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要素生产率读书笔记_第1页
全要素生产率读书笔记_第2页
全要素生产率读书笔记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方法可归结为两大类:增长会计法,经济计量法。(一)增长会计法代数指数法(AIN)假设商品价格为Pt ,数量为Qt,则总产出为PtQt。生产中资本投入为Kt ,劳动投入为Lt , 资本价格即利率为rt ,工资率为wt ,则总成本为rt Kt + wtLt。在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不 变假设下,有Pt Qt = rt Kt + wt Lt (1)但由于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1)式往往不成立,可将(1)式改写为:P0 Qt = TFPt r0 Kt + w0 Lt (2)其中,ro、wo和P0为基年利率、工资和价格。参数 TFPt为全要素生产率,反

2、映技 术进步等因素对产出的影响。由(2)式可得全要素生产率的代数指数公式TFPr =并0巾再卡(3)(3)缺陷:它虽然没有明确设定生产函数,但暗含着资本和劳动力之间完全可替代,且边际生产率是恒定的,缺乏合理性。2.索洛残差法(SR)产出增长率扣除各投入要素增长率后的残差来测算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故也称生产函数法。规模收益不变和希克斯中性技术假设下,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就等于技术进步率。Yt为产出,Xt = ( x1 t , ?, xNt )为要素投入向量,假设Q ( t)为希克斯中性技术系数K =盘()F(X)(4)(4)式两边同时式有假设F( )为一次齐次函数即关于所有投入要素都是规模收益不变的。

3、 对时间t求导,并同除以(4)(6)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索洛残差公式V = J瓦3 f门我们用的C - D生产函数: 其中Yt为现实产出,Lt为劳动投入,Kt为资本存量,a、B分别为平均资本产出份额和平均劳动力产出份额,求导Lh( 3;) =+ 虹打(斗)+ m + ta + B = 1 ,即规模收益不变,则有回归方程Lfd YjLt) = Lu(A)+ 城讥 &L)十耳& = It/Pr + (1 -玄)瓦一】(9)Kt为t年的实际资本存量,Kt - 1为t - 1年的实际资本存量,Pt为固定资产投资价格 指数,It为t年的名义投资,S t为t年的固定资产的折旧率索洛残差法明

4、显缺陷:索洛残差法建立在新古典假设即完全竞争、规模收益不变和希克斯中性技术 基础上,这些约束条件很强,往往难以满足;具体估算中,由于资本价格难以准确确定 所以利用资本存量来代替资本服务 ,忽略了新旧资本设备生产效率的差异以及能力实 现的影响。此外,索洛残差法用所谓的“残差”来度量全要素生产率,从而无法剔除掉测算误差的影响。上述这些因素都不可避免地导致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偏差。(二)经济计量法1.隐性变量法(LV)将全要素生产率视为一个隐性变量即未观测变量,从而借助状态空 间模型利用极大似然估计给出全要素生产率估算。采用C - D生产函数,且假设规模收益不变,则有如下观测方程:ALji (耳)=L

5、h( TFPt) +A;) 4- (1 -+ 为(10)状态方程nm、(ii) Ln ( TFPt )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隐性变量法的最大优点在于,不再将全要素生产率视为残差,而是将其视为一个独立的 状态变量,这样将全要素生产率从残差中分离出来,从而剔除掉一些测算误差对全要素 生产率估算的影响。同时,在具体估算时,还充分考虑了数据非平稳性带来的伪回归问 题2.潜在产出法(PO)索洛残差法和隐性变量法在估算全要素生产率时,都暗含着一个重要的假设即认为经济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都忽略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力实现改善即技术效率提升的影响设Ry , t为产出增长率,RTP , t为技术

6、进步率,CRt为能力实现率,Ryx , t为要素投入 增长所带来的产出增长率,RTFP , t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Rz + CRr + R“(12)TFP,r 皿(13)能力实现率CRt测度了现有生产能力的利用程度,通常利用产出缺口来度量,HP滤波TT- Iyy.L?iYt -)' + A Y7 (Zn(- (Ln Y* ”|Mi n (14)优点:全面考虑了技术进步和能力实现改善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且借助这种方法可以更全面地分析经济增长源泉。缺点:它是建立在产出缺口估算基础上,而无论用何种方法估算产出缺口 ,都会存在估 算误差,从而导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估算偏差中国全要素生

7、产率的估算(一)索洛残差法£n= - 0.8816 +0.6921 £讥掲/匚)(49 .8 ,0.000)Adj Brsquared = 0. 9796 DW = |1.84原假设k毓计量尸值a + 0= 14. 160-053由以上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回归结果显著,并较好地通过自相关检验。将 a、B、实 际产出增长率、劳动力增长率和资本存量增长率代入 式,便得到了我国1979 2004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具体结果见表1(二)隐性变量法LnY ,分别使用ADF单位根检验和JJ协整检验平稳性检验ADF临界値(眇%)临界值箱%)MacKiiiPii P2(0-2.9W-4

8、. 38” 3.60.1609单位根检验ADF临界值(好池1Mac Kmon PZ( !)-3.066-75-3.00.0052LnWLnK和LiiL的协幣检验结果如下(取95 %临界值:原假设滞后阶数特征值最大A统计吐迹统计量最大艮统计竄临界值迹统计星临界=o20. 5SI217436. 3422-034.91迹统计量大于相应临界值,但最大入统计量却小于相应临界值,所以在5 %的置信水平上 我们不能拒绝原假设即LnY、LnK和LnL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这样,我们利用LnY、LnK 和LnL的一阶差分序列 LnY、 LnK和 LnL ,建立形如(10)式的观测方程对数似然值Wald统计凰(卩值

9、)估计标准差4L793392(000)资本存虽产出份额"0.7840.075劳动力产出份额B0-21&一自回归系数p0屈0.35状态方程的自回归系数 P = 01 945非常显著,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变化具有持续性(三)潜在产出法利用HP滤波估算产出缺口即能力实现率 ,取入=25。这样由公式(14)便得到我国1978 2004各年 的能力实现率,具体结果见表1。我们利用隐性变量法所估算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作为技术进步率:这样由公式(13),便得到我国1979 2004各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具体结果见表1。总结由图可以看出索洛残差法和潜在产出法估算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波

10、动较为剧烈 ,而隐性变量法的 估算结果变化较为平缓,隐性变量法假设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遵循一阶自回归过程。 三种方法估算的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总体变化趋势较为一致 ,与我国1979 2004年间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比较吻合:在经济繁荣阶段,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都达到阶段性高点(以潜在产出法估算结果为例:1984年为51275 % ,1987 年为21528 % ,1992 年为41458 %);在经济不景气阶段,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都处于阶段性低点(以潜在产出法估算结果为例:1981年为-21818 %,1990年为- 51943 % ,1999年为-01282 %)(1) 1993 年以前,我国全要

11、素生产率增长率总体呈现出涨跌互现的波动情形,波动幅度比较剧烈且较为频繁。1993年以前正是我国经济体制和市场条件发生剧烈频繁变化的时期,这必然导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发生剧烈频繁变化。(2) 1993年以来,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总体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直到2000年这种下降趋势才得以缓解,随后呈现出逐年攀升的势头。1993年以来,宏观经济逐步降温并于1998年出现通货紧 缩,我国经济出现生产能力全面过剩情形,国有企业减员和资本过度深化进一步加剧了劳动力的低水平利用,长期低水平的公共教育支出与科学研究支出以及一些社会矛盾的进一步加剧。而2000年以来,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教育支出经济效应的逐步显现,宏观经济逐渐好转,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也随之出现逐年攀升的势头。由此可见,影响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变化的主要因素在于我国经济体制变革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文章出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