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仕德个性教育个性化辅导方案---立体几何知识点汇总_第1页
优仕德个性教育个性化辅导方案---立体几何知识点汇总_第2页
优仕德个性教育个性化辅导方案---立体几何知识点汇总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优仕德个性教育个性化辅导方案辅导科目:数学 本次课时:授课教师:林鸿毅 已上课时:年级:高三 剩余课时:学生姓名:苏铭琳课题立体几何知识点汇总授课时间:月曰时备课时间:月日教学目标掌握立体几何中的基本知识跟方法重点、难点空间想象能力跟方法的应用课前检查作业完成情况:优口良口 中口 差口 建议:教学内容立体几何知识点整理(文科)直线和平面的三种位置关系:1. 线面平行2.线面相交二平行关系:1.线线平行:方法一:用线面平行实现。l /:I U 0 沖丨 m o( c 0 = m方法三:用线面垂直实现。I / m若 I _ . ,m _ :,则 I /m。方法四:用向量方法:若向量I和向量m共线且

2、I、m不重合,则l/m。2.线面平行:方法一:用线线平行实现。I /m ' m u g 戸 I otI <z aJ方法二:用面面平行实现。:/ -R 二 I/。I -|方法三:用平面法向量实现。若n为平面:的一个法向量,n _ I且I二:,则I / :。3.面面平行:方法一:用线线平行实现。l /I'用线面平行实现。m/ mn-口 士口亠 :'/ :方法I, m二.且相父I', m'二:丄且相交I / :m / g« / PI, m u B且相交.垂直关系: 1.线面垂直:方法一:用线线垂直实现。I 丄 AC、I丄AB:I _ -AC 一

3、 AB = AAC, AB 二:-方法二:用面面垂直实现。P IIct丄B:-":=mI _m,I2. 面面垂直:方法一:用线面垂直实现。P tI1丄aI u PJA方法二:计算所成二面角为直角。3. 线线垂直:方法一:用线面垂直实现。上m7方法二: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方法三:用向量方法:若向量丨和向量m的数量积为0,则丨_ m。三夹角问题。(一)异面直线所成的角:(1)范围:(0:90(2)求法:方法一:定义法。步骤1:平移,使它们相交,找到夹角。步骤2:解三角形求出角。(常用到余弦定理)余弦定理:cos 日=a2 +b2 -c22abb(计算结果可能是其补角)方法二:向量法。转

4、化为向量的夹角(计算结果可能是其补角):cos 日=AB ACAB AC(二)线面角于0,连结A0,则A0为斜线PA在面内的射影,(1)定义:直线l上任取一点P (交点除外),作P0_PAO (图中二)为直线I与面所成的角。范围:0,90当V -0时,丨二:Z或l / :当二=90时,丨_ :(3)求法:方法一:定义法。步骤1作出线面角,并证明。步骤2:解三角形,求出线面角。(三)二面角及其平面角(1)定义:在棱I上取一点P,两个半平面内分别作I的垂线(射线)m、n,则射线m和n的夹角二为二面角范围:0 ,180(3)求法:方法一:定义法。步骤1: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三垂线定理),并证明。步骤

5、2:解三角形,求出二面角的平面角。方法二:截面法。步骤1:如图,若平面 POA同时垂直于平面和1,则交线(射线)AP和AO的夹角就是二面角。步骤2:解三角形,求出二面角。方法三:坐标法(计算结果可能与二面角互补)。步骤一:计算步骤二:判断二与::ni % 的关系,可能相等或者互补。四距离问题。1 .点面距。方法一:几何法。步骤1:过点P作PO.lt于0,线段PO即为所求。步骤2:计算线段P0的长度。(直接解三角形;等体积法和等面积法;换点法 )2. 线面距、面面距均可转化为点面距。3. 异面直线之间的距离方法一:转化为线面距离。m与平如图,m和n为两条异面直线,n二:;且m :,则异面直线 m

6、和n之间的距离可转化为直线 面之间的距离。方法二:直接计算公垂线段的长度。方法三:公式法。如图,AD是异面直线 m和n的公垂线段, m/m',则异面直线 m和n之间的距离为:d 二 c2a2 -b2 _2abcosr高考题典例 考点1点到平面的距离 例1如图,正三棱柱 abc _ABG的所有棱长都为2 , D为CC1中点.(I)求证: AB丄平面ABD ; ()求二面角 a_ad_b的大小;(川)求点C到平面ABD的距离.解答过程(I)取BC中点0 ,连结AO ABC为正三角形,.A0丄BC T正三棱柱abc _AiBiCi中,平面ABC丄平面BCC ,.AO丄平面BCCiB 连结B1

7、O ,在正方形BBCiC中,O,中点,.BQ 丄 BD ,. ABi 丄 BD 在正方形 ABBi A中,AB丄AB ,. ABi丄平面 ABD D分Ci另U为BC, CCi的于F ,连结AF ,(H)设ABi与A B交于点G,在平面Ai BD中,作GF丄A D由(I)得 AB丄平面A BD . AF丄Ai D , . / AFG为二面角 A-A D -B的平面角.在厶AA D中,由等面积法可求得 AF =4 5,5又:AG AB - 2,, sin/AFG 二 AG=22 AF 4 55所以二面角 a-AD -B的大小为arcsin " 0 4(川) ABD 中,BD 二A D =

8、 5, A B =2 2, Sabd 二 6 , Sbcd = i在正三棱柱中, A到平面BCC Bi的距离为 3 设点C到平面A BD的距离为d 由 Va .cd 7 BD,得 i $ bcdL.3 JsBDd, d 二BCD = 233Ai BD点C到平面Ai BD的距离为2考点2异面直线的距离例2已知三棱锥S-ABC ,底面是边长为 4.2的正三角形,棱SC的长为2,且垂直于底面.E、D分别为BC、AB的中点,求CD与SE间的距离.解答过程:如图所示,取 BD的中点F,连结EF,SF,CF ,.EF 为 BCD 的中位线,.EF / CD, CD /面 SEF CD平面SEF的距离即为两

9、异面直线间的距离 又;线面之间的距离转化为线CD上一点C到平面SEF的距离,设其为h,由题意知,BC =4 2,D、E、F分别是AB、BC、BD的中点,.CD =2、6,EF 二 1 CD26,DF = J,SC =2Vshf = 1 1 EF DF3 2SC162 233 23在 Rt SCE中,SE=、SC2 CE2 =2 3在 Rt SCF 中,SF h SC2 CF224 2 =$30又;EF = .6,. S sef -31由于 V2EF3 'S SEFh,即-3h =直3,解得332、332晶故CD与SE间的距离为3考点3直线到平面的距离例3.如图,在棱长为2的正方体 AC

10、1中,G是AA的中点,求BD到平面GBiDi的距离.解答过程:解析一;BD /平面GB1D1 ,1思路启迪:把线面距离转化为点面距离,再用点到平面距离的方法求解-BD上任意一点到平面 GBiDi的距离皆为所求,以下求点0平面GB.| D1的距离,B1 D - AiC1, B1D - AiA , B1 D -平面 A ACC1,又 B1D1 -平面GBQ1-平面A| ACC GB1D1,两个平面的交线是O1G ,作°H OiG于H,则有OH 平面GBi Di,即OH是O点到平面GBi Di的距离.在:Oi OG 中,S oqg =2 Oi O AO-2. OH 當1 Il又 S -Oi

11、OGOH OiG3 OH2 2即BD到平面GBiDi的距离等于2 63解析二 BD /平面GBiDi,.BD上任意一点到平面 GBiDi的距离皆为所求,以下求点 B平面GBiDi的距离.设点B到平面GBiDi的距离为h,将它视为三棱锥 B - GBiDi的高,则Vb _GBiDi =VDi _gbbi,由于 S GBiDiJ 2、2 .3=6,2VDi _GBBih 二 4v'63即BD到平面GBD的距离等于2.63(II)求异面直线 AO与CD所成角的大小.所以求线面距离关键是小结:当直线与平面平行时,直线上的每一点到平面的距离都相等,都是线面距离 选准恰当的点,转化为点面距离 本例

12、解析一是根据选出的点直接作出距离;解析二是等体积法求出点面距考点4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例4如图,在Rt AOB中, OAB = n,斜边AB = 4 . Rt AOC可以通过RtA AOB以直线AO为轴旋转得6到,且二面角B-AO-C的直二面角.D是AB的中点.(I)求证:平面COD _平面AOB;解答过程:(I)由题意,CO AO, BO A0, - BOC是二面角B-AO-C是直二面角,CO BO,又AOlBO =O , CO 平面 AOB ,又CO 平面COD .平面COD 平面AOB .(II)作DE 0B,垂足为E,连结CE (如图),则DE / AO ,.CDE是异面直线 AO与CD

13、所成的角.在 Rt COE 中,CO 二 BO =2 , OE=1BO=1, CE = CO2 OE2 = 5 2又 DE 二1 AO = 3 在 RtCDE 中,tanCDE = CE =、5 = 15 .2DE 733.异面直线AO与CD所成角的大小为arctan3小结: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常常先作出所成角的平面图形,作法有:平移法:在异面直线中的一条直线上选择“特殊点”,作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如解析一,或利用中位线,如解析二;补形法:把空间图形补成熟悉的几何体,其目的在于容易发现两条异面直线间的关系,如解析三一般来说,平移法是最常用的,应作为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首选方法同时要特别注意异面直

14、线所成的角的范围:'o三1.1,2考点5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例5.四棱锥S - ABCD中,底面ABCD为平行四边形,侧面 SBC_底面ABCD .已知/ ABC =45), AB = 2 ,BBC =2 *2, SA 二 SB 二 3 .(I)证明SA_BC ; (n)求直线SD与平面SAB所成角的大小. 解答过程:(I)作SO丄BC ,垂足为O,连结AO ,由侧面SBC丄ABCD,得SO丄底面ABCD .因为SA二SB,所以AO二BO ,又Z ABC =45:,故 AOB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O丄BO,由三垂线定理,得 SA丄BC.(n)由(I)知 SA丄BC,依题设AD / BC ,

15、故 SA丄 AD,由 AD 二 BC =2- ;2 , SA = “3 , AO 二 2 , 得 SO=1 , SD=1. SAB 的面积 sJasa2_1aB2连结 DB,得 DAB 的面积 S2 =ABLADsin135 =22设D到平面SAB的距离为h,由于 Vab2 YI2 丿= Vsbd,得lS, nSOSa,解得 h = J23 3设SD与平面SAB所成角为则sin -,h =鼻22 .SD 佑 11 所以,直线SD与平面SBC所成的我为arcsin-丝.11小结:求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时,应注意的问题是(1)先判断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2)当直线和平面斜交时,常用以下步骤:构造一

16、一作出斜线与射影所成的角,证明一一论证作出的角为所求的角,计 算一一常用解三角形的方法求角,结论一一点明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的值考点6二面角例 6.如图,已知直二面角_ PQ 一 一:,A PQ , B , C 一:,CA 二 CB ,BAP =45,直线CA和平面所成的角为30 .( I)证明BC丄PQ(II)求二面角B-AC-P的大小.Q过程指引:(I)在平面一:内过点C作CO丄PQ于点0 ,连结0B .因为:丄一:,:门1 =PQ,所以CO丄:,又因为CA二CB,所以0A = 0B .而.BAO =45:,所以.ABO =45: , AOB =90:,从而BO丄PQ,又CO丄PQ , 所以

17、PQ丄平面OBC 因为BC 平面OBC,故PQ丄BC .(II)由(I)知,BO 丄 PQ,又:丄 1门 1 二 PQ ,BO ,所以BO丄过点O作OH丄AC于点H,连结BH,由三垂线定理知,BH丄AC 故.BHO 是二面角B - AC - P的平面角.由(I)知,CO丄,所以 CAO是CA和平面所成的角,贝U . CAO =30:,不妨设 AC =2,则 AO =、3 , OH 二 AO sin 303 .2在 Rt OAB 中, ABO=/BAO=45:,所以 BO = AO 二 3 ,于是在 Rt BOH 中,tan-BH =2 .故二面角 BACP 的大小为 arctan2 .OH V

18、32小结:本题是一个无棱二面角的求解问题解法一是确定二面角的棱,进而找出二面角的平面角无棱二面角棱的确定有以下三种途径: 由二面角两个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确定棱,由二面角两个平面内的两条平行直线找出棱,补形构造几何体发现棱;解法二则是利用平面向量计算的方法,这也是解决无棱二面角的一种常用方法,即当二面角的平面角不易作出时,可由平面向量计算的方法求出二面角的大小考点7利用空间向量求空间距离和角垂足为H ,例7.如图,已知 ABCD -A1B1C1D1是棱长为3的正方体,点E在AA上,点F在CC1上,且AE二FC1 =1 .(1) 求证:E, B, F , D1四点共面;2(2) 若点 G 在 BC上, BG ,点 M 在 BB1 上, G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