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运动性疲劳与机能恢复_第1页
第七章运动性疲劳与机能恢复_第2页
第七章运动性疲劳与机能恢复_第3页
第七章运动性疲劳与机能恢复_第4页
第七章运动性疲劳与机能恢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章第四章 运动性疲劳与机能恢复运动性疲劳与机能恢复框架框架 一、疲劳的概念一、疲劳的概念 二、疲劳的分类二、疲劳的分类 三、疲劳产生的机制三、疲劳产生的机制 四、疲劳的诊断四、疲劳的诊断 五、疲劳的消除五、疲劳的消除一、运动性疲劳的概念一、运动性疲劳的概念 1983年第五届国际运动生化会议年第五届国际运动生化会议将疲劳定义为:将疲劳定义为:机体不能将它的机能机体不能将它的机能在某一特定在某一特定水平水平,或者不能或者不能某一预定的运动某一预定的运动强度强度。 力竭是疲劳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力竭是疲劳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疲劳发展的最后阶段。疲劳发展的最后阶段。二、疲劳的分类二、疲劳的分类 1.按

2、疲劳发生部位:可分为脑力疲劳和体按疲劳发生部位:可分为脑力疲劳和体力疲劳。力疲劳。 2.按整体与局部分为:全身疲劳和个别器按整体与局部分为:全身疲劳和个别器官疲劳。官疲劳。 3.按器官分为:骨骼肌疲劳、心血管疲劳、按器官分为:骨骼肌疲劳、心血管疲劳、呼吸系统疲劳呼吸系统疲劳 4.按运动形式分为:快速疲劳和耐力疲劳按运动形式分为:快速疲劳和耐力疲劳三、疲劳产生的机制三、疲劳产生的机制(一)能量耗竭学说(一)能量耗竭学说(二)代谢产物堆积学说(二)代谢产物堆积学说(三)离子代谢紊乱学说(三)离子代谢紊乱学说(四)氧自由基(四)氧自由基-脂质过氧化学说脂质过氧化学说(五)内分泌调节机能失调学说(五)

3、内分泌调节机能失调学说(六)保护性抑制学说(六)保护性抑制学说(七)突变学说(七)突变学说(一)能量耗竭学说(一)能量耗竭学说 观点观点:认为疲劳的产生主要是运认为疲劳的产生主要是运动过程中体内能源物质大量消耗动过程中体内能源物质大量消耗而得不到及时补充引起的。而得不到及时补充引起的。 主要能源物质:主要能源物质: 1.高能磷酸化合物大量消耗高能磷酸化合物大量消耗 2.血糖含量下降血糖含量下降 3.糖原含量下降糖原含量下降(二)代谢产物堆积学说(二)代谢产物堆积学说 观点:观点:认为疲劳的产生主要是运认为疲劳的产生主要是运动过程中某些代谢产物大量堆积动过程中某些代谢产物大量堆积而又不能及进消除

4、引起的。而又不能及进消除引起的。 主要代谢产物:主要代谢产物: 1.乳酸乳酸 2.氨氨(三)离子代谢紊乱学说(三)离子代谢紊乱学说 观点观点:认为运动时离子代谢紊乱:认为运动时离子代谢紊乱可导致运动性骨骼肌疲劳。可导致运动性骨骼肌疲劳。 与疲劳有关的离子:与疲劳有关的离子: 1.钙离子钙离子 2.钾离子钾离子 3.镁离子镁离子(四)氧自由基(四)氧自由基-脂质过氧化学说脂质过氧化学说 观点观点:认为运动过程中产生的氧:认为运动过程中产生的氧 自由基及其引起的脂质过氧化反自由基及其引起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可攻击细胞及线粒体等生物膜,应可攻击细胞及线粒体等生物膜,造成离子、能量代谢紊乱,从而造成离子、

5、能量代谢紊乱,从而导致运动性疲劳。导致运动性疲劳。 附:有关自由基关于自由基关于自由基 自由基是指游离存在于外层轨道带有不成对电自由基是指游离存在于外层轨道带有不成对电子的原子、离子或分子等物质。主要包括氧自由子的原子、离子或分子等物质。主要包括氧自由基(基(o2-)、)、羟自由基(羟自由基(oh)、)、过氧化氢过氧化氢(h2o2)、)、单线态氧(,单线态氧(,o2),),氧自由基等可氧自由基等可以与细胞膜上的不饱和脂肪酸发生脂质过氧化反以与细胞膜上的不饱和脂肪酸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生成对细胞具有毒性作用的过氧化物应,生成对细胞具有毒性作用的过氧化物(looh),),自由基不仅可以直接攻击细胞

6、膜对自由基不仅可以直接攻击细胞膜对细胞产生破坏作用,同时脂质过氧化物还可自发细胞产生破坏作用,同时脂质过氧化物还可自发分解形成更多的自由基,攻击其它的双键,引起分解形成更多的自由基,攻击其它的双键,引起自由基连锁反应。自由基连锁反应。 丙二醛(丙二醛(mda)是体内脂质过氧化代谢产物,是体内脂质过氧化代谢产物,一般常用一般常用mda反映体内脂质过氧化代谢情况。反映体内脂质过氧化代谢情况。(五)内分泌调节机能失调学说(五)内分泌调节机能失调学说 观点观点:认为垂体认为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肾上腺皮质系统及交感及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与运动性肾上腺髓质系统与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有关疲劳的产生有关(六)保护

7、性抑制学说(六)保护性抑制学说 观点:认为无论是体力疲劳,还观点:认为无论是体力疲劳,还是脑力疲劳,都是大脑皮层保护是脑力疲劳,都是大脑皮层保护性抑制发展的结果。性抑制发展的结果。 证据:证据: 1.疲劳时大脑内疲劳时大脑内 -氨基丁酸氨基丁酸含量升高。含量升高。 2.长时间大强度运动中,血浆支链氨长时间大强度运动中,血浆支链氨基酸含量下降,使基酸含量下降,使aaa/bcaa比值升比值升高,高,aaa可使大脑出现抑制。可使大脑出现抑制。(七)突变学说(七)突变学说 观点观点:认为肌肉疲劳是由于运动过程中能量消耗、力量下降和兴奋性或活动性丧失三维空间关系改变所致 1.肌肉疲劳的控制链 2.肌肉疲

8、劳衰减突变过程运动性疲劳控制链运动性疲劳控制链疲劳衰减突变过程疲劳衰减突变过程四、运动性疲劳的诊断四、运动性疲劳的诊断(一)、生理指标测定法(一)、生理指标测定法(二)、主观感觉法(二)、主观感觉法(一)生理指标测定法(一)生理指标测定法 骨骼肌系统疲劳测定骨骼肌系统疲劳测定 心血管系统疲劳测定心血管系统疲劳测定 感觉与神经系统疲劳测定感觉与神经系统疲劳测定 血液指标诊断运动性疲劳血液指标诊断运动性疲劳骨骼肌系统疲劳诊断骨骼肌系统疲劳诊断 1.肌肉力量:疲劳时肌肉力量下降。肌肉力量:疲劳时肌肉力量下降。 2.肌肉硬度:疲劳时肌肉放松能力肌肉硬度:疲劳时肌肉放松能力下降。下降。 3.肌肉围度:疲

9、劳时下肢围度增加。肌肉围度:疲劳时下肢围度增加。 4.肌电图:疲劳时肌电图功率谱左肌电图:疲劳时肌电图功率谱左移,肌电图振幅不规则。移,肌电图振幅不规则。心血管系统疲劳诊断心血管系统疲劳诊断 1.心率:从基础心率、运动中心心率:从基础心率、运动中心率、运动后心率恢复进行判断。率、运动后心率恢复进行判断。 2.血压体位反射:疲劳时血压恢血压体位反射:疲劳时血压恢复能力下降。复能力下降。 3.心电图:疲劳时出现心电图:疲劳时出现t波下降或波下降或倒置,倒置,st段下移。段下移。感觉与神经系统疲劳诊断感觉与神经系统疲劳诊断 1.皮肤空间阈:疲劳时触觉机能下降,皮肤空间阈:疲劳时触觉机能下降,辨别皮肤

10、两点最小距离的能力下降。辨别皮肤两点最小距离的能力下降。 2.闪光频度融合:疲劳时视觉机能下闪光频度融合:疲劳时视觉机能下降,根据闪光频率融合的阈值可诊断降,根据闪光频率融合的阈值可诊断疲劳。疲劳。 3.脑电图:疲劳时快波明显增多。脑电图:疲劳时快波明显增多。 4.反应时:疲劳时反应时延长。反应时:疲劳时反应时延长。血液指标诊断运动性疲劳血液指标诊断运动性疲劳 血红蛋白血红蛋白 血尿素血尿素(二)主观感觉诊断(二)主观感觉诊断1.主观感觉主观感觉(疲乏、头痛、腿痛、心悸、恶心等等)2.主观体力感觉等级主观体力感觉等级(rpe量表)量表)3.一般观察一般观察(面色、排汗量、呼吸、动作、注意力等)

11、主观体力感觉等级主观体力感觉等级ratingdescription67非常非常轻松89非常轻松1011比较轻松12121313有点累有点累14141515累累161617非常累1819非常非常累20五、疲劳的消除五、疲劳的消除1、恢复过程的三个阶段(消耗和恢复关系)、恢复过程的三个阶段(消耗和恢复关系)2、机体能源贮备恢复、机体能源贮备恢复3、促进机体功能恢复的手段、促进机体功能恢复的手段(1)整理活动)整理活动 (2)营养学手段)营养学手段 (3)物理手段)物理手段 (4)中医药手段)中医药手段 (5)睡眠)睡眠 (6)心理学手段)心理学手段(7)肌肉产生酸痛后的恢复)肌肉产生酸痛后的恢复精疲力竭运动后可取的恢复时间精疲力竭运动后可取的恢复时间可取的恢复时间可取的恢复时间最小最小最大最大atp 和和 cp 的恢复的恢复2 分钟分钟3 分钟分钟非乳酸氧债的偿还非乳酸氧债的偿还3 分钟分钟5 分钟分钟氧合血红蛋白的恢复氧合血红蛋白的恢复1 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