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语的翻译策略异化和归化开题报告_第1页
论习语的翻译策略异化和归化开题报告_第2页
论习语的翻译策略异化和归化开题报告_第3页
论习语的翻译策略异化和归化开题报告_第4页
论习语的翻译策略异化和归化开题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学号:x x 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题目: 论习语的翻译策略:异化和归化院(系) 夕卜语系专业 班级 英语2008级1班学生 姓名x x x指导教师(职称)x x ( x x )提交 时间二。年十二月安康学院夕卜语 院(系) 英 语专业2012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姓名学号论文题目(英文)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idioms: foreignization and domestication论文题目(中文)论习语的翻译策略:异化和归化选题的意义:本题是从两种翻译策略 一一异化和归化入手,研究异化与归化在习语翻译中的应用。异化与归化这两种翻

2、译策略是翻译界长久以来争论的热点之一。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是以源语文化为导向,还是以译语文化为导向, 是保持原文的异国情调, 还是追求译者的归化,一直是译界争论不休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和例证法得出结论-异化与归化并不是矛盾的,而是互为补充,在习语翻译中不仅可以运用异化或归化,还可以运用异化与归化 相结合的翻译方法。研究综述(前人的研究现状及进展情况,应不少于1000字):1.研究现状:1983年,德国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翻 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 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o” 199

3、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其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一书中,将爱-种方法称作 异化法,将第一种方法称作"归化法”。异化的代表人物是 lawrence venuti,而归化的代表人物是 nida e.a。所谓 归化法则,即是在翻译处理中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言读者靠拢,采取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 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代表人物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交流, 翻译过程注重人们从译文中获得什么,译文的表达方式是完全自然的。通顺的归化翻译能 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避免文化冲突,消除文化障碍,最终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所以 判睨-个译

4、文的效用不宜拘于相应的词汇意义、语法类别和修辞手段的对比,重要的是考 查接受者正确理解和欣赏译文的程度。纵观我国近百年来的翻译史,大部分时间是以归化译法为主要手段,如 20世纪20年代末到3o年代初,赵景深提出的“宁顺而/、信”,5o、6o年代傅雷提出了著名的“神似论”,即“重神似不重形似”。不可否认,翻译的目的是文 化交流,归化译法为实现这一目的起到了/、可估量的作用,但是过分强调译文通顺,以目 的语为中心,可能导致失去原文中几乎所有的文化特色,且断绝了目的语的外来营养成分。可看成是一种对外国文化的“文化侵吞”,导致译文读起来不像译作,倒像“写作”。1987年刘英凯在归化一一翻译的歧路论文中

5、,尖锐地批评了归化译法,并用实例分析了 “归 化”的种种表现形式,如滥用四字成语、古雅成语、抽象法、替代法,以及无根据地将原 文予以形象化或典故化。此看出归化译法既有值得肯定的一面,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所 谓异化,即是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采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 内容。其代表人物韦努蒂提出一种反对原文通顺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即解构主义翻译理论。韦努蒂认为,翻译的目的不是在翻译中消除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而是在翻译中表达出这种 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他反对传统的归化,主张异化翻译,其目的是要发展一种抵御以目的 语文化价值观占主导地位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以表现外国文本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

6、。异 化就是承认并容忍差异,并在目的语中表现该文化差异。刘英凯认为,翻译应采取最大限 度地直译,尽量表现出原文的异国情调,尽量忠实再现原文的形象化语言,尽量地输入新 的表现法。因为翻译的一大功能就是促进文化交流,译者的任务就是引导读者去理解、欣 赏、接受异域文化,使读者头脑中显现的形象、产生的联想尽量接近原著在原文读者中产 生的效果。另外,一种语言的发展和丰富必须吸收外来词语,吸收外来养分,而翻译的异 化处理无疑可以起到这一效果。汉语发展的历史就是一个通过不断吸收外来词语和表现方 法使自己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许多过去由于佛教东传、科学自西方输入而吸收过来的词 语,现在已经不能算是外来语了,它们

7、已变成了汉语语言及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掌上明珠(the apple of one's eye),以眼还眼(eye for eye),君难侍二主 (no man can serve two masters),明珠暗投(cast pearls before swine)等,它们均来自圣经,属外来语,但现在已 经融入汉语的海洋中而成为其中一份子,被正式载入了现代汉语词典。2.研究趋势:虽然现在的翻译趋势是从归化走向异化,但必须承认的是无论采用归化还是异化的译 法,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文化交流。脱离了这一目的,翻译也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就 异化翻译而言,如果只是为了保持“异国情调”而使目

8、的语读者不知所云,笔者以为这种"异化”是不可取的。如:“说曹操,曹操就到"就不能生硬地直译为 "speak of coo cao and you will hear the steps of coo coo而英语习语 “ speak of angles and you will hear thewings.”与之对应,英美人一看即其意。如此例子比比皆是。而完全采用归化译法又会失 去原语的文化色彩,不能让读者完全明白原文中的用意。即使原文中每一个词在译文中都 能用“对等词”译出来,也不一定能保证译文对译文读者所起的作用与原文对原文读者所 起的作用一样或相似,因为读者

9、往往用自己的文化观念来理解译文的内容。这就决定了习 语翻译中异化和归化法都是不可或缺的。只有灵活使用,才能凸显习语的文化内涵。总之,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争论一直都没有结束,并且还会继续下去。本文只是从英汉习语翻 译的这个小小平面上探讨了归化和异化的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次探讨所获得的结果,会对本人今后对归化和异化的研究产生积极的影响。研究的内容(含研究的基本内容、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等。 ):基本内容:本课题从两种翻译策略-异化与归化在习语中的应用着手,通过分析研究和例证法说明异化与归化这两种翻译策略在习语翻译中的具体应用。课题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主要说明了习语、

10、语言、文化的关系。第二部分:从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典故四个方面介绍英汉习语中反映 的文化差异.第三部分:主要是关于异化和归化,其中包括异化、归化的起源和定义,异化、归化 的代表人物和他们的主张。并通过举例说明异化与归化在习语翻译中的应 用.第四部分:结论。异化与归化并不是矛盾的,而是互为补充,在习语翻译中不仅可以运用异化或归化,还可以运用异化与归化相结合的翻译方法。研究的重点:异化和归化在习语翻译中的应用。研究的难点:具体的习语翻译中应该选择哪种翻译策略及方法。研究的创新点:异化与归化并不是矛盾的,而是互为补充,在习语翻译中不仅可以运用异 化或归化,还可以运用异化与归化相结合的翻

11、译方法。论文提纲:1 .引言2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2.1 语言与文化2.2 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2.2.1 地域文化2.2.2 历史文化2.2.3 习俗文化2.2.4 宗教文化3 .习语在不同文化中的翻译3.1 英汉习语翻译的主要翻译策略3.1.1 异化,以源语文化为归宿3.1.2 归化,以目标语文化为归宿3.1.3 异化与归化相结合3.2 五种基本的翻译方法3.2.1 直译3.2.2 音译3.2.3 加注3.2.4 意译3.2.5 直译和意译相结合4 .总结完成论文的条件及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途径):完成论文的条:1.在图书馆查阅,借阅各种相关书籍,学术期刊。2 .在网上搜索有用信息

12、,然后经自己综合整理,展开论述。3 .与知道老师交流,听取老师宝贵意见,写出提纲,初步定稿。4 .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反复修改,最后定稿。研究方法:本课题将主要采用引证法、例证法、分析法以及归纳法加以研究, 即通过引用名家观点,以及对翻译实践中的典型实例进行分析和归纳,得出异化与归化并不是矛盾的,而是互为补充,在习语翻译中不仅可以运用异化或归化,还可以运用异化与归化相结合的翻译方法。前期准备情况:1 .确定题目,提出选题的初步设想,阅读相关书籍、文章,做读书笔记,搜集、整理与论文有关的资料;并与导师商讨,确定选题素材,分析、筛选已有的文献资料,并尽可能扩充 有关的信息资料,确定论文课题。2 .

13、准备资料,搜集有关英汉习语的翻译及其翻译策略的资料,为研究提供必要的观点和理 论支持。3 .拟定提纲,确定课题研究的初步提纲,明确课题主要内容和研究范围,进一步讨论细化论文提纲。研究工作进度安排及各阶段预期达到的目标:2011年9月下旬,学生与导师见面,完成学生选择导师的工作。2011年9月下旬,指导教师选学生;学生与导师见面交流,确定论文选题方向,完成论文初步选题。2011年10月1日11月下旬,资料收集、阅读并确定论文题目。指导教师检查学生资料查阅、读书笔记工作。2011年11月下旬-12月中旬,指导学生完成论文框架,完成开题报告的撰写任务并上交开题报告给指导教师填写意见。2011年12月

14、中旬12月底,开题小组召开开题报告论证会,根据学生报告内容、答辩情况和小组评议,决定学生是否可以开题,并认真填写开题记录表。2012年3月初,完成初稿。2012年3月初-3月底,指导教师给出一稿反馈意见和建议,学生完成二稿。2012年4月初一4月中旬,完成三稿。2012年4月中旬一5月上旬,完成四稿。2012年5月上旬一5月底,论文定稿、打印。2012年5月底 一6月上旬学生进行毕业论文答辩;指导教师评分,论文交叉评阅。2012年6月中旬,指导老师按照要求上交学生毕业论文两份。主要参考文献:1 nida, eugene a. languages,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15、 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2 nida, eugene 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 leiden: e.j. brill, 1964.3 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4 biguenet,john & rainer schulte. the craft of translation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9.5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