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远程监控控系统的核心技术研究_第1页
无线远程监控控系统的核心技术研究_第2页
无线远程监控控系统的核心技术研究_第3页
无线远程监控控系统的核心技术研究_第4页
无线远程监控控系统的核心技术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无线远程监控控系统的核心技术研究无线远程监控控系统的核心技术研究摘要:无线远程监控系统是在原有嵌入式产品的基础上,结 合当前蓬勃发展的无线通信技术而形成的新型监测控制系统。本 文比较系统地讨论无线远程监控系统设计开始采用的一些核心技 术,包括硬件电路的设计,芯片选择、嵌入式操作系统的选择, 实时软件的设计,无线通信网的组建,控制中心应用软件的设计 等。 关键词:无线远程监控系统实现方式操作系统选择无线 通信网无线远程监控系统是在传统监测监控系统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无线通信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而发展起来的新型测 控系统。一般而言,现有的无线远程监控系统,大都符合“控制中心一监测站”的构建模式。控制中

2、心是整个系统运作 的核心,负责收集各监测站上传的监测信息,发送各种操作命令 以控制监测站的行业。监测站被布放于远离控制中心的各监测点 处,负责完成信息的采集和响应控制中心发出的控制命令。控制 中心可用普通微机、工作站或工控机实现,软件开发可靠基于现 有的Windows或Unix操作系统。监测站的设计实现可根据不同的 应用目的和应用环境,采用特定的技术形式,比如单片机、DSP或 者IntelX86系列的微处理器等。无线远程监控系统的组网方式也 很灵活,可利用现有的无线通信网,如GSM/GPRS网络,CDMA移动 网络等,也可单独搭建专门的无线局域网。下面系统地讨论无线远程监控系统设计开发时涉及到

3、的一些核心技术,主要包括三个 方面:监测站的设计开发、无线网络的组建和控制中心的软件设 计。1监测站的设计实现监测站的设计与实现是整个无线远程监控系统研制开发的重点,监测站对信息数据处理 的能力和精度将影响整个系统的最终性能。在整个开发过程中, 监测站的设计是工作量最大、所需时间最长的一部分。监测站处 于工作现场,只完成数据的采集、处理和控制,任务相对单一、 固定,无须用誠大的台式机来完成;考虑到节能和布放方便,监 测站多为嵌入式系统。根据整个无线远程监控系统所要实现的功 能,和对数据处理与对传感器控制能力的要求,监测站设计的复 杂程度和采用的具体技术是不一样的。1.1基于单片机的设计实现方式

4、采用单片机是大多数嵌入式系统设计时的首选方案。由于在片上集成有丰富的外设,具有良好的控制能 力,单片机天生就是为嵌放式系统度身定做的,在嵌入式市场上 占据了最大的份额。基于单片机的设计方案一般适用于对数据处理要求不高,运算量不大的远程监控系统。根据需要, 单片机可以选用较为低端的4位机或8位机,如8051等,也可选 用功能较强的专用芯片,如MSP430FE42X系列。单片机主要用于 监测站端的系统控制。片外存储器一般为RAM、EEPR0M和Flash 等存储器;I/O设备一般为键盘、LCD等供设计调试用的人机交互 接口;传感器一般为话筒、摄像头、扬声器和伺服马达一类的设 备。无线通信接口实现相

5、对较为复杂。编解码器是可取舍的,对于低速率数据一般没有必要。根据系统的处理任务和信息的类 别,编解码器可选用不同的芯生,如CMX639 (用于音频)或 LD9320等,也可用编程逻辑器件实现。监测站软件可直接通过C 或汇编语言实现,也可在实时操作系统上开发应用软件。对于低 档的4位或8位单片机,控制能力较低,系统简单,一般采用直 接编写控制程序的方法。对于功能较强大,各设备间交互复杂的 系统而言,大多数是利用操作系统来进行任务管理、设备交互, 应用软件只是完成上层的数据处理等工作。1. 2基于DSP的设计实现方式众所周知,DSP的数字处理方面能力较强,技术已经很成熟,能处理各种运算的通用、专用

6、芯片也很 多。以DSP为核心设计开发的监测站,可以完成高速率数据处 理,保证系统实时性方面的要求。这类设计方案一般适用于数据处理运算量比较大,实时性要求高而对控制能力要求相 对较低的监控系统。与以单片机为基础的监控系统不同的是,DSP 除了作控制器以外,还可兼作数据计算、编/解码之用。对于较复 杂的编/解码以及压缩解压运算(比如对图像视频数据的处理等) 是否仍由DSP完成,须综合考虑。若DSP在系统控制和实现传输 协议方面负担太重,则这部分运算需要由专门的处理芯片完成; 若系统控制和传输协议较简单,或根本没有到上层协议栈,则这 部分复杂的运算可由DSP完成。1. 3基于MCU+DSP的设计实现

7、方式显然,这种设计方式吸取了单片机和DSP各自的优点:单片机的特点决定其擅长于控制,DSP的内部结构保证较 强的数据处理能力。两者的组合可实现一些相当复杂的系统功 能,但由于系统中采用了两个处理器,其间的信息交互是设计这 类监测站时须着重考虑的问题。只有单片机和DSP之间较好地协 同工作,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否则,由于两者间的协调而 耗费了大量资源,整体性能未必高于采用单一处理器的系统。实 现单片机和DSP间通信协调的常用方法是采用双口 RAMo 目前,有些DSP或单片机厂家为了扩大芯片的适用范围,在原有 基础上进行扩展,相互间容入了对方的特点,使同一芯片在数据 处理和控制方面同时具有较好

8、的性能。比如Microchip公司推出 的dsPIC,使客户能方便地将单片机的功能转移到DSP上,目前推 出的产品有dsPIC30FXXX系列。由于DSP和MCU两个功能模块在 同一芯片内实现,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降低了监测站的设计难 度并节省印制板空间。这类芯片得到广大用户的青睐。1. 4基于MPU的设计实现方式设计嵌入式产品的另一可选方案是采用基于微处理器的设计方式。与工业控制计算机相比, 嵌入式微处理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可靠性髙等优 点;同时,在该领域技术成熟、产品类型多、选择空间大,满足 各种性能需求的处理器比较容易获得。随着采用RISC体系的高性 能MPU (比如采用ARM

9、构架的处理器芯片等)的出现,MPU在嵌入 式领域中的地位经久不衰;但是,由于在设计监测站时,电路板 上必须包括ROM、RAM、Flash.总线接口和各种外设等器件,系统 的可靠性将有所下降,技术保密性差,实现难度也较大。1.5实时操作系统选择和嵌入式实时软件开发目前已有的实时操作系统(RTOS)种类繁多,软件结构各异,可适用于复杂 程度不同的各种环境,包括循环查询系统、前后台系统、实时多 任务系统和多处理机系统等。具体实例有VxWorks. pSOS、QNX、 PalmOS> WindowsCE、lynxOS和嵌入式Linux等。选择适合监测站 乃至整个无线远程监控系统的RTOS的重要性

10、是不言而喻的,它可 能关系到整个系统研制的成败。选择过程杂而又需要耐心:要了 解各RTOS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比较其间的区别,才能找到最为合 适的一种。选择比较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有: RTOS能否支持在项目中使用的语言和微处理器; RTOS能否与ICE、编译器、汇编器、连接器及源代码调制器共同工作;RTOS是否支持设计中要用到的服务,如消息队列、定时和信号量等;RTOS能否达到应用产品的性能需求,比如实时性需求;能否获得产品开发时必要的组件,比如协议栈、能信服务、实时数据库、Web服务等;RTOS是否能为公开出售的硬件提供设备驱动程序;使用RTOS是否免费;能否获得目标代码;获得的技术支持

11、有多少;对于需要授权的RTOS,授权方式是怎样的。嵌入式实时软件的开发与传统软件的开发有许多相似之处,继承了许多传统软件的开发习惯;但由于嵌 入式实时软件的功能和运行环境特殊,决定其与传统软件的开发 有所区别。嵌入式实时软件的开发使用交叉开发方式。所谓交叉 开发是指,程序代码的实现、编译和连接的环境与对其进行调试 和运行的环境不同。前者基于普通微机平台,后者则基于嵌入式 系统的硬件平台。调试过程多是在有通信连接的宿主机与目标机 的配合下进行的,开发完成后需要进行固化和固化测试。另外, 开发过程还需要相应的开发工具,包括交叉编译器、交叉调试器 和一些仿真软件。嵌入式应用系统以任务为基本执行单元,

12、用多 个并发的任务代替通用软件的多个模块,并定义了应用软件任务 间的接口。由于整个无线远程监控系统的实时性能受RTOS和应用 软件的影响,所以,在软件的需求分析阶段就充分考虑其实时性 要求。再加之嵌入式应用软件对稳定性、可靠性、抗干扰等性能 的要求都比较严格,所以嵌入式实时软件的开发难度较大。2无线通信的设计实现无线通信的设计相对于监测站而言较简单,有许多现有的产品和通信系统可以利用,重点只是在于 从多种实现方式中作出最优的选择。常用的实现方式有:利用现有的通信网络(GSH/GPRS、CDMA移动网等)和相应的 无线通信产品;通过无线收发设备,如无线Modem,无线网桥等专 门的无线局域网;利

13、用收发集成芯片在监测站端实现电路板级与 监控中心的无线通信。2. 1利用现有网络实现监测站与监控中心的无线通信现有的通信网络较多,按业务建网是3G以前通信网络的特点,无线网络也不例外。设计无线远程监控 系统可以借用的无线网络主要有:全球数字移动电话系统(GSM)、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采用码分多址(CDMA)技术的移动网、蜂窝式数字分组数据(CDPD)系统。GSM(G1 obemSystemforMobi 1 e)是全球最主要的2G标准,能够在低 服务成本、低终端成本条件下提供较高的通信质量。就其业务而 言,GSM是一个能够提供多种业务的移动ISDN(IntegratedService

14、sDigitalwork,综合业务数字网络)。GPRS (GeneralPacketPacketRadioService)在现有的 GSM 网络基 础上增加一些硬件设备和软件升级,形成一个新的网络逻辑实 体。它以分组交换技术为基础,采用IP数据网络协议,提高了现 有的GSM网的数据业务传输速率,最高可达170kb/so GPRS把分 组交换技术引入现有GSM系统,使得移动通信和数据网络合二为 一,具有“极速传送”、“永远在线”、“价格实惠”等特点。 CDMA (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网络采用扩展频谱技术,使用多种分集接收方式,使其具有容量大、通 信质量好、保密性

15、髙和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CDPD(CellularDigitalData)无线移动数据通信基于数字分组数据通 信技术,以蜂窝移动通信为组网形式,是数据舲与移动通信的结 合物。这种通信方式基于TCP/IP,系统结构为开放式,提供同层 网络无缝连接和多协议网络服务。CDPD网络具有速度快、数据安 全性高等特点,可与公用有线数据网络互联互通,非常适合传输 实时、突发性和在线数据。对使监控中心与监测站间的无线通信能利用现有的网络,对于特定的无线网需用相应的接入 设备。这类设备市面上有现成的产品可供选择。接入GSM网络的 通信模块有西门子的SIEMENSTC351,接入GPRS可用西门子的 MC35GP

16、RS模块,接入CDMA网络的有华立H110CDMA模块和 AnyDATA 公司的 CDMAModem(DTS-800/1800),遵循 CDPD 方式的无 线调制解调器(Modem)有 0mniSky 和 NovatelMinstrel。利用现有的网络组建无线远程监控系统,网络连接如图1所示。 其中无线接入模块产品一般都提供有RS232作为外通信接口,有 些天线是内置的。利用现有的网络覆盖面广和可漫游等特点,使 监测站和控制中心的位置不受距离的限制;但由于利用公网,安 全性会有所降低。2. 2通过专用无线收发设备建立无线局域网这种设计实现方式结构简单,且无须向网络运营商付费;利用专网,安全性高

17、。无线传输以微波作传输媒体,根据 调制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扩展频谱方式和窄带调制方式两种。扩 展频谱方式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安全性高,对其它电子设备的干 扰小。窄带调制方式占用频带少,频带利用率高;通常选择专用 频段,需要申请;相邻频道间影响大,通信质量、通信可靠性无 法保障。采用专用无线收发设备建立无线局域网的拓扑结构如图2所示。无线收发设备包括无线Modem和无线网桥等。 无线Modem与监测站和控制中心之间采用RS232通信。若采用网 桥为网络组建设备,网络拓扑结构将更为灵活,如图3所示。其 中在无线网两端的有线网络是可取舍的,可以是以太网、令牌环 网或点对点网络等本地局域网。也可以城域网,

18、甚至是因特网, 但使用公网时须考虑安全性和费用问题。2. 3利用收发集成芯片在监测站端实现的无线通信前两种组网方式的一个特点是采用现有的网络系统和产品,无线通信部分不须专门开 发,实现较为容易。但由于所购买的产品均是独立器件,使整个 系统特别是监测站一端结构复杂、体积庞大,往往在系统推广时 会带来不利,且外购产品会增加系统的成本。若能将外购产品的 功能与监测站集成在一起,在电路板级实现,将可以避免上述不 利因素;但这会增加系统开发的难度,延长研制周期。须权衡利 弊,根据项目组的开发实力和系统生命周期作最有利的选择。 采用此方法设计监测站需要实现的部分只是图1、2和3中的无线 通信接口(可参看本文的网络版全文)。这部分的硬件实时框图 以及处理器、存储器的关系大致如图4所示。各个子模块都有多 种芯片可供选择,比如射频前端可用ML2751和RTF6900,实现调 制/解调的有ML2722,扩频、解扩可用LD9002DX2和Stel-2000A 等。3控制中心的设计实现控制中心的设计相对于监测站的设计开发来讲较为简单,硬件设计少,除了普通微机(或工作站、工控机)外,还需要网络接入设备(若无线通信采 用自行设计的模块实现,则须开发专用的无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