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操作活动有效性策略研_第1页
小学数学操作活动有效性策略研_第2页
小学数学操作活动有效性策略研_第3页
小学数学操作活动有效性策略研_第4页
小学数学操作活动有效性策略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小学数学操作活动有效性策略研究开县汉丰第九中心小学郑建平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 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 数学的重要方式。”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思维是从动作开始 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以上理念阐明 了操作探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数学课堂“活动化”已逐步成为广大 教师的共识,大家在运用它达成良好教学效果已初尝甜头。但静心反 思,在有些看似热闹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操作活动有的耗时低效,无 功而返;有的体脑倒挂,脱离本质;有的注重形式,忽视生成如 何有效运用操作落实小学数学课堂思维训练之实质?一、操作目的

2、应明确操作目的就操作活动而言,恰似一篇文章之主旨;一支军队之统 帅。无明确目的之操作虽忙乱而终无所获。小学儿童学习注意力易分 散,在形成知识和技能过程中,容易受非本质属性的影响。干扰达成 课堂教学目标,因而在操作探索活动之前,对操作活动的指向要求 定耍明确,指导应具体,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正例:学习小数课标版教材数学广角中“搭配问题”时,本 课时力求达成的教学目标:找出简单事物组合数,培养学生有序思考 的意识和方法;情景呈现:三件上衣和两条下装;问题设置:共有多 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学具辅助:相应的上衣和下装吹塑纸卡片。如 杲操作前活动目的指向不明确,学生搭配时无序,容易将搭配方法遗漏和重复,并

3、不能初步发现排列组合的加法和乘法原理。因而操作前, 我作如下要求:1、一件上衣搭配一条下装。2、搭配前(搭配中)思考又好又快的搭配方法,保证不重复, 不遗漏。3、说说你搭配过程和方法。由于操作活动前目的明确、要求具体,学生在手脑并用过程中撞 击出思维的火花,初步体会分别用一件上衣搭配两条下装(分别用一 条下装搭配三件上衣,初步抽象出2+2+2 (加法原理)和2x3 (乘法 原理)的思维方法,为学生脱离直观教具进行组合埋下伏笔,更为重 要的是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意识和方法,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反例:学习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时,教师让每个孩子自带学 具钟并引导孩了通过操作认识钟面。教师设计问题是:

4、玩玩你的钟面, 你能发现什么?由于教师忽视了孩子的年龄特点,对操作要求框架过 大,指向不明,导致孩子们在汇报操作结果时得出大量诸如“我的钟 面是圆形的,他的钟面是方形的,我的钟面上有小口兔”等非本 质属性和无关信息,耽误了教学时间,没有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二、操作过程应务实“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堂所追求的活跃是数学思维的活 跃。操作活动的主旨是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操作活动不能游离 于学生思维之外,应对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技能、训练数学思维 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不应本末倒置,徒有其表,走出“为操作而 操作”的误区,凸显数学课堂本质。正例:学习“笔算除法” 52 2时,教师让孩子把5

5、2根小棒平 均分成两份并汇报分的过程,为更好的将分小棒和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建立实质性的联系,不能将分的过程和算的过程剥离开来,在学生操 作过程中我设计以下问题:1、先分整捆的还是先分单根的?为什么?(理解笔算除法的运 算顺序:从高位算起)。2、5捆小棒每班分得2捆,2写在商的哪一位?为什么?(理解 商的定位及商2表示2个十)。3、还余1捆和2根,剩下的该怎么分?(理解十位上余下的数 与个位数合并后再除以除数)4、6写在哪位,表示什么?(进一步理解商的定位及含义)。5、请结合分小棒的过程说说你怎样计算52-2的?(通过阐述 算法进一步理解算理)。反例:有时为了片血追求课堂热闹,学生表面忙忙碌碌,

6、缺少儿 童在操作中静心体会和思考的吋间和机会,课上浮华,课后茫然。在 学习二年级上册“镜面对称”时,教师引导学生认识“镜面对称”的 特征一(左右相反,上下前后相同)不够深入落实,虽然教师设计孩子 们画镜子里的茶杯、表演(镜子内外对比表演)等操作活动,但他们 在画画和表演中频频出错。教室里充满了孩子们的笑声,表面上气氛 活跃,可在热闹的数学活动后,孩子们还一脸茫然,一知半解,没有 达到操作活动的实效。三、操作方法应开放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 富有个性的过程。”操作开放即针对操作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在操作方法上要求学生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索。这样使 不

7、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主探索的机会。通过多样的操作活动激发学生 灵感,发展学生的个性,调动主动参与操作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 性思维,让孩子们体验数学的无限乐趣和奥妙。止例:在学习“圆的认识”时,在学生在生活中已有对圆大量感 性认识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尝试画圆。学生画圆的方式 多样:(1)用有圆面的具体实物为模型画圆。(2)用图钉固定点、用 线一端固定于图钉,另一端缠绕铅笔画圆,(3)用量角器画圆。(4) 联想到体育教师固定在一个地方,用长勺口时抖动石灰粉画圆。学生 在画圆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了圆的感性认识,初步渗透了圜心、半径、 圆概念,为圆相关概念的学习埋下伏笔。在操作中充分尊重孩子的

8、个性,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 激发学牛学习热望。同吋教师从心底为孩了们善于观察思考和积累的 良好学习习惯而喝彩。反例:在学习“圆锥体积”时,教材中呈现以小沙粒为实验材料, 教师在要求学生操作时也用沙粒,严格按照教师指定的步骤完成实 验,虽然孩子们通过操作得出“圆锥的体积是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三分之一”这一结论,但操作方法比较单一刻板,孩子被动的得出结 论,束缚孩子思维和个性的飞扬。四、操作结论应反思“反思是数学化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活动,必须让学生学会反思, 对口己的判断、活动、语言表达等进行思考并加以证实,以便意识到 深藏在自身行为后面的实质”,学生通过操作获得数学结论固为重要, 但针对

9、探究结论作出反思,培养孩子求真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 法更难能可贵,为孩了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正例:学习“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教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三根 长度不一的软管,有的小组成功地搭建了三角形,而有的小组无论怎 么努力也不能拼成三角形。在顺利归纳“三角形任意两边z和大于第 三边”结论后,教师并不急于让孩子们验证规律,而是让孩子们继续 探究“为什么有的小组不能成功的搭建三角形” ?选取失败的案例作 如下尝试:1、分别测量三条边的长度。2、将其中两条短边平移合在一块与第三条边进行比较。3、如果两边长度之和刚好等于第三边能否成功搭建三角形?4、通过刚才的进一步实验,你有什么感受与收获?通过进一步探究反思,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这一规律,更为可贵 的是培养孩子们在失败中总结经验,获得提升,失败的经历在他们学 习积累过程屮映象是最不可磨灭的。反例:“量角”是认识角这一单元的教学难点,虽然孩子们在教 师引领下学习量角的操作方法,但孩了们在实际量角吋却花样百出, 令教师哭笑不得。归因有二:l量角器的摆放位置2内外圈刻度的读 取反思有二:1 对量角器内外圈刻度的产生和涵义掌握不深刻2对量 角方法掌握不深刻,应多运用变式训练让孩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