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名词解释1 林木病理学:是研究林木病害的症状,致病原因,发生和流行规律及其防治的一门科学。2 林木病害: 林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 由于遭受有害生物的侵袭或恶劣条件的影响, 其正常 的生理活动被干扰和破坏, 细胞、 组织、 器官和形态特征产生一系列反常变化甚至引起植株 死亡,造成经济、景观或生态上的损失的现象成为林木病害3 病原物:任何诱发病害的因素。包括生物与非生物病原物两类。 生物性病原:生物性病原被称为病原生物或病原物,病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菌原体,病 毒,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等病害的分类:侵染性病害 (由病原生物侵染造成的病害, 因病原生物能够在植物间传染,因 而又称为传染性病害
2、) 、非侵染性病害(没有病原生物的参与,只是由于植物自身的原因或 者由于外界环境条件所形成的病害,在植物间不会传染) 。4 侵染性病害(传染性病害) :由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病害5 非侵染性病害(非传染性病害) :由非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病害6 症状:林木发病后, 病部表现出的综合特征, 是病状和病症的总称 病状: 发病林木本身, 表现的不正常形态特征 病症:病原物在植物病部的特征性表现7 真菌:是有真正细胞核没有叶绿素的生物,他们一般都进行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能产生 孢子, 他们的营养体,通常是丝状的且有分支的结构,具有几丁质或纤维素的细胞壁, 并常 常是进行吸收营养的生物8 营养体:真菌在营养生殖
3、阶段的结构。 子实体:真菌产生孢子的结构。 菌丝:菌丝状营 养体上的单根细丝,有分支或五分枝,有隔或无隔的管状物 菌丝体:多根菌丝交织形成的 一丛菌丝9 菌落:菌丝体呈辐射状,延伸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丝群体 10子座:由疏丝组织和拟薄壁组织的一个垫状营养结构。作用:1 在子座上常可形成子实体 2 渡过不良环境有的子座是由菌组织和寄主组织结合形成的称“假子座”11 菌索:由菌丝集结而成的绳索状结构,是强大的侵入机构、营养运输不良条件下休眠结 构也称根状菌索。12 子囊果:子囊通过集生而成层,外包以数层菌丝组织形成一个固定形态的子实体特征: 营养体是发达有隔膜的菌丝体, 常形成各种变态, 无性繁殖主
4、要产生各种各样的分生 孢子,有性生殖产生子囊和子囊孢子,子囊多数棍棒形或圆筒形,内含八个子囊孢子, 23 分生孢子梗束,有书多聚集成垫状的很短的分生孢子梗,顶端产生分生孢子 28 寄生性:指 病原物从寄主的细胞或组织中获得营养的能力13 寄生性的专化:寄生物对寄主植物的种类或品种具有一定选择性的现象14 转主寄生:有些锈菌必须在两种分类上很不相近的寄主上寄生才能完成生活史。15 寄主范围:病原生物所能寄生的植物种的范围16 专化型:病原物种内对寄主植物的科、属、种具有不同致病力的类型。17 生理小种:指病原物种、变种或专化型内形态结构相似,但对植物不同品质致病力不同 的生物类群。18 病原物的
5、致病性:指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的破坏能力 34 抗病性:林木抵抗病原物侵害的能 力19 土壤寄 (习)居菌:只能在未腐烂的病株残体生活的真菌 土壤习居菌: 除在病残体生存外, 还可以在土壤中的其他有机物上腐生和繁殖的真菌或细菌20 病害循环,病原物在寄主植物上周年发生情况,有一个或多个病程继代发生而组成的, 中间由传播而连接21 生活史:是病原物个体发育史,指从一个包子状态开始,经过一系列的生长发育,又回到同一种包子状态的过程22 病害的流行:某种林木病害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普遍而严重的发生23 潜伏侵染:病菌侵入寄主后,因种种原因受抑制而潜伏于树体内,当因种种原因造成树 势衰弱抗病能力降低时,潜
6、伏状态的病菌开始活动,出现症状的现象。24 初次侵染:越冬的病原物对林木进行的第一轮侵染,称为初次侵染。25 再次侵染:林木遭受初次侵染后,病部产生新的病原物,再次侵染寄主,如此反复发生 的多次侵染,称为再次侵染。26 病害循环:病害从前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又称 侵染循环。27 假菌丝:酵母菌芽殖产生的芽孢子,相互连接成链状,与菌丝相似28 病害三角:在病害形成过程中,这种需要有病原生物、寄主植物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三者 配合才能引起病害的观点29 发病率:是发病的普遍程度。 发病率 =病叶(病穗、病株数) /调查总叶(穗、株)×100% 病 情指数 =
7、100×(各级病叶数×各级代表值) /( 调查总叶数×最高级数 )。第一章 林木病害的概念一、林木病害的定义 :林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 由于遭受有害生物的侵袭或恶劣条件的影响, 其正常的生理活动被干扰和破坏,细胞、 组织、 器官和形态特征产生一系列反常变化,甚至 引起植株死亡,造成经济、景观或生态上的损失,这种现象称为林木病害。二、林木病害发生的原因 ?1. 寄主:遭受病原生物的侵染的植物2. 病原(病原物或病原菌) :直接导致寄主发病的因素叫病原。其中生物性病原称为病原 物,引起病害的真菌和细菌统称为病原菌。3. 诱因:间接引起寄主发病的因素4. 生产活动:种苗
8、调运,耕作,抚育,施肥等三、林木病害症状的类型及各类症状的特点。 病状类型及特点:1)变色。林木感病后,由于叶绿素的形成受到抑制或破坏而使叶片表现出不正常的颜色, 成为变色 。2)坏死。病部组织局部或大片死亡。 因发病部位不同而表现多种形状, 林木上常见的有: 斑 点、腐烂、溃疡。3)萎蔫或枯萎。 病原物侵入林木后, 根部或茎部维管束组织坏死, 使水分输导受阻, 地上部 枝叶出现萎垂的现象。如桉树青枯病,香石竹枯萎病。4)畸形。林木局部组织受病原物激素类物质的刺激作用而表现的异常生长, 林木上常见的有: 癌肿(如杨树根癌病和松瘤锈病) 、丛枝 (如竹丛枝病、泡桐丛枝病和枣疯病) 、变形(如 桃
9、缩叶病和油茶叶肿病) 、疮痂(如柑桔疮痂病) 。5)流脂或流胶。针阔叶树被害后,树干或枝条流出树脂或胶液,如柑桔树脂病和桃(李) 树流胶病。病症类型:粉状物、雾状物、点状物、颗粒状物、索状物、脓状物(细菌所特有) 。 四非侵染性病害的原因及所致病害典型症状。1. 定义:由非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病害,又称为非传染性病害。2. 原因:引起林木病害的各种不良环境条件,如温度,光照不适,水分营养失调,土壤,空 气中存在有毒有害物质 .3. 症状: 1)成片发生,比较均匀; 2)不能够传染蔓延; 3)在发病植株上无病原物。 五、侵染性病害 (infectious disease)1. 定义:由生物性病原引起
10、的病害,又称为传染性病害2. 特点: 1)发生通常由点到面,表现出明显的发病中心;2)能够传染蔓延; 3)在病部可见病原物的营养体或繁殖体。3. 病原种类: 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原生动物。 六非侵染性病害与侵染性病害的区别和联系。a非侵染性病害可以为病原生物开辟侵入途径 b 非侵染性病害可以降低植物对侵染性病害的 抵抗力 c 侵染性病害消弱了植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七、林克( Link)提出病害三角学说:感病的寄主植物、具有致病性的病原物和有利于发病的 环境构成病害三角形的三个边, 三角形的高度或面积代表病害严重度, 各边的长度影响三角 形的面积。鲁滨逊( Robinson)
11、 提出植病四面体学说:农业生态系内除了寄主、病原物和环境外,应加 上人类干预这个重要因素,从而形成植病四面体学说。第二章 林木病原真菌1真菌的定义:是一类大多数能形成丝状分枝的营养体,有细胞壁和细胞核, 不含有叶绿 素和其他光合色素,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产生孢子的生物。2真菌营养体(真菌在营养生长阶段的结构叫营养体)的主要类型? 类型: a 有隔菌丝: 菌丝内有横膈膜,高等真菌的菌丝B无隔菌丝:菌丝内无横膈膜,低等真菌的菌丝3菌丝的变态?吸器 : 专性寄生真菌的菌丝长出的吸收营养的小突起。 附着胞:真菌孢子萌发后形成的芽管或菌丝顶端的膨大部分,功能是牢固地附着在寄主体 表。假根 :有些真菌的菌丝
12、体长出的根状菌丝, 可以深入基质内吸取养分并固着菌体, 如根霉等。 菌环:4. 菌丝体的变态菌组织结构 ?菌核 : 是由菌丝紧密交织而形成的颗粒状物, 萌发后直接产生菌丝体或长出产生孢子的结构。 是真菌渡过不良环境的休眠体。子座: 是菌丝或菌丝与部分寄主组织紧密结合形成的垫状组织,不经过休眠直接产生1 至多个子实体。菌索 : 一些高等真菌的菌丝体相互缠绕形成的绳索状物,外形与高等植物的根系相似,也称 为根状菌索。菌膜 : 由真菌的菌丝体在病部表面形成的膜状物。5. 真菌的繁殖体 ? 繁殖体:真菌产生孢子的结构及其形成的孢子。 子实体:真菌产生孢子的特殊结构。 真菌的繁殖方式分无性和有性两种,分
13、别产生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6真菌的生活史(1 )概念:真菌孢子经过萌发、生长和发育,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真菌典型的 生活史包括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2)特点: 无性繁殖在一个生长季节可以产生多次,形成无性孢子的数量极大,对植物病害的传播和发展作用很大。 有性繁殖在整个生活史中通常仅出现一次。植物病原真菌的有性孢子多半是在侵染后期或经过休眠后才产生的,有助于成为病害的初次侵染来源。 7真菌五个亚门的主要特征?真菌亚门营养体无性繁殖体有性繁殖体鞭毛菌亚门无隔菌丝游动孢子接合子或卵孢子接合菌亚门无隔菌丝孢囊孢子接合孢子子囊菌亚门有隔菌丝分生孢子子囊孢子担子菌亚门有隔菌丝无担孢子半知菌亚门有隔
14、菌丝分生孢子无8.(鞭毛菌亚门)霜霉属:霜霉包括 9 个不同的属,全部是植物的专性寄生物。孢子囊卵圆 形、椭圆形或柠檬形, 萌发后产生游动孢子或直接形成芽管。 霜霉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在寄 主表面常形成白色霉层,称为霜霉病。危害木本植物的有葡萄霜霉病菌,主要危害叶片。第三章 林木的侵染性病一、子囊菌亚门子囊菌特征 : 菌丝体发达,有隔膜,细胞一般是单核的;无性繁殖主要产生分生孢子;有性 生殖产生子囊 (Ascus) 和 子囊孢子 (Ascospore)。子囊菌的有性子实体亦称子囊果。子囊果根 据不同形态分为 4 种,闭囊壳、子囊壳、子囊腔、子囊盘二、白粉菌特性和分类依据(一)特性(1)高等植物上
15、的专性寄生菌,以吸器伸入表皮细胞吸取养料。(2)子囊果为无孔口的闭囊壳,外部长有不同形状的附属丝。( 3) 无性阶段在寄主体表呈白粉状(菌丝和分生孢子) 。(二)分类依据:( 1)根据闭囊壳内子囊的个数( 2)附属丝的类型及形态,( 3)菌丝内生还是外生。主要分为以下六个属:钩丝壳属、叉丝单囊壳属、单丝壳属、 球针壳属、 叉丝壳属、白粉菌属。除白粉菌属和单丝壳属多半寄生于草本植物外, 其余各属 寄生在阔叶树上,引起白粉病。三、担子菌亚门1)主要特征: 菌丝体发达, 有隔, 细胞一般是双核, 有些双核菌丝在细胞分裂时两个细胞之 间可以产生“锁状联合” , 除锈菌外,无性繁殖很少产生无性孢子;有性
16、生殖产生担子和担 孢子。2)分类:担子有隔或无隔、担子果有或无,以及裸果 还是被果等性状进行分类。四、锈菌特点:(1)只能生活在活的寄主体内才能完成生活史, 这种现象称为专性寄生; (2) 在生活史中可以 产生多种类型的孢子, 典型的锈菌具有 5 个阶段并分别产生 5 种类型的孢子, 即性孢子器和 性孢子( 0)、锈孢子器和锈孢子() 、夏孢子堆和夏孢子() 、冬孢子堆和冬孢子() 担子和担子孢子() 。(3)转主寄生 : 即有些锈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在两种不同的寄主上才能完成生活史的现 象。五、半知菌亚门 由于半知菌亚门的真菌在自然界中经常只出现无性阶段, 在命名时尚未发现有性阶段, 所以
17、 称为半知菌或不完全菌。主要特征: 菌丝体发达, 有隔膜;无性繁殖产生各种类型的分生孢子或不产生孢子。半知菌 的典型繁殖方式是从菌丝体上分化出分生孢子梗, 其上产生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梗着生在营 养菌丝上或聚生在一定结构的子实体上。六、林木真菌病害的特点和防治 由真菌引起的林木病害种类占 80 %以上,类型复杂,但各种真菌病害有其共同特点,主要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症状特点。由真菌引起的林木病害,在林木发病部位不仅表现病状,而且在一定时 期往往能观察到明显的病原真菌的特征, 如霉状物、 粉状物、粒状物和大型的子实体等。2)真菌病害的传播。 在病原真菌中, 除极少数种类外, 绝大多数植物病原
18、真菌都能产生大量孢 子,借风力或雨水传播。3)真菌病害的侵染。植物病原真菌是靠菌丝(或吸器)来吸取植物营养的,病原真菌除 从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外,还能直接侵入寄主。在真菌病害的防治上,必须从选育抗病树种,加强经营管理,促进林木生长,改善林内卫 生状况和积极消灭病原等带根本性的措施入手,才能有效地控制真菌病害的发生。第四章 林木病原细菌一、病原细菌的一般性状林木病原细菌多数为杆状,长为 1 3 m,宽为 0.5 0.8 m。大多数有丝状鞭毛。 着生在 菌体一端或两端, 称为极毛; 生在菌体四周, 称为周毛。 不产生芽孢, 革兰氏染色多为阴性。 在培养基上生长的最适温度为 26 30。二、病原细菌
19、的主要类群1)棒形杆菌属 主要引起植物萎蔫症状,如密执安棒形杆菌可以引起番茄、辣椒、苜蓿、玉 米、马铃薯等植物萎蔫病。2)节杆菌属 美国冬青节杆菌是唯一的病原菌,引起冬青疫病,危害叶片和小枝。3)野杆菌属 主要引起桃、樱桃、苹果、梨、杨树等林木的根癌病或冠瘿病。4)欧氏杆菌属 引起枝枯萎蔫症状,如梨树火疫病。5)假单胞杆菌属 如引起桉树、木麻黄和油橄榄的青枯假单胞杆菌。6)黄单胞杆菌属 如引起柑桔溃疡病的油菜黄单胞菌柑桔致病变种。三、细菌所致林木病害的症状特点有哪些?一)症状坏死:核桃细菌黑斑病溃疡:如柑桔溃疡病和猕猴桃细菌溃疡病等畸形:如油橄榄肿瘤病萎蔫:如桉树、油橄榄和木麻黄青枯病。这些症
20、状与真菌病害的症状有明显区别。 细菌病害的病部在湿度较大时, 常可见细菌溢出 (溢 脓)。病部溢出或内含菌液,细菌病害发病初期受侵处多呈水溃状,以后病斑周围也常是水 溃状边缘,细菌引起的软腐多数伴有恶臭。(二)越冬、侵染和传播 病原细菌可以在病株和未分解的病组织中越冬,有的可在种子和土壤中越冬。主要通过 雨水和昆虫传播,从自然孔口或伤口侵入。(三)防治应严格做好检疫工作; 清除侵染来源,防止各种伤口产生,或施用抗菌素进行治疗; 对于青枯病等维管束病害, 细菌主要从根部伤口侵入, 因此, 需要选育抗病树种 (品种) 或选用抗病砧木嫁接才能达到防治的目的。第五章 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一、病原
21、物的寄生性1. 寄生性的定义和类型寄生性 : 是指病原物从寄主的细胞或组织中获得营养的能力。 林木病原生物按寄生性的强弱划分为四种类型:1)专性寄生(纯寄生) 。这类生物只能从活的有机体中吸取营养进行生长发育。林木病毒、 寄生性种子植物,以及真菌中的霜霉菌、白粉菌和锈菌,属于专性寄生物。2)强寄生(兼性腐生) 。以寄生方式为主,兼具腐生能力。如疫霉菌、外子囊菌、外担子菌 和黑粉菌,都属于这一类型。3)弱寄生(兼性寄生) 。以腐生生活为主,兼营寄生生活。如引起树干腐烂的板栗疫病菌、 杨树黑腐皮壳菌,以及引起苗木猝倒病的腐霉菌、丝核菌和镰刀菌,均属此类型。4)纯腐生。只能在各种死的有机体上生长,不
22、能侵害活的林木,专营腐生生活。多数木材 腐朽菌属于这一类型。2. 寄生性的专化 表示专化程度的有下列三方面: 1)寄主范围 2)转主寄生 3)专化型和生理小种二. 病原物的致病性 病原物的致病性是指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的破坏能力。 病原物对寄主的致病作用主要表现在以 下三个方面: 1. 病菌分泌的各种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果胶酶和木质素酶等)降解寄 主的细胞和组织; 2. 植物病原菌可产生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等激素,刺激植物细胞 和组织的生长,形成肿瘤和丛枝等畸形症状;3. 病菌可产生毒素毒害寄主植物。三、林木抗病性有哪些类型? 类型:按病原和寄主的相互关系分:垂直抗性(单基因或寡基因)和水平抗
23、性 (多基因抗 性) 按植物对病原物的反应可分为: (1)免疫。林木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表现为完全不感病或观察不到任何可见症状;(2)高抗。 病原物侵入后, 林木只表现轻微的症状, 对林木收获物的产量和品质影响甚微;(3)中抗。林木遭受病原物侵害后,病情发展缓慢,发病程度较轻,引起少量的损失;(4)低抗(感病) 。林木受害后,病情发展较快,部分林木甚至死亡,损失较大,这种现象 称为低抗或感病。(5)避病和耐病四、病害的侵染过程一)侵入期 从病原物侵入寄主体内到建立寄生关系的时期,称为侵入期。 病原物侵入寄主有三种途径: 1. 自然孔口侵入。 2. 伤口侵入。 3. 直接侵入。二)潜育期 从病原物
24、同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开始, 到寄主表现症状为止的时期, 称为潜育期。 在这一时期 内,病原物从寄主体内吸取营养进行扩展繁殖, 而寄主对病原物的侵害也进行不同程度的抵 抗。如果抵抗力强, 病原物则被局限在较小的范围内, 发病轻; 反之,病原物迅速扩展蔓延, 寄主发病重。一般地说,潜育期愈短,再侵染的次数就可能愈多,病害发展更加迅速。三)发病期 从寄主表现症状到发病增长停滞的时期, 称为发病期。 在发病期, 真菌病害在病部产生产生 营养体或繁殖体;细菌病害在湿度大的条件下常产生溢脓。五、侵染循环 侵染循环是指越冬的病原物, 在一个生长季节中, 经一定方式传播侵入后引起寄主发病, 到 下一生长季节寄主
25、再度发病的过程。 整个过程包括病原物的越冬、 传播、 初次侵染和再次侵 染。病原物的越冬: 进入冬季后, 气温降低, 林木上的各种病原物处于休眠状态, 称为越冬。 病 原物越冬的场所有:1. 病株。病原物侵入林木体内后,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小,可以安全越冬。清除病株、修 除病部和药剂防治可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2. 病株残体。病叶、病果和病死的枝条。 清除枯枝落叶, 并集中烧毁,可减少病原的数量。3. 种子、果实、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以这种场所越冬的病原,可以采取药剂拌种、浸种、 喷洒或熏蒸措施除菌。4. 土壤和未腐熟的肥料。 引起苗木猝倒病的腐霉菌、 丝核菌和镰刀菌分别以卵孢子、 菌核和 厚垣孢
26、子在土壤中越冬。5. 传毒媒介。 部分病毒和植物菌原体可以在蚜虫、叶蝉体内越冬。六、病原物的传播方式有哪些? 病原物的传播是指病原物从越冬场所或病部转移到新的侵染部位的过程。 病原物除自身近 距离扩散传播外,远距离传播方式主要有: 1. 风力或气流。 2. 雨水。 3. 昆虫和其它动物。4. 人为传播。七、初次侵染:越冬的病原物对林木进行的第一轮侵染。八、再次侵染 : 林木遭受初次侵染后,病部产生新的病原物,再次侵染寄主,如此反复发生 的多次侵染。第六章 林木病害的综合管理一. 定义 是以生态学和经济学为基础,根据病害发生和流行的规律,有计划、协调地运用 预防性措施,将危害和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
27、水平之下。这种措施称为森林病害综合管理。二、病害流行的条件?病害流行是由三个方面的条件决定的:(1)有大量侵染力强的病原物积累;( 2)存在大面积连片栽培的易感病林木; ( 3)有利于病害流行的环境条件。三、森林病害综合管理的措施 为了阻止病害的发生,应从三个方面入手:1. 控制病原物。可以通过检疫、营林、物理、化学和生物防治的方法,减少病原物的数量, 中断病害的侵染循环;2. 增强林木的抗病性。 选育抗病树种或品种, 以及适当的营林管理措施, 可以抵御病原物的 侵害;3. 改善环境条件。 通过营林措施, 可以创造有利于林木生长而不适合病原物繁殖的环境条件, 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四、林木病害检
28、疫的种类? 分为对外检疫和国内检疫两种。对外检疫 是为了防止危险性病害输入和输出国境, 保护本国林业生产, 维护对外贸易信誉, 履行国际义务。 其工作的开展由林业部门、 外贸部门和交通部门等单位配合执行。 对外检疫 以口岸检疫为主。国内检疫 是为了把某些区域性的危险性病害封锁在疫区内。国内检疫和出口物品的检疫以 产地检疫为主。四、林木主要的对内检疫和对外检疫病害有哪些,如何进行检疫? 检疫对象确定的原则: ( 1)危害严重传入以后可能给农林生产造成重大损失的病害(2)随种苗原木,加工产品或包装物传播的危害(3)国内尚未发生的或局部发生的病害检疫方法:( 1)直接检验( 2)过筛检验( 3)比重
29、检验( 4)染色检查( 5)洗涤检验( 6) 浅盘或漏斗分离检验( 7)分离培养检验( 8)萌芽检验( 9)接种检验( 10 )血清学检验 六、林木栽培防病措施1. 育苗防病措施 1)苗圃地选择: 2)合理轮作 3)适当施肥 4)环境卫生 2. 造林防病措施 1)树种 或品种选择 2)营造混交林 3. 抚育防病措施 1) 清除发病中心 2)间伐 3)修枝七. 掌握林木病害防治的基本原则 森林病害的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八、生物防治机理有哪些? 其优缺点是什么? 应用微生物防治林木病害,其机制主要包括竞争作用、抗生分泌物的作用、 寄生作用、 捕食 作用及交互保护反应等。九、化学防
30、治的机理是什么?其优缺点是什么? 十、病毒的一般性状是什么?如何针对植物病毒病害的特点进行防治? 一般性状:(1)结构:由一个或多个核酸分子包被在蛋白质衣壳中组成,核酸在内、蛋白质衣壳在外 称外壳(2)形态:基本形态为粒体,大多为球杆、线状、少数弹状、杆菌状、双联体状(3)寄生性:利用寄主细胞中的核糖体,是细胞内的专性寄生物,病毒的寄生活动是植物 的代谢受到干扰而发病。防治:(1)严格检疫, 选用无病的繁殖材料。 (2)控制传毒个体。(3)选育抗病毒品种。 (4) 施用抗病毒药物。第七章 枝干、叶部、根部病害发生一、比较林木叶部病害、根部病害、和枝干病害在发生特点和防治原则上有何不同? 1、枝干病害: 发展特点:(1)病害种类少,病原种类多; (2)各侵染源寄生性差距悬殊; ( 3)初侵染源:已感病的 活立木及枯死的树木或枝条; ( 4)多年生;(5)再侵染:不明显; ( 6)潜育期:长。 个月或年;( 7)传播方式:因病害种类而异;( 8)侵入途径:各种伤口; 自然孔口;(9) 有些枝干病害具有潜伏侵染现象。防治原则: 枝干病害的防治难度远大于叶部病害。枝干病原物侵入树体后,大多为多年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集安市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月考测试试卷
- 高速铁路行车安全课件
- 高速铁路工务安全课件
- 电脑知识培训技术课程课件
- 建设工程涉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服务合同
- 电脑打开课件显示问题
- qe考试题及答案
- 电磁学知识培训心得总结
- 电焊知识点培训总结课件
- 电焊班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2-2《大战中的插曲》课件28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 《甘肃地理》完整版教学课件-整套教程电子讲义(最全最新)
-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全套教学课件
- 《专题地图设计与编制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 DB37T 4010-2020 含阿胶的食品中阿胶含量的测定方法
- 《植物生理学》课件第五章+同化物的运输
- 工程结构设计原理课件--钢梁承载力计算原理
- 质量成长记-过程模式作业表
- 六年级上册美术课件-第一课图形创意与联想|冀教版共15张PPT
- 漆黑的魅影-精灵分布图鉴
- 小学语文分层作业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