6. 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有关说法错误的选项是()A. 如果要研究不同时间同一块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应设计一个数据收集统计表B. 调查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可采用样方法C.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D. 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解析 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 法。答案 B7. 如图是“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以下表达不正确的是()A. A装置的花盆壁 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B. 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C.

7、 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D. 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勺酒精溶液中解析此题考查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的实验分析,意在考查考生对实验装置的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小。由图可知,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暗、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其中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便于小动物的采集;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 70%勺酒精溶液中。答案 C&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开展为树林。如图甲、乙、丙分 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

8、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以下说法中错误的选项是( )1 1.1 .I1J 、1OL2A. 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可增大局部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 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C. 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D. 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解析 由题干可知,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 群落主要由原来较单纯的农作物,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开展为树林,这时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局部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会增大,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增加, 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也会逐渐提高。在三个连续群落

9、演替阶段中,甲、乙、丙依次作为优势种群,但在竞争中,前者被后者替代,由图示可 知,这种演替虽然使前一优势物种的数量降至较低水平,却没有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C项错误。答案 C9. 早在宋代,我国就出现了四大家鱼混养技术。以下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 的分布,以下相关分析正确的选项是A. 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层现象表达了群落的水平结构B. 此图说明四种鱼类在能量流动上的关系为鲢鱼t鳙鱼t草鱼和青鱼C. 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共生关系D. 假设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那么鲢鱼数量在短时间内会增加解析 根据图示可以看出鲢鱼、 鳙鱼和草鱼与青鱼在不同水层的分层现象表达了群落的 垂

10、直结构,故A项错误。鲢鱼和鳙鱼之间不存在捕食关系,也没有共生关系;青鱼和草鱼之 间为竞争关系,故 B、C项错误。假设浮游动物大量死亡,浮游植物数量会增加,那么鲢鱼数量 在短时间内也会增加,故 D项正确。答案 D10. 以下图为某桑园引入暴猎蝽后,桑毛虫和暴猎蝽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相关表达错误的是A. 引入暴猎蝽后,桑毛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B. b点时,暴猎蝽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 c点时,食物限制了暴猎蝽的数量增长D. 暴猎蝽与桑毛虫之间为竞争关系解析 由题图可知,引入暴猎蝽后,桑毛虫种群数量减少至一定水平,故桑毛虫环境容纳量变小;b点时,暴猎蝽种群数量增长得最快,故增长速率最大;c点时暴猎蝽数

11、量到达最多,限制其数量增长的因素是食物;由图中桑毛虫和暴猎蝽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可知,暴猎蝽与桑毛虫之间为捕食关系。答案 D11. 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具有相互关系的甲、乙两种动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曲线,以下有关分析正确的选项是A. 甲、乙两种动物之间为捕食关系,即乙捕食甲B. 假设乙种群数量减少,那么甲种群的数量将持续增多C. 甲物种基因的突变必然导致乙物种基因的突变,反之亦然D. 甲、乙两种群个体数的长期稳定说明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解析 由曲线图可知,乙曲线随着甲曲线的变化而变化,二者表现出捕食关系; 假设乙种群数量减少,那么甲种群数量表现为先增多, 后减少;基因突变是内外因素对个体作用的结

12、果, 不同物种间的基因突变没有必然联系;甲、乙两种群内的个体数长期稳定,并不能说明两个种群基因频率一定没有改变。答案 A12. 珍稀物种保护的最大问题是栖息地的破碎。人类已经把大局部陆地外表积用于从事农业,而很多野生动物是无法在农业景观中生存的,其余的陆地外表积很多都在经历破碎过程或已经破碎成许多很小的板块,以下图可以表达出栖息地破碎对种群动态有影响。以下关于栖息地破碎对种群影响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 对于白脸猴来说,栖息地越大,种内斗争越少,个体生存时机越大B. 白脸猴种群越大,种群维持时间越长,是出生率高的缘故C. 白脸猴种群越小,种群维持时间越短,是气候和疾病等原因容易导致种群内生物忽

13、然灭绝D. 栖息地的破碎也会导致基因交流的时机减少解析 白脸猴种群越大,栖息地越大,种内斗争越少,个体生存时机越大,种群维持时间越长,但出生率不一定高;白脸猴种群越小,不利环境因素很容易导致种群内个体数量减 少。答案 B13. 某地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表,以下有关表达正确的选项是土层物种数个体总数0 5 cm11795 10 cm42010 15 cm313A. 表中的信息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B. 不同土层中小动物的分布与光照无关C. 不同土层中的小动物都是消费者D. 土壤中某种小动物个体总数下降那么该地物种丰富度随之下降解析此题考查群落的空间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物种丰富度的

14、概念等,意在考 查考生在理解和获取信息方面的能力。表中结果显示,在垂直方向上不同的土层中分布有不同种类的物种,这表达了群落的垂直结构;不同土层中的小动物分布与光照有关;小动物不一定都是消费者,如土壤中的蚯蚓是分解者;物种丰富度是指物种数目的多少,某个物种的个体数量减少,只要该物种不消失,就不会影响物种丰富度。答案 A二、非选择题共35分14. 18分土壤中小动物的个体数量、类群数等可作为土壤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请 分析答复:1研究人员调查了某重金属污染地区不同地块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数及各类群中的 个体数,结果见表1。表1不同地块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数及各类群中的个体数个/单位体积各类群中A地块

15、 距污染 源0 mB地块 距污染 源100mC地块 距污染源200mD地块清洁地块土壤小 动物类群的个体数弹尾目84165183189蜱螨目76156171192线虫类283742110蚯蚓类16191845膜翅目25243832蛛形目714924寡毛纲471618鞘翅目15214316直翅目021518鼠妇类00326 由表1可知:距重金属污染源越近, 。重金属能沿进入生物体内,并随 升高不断富集。 线虫、蚯蚓主要以土壤中的腐殖质为食,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属于 ,这类生物的活动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 。(2) 研究人员随后调查了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小动物的影响,结果见表2。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取决于类群

16、数和各类群个体数量差异两个因素:群落的类群数越多,各类群的个体数量差异越小,多样性指数越大。群落的优势度是指群落中优势类群个体数量占群落所有个体 数量的比例。表2施化肥和有机肥对土壤小动物类群数、优势度和多样性指数的影响土壤小动物类群数群落优势度多样性指数不施肥120.2031.885施N P、K肥140.1671.891施有机肥180.2231.783根据表2结果分析,施有机肥后,土壤小动物类群数增加,但减小,其原因是:群落中的个体数量增大时,使 更显著。答案(1)土壤小动物类群数量越少,各类群中个体数量越少食物链 营养级 分解者物质循环(2)多样性指数 优势类群各类群个体数量差异15. (

17、17分)杭州湾滩涂湿地在自然状态下不断退化,其植被变化顺序如下图,请回 答以下问题:海三棱藨草群落一t芦苇群落一t芦苇一柽柳群落旱柳群落(1) 海三棱藨草群落被芦苇群落替代的现象称为 演替。该地区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会发生一系列变化,为调查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 方法采集、调查。(2) 由芦苇一柽柳群落变为旱柳群落的过程中,柽柳与旱柳的种间关系为,旱柳的数量变化呈现 型增长,一定时间后,旱柳的种群数量趋于稳定, 该种群的数量最大值称为。(3) 常用法调查旱柳的种群密度,该种群具有的特征有 (填序号)。死亡率垂直分层现象 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 水平镶嵌分布 复杂的 种间关系迁入率解析(1)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作演替,分为初生 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 但原有土壤条件 根本保存, 甚至还保存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所以海三棱藨草群落 被芦苇群落替代的现象称为次生演替; 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