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隶书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关键作用_第1页
论隶书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关键作用_第2页
论隶书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关键作用_第3页
论隶书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关键作用_第4页
论隶书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关键作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四、论隶书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关键作用在书法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那就是隶书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的作用。任何书体都必须带有隶意方为上乘。其中原因虽然还没有人能够很好地总结与归纳,但它作为一条规律却是毋庸置疑的。隶书在中国书学史上的关键作用,是近年来我国书法界所关注的一个问题。把它作为一条规律,更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1 .隶书渊源长期以来,很多学者看到由篆书而来的散断直折的线条系统,便想到隶变,把它们视为早期的隶书。实际这是工隶匠人在刻制秦二世权量及诏版时,以方折直线的形式,全面改造了小篆的结体和线条形式,有意无意中形成了与隶书相近的亦篆亦隶的形貌,因此,使众多学

2、者也误以为这就是早期的隶书。隶变是指汉字由篆书演化为隶书而产生的变化,或者隶书中的各种不同写法。隶变在文字和书法发展史上,具有关键作用和重要的意义。丛文俊先生在对春秋战国金文书法的研究过程中,做了有意义的尝试。他把战国中晚期秦兵器刻款排成一个序列, 按已总结出来的秦简隶书笔顺、 气势、笔画以连续方式去改写它们,在字形不变的情况下,绝大多数都能显示出和秦简相当接近的隶意来。这个研究和试验表明这些书写潦草的金文不仅可以弥补现有简牍的隶变缺坏,而且“有把握使隶变的发生前移到战国中期” 【丛文俊春秋战国金文书法的史学意义(上),载中国书法l997年第 6 期,第 48 页】 。这一研究和试验,不仅澄清

3、了多年史学中的误会,而且把隶变又提前了约 700 多年。先秦两汉书法的特征,是由天覆变成地载。庄子天下:“天能覆之而不能载之, 地能载之而不能覆之。 ” 说明天覆和地载构成了自然整体轮廓。每一种书体的产生, 都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和深刻的历史背景有关。殷商甲骨文和商周金文,与当时人们对天和神的恐惧与敬畏有关,反映了当时天空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位置。 而由甲金文字的覆盖变成汉隶的负载,由纵向形结体变为横向的开拓,一波三折,蚕头雁尾,稳定中见妖娆,显得雄重雍容。这种体势和风格,使隶书的重心下移,反映出汉代社会安定和农业经济的繁荣发展,以及随着连年战争的结束,安居乐业、安土重迁的现念。 为了艺术美

4、的追求, 隶书加进了 “波磔” , 随之形成了蚕头、 雁尾、一渡三折笔的特征。波磔是隶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增加隶书形象美的一种用笔方法。书写时,开笔重,由右向左落纸一捺,中间有一回转动作,转向右行,一横头部形成蚕头;运笔将结束时下捺,并趁势上挑,逐渐出锋, 恰似雁尾。 整体看去, 平衡而富于变化, 做到了 “均衡、 变化和统一” ,看去十分舒展美现,这是升华笔意、增加曲线美的关键所在。隶书风格多样,异彩纷呈。仅就汉隶而论,就有以方见长,凌厉古朴;有长于圆笔,飘逸秀丽;有方圆兼备,结体端庄。向有秦篆汉隶之称。汉隶前期深厚,后期流利。著名汉碑就有百种之多,佳作频出,使东汉书坛大放异彩。 雄奇流畅的

5、 石门颂 , 质朴凝重的 乙瑛碑 , 清俊瘦劲的 礼器碑 ,方劲厚重的鲜于璜碑 (图 1-60) ,端正圆浑的史晨碑 ,奇谲飘逸的夏承碑 ,秀丽婉约的曹全碑等,不一而足。束拄和现 瞪畸fe怎 是m爪定与 崇昧箕k馨邓被薛 我3直大 祟毛程点可 j咏目得 象j 11s除 矶咯帝芭 l亘密雪 、工港缥 咛"居成. 年用人点宾 那里巴基 焦井平*鼻) 仪足中使图1-60汉鲜于璜碑三国魏晋时代的隶书,主要存在于碑刻之中。此时隶书受楷书影响,结体由扁变方,风格失于呆板,汉隶的大方自然不复存在。唐代隶书存世不多,书风并无出奇之处。唐玄宗的石台孝经、史惟 则的大智禅师碑、徐浩的圣德感应碑等,全为碑

6、版、结字紧密,笔画丰肥,波磔出锋处有意勾起,横画起伏较大,竖画多用楷法的顿挫,体格凡庸,不及汉隶气韵天成。宋代以行书盛行,书隶者虽大有人在,惜绝 少书迹传世。元代隶书传世亦不多见,虞集被誉为元代古隶第一,其书温 文古雅,笔法平实,极力收敛锋芒,以求古意。俞和隶书结体方正,笔法 远袭晋唐,波法收笔带章草率意。明代隶书笔锋放任日趋明显,大字隶题增多,其中以金混 (14361480 年)隶书为首,波磔起收重顿,混合楷书横收笔法,墨色浓淡相杂,飞白增 加,起止不加修饰,流露飘逸痛快之气。隶书自唐以后,笔法由横渐纵,宋元至明清,用笔使转波磔日趋放逸。 清隶在乾嘉以前多袭元明之风。其间风格独特者有郑h (

7、 f 0和金农。郑 益(16221694年)全学汉碑,于曹全、史晨二碑得力最深,金农(1689 1763年)隶书,刻意摹仿碑刻中刀锋利落的痕迹.斩钉截铁,无出锋与回 锋。乾嘉之后,有邓石如、伊秉绶等大家。如上所述,隶书的产生可追溯到战国时代,秦汉时期已进入汉字书法 艺术的殿堂,两汉则是其成熟盛行时期。晋之后,作为一种流通文字字体, 虽逐渐被楷书行书所代替,但作为一种书法艺术,自秦汉至今2000多年间, 一直以其独特的品格和艺术魅力,吸引着众多书家和书法爱好者。有清一 代,邓石如、郑谷口、伊秉绶、金农等人提倡碑学,并在艺术上对隶书进 行新的探求。纵观隶书2000多年的发展,表明隶书是社会前进和发

8、展的产 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汉字演变和改革的关键书 体和重要成果。隶书的出现,为我国书法艺术宝库增加了一颗灿烂的明珠, 为各种书体的进一步发展,增加了丰富的内涵。真可谓辉煌灿烂,源远流 长。2 .隶书的关键作用在我国书法艺术发展的长河中,隶书不仅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不可替 代的作用,而且对各种书体的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首先,我们从中国文字与书法演变系统表 (见图)可以看出,隶书与各 种书法的关系和关键作用。暗械魏碑行情行色第基岑t % 喝罩底点“ 程草、十点从上面简表中,我们不难发现隶书白地位和关键作用。从公元前400年战国的简牍到汉代成熟与兴盛时期的汉隶,之后又沿

9、着两条路线向狂草 发展;一条是汉隶之后的似隶而非隶的魏碑楷书,而行,而草,而狂草; 另一条是隶书基础上直接产生的章草,而今草,而狂草。根据目前历史资 料和文字、书法演变情况看,足以说明隶书在各种书体中承前启后的关键 作用。其二,是吴简对楷书的影响。刘正成先生根据吴大帝(孙权)嘉禾年间(公 元232237年)的简所用的书体已为楷书,且极类钟繇楷书之法的史实, 并将钟繇(y6。的宣示表、荐季直表和吴简对照,发现了它们之间 的血缘关系,为钟繇和王羲之书法找到了重要证据,从而得出结论,“证明了王临宣示表忠实原作精神程度”,“如果说从钟繇荐季直表至王 临钟繇的宣示表,可以论证中国书法史上楷书从创立到完全

10、成熟的过程 的话,那么长沙走马楼吴简的出土,便找到了最好、最直接的旁证”(刘正成钟繇与长沙吴简说,中国书法1998年第l期第11-13页)。刘正成 先生独具慧眼地发现了吴简与楷书的血缘关系及楷书从创立到完全成熟的 过程。这一发现给我们很大的启迪,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实了吴简隶书向楷书过渡的历史发展过程。其三,丛文俊先生通过对战国晚期秦兵器刻款和秦简隶书的比较研究, 发现隶变过程中的潦草化的倾向,促进了隶、草二体的分途发展,从稍晚 的江陵凤凰山汉简遗策,能看出草书的较大演进,但仍不能使之纯一并完 全与隶书分开。据此,他认为“草书的成熟尚有待于隶变的完成”。这一推 断很有见地,从理论与实践分析中,

11、证明隶书对草书演进及其最终的成熟 有重要作用。其四,中国社科院聂振斌研究员,从对中国古代的书画同源说分析中, 发现所谓同源,也正是在象形阶段,经过籀(zh6u)、篆、隶、楷几个历史 阶段之后,书画便完全分道扬镶了。绘画在模仿自然和写实的道路上踽踽 而行,他感到有趣的是,“正是在无象形因素可见的隶书出现之后 (汉代之 后),中国的绘画也从模仿和写实而转向写意和传神,不追求形似而要求神 似,并在理论上提出君形说,即以神主宰形,形似要服从神似,为传神服 务”(聂振斌汉字何以成为艺术,中国书法(1997年第4期第70页)c 聂振斌先生这一观点的重要价值,不仅进一步肯定了隶书在众多书体当中 的关键作用,

12、更值得注意的是,它对于同源而异流的绘画演进与升华,也 具有关键性的促进和影响。3 .隶书的影响隶书产生于战国,成熟于秦汉,中经晋、隋、唐、宋、元、明、清, 在它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虽有曲折,而至今不衰,以其独具的特色,影响 着众多书体的发展和一代又一代书法家的成长。其一,活跃在18世纪中国书坛上的邓石如,17就走上了专攻书法与篆刻的道路, 20 岁开始赢得了书坛理论权威和文坛泰斗的赞颂。他在少数先行者开路的基础上,起而救弊振衰,打破帖学一统天下。他捕得三代钟鼎及岐阳猎碣之神,结构秦篆,又参以碑碣瓦当,推陈出新,雄视千古,成为篆、隶、真、行、草五体具备的大书法家。邓石如在实践中。发现了汉碑篆额以分

13、入篆的特色,由此推求李斯的书法遗意。因此,他学书亦先从篆隶人手,隶成通之篆,篆成通之真,再由真通之行。如此自得门径,出奇制胜,蔚然自成一家。他的隶书,从用笔、结字两面着手,以篆笔作隶书,紧密坚实,绵里裹针,刚柔相济,变化多端。作楷书亦绕过唐楷,从瘗鹤铭 、 石门颂 、 张迁碑等名碑中汲取营养,并以篆隶用笔之法书之。在结体上不以横轻竖重或左低右高的“妍丽”取悦于人,而力追端庄安详、平实变化和率真的效果。可见邓石如五体皆备,而以隶贯穿其中。其二,隶书对扬州八怪的影响。前碑派是清代碑派的前身,他们以长于篆、隶为主,创作中有糅合二者,而以碑破帖的特征。清初的郑簋擅写汉碑,活跃于南京、扬州一带,石涛、朱

14、彝尊、 万经等都受其影响。扬州八怪中的高凤翰、高翔、盎农,汪士慎亦承郑之法,主攻汉碑又以隶入行,对当时将兴趣移向隶、篆,以突破帖学的一统天下起了重要作用,并以此构成与朝廷提倡的董、赵书风分庭抗礼 的阵容。石涛虽不以书名世,而受郑谷口影响, 题画多用隶书, 并有隶书问世,且其隶书多参入行草法,行草则用隶法, 行隶糅合, 大小参差, 形成乱石铺街的章法, 对板桥的 “六分半书” 有直接影响。 金农曾有诗云: “会稽内史负俗姿, 书坛荒疏笑骋驰,耻向王家作奴婢,华山片石是吾师。 ”明确向帖学宣战,矛头直指右军。八怪中多以隶书为突破口,金农始师郑簠,后专攻华山庙碑 ,逐步形成自己风格。在扬州八怪的周围

15、,还有许多擅长隶书的书家,如朱青雷,褚峻等。金农成就最高,书动京华,外域争购,金农好友丁敬亦擅隶书。其三, 据统计, 20 世纪已故书家41 人, 当代书画名家68 人, 共计 l09人中,绝大多数有雄厚的隶书基本功,专以隶书名世者,就有邓散木、来楚生、褚乐三、潘天寿、陆维钊 、 孙其峰、刘炳森、夏湘平、颜家龙、张海 、 王澄、沙曼翁、张森、李准 、 沈定庵、杜忠浩,段成贵等l7 人之多。91岁的钱君匐先生,多才多艺,博学专精,从艺 70余年,遍涉书法、篆刻、绘画、音乐、书籍装帧等领域。书法曾师丰子凯、赵之谦。早年写清遒劲健、瘦硬雄浑的礼器碑 ,揣摩端丽凝重的华山庙碑 ,对邓石如一派隶书颇为留

16、意。他从金农临华山庙碑 ,实出自运,取其神不袭其貌中,受到新的启悟。金农的创新意识和学古出新的精神,使君匐大有峰回路转之感,从而完成了由工致向写意的转变。特别当 1942年钱见到流沙坠简之后,能神明独会,成为其书法风貌领异标新的契机。长期的研习探索,使他的隶书在融合前人法度基础上,孕育出天真稚拙、庄中寓秀的面目。著名书法家张海先生, 也是一位以隶书见长矗立当代书坛的书家。 1981年“晋、冀、鲁、豫书法联展”中,他的一幅隶书竟由四省日报不约而同地刊登,著名书法家蒋维松评之曰: “行笔自然,点画圆润,紧凑中闪耀着一股灵气。 ” 以清劲泼辣的书风立足书坛。张海先生的翰墨生涯, 曾受到费 新我、王学仲、沙曼翁的影响。他得到了费新我的泼辣纵横、王学仲的奇逸天真、沙曼翁的清古文雅,汲取众家之长,而自出新意。张海的书法成 就主要在隶书,他遍临汉碑,尤得力于礼器碑、乙瑛碑、封龙山颂, 将乙瑛碑的“骨肉匀遒,情文流畅”、礼器碑的“瘦劲如铁,变化如 龙”、封龙山颂的“体魄宽绰,气息古雅”融会在一起,透过斑驳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