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肠梗阻的研究进展_第1页
中医治疗肠梗阻的研究进展_第2页
中医治疗肠梗阻的研究进展_第3页
中医治疗肠梗阻的研究进展_第4页
中医治疗肠梗阻的研究进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医治疗肠梗阻的研究进展【关键词】肠梗阻;中医/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75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44-5511 (2011) 10-0403-02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的四大急腹症之一,其发病率 仅次于阑尾炎,死亡率达5%-10%lo根据病因分为 机械性肠梗阻(如粘连、肿瘤、炎症、结石)、动力性 肠梗阻(麻痹性和痉挛性)和血运性肠梗阻(肠系膜血栓 或栓子形成)。患者大多病情笃重,若治疗不当可导 致肠坏死、感染、中毒性休克等,危及患者生命2。 目前关于其发病机制和病因的研究已经日趋成熟,但 尚无特效的药物及满意的疗法,手术费用高,而且术 后引起肠麻痹,病人不能及早进食,易遗留形成肠粘连

2、等不良后果是手术疗法的困惑。因此充分发挥中医药 的优势,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是很必要的。一、病因病机肠梗阻的主要症状为痛、呕、胀、闭,属祖国医 学“肠结”、“关格”、“腹痛”等范畴。多由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及素体阳虚等所致。其基本病机为肠道气机不利,气滞血瘀、水饮内停所致。气 机不利、气血郁滞则腑气不通,气滞便结,大便不解, 不通则痛。气机滞塞不降、逆而为呕,水饮内停则水 走肠间,肠鸣辘辘。肠梗阻按中医脏腑与病机辨证涉 及大肠、小肠,主要机制为气滞、血瘀、热结、寒凝。 中医认为:“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 气不通,阴阳关格或津液燥竭,糟粕痞结,致使肠道 阻塞,大小肠为“张化之

3、腑”,其功能是“泄而不藏”, 以“泄塞上逆”为病。大多数医家将其归为虚实两端, 虚指脾胃虚弱,运化无权,气血生成减少,推动无力, 阴液不足,则燥屎内结不通而发为本病;实指食积、 寒凝、瘀血、燥热、蛔虫阻扰肠道,传导失司,日久 化热而发本病。“不通则痛,不荣则通”则明确了其发 病的关键。六腑以通为用,六淫、七情、饮食不节等均能引起腑二、辩证施治治疗本病,应以“通”字立法,故以“通则不痛” 为原则。所谓“通”,并非纯用攻下而言,热者寒之亦 通、寒者热之亦通、虚则补之亦通、实则泄之亦通, 临证时又必须灵活掌握。医家虽多认为本病为虚实两 端,但在临床治疗中却有各自不同的辨证分型。翟瑞 奇把急性肠梗阻分

4、为热结型、寒结型、水结型、虚结型。其中热结型治以清下热结,方拟大承气汤加味: 大黄,芒硝,枳实,厚朴,莱1k子,赤芍,桃仁。发 热重加金银花、连翘、虎杖。寒结型治以温下寒结。 方拟温脾汤:附子,干姜,大黄,党参,当归,芒硝, 甘草。积滞甚者,去党参加枳实,腹胀重加厚朴、木 香。水结型治以逐水通结,方拟大陷胸汤加味:甘遂 末,厚朴,大黄,枳实,莱18子,桃仁,赤芍。虚结 型治以扶正通下。方拟新加黄龙汤:生地黄,玄参, 当归,大黄,芒硝,党参,麦冬,甘草,生姜。结果 本组250例病人中治愈126例,占84% ;中转手术20例,占13.3% ;死亡4例,占2.7%30黄成汉等 型、瘀血停滞型、脾胃亏

5、虚型、寒湿凝滞型6型进行 辨证治疗。刘锋等根据肠梗阻病因病机,将肠梗阻 分为气血亏虚型、阴虚肠燥型、寒凝固结型、瘀血阻 滞型、食积阻肠型、蛔虫聚阻型、燥热内结型7种证 型,各证型在经方基础上辩证加减用药。将肠梗阻分为:饮食停滞型、肝气犯胃型、肝胃郁热三、专方治疗李华林运用大承气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急性肠梗 阻患者,对照组36例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36 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大承气汤加减口服或胃 管灌服,处方组成:大黄20g(后下),厚朴10g,枳实log,芒硝20go儿年老体弱者酌减。辨证加减:体质强壮、患病时问短、一般情况尚好,脉洪有力者 加莱籽10g;病程长、体质弱,脉细无力者加红参

6、10g, 天冬10g,麦冬10g,玉竹10g,粳米10g;兼血瘀者 加桃仁10引 赤芍20g,莪术10g,玄胡10引 莱轅籽 10g;呕吐、呃逆者加半夏10g,竹茹10g,生姜3片, 赭石30g(先煎)。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7%,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4%6o林学廷应用中药内服加 肛滴治疗单纯性肠梗阻56例,内服基本方加减:木香、 川朴、元胡、当归、杏仁、萎十二、元明粉(冲)、 大黄(后下),将上述中药加水煎成300ml,分两次胃管 注入。注药前先抽吸胃液,使上消化道呈空虚状态, 有利于中药发挥其攻下作用o肛滴基本方加减:川朴、 炒菜能子、枳壳、赤芍、芒硝、大黄(后下),将上中 药

7、加水煎成600ml,分两次滴肛,根据病情变化12 h后可重复使用。经治疗后,患者住院观察3-6天后, 均痊愈出院。李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手段,以加味 承气汤为主方(大黄,芒硝,枳实,厚朴,香附,桃仁, 赤芍等)鼻饲,配合针灸,治疗粘连性肠梗阻56例, 总有效率为:91.07%8o冯伟等治疗组用复方大承气 汤加减(厚朴30匕炒莱子30g,大黄15匕枳实15目芒 硝iog,桃仁15g,赤芍i5g等加减)口服,对照组在一般治 疗的基础上采用654-2注射液静脉滴注及a 糜蛋白酶8mg肌内注射,每天1次。治疗结束时中药 组总有效率(92.1%)明显高于对照组(66.7%)9。叶新 民应用复方大承气汤治疗

8、粘连性肠梗阻78例,药物组 成:炒莱子,枳实,桃仁,厚朴,木香,香附,赤 芍药,大黄(后下),芒硝(冲服)。随证加减,每剂煎服 2ooml煎液,胃管注入,夹管2h, 1日1齐ij,均于用 药24剂后排气、排便、腹痛缓解,梗阻解除,取得 较好的效果10o王维钊用大承气汤及足三里穴位注 射vitbl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结果显示32例全 部治愈llo娄渊宏运用复方大黄牡丹皮汤治疗术后 粘连性肠梗阻108例,结果102例效果满意,给药后 肛门排气或排便,症状缓解,时间最短者约2小时, 最长为6天,平均10小时,6例用药无效或转手术, 无死亡12o马福贵常规西药治疗的同时应用单味大 黄汤治疗,方法如

9、下:即首剂用大黄20 g煎煮成药汤 约200ml,待凉后每次胃管内注入50ml,每小时1次, 密切观察肠蠕动情况,单味大黄剂量每日成倍递增而 药汤量不变,本组40例病人有22例3d后出现明显而 有效的肠蠕动体征,继而排气、排便,肠梗阻症状迅 速缓解,病情均在5d内缓解,未发现不良反应和肠 绞窄等并发症。作者认为早期炎性肠梗阻在西药常规 治疗同时配合单味大量汤治疗可明显缩短病程,治疗 效果良好,值得推广13。四、灌肠治疗祝英清等将46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两组均予西 医常规治疗,治疗组用复方大承气汤灌肠,对照组用 肥皂水灌肠,1次/d,治疗5d,观察疗效。结果治疗 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为8

10、6. 95%,两组比较 (p五、展望肠梗阻发病急剧,并发症多,有时造成诊治困难, 不但可引起肠管本身解剖与功能上的改变,并可导致 全身性生理上的紊乱,临床病相复杂多变,把握好疾 病病情变化,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疗肠梗阻方面的优 势是很好的选择。通过近十年学者们的研究,不论是 中药内服、外敷、还是针灸推拿,已证实这些中医疗 法具有很好的疗效。而且中医药治疗肠梗阻毒副作用 少、价格低廉,越来越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 青睐。但目前大部分中医药研究都是对单一的方法进 行研究,联合应用方面的研究还是比较欠缺。在应用 研究上仍存在一些问题,许多报道的方案设计不够合 理,结论的说服力有限;基础研究少,对中

11、医药促进 术后梗阻症肠功能恢复的机理难以解释清楚。因此, 深化中医对肠梗阻病因病机研究,使其更加科学化、 规范化和客观化;(2)科学性地完善和规范中医药治疗 肠梗阻的疗效评判标准,增强其定量化指标;(3)中医 分型标准与疗效标准尚有待统一,使临床辨证治疗更 有规律性,应加强对本病的微观认识,结合分子生物 学与现代中医药学的研究,规范中医标准分型与疗效;(4)采用循证医学制定与验证中医药临床最佳治疗方 案;优化药物组合,改善给药途径,综合中药口服、 灌肠、外治法等多种有效措施,通过多途径进行治疗, 并且使之科学化,以提高本病的治疗效果。(6)选择 用方时,要辨证准确,才能对症施治,使药物效果充

12、分发挥。(7)在研究设计实验过程时应采用随机原则 并应用公认且高效的西药作对照,以提高中药研究水 平。参考文献刘永强,黄建,张雷等癌性急性结肠梗阻的术 式选择j.沪州医学院学报,2007. 30 (2) :114-1162王民和,韩延敏.大承气汤加味配合酚妥拉明、 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肠梗阻6 5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 杂志,2007,16 (27): 4014翟瑞奇急性肠梗阻证治体会光明中医,2010,25(6):1014-1015黄成汉,胡献国.如何辨证治疗肠粘连明j中医杂志,2009, 50(5): 471刘锋,杨明胜.肠梗阻的中医辨证治疗卩.光明中医,2004,19 (6) :21-22李

13、华林.大承气汤联合西药治疗急性肠梗阻的 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48林学廷.中医药治疗单纯性肠梗阻56例j中外医院研究,2010, 8(28): 59李超.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56例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 10(5): 122冯伟,于丽萍.承气汤治疗肠梗阻38例疗效观察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8,31(1): 5710 叶新民.复方大承气汤治疗粘连性肠梗阻78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 39(3): 2411 王维钊.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2例中西结合治疗的临床分析j.右江医学2006,34:12 娄渊宏,复方大黄牡丹皮汤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108例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3) :48-4913 马福贵.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炎性肠梗阻44例疗效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 7(8): 29-3014 祝英清.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不完全性肠梗23 例疗效观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1):70-7115 刘新云,黄敏英,邱丽萍中药保留灌肠在术 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09,7(11):3011-301216 金巍红,武百强.艾灸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 阻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1,18 (6) :66-6717j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