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_关雪凌_第1页
日本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_关雪凌_第2页
日本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_关雪凌_第3页
日本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_关雪凌_第4页
日本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_关雪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日本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世界羟济研究2012年第7期 81 © 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日本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关雪凌丁振辉内容提要 本文从产值和就业两个角度梳理了 1955 2009年间日本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过程,发 现三次产业升级进程明显,特别是在第二产业内部,日本制造业升级更加突出。本文定义了产业结构高 级化和合理化两种指标衡量,计算结果显示日本产业结构一直处在向高级化和合理化转变的过程中。通 过检脸日本47个要55年面板数据产业结

2、构指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发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 对经济增长均有正面影响,但是在不同阶段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同.最后在借买日本产业结构发展的基 通上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相关定议。关健词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高级化 产业结构合理化 经济增长 三次产业作者单位i.中国人民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2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图分类号:f 131.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7,)为4201207-1203130114一、引 言产业结构变迁是理解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经济 发展模式区别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发展中国家加快经 济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向发达国家转变的币:要指标(钱 纳里等.989 )通常意义

3、上的产业结构是指经济体内部 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产业结构变迁的来源包括两个方 面的内容:一是指各个产业之间由于技术水平、需求弹 性和人力资本存:限等方面存:在本质区别,因此在经济发 展过程中由客观经济条件发生变化而导致产业结构改 变,这是一种的经济发展而产生的自然的变化;另外一 种是指在经济体的不同发展阶段,由于需要不同的主导 产业来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伴随着主导产业更替进而影 响到一国生产和消费的各个方面,继而对产业结构造成 冲击这在新兴i:业化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表现得尤为明 显,是一种人为实施产业结构政策的结果产业结构变 迁的表现也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通常意义上所说 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产

4、业结构变迁就袅现为三次产业 结构比例的调整,经济体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逐步 发展正是经济发展阶段高级化的不要特征之一;二拈指 各次产业内部,特别是二、三产业内部各个行业之间比 例的变动过程,如第二产业内部轻t业和币:丁业的比例80 世界经济研究2012年第7期调整,第三产业内部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比例的调 整(千春晖等20h )0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是学界长期以来一有探 讨的玉点之.般来说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发挥 作用的研究路竹主要有4种。最常用的是从各个产业 需求的收入弹性出发,通过投入产出袅研究产业结构变 迁对经济增氏的影响(penr .2003 )另外一种比较 常见的是从“产业结

5、构红利”角度出发研究上述问题. 刘伟、张辉(2008 )认为,产业结构时经济增长有积极作 用.同时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推向深入,这种红利逐渐消 失。但是也有相反观点,例如,baumol (1967 )的“非均 衡增长假说”认为,由于各个产业之间在劳动生产率方 面存在天然区别,产业结构调整必然伴随着劳动力由劳 动生产率较低向较高部门不断迁移,长期以往反而会降 低劳动生产率较高部门的人均资本存砒,结构红利” 反而变成“结构负担”李小平、卢现祥(2007 )等人对 中国制造业的研究表明,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 响并不明显。目前已经有大量文献针对中国产业结构与经济增 长进行了相关研究,但是由于经济发展

6、时间较短,样本* 中国人民大学985 t科校级南大攻关项h “国际经济组织政策领 向。川黄研究“(xnzd007h中iu发展研究酬金会发展研究奖学金。数据仍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第二产业的比玳一支维持在45%左右的水平,工业化 水平并没有随着经济发展而出现明显提升,仅仅是第三 产业比币:缓慢上升.w此,这就难以详细分析产业结构 对经济增k的实际影响,也是李小平和卢现祥等人做出 上述结论的统计原因之一。与我国相比,h本的r.业化 进程更加典型,口是目前.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成功迈入发 达国家行列的后进国家之一 ,研究日本的产业结构变迁 与经济增长可以更好地阳助我们论证两者的相关

7、关系 并预测我国产业结构发展与经济增k的关系。但是,这 方面的文献仍然比较匮乏,外文秀、陈卫华q000 )大致 梳理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各个阶段产业结构和经济增 长的关系.白雪洁(2003 )比较t日本和美国产业结构 变动与经济增长与就业效果.并认为在发达国家产业结 构向服务化、信息化转变的趋势中日本明b落后于美 国,也是很长时间以来日本经济发展难rr起色的币:要原 因之一。马超qoio)结合产业结构和公共支出分析r 其对日本地区经济的影响认为.相劝收入上升会促进第 二产业的比较优势并提高政府消费强度.但反过来会削 明第三产业的比较优势,但足难以判断时整体经济的影 响。目前仍然没有文献集中阐述日本

8、产业结构变迁与 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本文拟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努 力.弥补现行文献中的部分不足:a)为对产业结构 变迁进行度限.将产业结构变迁分解为产业结构合理化 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两个方面;q)利用一个简洁的计量 模型将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统一到一个框 架下进行。二、日本产业结构变迁及其度量1 .日本产业结构变迁多数学者的研究已经表明卜官降太郎等.19弘). 日本产业结构变迁基本按照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并 最终向第三产业发展的典型过程-从产值来乔,口本 1955年第一产业占gdp的比前高达20%左右,而到 2009年,这一数字仅为1.5%左6;第二产业的比币:从 1955年的19.22

9、%上升至1970年的最高点45.94% ,随 后呈现卜.降态势,2009年降为27.47%;第三产业的比 币:则一路上扬,从1955年的47. 04%上升至2009年的 70.99% .而从就业人口来看,丁业化和第三产业化过 程更加明显。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劳动人口的比币: 从1953年的39. 84%下降至2010年的4.07% .第1产 业就业人口比重从1953年的35. 83%上升至70.92%. 而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质同样呈现先升后降态势,从 1953年的24. 33%上升至1973年的36. 64%随后下降 至2010的25.1% (见图1、图2)概括来说,日本产业 结构变迁与其他发

10、达国家一样遵循第一产业下降第三 产业上升、第二产业先升后降的规律.从就业来看,变 动趋势更加明显q到中线条的斜率更加陡峭)图1日本各次产业产值比重(1955 2009年)资料来源:fi 本统计局.hltp:www. mlat. go. jp/cnglish/daia/chou- ki/03.htnu图2日本各次产业就业比重(1953 2010年)资料来源:如图1 °研究一国产业结构变迁历程.除需要对三次产业 结构有一个大致的r解外.还有必要深入各次产业结构 内部分析每次产业结构的变动过程。h本统计局公布 的产业结构方面的数据主要有日本统计年鉴和“日 本历史数据”两类“日本历史数据”统

11、计1955 -2003 年的数据资料.其中.1955 1980年统计的数据按照 68sna统计规则归类.而1980 2003年和陇计年鉴 的数据按照93sna归类,两并稍许存在差距,为j'使数 据保持一致性本文进行相应的处理,主要是而部分独 立出来的下一级产业进行合并.保证上一级数据的完整 性。按照93sna的分类方法,日本gdp由产业、政府服 务和私人服务三大部分组成:产业包括农林渔、采矿、制 造、建筑、电水气、批发零售、金做保险、国地产、运输和 通信、我他服务业十部门;政府服务由水气电、公共事务 日本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服务和其他服务三部分构成;私人服务主要指针对居民 ih私人提

12、供的非营利服务,包括教行和慈善等。按照日 本内阁府的分类。,农林渔属第一产业,采矿、制造和佳 筑属第二产业,其他均属于第三产业。1955 2009年 日本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内部分细分产业变迁如下:在第二产业内部,采掘业的比不明显下降.由5% 下降至0.2%左右,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洞时,制造业比 乖下降而建筑业比乖相对上升件制造业内部13大类 产业中存在如下主要变动趋势:(1 )粮食制造业和纺织 业比币:显著下降,分别由1955年的26. 54%和h. 93% 下降至2009年的14. 67%和0. 75% ,钢铁制造业略有 下降,由9.7%降至6. 6%; (2)电子产品、一般机械、运 输设备比

13、币:通著上升,分别由4.3%、4. 35%和6. 1 %上 升至14. 1% ,10. 17%和13.03% .石油和煤炭加工业、 金属制品略有上升,分别由2.9%和3.91%升至6.9% 和5.03% ; 6 )非金属制品、纸、浆及纸制品、精密仪器、 化.产品和其他5类比币基本保持不变。这反映出h 本制造业随若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电f及机械制造业 逐渐成为r本制造业的主导产业.传统制造业如粮食制 造和纺织业的比重明显下降,日本制造业由轻匚业向ft: 化i: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态势卜分明显(图3 )图3日本制造业内部各行业变动 资料来源:如图i.相比之下,在第三产业内部,日本各行业间的变动 幅

14、度较小。行业所占比币:明显上升的仅有房地产服务 业和其他门类;批发零售业、运输通信业、电水气r业均 呈下降趋势;政府服务、金做保险、私人服务所占比币:变 化不大。图4)2 .日本产业机构变迁度量如上文所叙,产业结构变迁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一是产业结构高级化,一般是指产业结构向第二产业过 渡的业化过程.i:业化过程中向政工业过渡的质化i: 业过程,以及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过渡的第三产业化过82 世界经济研究2012年第7期图4日本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变动资料来源:如图i.程s戈不服务业化过程,也称经济的软化过程“二是与 投入和产出相联系的产业结构合理化过程一般是将劳 动力作为投入而产值作为产出衡或

15、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过程。因此.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就成为衡量一 国产业结构变迁最南要的两个维度(金培等.2011 ),对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衡hb学者一般根据克拉克 定律使用非农产业比乖作为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指标,但 是随着服务业的七速发展,特别是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 第三次科技革命风起云涌.对传统的产业结构产生巨 大的影响,社会经济服务化的趋势十分明显,非农产业 比皮已经无法全面衡址经济结构的变动。鉴于第一产 业在现代经济中的比世显著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发展一并成为衡信经济发展阶段的币要指标.因此可以 采用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的比质来亚新定义产业结构 而级化的指标.记为ss,公式是:ss

16、= y3/y3产业结构合理化实质上指的是各产业投入和产出 之间的耦合质疑.一方而反映各产业之间的协调程 度,另一方面也反映合理利用资源的程度。可以使用 结构偏离度时产业结构合理化进行度员,公式是:“川爵"川号"-其中,y和/,分别代表产出和就业. i代表各次产 业。y/l可以袅示生产率水平,当y/l, = y/l时.说明 每次产业生产力水平等于一国平均生产力水平,那么 £=0.说明产出与就业完全耦合.e值越大,说明产出 与就业偏离程度越大。由于经济非均衡是一种常态.在 发展中国家更加突出.因此一般来说e值要大于0.但 是结构偏离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即该指数不能区分

17、i hllp: /. mat. pi. jp/rfiglih/<lita/him>illmm)k/|hlf/<o3<'unl. |ni(. 各产业结构偏离度的用要性.忽视各产业在经济中的 币:要性,因此本文提出一个改进的结构偏离指数,即在 结构偏离度指数的拓础上乘以各产业的权术,权币由产 值来衡任,即结构偏离修正指数,记为s,公式足:y /v /v-77t-1 =£% 7177*1 g = 】、2、3)i /l1lj l由上文所定义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指标所 得到的日本产业结构变动也势il,算如及1所示。© 1994-2013 china

18、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表1日本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指标(1955 2009年)7j)19551956195719581959196019611962196319641%519661967196819691970197119721973ss 1.391.091.071. 141.080.990.981.021.021.021.091.141.111. 101.08).041.071.101.06si) 0.330.360.340.310.300.330.310.280. 260.2

19、60.230.210. 200. 190. 50. 161974197519761977197819791980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ss 1. 01.301.321.331.341.381.451.431.461.511.521.491.491.461.471.52sd 0. 140. 120. 120. 110. 110. 110. 100. 100. 100.090.080.0«0. 080.080.080.080. 100.090.07>1993

20、i9q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co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ss 1.581.651.681.701.741.852. 172. 172. 322.412.392. 332. 342.362. 372.502. 58si) 0.060.050.050.050.050.050.060.050.060.050.040.040.040.040.040.040.04资料来源:i 本洸汁用htlp:/www. >lal. p>. jp/rngiihh/ilaki/( li<hiki/03. htnu资料来源:同图从图5

21、可以看出,1955年以来日本产业结构一点 在向高级化和合理化转变的过程中,目前日本产业结构 偏高度修正指数趋于0,说明日本各产业产出和劳动力 投入之间基本吻合,比较适应目前的产业结构.而产业 结构高级指标也显示第三产业对第二产业的比币:一宜 上升,日本正处在加速服务业化阶段 朔显看出20世纪 90年代以来h本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加快,图5中表 现为曲线的斜率更加陡峭)a同时可以发现,ss值和5值虽然与日本产业结构 变动紧密结合,但是两者相关性并不强,演变趋势也很 不一样这行助于我们在后文的实证检验中功效地区分 两齐时经济增长的影响,避免共线性关系的讨论.三、日本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为实证分析产

22、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 文利用1955年以来日本47个县 俯、州、道)三次产业 结构的资料对日本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进行面板数据 分析。进行面板分析首先需要定义相关面板变瓜,人次 需要确定面板模型选择.再次构建面板模型并对参数进 行估计。1 .变量定义及数据a )因变量.用y表示,时间i地区国内生产总俏 增长率。2)自变员用前文描述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 化指标衡出h本各地区1955年以来产业结构的变近考 虑到两种指标演变的趋势,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和合理 化指数互成正逆指数,因此可以时数据进行无限弼化处 理,并取对数,分别记为inss“和11必,处理过程表示为:ssa - iiiinss

23、jrnuixsdjr - si)u“ max5slf - minssu * " maxsdjt - ininsda3)控制变th产业结构变迁虽然对经济增长仃 十分显著的影响,但是绝非唯一的影响因素,因此需要 引进控制变出限制其他因素的影响,以更好地分析产业 结构变迁闪素的作用。同行的做法是根据研究的需要 和数据可否获得引入相关的变状,具有较强的随意性缺 乏一定之标准。借鉴thorsten beck等人的做法,可以利 川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变国的交互项进行控制,以上 数据均来源于日本统计年鉴。2 .面板模型选择与构建在确定变房之后.需要对面板模型进行选择,而 板数据模型分为不变系数模型、

24、变截距模型和变系数模 型,后两种比较南用.号虑到日本各地区产业结构.在 差异的现实情况,可以就本排除不变系数模型在本文中 适用的可能性。卜,一步需要确定选择变截距模型还是 变系数模型,通过协方差分析检验,本文可以确定为变 截距模型l确定为变截距模耀后需要继续判断固定 效应还是隋机效应,一般可以通过hausman检验判断 采取何种效应,但是注意到本文截而数据是研究总体的 所有地区,即可以将各地区之间的差异看作回归系数的 效变动,可以适用固定效应模型;同时,随机效应假设 个体效应卜j随机误差项不相关,而固定效应无需该假 设,对本文研究目的而言后者显然更合适。因此,本文 模型设定如下:yu =a,+

25、.1皿.+伍.x nsdtl )+d bu x ln.wir ) +以“为独立同分布的随机误栗项皿 为常数项,可以 看作各地区不可观测效应。为避免伪何归的现象,需 要对面板数据的平桧性进行检验,相同根情况下的llc 和breihmg检验,不同根情况下的ips检验、fijemdf 检验和fisheripp检验结果均表明不能拒绝存在单位 根的原假设。但是一阶看分后的检验结果衰明拒绝原 假设,ar (1 )序列是平稳序列,可以进行协整检验.本 文主罂在engle和granger两步法的基础上进行pedroni 检验和kuo检验,报告结果见表2。表2 kao检验和pedroni检验结果方法统计出统计出

26、值.pkim)adf-5.236366 84 世界经济研究2012年第7期0.0000 )panrl、-81hlili<2.066259 4(-0.044 )panel iho-statislir-3.711256 .0.0012 )panrl pp-statimii,-6.777596-0.0000)prdiuliipanel adk-tatishc-7.899563*0.0000 )gioup ih<»-8tali*ti<-0.8756980. 1156)giuup pp-statislh*-5.335698-0.0000 )gioup df-sliilinti

27、c-7.223568-0.0000)注:*表示在5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原假设而接受备选假设.3 .面板模型估计验证为协整数据之后可以时面板模型进行估计。 除广估计1955年以来的日本产业结构变迁时经济增长 的影响之外,本文还考察1955年来日本经济发展各 主要阶段产业结构变迁时经济增k的影响2 .估计结果 见表3.表3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结果储后阶数由schwarz准则确定)&变出“变於k1955 2009 年1955 1972 年1972 1990 年1990 2009 年llu55.394(7.22)6.283*(il38)3.388.8 73 )-0.072*6.71 )111

28、”/3.932*6.34)2.72*u.28 )3.060*(6.45 )4. 176*(12.76 )« x lius-0.49909.11 )-0.522* (-21.34)-0.538* (-12.67 )0.363" (-17.03 )g x )n w/-0.676*(-6.35 )-0.213*(-4.35 )-0.306*(-2.72 )-0.4210.38 )r2n0 9170 04s0 974r20.9190.9040.9210.928it1.921.511.832.01f检验493.57274.86621.83590. 77注:*、收、士 分别表示在10%

29、、5%和w普性水平上显著.从表3可以看出,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对 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尽相同。首先.1955以来,产业结构 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增长均仃正面的影响。 作日本经济高速增长阶段,产业结构高级化刈 ,增长 的影响比合理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加明显.随存日本 经济进入调整期,即低速增长阶段.产业结构合理化的 影响开始显现,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影响的差距逐渐缩 小,但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币:要性仍然比合理化突出。 但是,随酉进入近二十年姓济增长的停滞时期,产业结 构高级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由正变负,产业结构合理化 逐渐超越产业结构高级化成为影响经济增k的主要因 素。另外可以发现.在日本经

30、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 介理化的相对乖要性一宜r上升趋势,相反产业结构高 级化的用要性逐渐卜降。这也为我们研究中国产业结 构变江提供另外一种思路.即产业结构高级化是否一 定能促进中国经济发展,虽然从目前的情况看,产业结 构升级仍然是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币要因素之一,但是 从日本经验看,进入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后产业结构合 总统计故达算结果为3.67 >2.07的修界值.fi统计缸运算结果 为1.90<2.30的幅界值.因此判断为变截即快笆学者一股将战后h本经济恢史相发履分为4个阶段:19451955 年是战后快亚阶段:1955 1972咛是高速增长阶段,此一阶段经历神武 景气、岩户景气

31、和伊奘诺景气3个景气时期;1973 7990年是经济低速增 长航段e本内阁将发布的经济白皮书也称“新的成长轨道'1990年至 今是经济停滞阶段.2000年以来h至部分那份出现了负增长.日本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理化将成为另一股质要的推动力限。四、结论及政策含义本文籽产业结构变迁分解为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 业结构合理化两个维度,并对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标进行 广相应的改进,使其更加符合研究需要.并计第广相应 的指标。第三部分通过日本1955 2009年47个县 (府、州、道)的面板数据考察产业结构变迂财日本经 济增长的影响。得到以下几点结论.1955年以来日本产业结构一宜处于向高级化和 合理化

32、发展的双通道中。具体表现就是第一产业产值 和就业所占比由持续下降.而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比币 持续上升。第二产业产值和就业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 降的态势,这种拐点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 意味着在70年代中期h本工业化进程基本完成,日本 经济开始偏向第三产业发展.同时还可以发现,日本第 一产业在80年代初期占gdp的比币:已经达到很低的 水平,但同期第一产业就业比求远高于产值比币,自然 而然的结果就是随心经济发展第一产业就业比币 :下降 趋势明显高于产值比乖下降的趋势,第一产业逐渐成为 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主要来源,日本同样存在一个 “人口红利”逐渐发挥作用的囱口期。日本二、三产业,特别

33、是第二产业内部同样存在明 显的产业结构升级趋势。突出表现为制造业主导产业 的变迁:由最初的纺织业和食品加工业逐渐转变为一般 机械制造业、电子产品制造业和运输设备制造业,这充 分反映ru本制造业转型和升级历程。日本现在仍然 是世界上电子产品,特别是高科技产品最世界的出口 国,处于世界制造业价值链核心位置,发挥着独特的作 用。相对来说,日本第三产业各部门发展比较平缓,各 产业之间波动幅度较小,其中变动比较明显的仅有批发 零售业呈现较大的下降趋势有意思的是,比较批发零 位业和制造业的变化也势可以发现.这同样呈现先升后 降的轨道,而拐点同样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与 制造业拐点出现的时期基本一致,

34、事实上与其他服务业 各部门相比批发零售业。制造业关联最为密切(程大 中,2004;郑吉昌、夏晴,2004 ) ,因此也可以从另一个层 面印证第二产业发展历程。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均对n本经济 发展起到r相应的作用,但是在h本经济发展的各个阶 段.每种效应发挥作用的币:要性各为偏币二总的来说, 产业结构高级化在促进日本经济增长,p的币:要性更加 明显。但是在90年代后期,虽然日本产业结构高级化 进程加快,但是对经济增k的贡献度逐步下降,产业结 构合理化反而成为刺激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主要原 因可能有以下几点:0 )所谓的“结构红利”随着.业化 进程的深入逐渐消失,产业结构升级阴动型的经

35、济增长 触及“天花板二单纯的产业结构升级已经无法促进经 济的持续增长;q)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进程之间 存在一个相对的时滞,导致资源配置层面产业结构调整 的步伐落后于整体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6)当经济处 于下行期时产业结构调整的质要性凸w,一味的产业 结构升级起到的作用卜分有限.日本产业经济发展的 历程时我国今后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的方向和方式有 着十分强烈的指导意义。首先,2010年我国三次产业在gdp中的比乖基本 达到1:4.6:4.2左右,第一产业比前降至一成第二、三 产业各占一半,我国依然处在快速业化的过程中。第 三产业近年来虽然得到氏足发展但是依然比较滞后,与 h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仍存

36、在很大差距。继续深入推进 匚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仍然是目前我国经济发 展中的主要课题。其次,要爪视二、三产业内部,特别是制造业内部的 升级。要抓住快速匚业化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制造业 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努力增加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 产业在整体制造业中的比币:。学界基本形成共识(中国 经济增长,j宏观桧定课题组.2010 ) ,即我国正处于或即 将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上述目标的成功实现对我国中 长期国民经济的发展起若至关币:要的作用。因此,需要 积极借鉴日本在相关阶段的经验.慨括起来不外乎以下 几点:(i )完善产业发展大纲.积极引导制造业企业升 级;。)加大研发投入在整个经济活动中的比用

37、;6)制 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鼓励科技成果孵化;(4 )为企 业进行科研开发提供相应的信贷便利,等等.最后,在此过程中要充分注意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 理化的互动关系.这是口本发展经验给我国带来的最币: 要的政策启示。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时 时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更要将产业结构合理化放在比 以往更加求要的位置,这是今后一段时期之内我国经济 作的难点和前点之一.2009年,我国三次产业就业 比币:大致为1 : 0.73: 0.90左4,与三次产业产值的现状 严正:脱钩。这种情况与我国国情紧密相关:从负面的作 用来说事实上放大经济波动的可能性.也造成收入 分配的不公和资源的扭曲;从好的方

38、面来说也是今后产 业结构升级的动力和人力资源储备。因此,今后政府在 产业结构的定位上应当以产业结构高级化为方向,以产 业结构合理化为币:点;高级化的实质是第三产业的继续 发展和制造业的升级,而合理化的内涵是努力促进要索 投入和产出结构的刚合。可行的解决办法是加速第一 产业富裕劳动力向第三产业的直接转移,这可以减少人 力资源在市场上的调整和配置成本,但是联系到第三产 业对劳动力的要求,需要加大对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 劳动力索质。参考文献1 baunu>l, u . j. ma<*i<>r(*<>no!nics of unl>alan<-r<l

39、 giuth: the a- nuliwny <>( uiiiansj the ameiiciin economic review . 1967 67 ):41526.2 vli< harl priietlri. iiuluhlrial miuduiv uixl aggnagatr gnmlh j .stiim'ture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eu.2003 (14 ): 427448.3 t. ba< k.k. ijrviix-. st<m(k maikrt .banks.aixl giuuth:banri rv- i<

40、;lrn(v j j. journal “ banking aiwl finance.2004.128 (3 ): 423412.4白雪尚n本与美国产业结构变动的经济增长与就业效果 比较叱现代h本经济.2003 6 ):30415程大中.论服务业在国民任济中的“黏合赭”作用j.财敬经济.2004 e ):6843.(6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 波动的影响.经济研究.2011 6):447.7金培铝铁.邓洲,中国工业结构转中升级:进展问题与 超势ul中国工业经济.2011 q):545.(8 j李小平卢现祥.中国制造业的结构变动和生产率增长 j.世界经济.2007 (5

41、 ):52-64.9 j刘伟.张辉.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迁与技术进步 j.经济研究.2008 (11 ):35.lio 马超.产业结构、公共支出与区域经济发展jl现代h本 经济.2010 6 ):3743.11 4文秀陈卫华.日本的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jj.h 本问题研究.2000 «2 ):9t3.112:钱纳里卢宾逊塞尔奎因.吴奇.王松宝(译).业和经济 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三联出版社,1989.13小宫隆太郎.奥野正宽.铃村兴太郎.日本的产业政策 j, n木:东京大学出版社. 1984:4515.li4.郑吉八.夏晴.现代服分业与制造业生争力关系研究.财坡经济.200

42、4。9 ):89n4.l15.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律四组.后危机时代的中国宏 观调控 卬理论参号,2010 ai ):32w5.(责任编辑:张藏) 86 世界经济研究2012年第7期© 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拜m 拜*小1喈拜i-n-l我拜拜 拜¥卜*哈小h4拜i-n-i拜 2 i-i弁拜 拜小$弁拜*h4弁 2 i-i 54加衬小1y拜i-i於ch接第28页)有创新潜力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更多的政策扶持。 其三,要想推动企业加强

43、技术创新力度.有效发挥技术 进步与知识创新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还需要政府 采取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为 企业技术研发与创建力主品牌提供良好的孵化平台和 制度环境,以更好地促进本土制造业企业从代1:生产到 代工设计再到品牌拥有者的转型升级.参考文献1 ) bazan. l. . navas-alrniftn. l. upgrading in guiimi and national value chains: kfcrih challenge aii<l ()p|k)itumhrs (oi ihr sinos allry f(x>l%rai chlslri. b

44、iitzi) ( r . the eadi'、 worluliop mclustei» and global v alue chains in th。north an<l the third orfd". novara. 2003:30tl.2 hunipluey j. .schmilz. i!. g<>vrriian<*e and i pgiading: linking irmlustiiul cluster and gioimi alur (chains krsraivh r j .ids working paper. no. 12

45、71;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i nhrinih of sussex. 2000.3 lee j r. ,chen9 j. s. dynamic synrigy creation with multiple business ac livilirs: touaid a c<hii,>rlrn< r-l>asr(l busi- n(>h mimici for oem supplirix jj. advainrs in applied i加s-inrss stiatrgy. 2000. 6a ):209-228.4 y&l

46、t;nuk. 0. e. pallrinh n( in<lu>liidl upgra<ling in (hr clothing industry in poland and romania r . economics vk oiling paper* (19 ). onlir (bi (hr study of e< <»ixniiie and social chdiijcr in eun)|ir. ssees. u(jl. ijondcn . i k. 2002.(5 j ili|>hd<*l kdplinsky mikr mon in. j

47、rly krai iinan. tl>r glokih izalion of product nuukets and imi!um?rizing growth: lessons funn ihr s(hilh afii<-an funutuir imlinin .world drvclopmfnt. 2002.30 (j ):1159177.6 村:宇j机熊宇.市场需求与中国制造业代t出枪一可于 gvc与、vc的比较分析.产业经济研究.2011 0).(7 j刘志彪.全球化背品卜中国制造业升级的路径与品牌战略 jl财经问题研究.2005 6 ).(8 j刘志彪.张杰.全球代t.体系

48、卜发展中国家俘获型网络的 形成突破与对策一基于gvc与nvc的比较视角jj. 中国工业经济.2007 6 ).9 e埴语.左岳新.萸伟杰.制度环境、企业能力,j oem企业 升级故略一东菱凯琴与佳士科技的比较案例研究uj. 管理世界.2009 6).lio.杨桂菊代.企业转型升级:演进路径的理论模型一基于3家本土企业的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10 16 ).(责任编辑:张藏)world economy studyno. 7. 2012 (serial no. 221 )lion of the economies which are in lower-skilled stages and s

49、tand by the side of each other.on the inflow of service industry's fd1 in china:a study based on the viewpoints of status-quo and efflclencyhe jun 62 )world investment kejiort 2011 |m)ints out that the most influenced area of the reduced edi flow in finical crisis is the service industry. to dea

50、l with this problem, service industry will attract 卜di more intensely. hie study finds oul that (jiina has the scale effect of attracting sen ice industn s fdl but still lags behind the develi)|)ed countries. the advanced and new service sectors have the lov pro|m)rti()n in utilizing fl)i. the effic

51、iency of the service industry's edi in china is not high, and it is widely imbalanced amon pnniiwes. most pn>vinces have not taken their advantages of attracting service induslry's f!)i and the thesis gives suggestions (br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the service indusln fdi in china.the e

52、ffect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on the level of china zs regional logisticsyao juan zhuang yu liang m)based on the panel data set of 30 provinces in china covering the years of 1997 to 2008, this paper studies the effect of fdi on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logistics in china. il uses i

53、wo index to descril)e the level of regional logistics. lye finding are as folium firstly. fdi is conducive to regional logistics development in china« in different regions. the effect and main factors are different. fdi is conducive to the rise of relative wages of overall logistics practitione

54、rs. the eftwl of edi on difrerent regions of china is different, the positive eflecl of fdi oflhe central and western |)art> on the relative wages of logistics is greater than the eastern regions. in the end, suggestions arf advancki.the effect mechanism of outward fdi on china's independent

55、innovation and its empirical testwang shuli li long 67 )this pa|)er discusses the effect mechanism and promotion 冲h of outwanl edi to clunaxs independent innovation capacity at the enleqirise level and industrial level.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integralion theory, the pajm analyses the ndationship

56、between out want edi and china's independent innovation ca|kicity based on china's relevant data from 1987 to 2010. die result shows that there exists a longterm stable equilibrium relationship between oulwanl fih and china's indopendenl innovation capacity t the impact of outward edi on

57、 chinn's independent innovation capacity is |m)sitive. but with a lag. at the meantin>e« the change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capacity will promote china's oul wan i fdi. moreover, the level of economic o|)ennpss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also enhanced china's independent innovation capacity. according to the empirical result the |)aper pro(x)ses some releva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