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跨学科研究的组织策略探析-以西方女性研究为案例_第1页
大学跨学科研究的组织策略探析-以西方女性研究为案例_第2页
大学跨学科研究的组织策略探析-以西方女性研究为案例_第3页
大学跨学科研究的组织策略探析-以西方女性研究为案例_第4页
大学跨学科研究的组织策略探析-以西方女性研究为案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大学跨学科研究的组织策略探析以西方女性研究为案例     摘要:跨学科研究已成为当今大学进行知识创新的一项重要方略,女性研究就是西方大学中一项典型的跨学科学术,它的影响力已不容低估。但是,在以学科为建制的大学组织中生存,女性研究依然面临着许多组织上的困境。深度剖析女性研究这一跨学科的个案,可以为我们今天大学中的跨学科尝试提供经验和参考。关键词: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策略,女性研究当今时代,倡导学科融合、学科交叉已成为大学进行知识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方略。事实上,早在19601970年代,有关跨学科的讨论就被提上了学术界的议程。

2、现在,学科互涉和学科边界渗透现象已经发展成为一系列复杂的实践活动。但是,跨学科的障碍与挫折也是普遍存在的,路德维格·哈伯(huber ludwig)就曾经提醒人们:“指出某个问题只能用跨学科的方式来处理不需要太多的勇气与独创性,跨学科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事,但真正在制度化背景下实现它却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面对由学科统治的学术世界以及大学中强大的学科组织遗产,把跨学科的学术立场变成有效的实践仍有许多棘手的问题需要面对。本文将以西方女性研究为个案,对大学中跨学科的组织策略问题进行简要探析。一、多学科、跨学科与女性研究1.多学科与跨学科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学者们尝试着为跨学科下过多种定

3、义,虽然定义的方式各异,但对于大多数理论家来说,跨学科不仅是用一个以上的学科来解决或分析某个问题,而是综合各学科来创造一种新的认识论,重建主要的知识结构,创造新的组织性概念、方法和技巧。作为研究跨学科问题的资深专家,朱丽·汤普森·克莱恩(julie thompson klein)在跨学科:历史、理论与方法一书中这样界定了跨学科:在20世纪初,跨学科被定义成是一种方法论、一个概念、一个过程,一种哲学,以及一种反思的意识形态在通常情况下,我交替使用跨学科的和综合的这两个形容词来表达融合不同观点的努力与愿望。在相关论述中,克莱恩还特别说明了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

4、y)不同于多学科(muliti-discilplinary)的性质,他认为,多学科只是来自不同学科背景学者的合作,而很少是融合。对于这一问题,w.j.t米切尔(mitchell)说得更明白:跨学科不是一个学科借用另一个学科的简单事情,而是领域之间或方法之间的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更丰富的知识范畴。评价一个领域是否是真正新的跨学科,主要是考察它是否以共同的词汇创造了一个新的思想连贯实体,并且这个实体需要包括对不同学科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理解。从跨学科的上述特点来看,我们不难发现,现在许多在跨学科概念下讨论的议题可能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而只是一个多学科领域合作的问题,最多也只能被看成是跨学科研究的初

5、级阶段。克莱恩曾列举了在大学中真正开展跨学科研究的6个比较典型的领域:都市研究、环境研究、边境研究、地区研究、女性研究和文化研究。这些跨越学科边界,涉及认识论、方法论领域变革的研究与教学活动,目前在西方一些大学中大都以实体的组织形态取得了制度上的合法性,更确切地说,就是基本实现了组织上的系科化,变成了大学中的跨学科学科。尽管如此,这些领域还是宣称自己保持着作为跨学科认识论和意识形态上的复杂性,以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学科。2.作为跨学科的女性研究女性研究(women's studies)作为西方社会运动和政治运动的“学术翅膀”,它的诞生与发展直接受到196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和当

6、时各种左派政治运动的影响。女性研究从一开始把自己定位于跨学科就明显带有对“传统知识”和“传统学科组织”的批判。女性主义学者认为,由于传统学科已经划出了清晰的学科界限,女性研究所关注的许多议题便只能落在学科的边界或边缘上,为了完成自己的知识和社会使命,就必须对现存的关于女性、社会性别和性的传统解释从国际和跨文化的背景中作跨越学科的驾驭。帕特丽夏·甘姆波特(patricia gumport)指出:跨学科是将“女性研究”中个人的、政治的、知识的利益结合起来的最好方式。一个明确的、确定的跨学科研究使命,将会使女性研究得到实际的、战略的发展。自从1969年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成立第一个女性研究

7、系以来,经过女性主义学者近40年的努力,现在在美国乃至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女性研究几乎无处不在,它们或以“实体系科”的组织形式,或以“项目运作”的方式,或以“虚实结合的研究中心”,或以松散的“兴趣小组”、“学术沙龙”等方式向大学各个层面辐射,它所提出的新理念对大学传统知识结构和学科组织形态都提出了挑战,并产生了深远影响。美国女性研究的重要创始人玛丽莲·j·波克塞(marilyn jacoby boxer)曾骄傲地宣称,“妇女学尽管不是第一个跨学科的新研究领域,但它反映了学术界出现的一种特殊的教育立项,为美国学术界带来了新的理性视点和新的研究力量”。应该说,定位

8、于跨学科对于女性研究超越传统学科限制,开创新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女性研究也因此被视为成功的跨学科尝试的典范。二、女性研究的组织策略及其困境女性研究作为一门旗帜鲜明的跨学科,在其近40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被组织的问题困扰着。对于女性研究领域来说,组织的问题,既是实践性的,也是思想性的。女性主义学者一直在试图寻求(或构建)一种不同于传统学科的新型组织结构,希望在大学中建立起能践行女性研究学术理念与社会使命的教学与研究的“跨学科单位”。1.自治还是整合在女性研究的发展历程中,人们对其组织形态是采取自治还是整合的模式,一直争论不休。“自治”就意味着在大学设立单独建制的“女性研究系”,形成实体性组织机构;

9、“整合”则是通过宽松式联合的跨学科课程模式,以知识整合的方式来传播女性主义,渗透女性主义和社会性别的观点。女性研究最初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学科时,自觉追求的就是一种边缘性的“整合”组织策略,即学者们仍旧归属于自己的学科和院系,只是通过兴趣小组、项目(program)组或研究中心等松散的组织结构来参与相关教学与研究活动。即使到了1980年代,美国的一项关于跨学科的研究还显示:有83%的从事女性研究的教师是在其他系获得终身教授职称的。整合的组织策略正是女性主义学者悉心构造起来的一种替换性的或反对传统学科的组织形式,它就是为了提倡被现存学科组织所禁止的新知识产生而设计的。夏洛特·邦奇(sh

10、owalter bunch)曾将这一扩展策略称为“加入女人进行搅拌”很快,女性主义学者发现这是很不够的。从学术目标来说,女性主义学者认为,这种“加入女人进行搅拌”的整合策略根本无法动摇传统学科的意识形态基础,女性主义对学科改造的宗旨是“要求人们熟悉一系列质疑学科假设的跨学科性话语和观点,突出被传统学科忽视的内容”。但整合的方式只能在隔离的状态中创立“关于妇女(about women)的亚领域,同时还保持了原先学科文化中存在的男性中心特点”。更为重要的是,因为“缺乏体制的合法性,阻碍了妇女学具体研究使命的发展,使得妇女学成为争夺稀有资源和体制地位的不利竞争者”。在欧洲国家的女性研究实践中,也存在

11、相似的情况。据1996年欧洲17个国家提供的报告,学者们从理论到实践几乎都倾向于双轨制(dual-track policy),认为自治与整合并不冲突。但从近几年女性研究在欧洲大学的命运来看,整合的组织策略发展并不顺畅,特别是在面临财政危机时期,女性研究就很容易被视为无关紧要的议题而遭遇被裁减的命运。所以,现在欧洲的学者们已经不再争论“要不要学科化”的问题,而是更关注“如何学科化”的议题。从世界范围来看,女性研究这种所谓的边缘化、非学科化或反传统学科的组织策略已经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已成为女性研究拓展其更大社会影响力的一个本质性弱点。因此,为了可持续的发展,女性研究者开始

12、放弃对跨学科的强烈依附,而选择自治的组织策略,希望通过组织的系科化和致力于研究生学位项目的运作来达成自己的学术使命和社会目标。2.系科化与研究生学位项目(1)系科化。女性研究从对边缘性的坚守转向系科化的组织策略反映了它在颠覆大学结构这一激进目标上的转移,同时也体现了女性研究在自身组织建设上的突破。毋庸置疑,组织上的系科化最切实的好处就是在大学中有了稳定的系科建制,可以为女性研究在预算紧缩的困难时期提供更为安全的保障。许多女性研究者正是从建系的组织实践中切实感受到:能够使女性研究渡过裁减阶段的不是它的反对立场或道德责任,而是它在本校中心地位的确立。这种中心地位的衡量内容就是它能在“合法性组织下”

13、成功实施主修课和选修课,妇女学课程与学校的教育任务和策略相融合,以及获得外部的基金来支持创新的研究和学术。虽然近年来,由于多学科、跨学科以及区域研究的兴起,大学的组织建制也开始超越学科的局限,为一些研究领域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空间,但从西方女性研究的发展路径来看,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女性研究还是需要一个学科的名称和系的组织身份来为自身的合法性提供辩护,为生存的安全性提供保障。从各国女性研究的发展现状来看,进入学院体制,实行系科化和制度化已作为一项重要的组织策略得到普遍认同。(2)研究生学位项目。女性研究者普遍认为,人才培养是真正促进学科融合的理想方式,它既能体现女性研究的跨学科特

14、点,又是贯彻女性主义教学法的重要保证。在女性研究的组织实践中,最卓有成效的就是跨学科课程与研究生学位项目的制度化,特别是研究生学位项目的建立,成为女性研究制度化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成果。最初,女性研究的研究生学位项目并没有组织上的设计,大都只是挂靠在相关院系,授予传统学科的学位,并开设一些与性别相关的跨学科课程而已,教师与研究生在组织和管理上也都隶属于各自的院系,与女性研究中心只是保持一种松散的合作关系。但问题是,一旦碰到学校财政紧缩或研究资金链中断,女性研究中心往往就会由于自身定位的模糊而慢慢地在教学和行政上被所挂靠的系同化。例如,英国的约克大学和兰开斯特大学的女性研究中心就被扩充进了社会

15、学系,有的被整合进了文化研究系。基于此,女性研究者开始吸取这方面的教训而改变组织策略,即女性研究的教师们可以在人事上保留其在传统系科的职位,但她们坚持女性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应该组成独立的教学组织,授予独立的学位,并保持财政和行政上的独立性。实际上,女性研究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开始构建一种新型的跨学科组织模式。据美国全国妇女学会的报告,至1994年已经有38个州及首都华盛顿地区设置了女性研究的学位课程,大约有14个机构独立授予女性研究硕士学位,有50多个机构与其他课程联合授予女性研究硕士学位。到2000年,已有8所大学能独立授予女性研究的博士学位,更多的博士学位课程中设有女性研究的辅修课。至1995

16、年,在欧共体国家的150所大学里,共有600门有关女性研究的课程,有9个国家授予女性研究的学士学位,10个国家授予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女性研究者相信,通过女性研究的学位项目,必定会对跨学科领域的界定和回答跨学科方面的问题有显著推动,特别是随着女性研究博士教育的发展,跨学科的学术规范也被不断讨论并开始逐步建立。事实上,从不同传统学科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可能会为女性研究这一新的领域带来真正的跨学科,知识的不完整以及视角的不完全等潜在问题都可能由新的培养模式来解决。当不同学科的教师通过合作研究共同培养学生时,学科界限确实变得模糊了,学生从不同学科的教师那里获得多视角的研究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他们看问题

17、的方式也必然发生变化,也许这才是跨学科真正的价值所在。(3)被学科学科化(disciplined by disciplines)的尴尬组织策略与学术使命的错位。尽管“女性研究”跨学科的教学项目已经体制化了,但在知识和社会层面,女性主义学术作为一种学术行业的合法性仍然受到质疑。系科化的组织策略与跨学科的学术使命之间的错位长期困扰着女性研究者。从目前西方女性研究的发展来看,女性研究尽管有追求跨学科学术的愿望,但并未有突破性的发展,而女性研究被学科学科化的趋势却越来越明显,面对19世纪强大的学科组织遗产,女性主义者也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慨叹:“在如此结构环境中,一个跨学科使命不会自然的出现。跨学科需要大

18、量反思、创新、改革与有效的战略计划相结合,并且要构建广泛的建设性的体制上的盟友关系。”事实上,在对待女性研究组织系科化的问题上,女性主义学者一直存在矛盾的心态:如果女性研究被传统学科组织所接纳,那么这种学科化和体制化了的女性研究在摆脱边缘地位后,它能否还保持自己的批判性、自主性和多元性?女性研究正是在这种矛盾的夹缝中小心地选择自己的组织模式。与西方大学中这些年兴盛的,目前已成为独立部门的宗教研究、环境研究、刑法学以及其他跨学科领域相比,女性研究始终在“组织的系科化”抑或“坚守组织的边缘性位置”二者之间游离。虽然有些大学中的女性研究中心在“合法性生存”的压力下,已经不得不转向组织的系科化了,“但

19、仍然还有许多女性研究中心情愿要一个松散的组织结构,即使在面临成为实体性的系的选择时,身处非系科地位妨碍了任命终身教授时,或是必须依赖合聘或借用教师时也依然如此”。这一困境充分反映了跨学科组织结构内在的复杂性与冲突。另外,女性研究经过组织系科化,有了稳定的体制家园,但跨学科的内在属性依然表达了女性研究所处的多重的、边缘性的组织地位,有了跨学科的名分,并不表示受过不同学科训练的学者真正能在女性研究的旗帜下从事跨越学科界限的合作研究。从现有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女性研究的成果还是出自各个学科,传统的系科结构仍然决定着女性研究教师的地位与生存。笔者以为,在目前大学还无法提供更合适的跨学科组织结构的情况下,

20、女性研究在制度化过程中面临的这种两难困境依旧还会持续下去。三、对跨学科研究组织前景的思考从女性研究的案例来看,跨学科组织运作的复杂性超出人们的想象。尽管跨学科组织发展困难重重,但我们同时也看到,随着知识生产模式的变化,高等教育自身改革的深入,学科与大学建制之间的线性关系已开始被打破,学科组织的创新将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在笔者看来,未来大学跨学科研究的组织可能会呈现以下几种样态。1.跨学科与学科在大学中并存大学组织长期以来倾向于专业化、系科化、碎片化,学术组织的显结构基本上是被学科主宰,跨学科只是处于一种隐结构状态。20世纪后半叶,随着异质性、杂糅性、复合性、跨学科等成为知识的显著特征,显结

21、构与隐结构之间的平衡也将会发生变化。例如,英国大学最初建立的几个女性研究中心,都设在1960年代后建立的新大学里,如约克大学、兰开斯特大学、肯特大学等。这些新大学的特点就是,不设立单一的系科,而设立一些跨学科的学院。另外,由于外部资助机构非常重视学术研究的应用性与跨学科性,大学为了吸引各方的资助,在实践层面也在积极地推进跨学科尝试。例如,美国杜克大学1998年就设置了专门负责跨学科学术的副教务长岗位和相应的办公室,负责管理种子基金分配、监管跨学科中心和研究所的组建与评价,宣传有关跨学科学术活动的安排等。国内许多重点大学也在尝试建立跨学科的研究平台。事实上,拉斯藤·罗伊(rustum

22、roy)早在1979年就曾预言:到21世纪所有的主要大学将有既适应学科又适应“以使命为中心的实体”的组织结构。他还设想建立永久性的教学与研究跨学科单位(idus)来专门解决社会关注的问题,如食品、能源、健康、住房、环境等;并且,大学章程承认跨学科的工作,纳入教师奖励、分配制度。罗伊相信,这个结构会更便利许多跨学科领域的研究。如果罗伊的设想能真正变成可以操作的实践,跨学科面临的组织障碍也将会迎刃而解。2.跨学科研究走向系科化从目前来看,对于大学中一些相对成熟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来说,为了适应“学科化”时代的命名需要和制度安排,跨学科研究走向系科化的组织形态仍不失为一项有效策略。对于系科化持乐观态度的跨学科研究者就认为,“系科化的组织形态并不一定等于孤立或狭隘的学科性;系的组织只是大学用来传播知识、组织教师、分配资源的组织结构”。事实上,成为一个系是跨学科研究获得充分体制地位的最直接方式。根据企业管理领域中的组织蜕变理论,学科组织成熟到一定时期,也会为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寻求突破,从而采取一种根本性的组织变革策略。结合女性研究的个案,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虽然它遭遇到了组织策略与研究使命错位的困境,面临着被学科组织学科化的尴尬,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新型的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