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筑史七讲_第1页
中国近现筑史七讲_第2页
中国近现筑史七讲_第3页
中国近现筑史七讲_第4页
中国近现筑史七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七讲古代木结构基本知识前言李允鉌李允鉌:“在现代建筑倡导自由平面的时候,至少不要忘掉这是中国运用了几千年的东西”梁思成梁思成:“中国历来用木构架作结构原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刘敦桢刘敦桢:“中国以木构架为结构方式,创造与之相适应的外观。” 中国古典建筑的基本特征n 中国木结构建筑历史悠久,在材料选择、结构发展、平面处理、艺术造型等方面独树一帜,在世界建筑史上占很高的地位n 中国建筑体系以木构梁、柱为承重结构,其他材料作围护结构的建筑一、中国古代建筑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寿、最有生命力的建筑体系二、中国建筑结构发展的一贯性三、中国古典建筑是以木材为主要材料四、中国古典建筑是以组群来进行平面

2、组织中国古典建筑(清式)的分类(开始)几个基本概念:大木作 小木作 大式 小式大式与小式的区别n清大式木构:大式(殿式);小式一、大式:多用于宫殿、官署、皇陵、礼制建筑及孔庙中的主要殿堂1、开间:三、五、七、九、十一开间、可以使用围廊2、进深:七到、十一檩(七架梁、九架梁)3、屋顶:单檐或重檐庑殿顶、歇山顶、硬山顶、悬山顶;顶面施筒瓦、琉璃瓦屋面4、装饰:使用吻兽和斗拱、(须弥座台基)、彩画5、建筑尺度:以“斗口”为建筑最基本的模数我国古代的m0模数制n1)宋代(p261)营造法式刊行于宋崇宁二年(1103年),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将作监李诫奉敕编著。 古代最早的模数制

3、。 m0“材” 作为建筑尺度标准, 分为八个等级 材+契=足材(全材)材分八等n2)清代:清式营造则例 梁思成先生根据清工程做法则例编著,清代雍正12年(1734)官方颁布 m0斗口宽度,分为十一个等级n斗拱中国古典建筑的特征一、名称:1、根据位置:平身科(补间铺作)、柱头科(柱头铺作)、角科(转角铺作)2、根据使用: 内檐斗拱、 外檐斗拱二、作用1、传递荷载2、支撑屋檐3、屋顶、屋身立面的过渡4、装饰作用5、等级标志6、建筑尺度的衡量标准n斗拱中国古典建筑特有的构件三、斗拱的演变四、组成构件: 斗、拱、升 昂、翘n斗拱中国古典建筑特有的构件斗拱中国古典建筑特有的构件斗拱中国古典建筑特有的构件

4、n斗拱中国古典建筑的特征五、斗拱的踩:翘或昂自坐斗出挑的跳数。 清代称出踩(斗拱的翘、昂字中心线向外或向内伸出)中国古典建筑(清式)的分类二、小式:只用于次要建筑和民居二、小式:只用于次要建筑和民居1、开间:三五开间2、进深:不多于七檩,大梁以五架为限3、屋顶:单檐悬山、硬山 ,(歇山)不能使用琉璃瓦4、装饰:不得使用斗拱5、建筑尺度:以明间面阔及檐柱柱径为标准中国古典建筑的立面构图“三分合一”式构图(三段式)n古典建筑的平面组合原则:一、突出中轴线、强调对称 1、均衡对称布置满足宗法礼教 2、善于利用地形、附属建筑的陪衬作用,使建筑群体主次分明二、自由布置的手法 因地制宜、以达到建筑组群的变

5、化曲折n古典建筑的平面(一)古典建筑的平面n古典建筑的平面n 建筑单体一、平面形式1、普通:长方形(太和殿)、方形(中和殿)2、圆形(皇穹宇、祈年殿)、凸字形(北京阜城门箭楼)曲尺形(角楼)3、园林建筑(杂式):六角形、三角形、五角形、六角形、八角形、菱形、扇形双环形、梅花形(一)古典建筑的平面n古典建筑的平面二、各部位名称间:中国古典建筑最基本的单位,凡在四柱之间的面积简称为“间”面阔:一间的宽度叫面阔通面阔:整个建筑物若干间加起来的宽度叫通面阔进深:间的深度称进深通进深:建筑物若干间和起来的深度叫通进深廊深:建筑物廊子的宽度下檐出:台基四周在柱中线以外的部分的宽度,叫下檐出n古典建筑的平面

6、开间的名称(面阔)开间的名称(面阔):建筑根据等级有十一、九、七、五、三开间n汉以前开间有双数,也有单数n汉汉以后建筑开间均为单数n面阔名称排列:明(宋当心)、次、梢、尽n建筑的四周或前后还可以有廊子n正中间为“明间”,间数较多时增加“次间”(插图)(一)古典建筑的平面n汉n古典建筑的平面三、柱子的相关名称:三、柱子的相关名称:1、檐柱:檐下最外一列的柱子2、老檐柱(外金柱、重檐金柱)3、金柱:在檐柱以内的柱子,除在建筑物纵中线上的柱子,都叫金柱4、角柱:山墙两端角上的柱子5、山柱:在山墙正中并从山墙之内直顶屋脊的柱子6、中柱:处在建筑物纵中线上并顶着屋脊(不在山墙里面)的柱子7、童柱:下端立

7、于梁枋之上,上端作用与檐柱、金柱相同的短柱n古典建筑的平面n古典建筑的平面8.柱础 承托柱下之石。9.生起 (p274) 10.侧脚 (p274) 山西芮城永乐宫三清殿11.卷杀:柱头部分收分的做法,称为卷杀。在宋营造法式中已有梭柱做法的记载。(p273)n古典建筑的剖面n一、古典建筑木构架的三种基本类型: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1、抬梁式: (1) 房基上立柱,柱子上支梁,再放梁,层层相叠,梁的两端承檩,最上层用脊瓜柱承檩。建筑物构件卯榫结合,承受水平外力大(抗风、抗震);1、抬梁式:n古典建筑的剖面(2)整个骨架的特点:一般建筑物是由几间组成的,形成框架(骨架),墙体是填充的,不承重。a、墙

8、倒屋不塌b、墙壁不承重,起隔断作用,室内空间布置灵活c、柱与柱之间的门窗大小自由灵活d、建筑物构件卯榫结合,承受水平外力大(抗风、抗震)(4)应用广泛: 宫殿、庙宇、府第、民居n古典建筑的剖面2、穿斗式(1)结构受力特点:用柱径细,柱距密的落地柱及短柱直接承檩,柱间以穿枋固定,以挑枋承檩。n古典建筑的剖面n古典建筑的剖面(2)木构架间的连接:仍使用枋连接(3)特点: 优点用料小、传力快、山面抗风性能好 缺点柱子密、室内空间不够开阔 一般情况叠梁式、穿斗式结构形式混合使用3、井干式(木屋): 主要用于森林、木产丰盛的林区 缺点耗材量大n古典建筑的剖面二、清式举架1、间架:表明建筑物大小比例的名称

9、,屋顶内部使用几根檩条就叫几架。 檩数分配图(p297)n古典建筑的剖面2、举架步架(步距):清式名称,梁架上檩与檩之间的水平距离 ,大式以二十二斗口;小式为檐柱径的45倍举架:清式建筑屋顶坡度(曲线)的处理方法,此步升高是水平距离的十分之几(宋称为举折) 清式建筑各步举高飞檐檐步下金步 中金步 上金步脊步五檩三五举五举七举七檩三五举五举七举九举九檩三五举五举六五举七五举九举十一檩 三五举五举六举六五举 七五举九举n古典建筑的剖面n古典建筑的剖面3、梁:是建筑中的水平受力构件(1)大梁:其大小、长短常依梁上所承的檩数为准。九架梁(2)抱头梁:小式大木中檐柱与金柱(老檐柱)间的短梁 挑尖梁:在大

10、式带檐廊的建筑物中,有次要的短梁连接老檐柱和檐柱,不承重,只起拉接联系作用,同小式抱头梁。 挑尖随梁:在挑尖梁下,与挑尖梁平行的小梁,作用是增加檐柱 与金柱的连接,以补大梁的不足。(补图)(3)角梁:在正面和侧面屋顶斜坡相交处,也就是垂脊处,最下一架斜置的并伸出柱子以外的木梁,叫角梁。角梁有两层,下层的在清式中叫老角梁。n古典建筑的剖面n古典建筑的剖面n古典建筑的剖面4、檩(桁):为直接承受屋面荷载的构件(1)依据清工程做法则例:有斗拱之大木用桁,无斗拱之大木用檩。(2)依部位可分为:脊桁、上金桁、中金桁、下金桁、正心桁、挑檐桁等5、椽:是垂直搁置在檩上,直接承受屋面荷载的构件(1)依部位分为

11、:飞檐椽、檐椽、花架椽、脑椽、顶椽等6、其他构件1)额枋:是柱上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 2)平板枋:平置于额枋上用以承托斗拱的构件3)雀替:置于梁枋下与柱子相交处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 的净跨距离 骑马雀替、花牙子 n古典建筑的剖面(三)古典建筑的剖面n古典建筑的剖面三、庑殿顶推山庑殿顶推山 就是将四坡顶庑殿建筑的两面屋面向外侧推出,是正脊加长,两山屋面变陡。推山之后,屋面相交形成的四条脊形成曲线。 (三)古典建筑的剖面三、庑殿顶推山(三)古典建筑的剖面四、歇山顶收山(山柱中心线距山花板外皮1檩径)(三)古典建筑的剖面四、歇山顶-收山(山柱中心线距山花板外皮1檩径)清式规定歇山建筑山面山花板位置的

12、法则称为“收山法”。收山法通常有以下规定:由山面正心桁中向内侧收一桁径订作山花板外皮位置。n古典建筑的剖面五、悬山顶挑山(向山柱外伸出58檩径) 硬山房稍间檩木完全包砌在山墙内,悬山建筑稍间檩木则挑出于山墙之外。 悬山檩木悬挑出挑,使屋面向两侧延伸,在山面形成出沿,防水侵蚀墙身,是悬山建筑优于硬山的地方。在挑出檩木的端头外面用厚木板挡起来,使暴露的檩木得到掩盖和保护,这块木板叫做搏风板。 n古典建筑的剖面六、各部位尺度关系大式大式小式小式檐柱高60斗口7.5-8/10面阔台明1/5柱高3/20柱高上出檐21斗口3/10柱高下檐出3/4上檐出4/5上檐出(三)营造算例古典建筑的平面n四、面阔(开

13、间)的大小1、大式:以斗口为标准,(1攒斗拱=11斗口) 明间最大,依次减少 明间面阔=6攒平身科斗拱+1攒柱头科斗拱 =77个斗口 次间面阔=5攒平身科斗拱+1攒柱头科斗拱 =66个斗口 稍间面阔=次间面阔=66个斗口 尽间面阔=4攒平身科斗拱+1攒柱头科斗拱 =55个斗口 廊深面阔=1攒平身科斗拱+1攒柱头科斗拱 =22个斗口(三)营造算例古典建筑的平面山面明间面阔 =3(4)攒平身科斗拱+1攒柱头科斗拱山面次间面阔 =1(2)攒平身科斗拱+1攒柱头科斗拱各步间距=22个斗口挑檐宽度=21个斗口(三)营造算例古典建筑的平面2、小式或大式(无斗拱)开间:房 间 名 称 尽 间 稍 间 次 间

14、 明 间 次 间 稍 间 尽 间 三 开 间 0.9 1丈 减 ( 1尺 ) 1丈 1.1丈 0.9 1丈 减 ( 1尺 ) 五 开 间 ( 小 式 ) 0.9 1丈 或 同 次 间 1丈 1.1丈 减 ( 1尺 ) 1.1 1.2丈 1丈 1.1丈 减 ( 1尺 ) 五 开 间 ( 大 式 ) 减 0.5 1尺 1.3丈 1.4丈 减 ( 1尺 ) 1.4丈 1.5丈 1.3丈 1.4丈 减 ( 1尺 ) 减 0.5 1尺 七 开 间 ( 大 式 ) 减 0.5 1尺 减 0.5 1尺 减 ( 1尺 ) 1.4丈 1.5丈 减 ( 1尺 ) 减 0.5 1尺 减 0.5 1尺 n古典建筑的立

15、面一、台基(1)普通台基普通台基:用于一般房屋、民居台基平面:通面阔、通进深加下檐出(上檐出3/44/5)台基高度(台明):由地面到阶条石上皮 , 普通台明为檐柱3/204/20(2)须弥座须弥座:用于承托高级建筑的台座,是由一种叠涩(线脚)很多的台座(图p263) 总高度:从地面至斗拱的耍头下皮长度的1/4,按比例分51份,是由圭脚(10)、下枋(8)、皮条线(1)、下枭(6)、皮条线(1)、束腰(8)、皮条线(1)、上枭(6)、皮条线(1)、上枋(9)等部分组成。(p289)(四)古典建筑的立面n11、台基:普通台基、须弥座n古典建筑的立面(3)、踏道踏跺:垂带踏跺(一般布置在明间的阶下)

16、、如意踏跺台阶:阶梯形台阶、礓礤、斜道(御道、辇道)象眼象眼:台基侧面的三角形部分下檐出下檐出:台基四周在柱中线以外的部分回水回水:在四周有廊的情况下檐出少于上檐出部分的 尺寸台明台明:台基高出室外地坪以上的垂直台壁部分n古典建筑的立面(4)、栏杆(勾阑): 地袱、望柱(柱头)、栏板、抱鼓石栏板、望柱、望柱头、地袱之间的关系 高 宽 厚 望柱 19/20 须弥座高 2/11 柱高 2/11 柱高 望柱头 4/11 柱高 2/11 柱高(园) 栏板 5/9 柱高 11/10 柱高 6/25 本身高 地袱 同栏板厚 2 本身高 n古典建筑的立面(5)铺地(墁地):室内铺地、室外铺地室内铺地多用方砖

17、或条形砖平铺,并重视地面排水,室内须保证2 -4居住建筑一般使用1.2尺或1.4尺方形砖宫殿、庙宇一般使用1.7尺或2尺方形砖室内铺地时依柱中轴线向两侧砌放,但明间中心线应对砖心或砖缝室外铺地的地砖应考虑防滑,又考虑保护路面、装饰美观的作用,一般表面作成各种花纹(四)营造算例-古典建筑的立面n二、墙、柱(屋身): 包括:墙、柱、门、窗、构架装修等屋身高度:柱础、柱身、斗拱(柱上皮至挑檐檩下皮)(1)大式:柱础檐柱径2/10,1.2斗口 柱高檐柱径的十倍,60斗口(2)小式:柱础檐柱径3/10, 柱高8/10(7.5/10)明间面阔 或柱径的11倍(四)其他构件柱子的发展演变侧脚、收分1、柱子柱

18、直径与柱高比-东汉:1/2、唐:1/9、清:北方1/10、清南方:1/15 (四)古典建筑的立面2、屋顶:檐口下至正脊上皮, 是中国古典建筑最精彩、华丽的部分(1) 屋顶高度:等于檐柱高或9/10檐柱, 实际是根据各步架举高之和与屋脊形式等决定(2)屋顶种类:庑殿、歇山、悬山、硬山、卷棚、攒尖、盔顶、录顶、半坡、平顶、囤顶(3)屋顶等级:重檐庑殿、重檐歇山、重檐攒尖、单层庑殿、单层歇山、单层攒尖、 悬山、硬山(四)古典建筑的立面(四)古典建筑的立面(4)屋顶曲线 a、檐口曲线 b、屋脊曲线 c、屋面曲线优点:有利于排水;保护墙体、基础,争取室内较多的阳光使建筑外观活泼、秀丽、精巧n古典建筑的立面(5)屋面装饰和屋脊(装饰与功能的结合) 琉璃瓦的使用屋顶的双重保护(p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