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名词解释_第1页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_第2页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_第3页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_第4页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81.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共15卷,后世简称说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通过分析字形探求本意的文字学著作, 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收字9353个,重文1163个,根据形体结构分为540部首,每字先列小篆, 后进行说解,先释字义,后说形体结构,有些还注明字音。其确立了六书理论,制定了按部首编排字 书的体例,对古形音义的研究有重要价值,还记载了古代丰富的文化资料。2说文四大家清代是对说文的研究达到了鼎盛时期,其中对说文进行全面研究的四大家及其作品是:段玉 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句读和说文释例、朱峻声的说 文通训定声九其中,前三位文字学家及作品都是注疏说文的,旨在探索、阐发许慎的原

2、意,以 阐明字的本义为目的,紧扣许书,为许声,代许立言;而朱俊声则专从假借和引申来研究说文, 他打破了许慎的540部首的顺序,按照古韵18部排列,全书分为说文.通训、定声三部分,另辟稀 径。3 许叔重许叔重即许慎,许慎字叔重,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语言学家,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有“字 圣”之称,有“五金无双许叔重”之誉。历经21年写成说文解字,15卷,收字9353个,重文1163 个,按540个部首排列。是我国第一部通过分析字形探求本义的文字学著作,推究六经之义,十分紧 密,是研究上古语言汉字文化的重要资料。另著有五金异义、鸿烈解诂等书现已失传。4. 经传释词清代学者王引之所著,成书于嘉庆

3、年间,是一本着重研究先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全书 共释虚词160个,以单音虚词为主;在编排上用音序法中的古声母排列法,按36字母编次;釆用因 声求义的方法,不限形体;该书在虚词的特殊用法上,引证丰富,解说详备,有不少好的见解。5. 尔雅尔雅成书于战国末年,全书分19篇,是我国第一部通释词义的训诂专著。该书是春秋战国时期 词语和名物的释义汇编,是用当代通用的语言来解释古语词和方言词。其首创了按词的义类编排词汇 的体例,后来的“雅书”都仿照这个体例;是一部故训汇编,保存了很多先古训,为阅读古树和研究 汉语词义演变史提供了重要资料。历来对其评价很高,被纳入十三经中,但其释义采用多义单词,

4、解释某些词语意义往往是不明确的。6. 方言西汉扬雄所著,全称輔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九共13卷,是我国第一部汉语方言学专著。该书 用当代通用的语词来解释当代或前代的方言词;从词的地域性来研究汉语词义,对词的解释更精细; 在以通语释方言的同时还注重以今语释古语,从词的时代性来研究汉语词汇的演变;使用“转语”记 载了某些方言同义词的语音联系,为方音研究.古音研究和语源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釆用田野调 查法,为研究汉代词汇语音提供了资料。7. 释名东汉熙著,8卷27篇,是我国第一部语源学专著。该书用音同音近的词来解释事物得名的由来;全 书的名物语词都采用声训来解释,这为因声求义开辟了道路,促进了古代

5、韵书的产生;记录了很多汉 代通用的字,不侧重文言语词而侧重于日常生活名物类,涉及围广泛,其中有些解释很精当。但是, 解释错了的占据多数,此外,这部书对研究汉代的词汇、语音和社会文化生活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六书六书是研究汉字结构的理论,是后人研究大量汉字后得出的制造汉字的六种方法。“六书”说法最早 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九 具体容最初见于班固、众.许慎三家的解说,清代以后“六书”理论一般采 用许慎的名称和班固的次序,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一般认为前四种是造字之 法,后两种是用字之法。尽管六书理论也有缺陷,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汉字,但其影响深远,至今仍是 权威的理论,是古代文字

6、学的一种理论体系。9形符和声符形声字的结构中表示意义类别的部分叫做形符,表示读音的部分叫做声符。例如桃字,形符是木,声 符是兆。10. 四体二用“四体二用”说是指以清代戴震为首的文字学家不同意班固笼统地把“六书"视为同一层次的“造字 之本”,他们认为六书中仅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这四书与汉字形体结构有关,可以视为汉字的构 造原则,而转注、假借只是用字之法。虽然江声.朱俊声等文字学家对“转注”这一概念存在着分歧, 但戴震的“四体二用”说对班固的说法做了修正,符合实际,为后来大多数人所接收。11. 段玉裁段玉義是清代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字若膺,号懋堂)。段玉裁曾师事戴震,研究文字训诂音

7、韵之 学。其一生最重要的学术成就在语言文字学,成果集中于说文解字注一书中。其学术价值主要表 现为:阐发了说文的体例,对说文的训释进行了形音义关系的综合考察,说明词义的引申、 假借和变迁等发展规律,注意辨析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纠正了以往的讹误。该书是说文四大家作 品中成就最高的。另外他还写了一部六书音韵表,分古韵为17部,提出了一系列古音学原理,在 古韵学上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12偏义复词偏义复词是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的,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 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例如: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中的“园圃"就是一个偏 义复词,种树的地方

8、叫园,而种菜的地方叫圃,这里只有“园”起作用,“圃”字无义。13 连绵字是由两个音节连缀表示一个意义而不可分割的单纯复音词,它只有一个语素。例如:倜傥、徘徊、兼 葭等。大多数连绵字在语音上是双声或叠韵的,如忸怩是双声,逍遥是叠韵的;当然也有既是双声又 是叠韵的如辗转,还有非双声叠韵的如扶摇,这部分字比较少。14 双声叠韵双声叠韵是汉语音韵学的一个术语。双声是指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叠韵是指两个字的韵相同,如现葱 翠是双声,因为葱cong和翠cui的声母都是c;苍凉是叠韵,因为苍cang和凉liang的韵都是ang, 韵头不同也算叠韵,如光芒guang.mang都是ang韵等。15浑言析言浑言是指一

9、对或一组同义词所共有的含义,析言是指一对或一组同义词中每个词所特有的含义。其实 浑言、析言便是我们所称的泛指.特指,段玉裁称泛指为浑言,特指为析言。例如:恭、敬,恭着重 在外貌,敬着重在心。而二字连用则不再区别“不忘恭敬,民之主也”一般来说这类词连用时是泛指, 对举时是特指。16本义所谓词的本义是指词的本来意义。词在更早时期可能有别的更原始的意义,但是我们已无从考证,我 们这里所说的词的本义是古籍文献上有记载的能够通过字形推断出来的原始意义。例如引的本义是开 弓。17引申义词的引申义是从本义引申发展出来的意义,是某词产生了新的意义之后,并不排斥原来的意义。词义 引申的方式有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两

10、种方式。如发本义为把箭射出去,引申为出发,发出,再引申为 开启,启发。直接引申,是直接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如月本义是月亮据其周期圆缺把从朔至晦称为一月,因 此产生了表时间的意义。间接引申,是从直接引申再引申,即所谓展转为他训如朝本义是早晨,引申为朝见的朝,由朝 见的朝再引申为朝廷,由朝廷在引申为朝代。18词义的更替词义的更替是指某词在产生新的意义的时候同时排斥了旧的意义。例如脚本义为小腿,变为足之后, 就不再是指小腿了。19.古今字古代汉语中同一个词或同一个语素因时间先后而产生的义同而形不同的一组字,产生在前的叫古字, 产生在后的叫今字。例如昏的本义是黄昏,古代的婚礼在黄昏时举行,所以引申为

11、婚姻的昏,后来写 作婚分担昏的一个职能,昏与婚便成了古今字。古字与今字虽然形体不同但大多数古今字有形体上的 联系,如莫一暮、取一娶。20异体字异体字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形体结构不同或者结构部件位置不同而读音、意义完全相同的字,它们在 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代。如:泪一涙、线(綫)一缘。21.繁简字繁简字指繁体字和简体字。语言中的同一个词,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子来记录它,其中书写笔画多 的叫繁体字,书写笔画少的叫简体字。笔画多少是二者的区别。这里所说的繁简字是有特定含义的。 简体字特指1956年汉字简化方案所颁布的简体字,繁体字特指与简体字相应的繁写楷书字体。 如鄧一邓.當一当。22假借字古人将假

12、借字、通假字通称为假借字,今人将无本字的称为假借字,有本字的称为通假字。假借字是 指由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而产生的,是本来没有这个字,靠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此字的 意义,被假借后的字与原来的本字没有意义上的联系。如借用本义为“燃烧"的“然S来记录表示 “如此,这样”意思的指示代词。23通假字古汉语书面语中,借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的现象。其中这个借用的音同、音近的字 便是通假字,而这个被代替的字一般称之为本字。通假字与本字之间没有意义上的联系。如誓一逝、 伯一霸、早一蚤。24古音通假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语言里的词是音义的结合物

13、,古人 在记录语言里某个词的时候,往往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书写,两个字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只是 由于声音相同或相近,便用互相替代使用,被代替的字叫本字,替代的字叫借字。如用跳蚤的蚤来代 替早晨的早,则蚤是借字,早是本字。25. 部首部首,许慎东汉许慎首创。他在说文解字说文解字中把形旁相同的字归在一起,称为部,每部把 共同所从的形旁字列在开头,这个字就称为部首,所以部首本身也是独立的汉字。如木、杜、等字都 属木部,木就是部首。540个部首是文字学原则的部首,对于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探求词的本义有 好处但是不便于检字。明代梅膺祚字汇,按照汉字里边后的形体,把部首减少为214部,检字变 得方便。汉

14、字部首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说文为代表的文字学原则的部首,部首标志着该部字的本义所 属的意义畴;一类是检字法原则的部首,如明代梅膺柞字汇、康熙字典等。在检字上,检字法 原则的部首更为方便,但难免丧失说文部首原有的作用。26. 判断句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古代汉语判断句最突出的特点是一般不用判断 动词是而是借用其他词来帮助判断。古代最典型的.最常见的判断句形式是“者也”和“ 也”如:臣之所好者,道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27叙述句叙述句是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的行动变化的。在古代汉语里,叙述句的结构一般和现代汉语 没有什么不同。如:冬,晋文公卒。人使我掌其北门

15、之管。2&否定句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否定句。否定句中必须有否定词。否定词可以是副词,如不、弗、勿、毋、未、否、 非,可以是动词,如无,也可以是代词如莫。如:朽木不可雕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9.疑问句在古代汉语里,句子一般须有疑问词的帮助,方能发出疑问。有时候用疑问代词,有时候用疑问语气 词,有时候是二者都用。如:其谁曰不然?则将焉用彼相矣?孰为父子?子见夫子乎?30 被动句被动句是就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来说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即受事者, 这种句子叫做被动句。被动句的谓语动词都是及物动词,因为只有及物动词才有受动的对象。被动句 又可按照有没有特定的被动形式而分为两

16、大类:意念上的被动句、有语法标志的被动句:于字句、为 字句、见字句、被字句。如:卒为天下笑。31.宾语前置一般情况下,宾语是在动词之后的。但古代汉语里,在一定条件下,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主要有三 种情况: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往往前置;疑问句中的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叙述句中用代词复指前置的 宾语。如:不吾知也。吾谁欺?欺天乎?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32词类活用所谓词类活用,指的是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也可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 的基本功能。通常是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即在某些句子里临时改变 词性和语法功能。如:勇士入其大门,则无人门焉者。第二个门活用为

17、动词,守大门。33词的兼类词的兼类是指一个词同时兼有几类词的特性,经常具有几类词的语法功能,而词的活用只是在一定的 句子里临时具有别类词的词性和语法功能,离开这个句子这些性质和功能就消失了。如:旦日,卒中 往往语,皆指目胜。目:只表示人的眼睛,活用为动词看。指:兼属于名词和动词,手指,用手指着、 指向、指点。此处为指着。34使动用法使动用矗就直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也就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 词所代表的动作,而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它。实际上就是用动宾式的结构表达兼语式的容。包 括: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施行这个动作。如:庄公寤生,惊氏。形容词的使动

18、用法: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如: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或发生同这个名词有关的动 作行为。如: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35 夸' 谀j用意动'用法是站谓语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只是主观上的一种看法,实际上不一定是 这样的。而使动用法是要让它成为某种事实或者已经是事实。如:老子“甘其食,美其服"只是以 为吃的很甜,穿的很美,并不是真的就这样。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就是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如:左右以君 贱之,食以草具。(以之为贱)名词的意动用法

19、就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孟尝君客我(把 我当客人看待)36词头词尾词头位于词的开头,不是一个词,只是词的构成部分,本身没有词汇意义,只表示词性,有些词头也 不专门表示一种词性。常见的词头有其、言.有、于、薄等。如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之子于归,宜 其室家。词尾位于词的末尾,不是词,是词的构成成分,只表示词性,本身没有词汇意义。常见的词尾有:然、 尔、乎、焉、如等。如:填然鼓之。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这些词尾加在形容词后面增加了形象化的 色彩。37.韵部明清以前韵部又称韵。韵部就是指押韵字的归类,互相押韵的字原则上就属于同一个韵部。(音韵学 上把同韵的字归为一类,

20、称作韵部)就先古韵研究而言,韵部有特殊的涵:既不区分韵头,也不区别 声调,只要韵腹和韵尾相同,就属于同一个韵部。韵目一个韵部的代表字或标目字叫做韵目。先古韵三十部中的歌月元就是韵目。韵韵书把韵腹、韵尾及声调相同的一组字归为一类,成为一韵。(只指主要元音和韵尾,要求同声调。) 3&韵母韵母是指汉语字音中声母.字调以外的部分,包括韵头、韵腹、韵尾。韵母一般有三种构成类型:一 个元音;两个或三个元音;元音和辅音韵尾。韵母不区分声调。39. 韵例韵例就是关于用韵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即诗歌中用韵的体例,包括 韵在句章篇中的位置,以及韵的转换、通韵的宽窄等等。40. 三

21、十六字母传统把现代语音学上的声母称作字母,也有称作“母、纽、声类、声纽”的,字母实际上就是声母的 代表字。传统三十六字母是宋人在唐末和尚守温的30字母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实际语音增补调整而 成的。大致反映了唐宋时期汉语的声母系统,根据发音部位可以把三十六字母分为唇、舌、齿、牙、 喉、半舌、半齿七类,而根据不同发音方法又可以把三十六字母分为全清、次清、全浊、次浊四类。 41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的分别是就韵尾的类别而言的,阴声韵指元音韵尾或无韵尾的韵;阳声韵指 鼻辅音叭n. g为韵尾的韵;而入声韵则是以清塞音p、J k为韵尾的韵。阴声韵、阳声韵、入声 韵可简称“阴阳入”三声。

22、42. 中原音韵元代周德清著,是一部专供北曲作家作曲押韵和审音辨字用的韵书,它的音系代表了近代汉语的语音 系统,分19个韵部,首创“平分阴阳,入派三声"之说。此书一改过去韵书承袭切韵旧制的弊 病,能以活的语言为研究对象,从而成为研究近代音系的基本材料。43. 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是我国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是我国历史上完整保存至今并广为流传的 最重要的一部韵书。由年、丘雍等奉旨编修,成书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原来是为增广切韵而作,除增字加注外,部目也略有增订。共206韵,包括平声57韵(上平声28韵,下平 声29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按声调(上平

23、、下平、上、去、入)分为五卷。是 我国历史上完整保存至今并且广为流传的最重要的一部韵书,也是研究中古音最重要的依据。44. 切韵隋代陆法言撰,成书于隋仁寿元年,是韵书史上划时代的产物,是对前代韵书的继承和总结。据考订, 全书以韵目为纲,共分193韵;韵又按平、上、去、入分为五卷。同韵的字又以声类、等呼排序。于 是同音字全被归在一起。每一音前标以圆圈(称为韵纽),头一字下以反切注音。每字均有释义。切 韵对研究汉语语音史有承前启后的作用。45. 一声之转训诂学术语。指在声母相同相类的情况下,由韵母的转变而造成的字词的孳乳、分化、通假等现象。 如王念广雅疏证:“而、如、若、然,一声之转也。”又“鳏.

24、寡、孤,一声之转也/“而.如、 若、然”四字上古声母同属日母,“鳏、寡、孤”三字上古声母同属见母。一声之转,实际上就是双声。训诂书中解说两个词声音相同,语义相通,往往称之为“一声之转”。换 言之,就是有双声相转的关系。46.直音是利用同音字给所注解的字注音的一种标音方法,从南北朝起沿用至今。如:根,音跟。47反切是古人用得最普遍的一种注音方法。大约起于汉末,最初叫“反S又叫“翻S唐人又改为“切; 反切注音法就是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合起来就是被 注字的读音。即使是零声母,也必须有反切上字。如:田,徒年切。/乌,哀都切。4&叶音(说)叶读xie2,

25、是和谐的意思,也叫叶韵,叶句。这是唐宋时的一些训诂学家在给先韵文作注时所采取 的一种改读先两汉韵文的韵脚以求和谐的做法。是一种错误的方法,其任意改读字音,造成了读音的 混乱,违反了语音发展的规律,其结果是字无定音,韵无定类,应该认识到语音是发展变化的。49. 读若,读女口作为古胡注解的体式,也是古书注解中一种注音方法,段玉裁说:"拟其音曰读,凡言读如、读若者 是也实际上这两种注音方法只能说明两个字的读音相似而已,作为注音方法还是很不完善。如:说文解字“理,石之似玉者,从玉,恩声,读如葱。”有时,读若和读若也可以用来说明假借字。 如礼记:“虽危,起居竞信其志。”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

26、假借字也。”50. 如字古书注音术语,古书上某字注以“如字”是指在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来读, 又叫本音。例如:“如恶恶臭,如好好色”陆德明音义“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好好,上 呼报反,下如字。”51 读破(破读)所谓读破就是用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的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利用字词的读音变化来表 示词义和词类的变化)。也叫破读。破读的音主要是声调,而且大多数是把原来的平声(或上声、入 声)字变为去声,其次也有利用声母的变化来表示的。如:王读wang2是名词,帝王(如字);读険昭4 是动词,称王(读破)。破读大约起于汉代,晋以后大量出现。52.章句是离章辨句的意思。以句

27、子为基本训释单位,把字词的解释融进句子的直译之中,有利于对主题的挖 掘。例如:岐孟子章句。53疏义疏正义疏,又叫义疏或正义,是晋南北朝通行的一种新的注解体式。说文解字“疏,通也/义疏即疏通 其义的意思,既注释典籍原文,又解释典籍中前人的传注。如梁皇侃的论语义疏、清宝楠的论 语正义。54集解又叫集注。是属于义疏类的特殊体式,产生于南北朝时期。有两种:汇集各家对同一部典籍的注解, 并发表自己的意见,以帮助读者理解,如 何晏 论语集解;一种是汇合“经”与“传为之解 释。如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55岐岐,字邠卿。京兆长陵县(今咸阳)人。最初名嘉,字台卿,后因避难而改名。东汉末年经学家、画 家。岐著有孟子

28、章句十四卷、三辅决录七卷,在当时广为流传。全后汉文还收录有厄屯 歌、蓝赋与友书、遗令敕兄子、临终敕其子、三辅决录序、孟子题辞、孟子篇叙。 他的孟子章句为孟子最早注本,释文通达,明白易晓,后经北宋孙爽疏,收入十三经注疏 中。他对孟子研究颇深,对后世有一定影响。56.四书集注四书章句集注是集大学大学、中庸中庸、论语论语、孟子孟子与“五经”于一体的巨 作,是一部儒家理学的名著,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为宋代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四 书章句集注是四书的重要的注本。其容分为大学章句(1卷)、中庸章句(1卷)、论语集注 (10卷)以及孟子集注(14卷)。朱熹首次将礼记礼记中的大学大学、中庸中庸与论

29、 语论语、孟子孟子并列,认为大学大学中“经”的部分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传”的 部分是“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而由“子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四者 上下连贯传承而为一体。大学.中庸中庸中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论语、孟子孟子中 的注释集合了众人说法,称为“集注役后人合称其为“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四书章 句集注一书,上承经典,下启群学,金科玉律,代代传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不可低估。57十三经十三经,儒家的十三部经书,即诗、书、易周礼、周礼礼记、礼记春秋左传、仪礼春秋 公羊传、左传春秋谷梁传、公羊传论语、毂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尔雅、孟子。指的是十三部儒家经典。从

30、汉代开始,把诗、书、礼、易.春秋称为“五经S 唐代把周礼、礼记、仪礼、公羊传、谷梁传、左转与诗沢书九易称为“九经 唐文宗刻石经,将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宋代又将孟子列入,因而有十三经之称。 58史记,三家注俗称三家茁”的史记集解史记集解(南朝宋裴驷注)、史记索引史记索隐(唐司马贞注) 和史记正义(唐张守节注)。史记,原名太史公记,是中国西汉时期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 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也是迄今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并被誉为“二十四史之首” 之说。该书作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 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汉书、后

31、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三国志合称'前 四史前四史”。59之言,之为言是注解的两个术语。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定是“声训”;除了释义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 音的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即解释的字与被解释的字除了意义上的联系外还有语音上的联系 (古音相同或相近),目的是说明被释词的语源,并不解释这个词在句中的具体意义。如论语“为 政以德”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论语"吾恐季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蔷之也”玄注:萧之言 肃也。60.本作用来罗列版本异同的校勘术语,旨在说明另外版本文字的不同。如:“命女三宿,女中宿”。而陆剑明 在经典释文:“一本作'女中宿至'”。(用来指出同一古书中不同版本所出现的异文现象)6.衍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衍S也叫“衍字笃指古人在传抄或刊刻中误增的字(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 字的现象)。例如:左转僖公四年''汉水以为池”。阮元:"释文无'水'字。'水'为衍。” 62脱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脱”,(有时作夺)也叫夺字、脱字,是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而脱落的文字(用 来专指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例如: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孔颖达疏:此 云'家人',家犹夫也,犹妇也。阮元校勘记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