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互联网+”时代的混合式学习学习理论与教法学基础 编者按:国内外混合式教学经历近三十年的发展,正在成为未来教育的“新常态”。特别是在当下“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教学的改革都在重新呼唤混合式教学。然而,伴随混合式教学日趋发展的态势,各种问题也越发突出:“互联网+教育”赋予了混合式教学哪些新的内涵?现阶段的混合式教学存在哪些新的规律和方法?哪些理论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研究混合式教学?又有哪些理论能够指导教师有效开展混合式教学设计?关于混合式教学设计,国内外都面临一个悖论。一方面,从文献上看,几乎每一个混合式教学实践案例都会提
2、出一个混合式教学设计模式;另一方面,面对形形色色的混合式教学设计模式,研究者与实践者又都感到困惑与迷茫到底该如何设计一个成功的混合式教学?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国内外学界至今没有一个关于“互联网+”时代下混合式教学的学习理论、教法学基础、方法论基础的系统的被广泛认同的研究成果。为了推动混合式教学更加稳固、高效发展,厘清现阶段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探索混合式教学的教法学,显得尤为必要。鉴于此,本刊特推出“互联网+时代的混合式教学设计”专题,拟系统梳理适用于解释和指导“互联网+教育”阶段混合式教学的学习理论和教法学基础,并构建能够特定指导混合式教学的教法学理论,以弥补现阶段混合式教学理论基
3、础不明确的问题;构建一个通用的混合式教学设计模式,为混合式教学设计提供理论框架;为混合式教学及混合式教学设计提供方法论基础和案例参考,为“互联网+”时代下混合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提供理论框架与方法抓手。摘要:“互联网+”时代的混合式学习赋予了学习新的内涵,学习由共性的标准化知识的习得转变为个性化知识的自主建构与创造性知识的生成。本文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探讨了混合式学习的学习理论基础与教法学基础。“互联网+”时代的混合式学习,适宜用建构主义理论解释个性化知识的习得,用联通主义理论解释创造性知识的生成。“互联网+”时代的混合式学习是一种颠覆性创新,撬动了教师角色定位的根本性转变,促使教师由学科专
4、家、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设计者和学习促进者。探究社区模型和混合式教学动态支架模型,共同为混合式学习提供了教法学基础,为教师如何有效设计混合式学习、促进混合式学习提供了理论与方法框架。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混合式学习,学习理论,教法学,建构主义,联通主义,支架,探究社区模型基金项目:201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互联网+教师培训供给侧改革的实验研究”(课题批准号:bca160050)。一、引言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作为传统教学方法变革的催化剂(reigeluth & joseph,2002;west & graham,2005),大大增加了教和学方式的多样性。脱离了时间与空
5、间的约束,电子学习、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等竞相涌现,它们与传统课堂教学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呈现出混合、杂交的趋势(graham & robison,2007)。混合式学习开始了井喷式发展。尽管早期的混合式学习是面对面教学和在线教学两个独立过程的糅和(sloan consortium,2011),但在经历了各个阶段的演变和发展之后,已然发生了质的变化,已成为一种新的学习范式。“互联网+”阶段的混合式学习,从物理特性看是“基于移动通信设备、网络学习环境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情境”(wasoh,2016),其中“30%79%的教学内容采用在线教学”(allen,seaman,& garr
6、ett,2007)。但“互联网+”阶段的混合式学习并不是简单的技术的混合,而是为学生创造一种真正高度参与的个性化的学习体验(smith,2014;霍恩,等,2016),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下教学与辅导方式的混合(goodyear,2015)。一些学者尝试了用传统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解释混合式学习,如掌握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等(李逢庆,2016;孙洁,2013)。然而,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一些创造和发展、特定解释和指导混合式学习的理论,而这部分理论目前极少(graham,henrie,& gibbons,2014)。我们必须认识到,不同学习情境下的学习可能需要不同的学习理论去解
7、释,也需要不同的教学理论去指导其教学实践。混合式学习在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发展后,其教学传递方式、学习的空间与方式、教与学的重点都发生了改变(冯晓英,等,2018)。混合式学习并不是基于信息技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简单搬家或课外延伸,并不是简单地以信息技术部分“替代”或“补充”课堂面授教学。正如在线教学有着不同于课堂面授教学的规律与方法一样,混合式学习也有着不同于课堂教学的规律与方法,混合式学习正在形成新的教学法或教法学。正如萨普斯所言,理论就是一套用于解释现象的科学原理,理论为解释外界现象提供了一个框架,也起到了把研究与教育实践联系起来的桥梁作用(suppes,1974)。如果没有理论,研究者和实际
8、工作者就没有一个能把研究结果贯穿起来的中心框架。因此,当“互联网+教育”重新呼唤混合式学习,混合式学习正在成为未来教学的“新常态”时,我们非常需要厘清混合式学习的理论基础:我们应当用怎样的学习理论分析和解释混合式学习?我们应当用怎样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原理指导混合式教学?特别是,有哪些创造和发展性的理论能够特定地解释和指导混合式教学?梁国立曾提出,“教法学(pedagogy)”是教育学这一研究领域的核心学科,是关于教的或培养教师的学科;其意义在于在承认教与学是相依存在的基础上认识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根据学生的情况改进教,以帮助学生的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
9、定良好的基础(梁国立,2012)。混合式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范式,我们也需要研究混合式教学的教法学。从哲学的角度看,学习理论属于认识论层面,教法学属于方法论层面。学习理论将帮助研究者和实践者分析和解释几个关键问题:混合式学习是怎样发生的?哪些因素影响混合式学习?哪种或哪几种理论最适宜解释混合式学习?教法学则将帮助参与教学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了解几个关键问题:混合式教学中教师的定位与职责是什么?哪些理论为混合式教学提供了教法学理论框架?本文将探讨以上这些问题。由于“学习理论基础”部分是在认识论层面探讨,因此文中统一用“学习”的概念;“教法学基础”部分是在方法论层面探讨,是教法学指导教师如何教的理论,
10、因此文中统一用“教学”的概念。二、混合式教学的学习理论基础经典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是用来解释传统课堂学习的。通常我们并不判定这些理论孰优孰劣,而是认为不同的学习理论对于学习有不同的解释,因而适用于不同目标层次、不同情境的学习(陈丽,等,2015)。混合式学习也是一种学习。问题是,作为一种新的学习范式,哪种或哪几种学习理论能够更好地解释混合式学习,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混合式学习?尽管混合式学习公认的比较宽泛的定义是“在线学习与面授教学的混合”,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末发展至今,混合式学习的概念经历了越来越清晰化的演变过程,其概念演变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技术应用阶
11、段、技术整合阶段、互联网+教育阶段(冯晓英,等,2018)。其中,第一阶段(技术应用)的混合式学习重点关注技术视角,重点强调互联网技术在教与学中的核心作用;第二阶段(技术整合阶段)的混合式学习重点从教师视角关注“交互”,关注混合式学习环境给交互带来的变化以及相应的教学设计的改变。第一、第二阶段的混合式学习(上世纪90年代2013年),被看作是对课堂面授教学的“替代”或“辅助”,而我国目前大多数课堂教学仍主要基于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因此这两个阶段的混合式学习仍然适宜用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来解释。第三阶段(2013年)的混合式学习被重新理解为一种新的“学习体验”,更关注学生的视角,关注利用互
12、联网、移动技术和面对面教学为学生创造一种真正高度参与的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是对课堂教学的提升与改进(冯晓英,等,2018)。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共性的标准化知识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或者说,筛选、编制和传递共性的标准化知识,一直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霍恩,等,2015;余文森,2012;王晓辉,2006)。如果说作为传统课堂教学“替代”或“辅助”的第一、第二阶段混合式学习,更关注共性的标准化知识的习得,那么“互联网+”时代的混合式学习更关注个性化知识的习得与创造性知识的生成(倪闽景,2013)。因此,“互联网+”时代赋予了混合式学习新的含义,我们也需要用新的学习理论去分析它、解释它。“互联网+”时代
13、的混合式学习更适合采用建构主义理论和联通主义理论进行解释。1.混合式学习环境下的学习是如何发生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通过教师的直接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真实且复杂的情境中借助彼此间的协作和交流,经历一段自主探索的过程,在过程中实现与学习内容的充分交互,实现意义建构而获得的(李芒,等,2007)。在建构主义理论中,情境创设、协作式探究和意义建构是学习发生的三个关键环节。其中,核心是学习者的自主建构(何克抗,2004)。按照建构主义理论,混合式学习正是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学习环境中为学习者创设真实复杂的情境促进学习者协作探究和意义建构的过程,从而促进学习的有效发生。联通主义理论则
14、解释了另一类混合式学习,此类混合式学习更能体现“互联网+”时代学习的特点。联通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存在于混沌、复杂、动态和碎片化的网络结点当中,学习不再是内化的个体活动,而是基于大规模的网络化和社会化的交互过程中,学习主要是一个连接建立和网络形成的过程(siemens,2005)。按照联通主义理论,学习就是在网络中不断寻径和意会的过程。在混合式学习环境中,大规模、网络化、社会化的线上交互可以帮助学习者在混沌、复杂动态的网络节点中寻找到关键结点,而线下活动则可以促进学习者与关键结点的深层次交互与意会,从而促进学习的发生。建构主义与联通主义理论都强调了在社会化交互过程中学生自主的知识建构。不同之处
15、在于,建构主义理论更适合解释混合式学习环境中个性化知识的习得,联通主义理论更适合解释混合式学习环境下创新性知识的生成。混合式学习是线上与线下的混合。对于理解线下学习如何发生,国内外已经有数百年的专门研究,也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而线上学习不仅是混合式学习的重要组成,更与混合式学习存在一些天性的共通之处。理解在线学习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混合式学习。salmon(2004)认为,网络学习过程分为循序渐进的五个阶段:访问课程和学习动机的激发、在线的社会化交互、信息交流、知识建构、自我发展。显然,salmon的五阶段模型更加适合解释基于建构主义的混合式学习。2.哪些因素影响混合式学习?建构主义学习
16、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其他学习者的帮助并依据自己的经验进行意义建构的结果(bednar,gruendeman,& sandrik,1991)。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的四个关键要素。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具有一定的情境性,需要在具体情境中习得和应用;知识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学习者之间只有通过不断的讨论、对话、协商才能获得对知识的深层次建构和理解(jonassen & henning,1999;钟志贤,2006;王志军,等,2017)。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重要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支架、交互式教学、同伴合作、认知学徒制等。在联通主义理论中,学习的发生即
17、网络的形成,包括人际网络、知识网络、概念网络(siemens,2005)。交互、联通和网络形成是实现有效的联通主义学习的关键要素。联通指资源节点之间、人际节点之间能够相互发生联系,它是知识汇聚、流动、更新、生长的基础,是学习的关键(siemens,2006)。交互是联通和网络形成的关键,包括操作交互、寻径交互、意会交互和创生交互(王志军,等,2017)。建构主义和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对理解混合式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对影响学习的关键因素的分析能够为混合式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提供理论指导。加里森等人(garrison,anderson,& archer,2001)主要从社会建构主义出发,更加清晰地
18、定义了影响混合式学习的关键因素。加里森(garrison et al.,2001)等人基于加拿大开放大学阿萨巴斯卡大学在线和混合式教学的实践和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构建了探究社区模型理论,认为有三个关键要素影响混合式学习社会临场感、教学临场感、认知临场感;只有当课程中的三种临场感均达到较高水平时有效的学习才会发生。社会临场感为学习者对课程学习的共同体认同的能力,学习者在一个充满信任的环境中进行有意义的交流以及通过个性特征的充分展示来发展人际关系(garrison,2009);认知临场感指学习者在一个探究学习社区中通过持续的交流与反思能够实现意义建构的程度;教学临场感是教师或部分学习者通过设计、促进
19、、指导在线活动帮助学习者实现个人意义建构和有价值的学习成果(garrison et al.,2001)。探究社区模型自提出以来,在在线和混合式教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anderson,2008),数以千计的学者对该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且证明了这三个要素的相互影响(richardson & swan,2003;kanuka,rourke,& laflamme,2007)。该模型的有效性并不仅限于在线教学和混合式教学,一些研究还证明其也适用于面对面的课堂教学(alfred,2016;kim,kim,khera,& getman,2014)。不同的是,在传统课堂教
20、学中,由于教室这个特定的物理空间所带来的面对面交互的便利性以及班级的稳定性等因素,使得通常情况下社会临场感与教学临场感会随着教学的开展自然形成,教师往往只需要把精力关注在认知临场感的建立上。而在混合式学习环境中,特别是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环节,教与学的时空分离导致了社会临场感与教学临场感的天然缺失。因此,在混合式学习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创设社会临场感、教学临场感和认知临场感这三个影响混合式学习的关键要素。3.哪种理论适合解释混合式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范式,混合式学习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不同学段、不同情境、不同目标的混合式学习应当有具体的不同模式,因此也适合用不同的理论基础进行解释。不同的学习理论适用于不同的目标层次,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联通主义分别适用于布鲁姆目标分类中由低到高的认知目标(陈丽,等,2015)。如前所述,第一、第二阶段的混合式学习适合用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理论来解释,适合于解释共性的标准化知识的习得;第三阶段“互联网+教育”的混合式学习适合用建构主义或联通主义理论来解释,分别适合于解释个性化知识的自主建构和创造性知识的生成。这对于教学的启示是:小学阶段由于学生认知发展特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程人力资源管理与配置-洞察及研究
- 2025贵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第十三届贵州人才博览会引进人才15人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黄金题型)
- 竞争格局下土地可持续利用-洞察及研究
- 七年级英语第一单元教案及反思范例
- 智能化办公系统功能需求分析报告
- 医药行业供应链管理新模式
- 深度学习时钟校准策略-洞察及研究
- 国际濒危物种贸易监管-洞察及研究
- 碳金融产品创新路径-洞察及研究
- 建设工程内部技术协同机制研究
- 食品公司原辅料及包装材料验收规范
- 新闻播读培训课件
- 《蔚来汽车发展》课件
- 装配钳工试题库及答案
- 新手必看保安证考试试题和答案
- 脓毒性休克护理要点
- 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教学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
- 个人信息保护法亮点解读
- 《往复式压缩机制造监理技术要求》
- 《护士输血流程》课件
- 小学英语“have”和“has”的用法(附练习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