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的财富分配效应研究_第1页
我国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的财富分配效应研究_第2页
我国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的财富分配效应研究_第3页
我国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的财富分配效应研究_第4页
我国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的财富分配效应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我国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的财富分配效应研究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开展,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发生很大的变化,由以前单一的银行储蓄逐渐向金融资产多元化趋势开展。家庭金融资产的多元化,又会产生家庭金融财产性收入的多元化,出现利息收入、股息红利收入、资本利得和保险收益等等种类多样的财产性收入。而这种财产性收入的获得会对居民家庭的财富积累、社会财富分布结构产生影响,这就是本文要研究的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的财富分配效应。 本文首先借鉴己有的研究结果,对中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的存量进行了估算,并总结了我国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的宏观特征;其次,分别以利息收入、股息红利

2、收入与资本利得等三种财产性收入分析研究了居民家庭金融财产性收入对居民财富积累的影响,并比较分析了各项家庭金融财产性收入对居民总收入的奉献度;再次,运用洛伦茨曲线和五等分组分析法、基尼系数等测度指标统计分析了家庭金融财产性收入对社会贫富差距的影响,得出我国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的变化加剧社会贫富分化的结论。最后,对本文的研究结论做了总结,提出政策建议,并对以后的研究提出了思考。关键词: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财富分配效应 I 我国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的财富分配效应研究 Abstract With the constant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o-economic le

3、vel in the recent years, there was a great change occurred in the household financial asset choice behavior from the previous single bank savings gradually turned to diversification of financial assets. Diversification of household financial assets will result in diversification of household financi

4、al assets income, such as interest income, dividend income, capital gains, insurance benefits and so on. And the acquisition of such property income will impact the structure of households wealth accum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social wealth, which is studied in this paper as “wealth distribution e

5、ffect of the household financial assets choice behaviorsThis paper takes some exist research results as a reference, firstly estimates the stock of Chinese household financial assets and summarizes the macro features of Chinese household financial assets choice behavior. Secondly, it analyses the im

6、pact household financial asset income has on the household wealth accumulation respectively from three kinds of property income such as interest income, dividend income and capital gains. Then it do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contribution rate that the household financial property incomes act o

7、n to the household total income. Thirdly, using statistical measurement such as Lorenz curves, five other groups analysis, the Gini coefficient to analyse the impact of household financial property incomes has on the social wealth gap. And come to a conclusion that the change of China's househol

8、d financial assets choice behavior enlarged the social wealth divide. Finally, the conclusion of this article has been summaried to give som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nd to propose future research thinking Keywords: households finance; asset selection; wealth distribution effect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 录 中文摘要.I

9、 英文摘要II 目录III1 绪言.1 1.1 研究背景1 1.2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1 1.3 几个概念的界定4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5 1.5 创新之处62 我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配置情况.7 2.1 我国家庭金融资产总量的估算7 2.2 我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的宏观特征93 家庭金融财产性收入对居民财富积累的影响12 3.1 利息收入.12 3.2 居民投资股票的收益率.14 3.3 家庭金融财产性收入对居民总收入的奉献度.184 我国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对社会贫富差距的影响22 4.1 我国家庭金融资产的分布结构.23 4.2 我国金融财产性收入差距255 结论及建议.3

10、1 5.1 主要结论及建议.31 5.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32尾注.33 参考文献34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37 后记.38 III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言 1.1 研究背景 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开展和金融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化,近年来我国居民的财富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金融资产在家庭财产中的相对重要性大幅提高。居民通过投资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产品获取财产性收入,成为居民家庭收入来源的一个重要渠道。同时,在我国因财产分布的不平等而引起的收入差距也正在发生,其中因金融资产而带来的收入分配不平等更成为引人注目的新问题(赵人伟,2007)。据统计,2007年我国最高收入20%的家庭占有的金融

11、资产为所有家庭金融资产的66%,而拥有的金融财产性收入那么占全部家庭金融财产性收入的68%,我国金融资产分布差距已经远远超过同期居民收入分布差距。因此对家庭金融资产选择对居民财富积累、财富分布结构、社会贫富差距等因素的内在关系及影响程度进行理论与实证分析就显得非常必要,这对于如何增加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特别是增加中低收入家庭的财产性收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的巨大变化引起理论界的兴趣,但是目前相关的经济理论更多强调家庭如何在消费与储蓄之间作决策,而不是家庭资产选择决策;对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产生的宏观效应研究得也比拟少,并且主要集中在家庭金融资产选择对金融结构、经济增长以

12、及货币政策的影响,对其产生的财富分配效应的研究并不多见。近年来出现的有关财产性收入的研究,主要是对财产性收入统计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而对财产性收入的分布结构,特别是对金融财产性收入分布结构那么研究极少。因此,对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财富分配效应进行深入的研究就具有重要的理论学术价值。1.2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1.2.1 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理论 1.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统计特征研究 国外学者对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统计特征的研究大都运用微观数据进行,这得益于国外多年详细而又较容易获得的家庭资产组合的微观数据库,如美国的消费者金融调查SCF、英国的家庭支出调查FES、德国的收入与储蓄调查GIES以及日本

13、的国民调查数据JNSD等。Bertaut2003、Aizcorbe2003根据SCF数据,认为90%的美国家庭进行不同类型的金融投资,25%的家庭拥有5种以上不同金融资产,持有平安性资产和较平安资产比重较以前1 我国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的财富分配效应研究 没有多大变化,但风险资产占金融总资产的比例在上升。Guiso、Haliassos2002通过家庭金融资产概况的国际比拟, 发现美国家庭持有的风险资产明显高于欧洲各国,英国、荷兰是持有股票较多的国家,而德国和意大利的家庭持有较多的平安类资产。 20世纪90年代,国内学者开始了资产选择问题的研究,大都是运用宏观数据对统计特征的描述与比拟,采用中国

14、各大统计年鉴或中国人民银行的时间序列数据或截面数据, 基于城市或农村金融资产总量、内部结构分布及其收益率展开分析。易纲1996、谢平1998采用人行宏观数据对我国金融资产总量和结构进行了统计描述和地区比拟,对其资产结构畸形的原因和后果做了深入分析。臧旭恒2001运用宏观时间序列数据分城市和农村对我国居民家庭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的总量和内部结构进行了系统详细的描述。柴曼莹2003认为当前家庭金融资产总量不断增长,结构日趋多元化,其决定因素主要是收入、实际经济和居民家庭金融资产增长倾向等。 2.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 居民金融资产选择理论源于 Markowitz1952的投资组合选择理论。S

15、amuel-son1969、Merton1969以长期理论模型为根底,解释了居民家庭在资产分配上的行为;刘大可2000认为居民选择金融资产的动机、资产收益率及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影响着居民选择资产的行为;马良2006认为可通过国家建立完善的法律和制度体系、金融机构增强自身的业务水平、居民增强理财意识和投资意识等方面去完善和开展居民的家庭投资理财。王聪等2006对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理论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指出早期理论模型的预测与现实中家庭资产组合选择不相符,后来学者引入了工资、不完全市场、房产、其他资产及不同偏好结构来改变和扩展资产选择模型,但理论与实证结果之间的差距仍然很大。现有的家庭资产选择模

16、型忽略了一些重要的因素,如税收、社会保障和养老金等,目前还没有一个模型成功地解释了家庭资产选择各个方面的现实。 1.2.2 资本市场股权溢价的实证研究 Mehra和Prescott1985在其经典文章中首次指出, 美国历史数据显示出股票收益率远高于债券收益率, 即存在股权溢价的现象, 而此溢价的幅度远远大于标准资产定价模型估计得到的结果, 此即著名的“股权溢价之谜。自此国内外出现了很多解释和解决股权溢价之谜的文献。Cornell2000在专著?股权风险溢价?股票市场的远期前景?中计算了美国市场1926?1997年的股权风险溢价,其中普通股的平均收益比国库券的平均收益高9.2个百分点。Campb

17、ell(2003)分析了十多个兴旺国家的相关数据后,发现大局部国家存在股权溢价之谜。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对国内的研究,李治国和唐国兴(2002)利用我国1994年1季度?2001年4季度股市数据和消费数据,采用工具变量回归法经验上证实了我国股市存在股权溢价之谜;廖理、汪毅慧2003估算得到1997?2001年我国的股权溢价在6%以上;而朱世武、郑淳2003实证分析了1995年2月至2002年12月这一时间段的股权溢价,估算得到在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的情况下中国股票市场的年均收益为7.89%,并指出周期的选择会对股权风险溢价水平产生巨大的影响。肖俊喜、王庆石2004使用GMM方法的检验认为我国不

18、存在股权溢价之谜。巫绪芬、刘银凤、雷鸣(2007)采用流通市值加权平均法,得到1997-2006年沪市、深市A 股上市公司年收益率,证实了我国A股市场存在股权溢价,且溢价水平要比西方成熟资本市场高。盛虎、邓弋威(2007)通过对1996-2005年中国A股市场红利收益、资本利得收益以及总投资收益率分别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在中国A股市场投资收益结构中,主要以资本利得为主而与股票红利关联不大。在中国资本市场是否存在股权溢价这个问题上,学者们还没有达成一致的看法,这可能与我国资本市场尚处于开展初期、波动较大有关,以至于由于周期的选择以及计算方法的不同而得到不同的结果。 1.2.3 居民财产性收入的研究

19、 财产性收入研究近年才成为学术界关注的话题,目前,国内对城镇居民家庭财产性收入的研究比拟少,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阐述提高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性和意义。十七大报告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之后,国内许多专家学者把研究视角投向这一政策,提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一是成认个人财产性收入等于成认居民拥有个人财产的重要性赵人伟,2021;二是增加财产性收入是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途径李时华等,2021;三是要让拥有财产性收入变成多数群众的事情,而不再是少数人的事情袁文平,2007。 2.利用宏观数据统计分析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根本特征及其制约因素。刘凤根(2021)对2002-

20、2007年城乡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状况进行统计,总结出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呈现出增长速度快、总量相对偏低的根本特征,其中居民财富相对较少是根本原因,而市场规模小、开展不稳定和区域市场开展不平衡等因素对财产性收入普遍提高有很大的制约作用。李荣山(2021)对1993-2006年城镇与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作了统计,并对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情况与美国、日本等兴旺国家进行比拟,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首要前提是随着经济开展而不断增加居民的个人财产。 3.对居民财产性收入所产生的贫富差距进行研究。李金良(2021)通过财产性收入的增加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 发现目前财产性收入并不

21、是导致城乡收入差3 我国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的财富分配效应研究 距的主要原因,但财产性收入迅速增长必然会对贫富差距产生影响。国家统计局城市司(2021)对不同收入分组城镇居民家庭的财产性收入变化状况进行分析,证实了财产性收入更多流向高收入群体。刘凤根(2021)对不同收入群体、不同地区居民财产性收入进行分析,发现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城乡差距、不同收入群体差距以及东西部差距都非常显著。1.3 几个概念的界定 1.个人、家庭与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中的“家庭是行为的主体,它是一种由具有婚姻关系、血缘关系乃至收养关系维系起来的人群,是基于共同的物质、情感根底而建立的一种社会生活的根本组织形式。家庭

22、既可以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也可以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作为社会学的概念,它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最根本的单位;作为经济学的概念,它是储蓄与投资的主体。随着家庭部门财富数量的增长,家庭的金融资产选择行为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虽然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要依靠个人的行动来完成,但人们的金融资产选择活动不能脱离其所依附的社会生活组织的目标,要围绕他们的家庭生活需要而进行。我们知道家庭与个人并不完全等同,但是在经济学研究中,这种差异往往被忽略。因此本文假定个人与家庭是一致的。本文中有时会使用“居民这一概念,黄家骅(1997)认为,居民是以住户为单位的法律形式,在一国从事商品生产与效劳,以获取收入用于投资与消

23、费的个人群体,是市场经济中的根本主体,是与家庭有区别的概念,它们二者在功能、内容上有所不同。不过本文使用“居民这一词汇时,在具体含义上和家庭并无细致区分,没有实质性差异,只是为丰富词汇而做出的某些技术安排。 2.财富分配效应与财富效应。根据?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辞典Q-z?1992的定义,财富效应是指,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货币余额的变化将会在总消费开支方面引起变动。金融资产财富效应通常指的是金融资产(主要是股票)价格的上升(或下跌),使金融资产持有者财富增加(或减少),进而促进或抑制消费增长,影响短期边际消费倾向MPC,促进或抑制经济增长的效应。其中,促进消费增长的效应称之为正的财富效应,抑制

24、消费增长的效应称为负的财富效应(刘建江,2002)。本文所研究的财富分配效应是指居民资产选择行为对个人社会财富分布的影响作用,具体是指家庭金融资产选择对居民财富积累、财富分布结构、社会贫富差距等因素的内在关系及影响程度。两种效应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区别在于各自的侧重点不同,财富效应侧重对消费的影响,财富分配效应侧重对居民财富积累、社会财富分布的影响;联系在于家庭金融资产选择对居民财富积累、社会财富分布产生影响,财富积累速度的快慢与财富分布结构又直接会影响到居民消费,因此,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可以说,财富效应是财富分配效应的结果。 3.财产性收入。比拟权威的关于财产性收人的定义及相关数据来自国家

25、统计局。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编撰的?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财产性收人是指金融资产或非生产性资产的所有者向其他机构单位提供资金或将有形非生产性资产供其支配,作为回报而从中获得的收人。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司在?中国城市(镇)生活与价格年鉴?中给出了更为详细的定义: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人。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人;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人、财产增值收益等。具体包括利息收人、股息与红利收人、保险收益(不包括保险责任人对保险人给予的保险理赔收入)、其他投资收人、出租房屋收人、知识产权收人以及其他

26、财产性收人。各种财产性收人的具体规定如下: (1)利息收人:指资产所有者按预先约定的利率获得的高于存款本金以外的那局部收人。包括各类定期和活期存款利息、债券利息、储蓄性奖券和存款的“中奖收人。 (2)股息与红利收入:指购置公司股票后,由股票发行公司按入股数量分配的股息、年终分红。 (3)保险收益:指家庭参加储蓄性保险,扣除交纳的保险本金后,所获得的保险净收益。不包括保险责任人对保险人给予的保险理赔收人。 (4)出租房屋收人:指出租房屋所得的资金净收人。租金收人中应扣除缴纳的各种税费、出租房屋的维修费用等各种本钱支出。 (5)其他投资收人:指家庭从事股票、保险以外的投资行为所获得的投资收益。如出

27、售艺术品、邮票等收藏品超过原购置价的那局部收人;如投资各种经营活动(自己不参与经营)所获得的利润;财产转让溢价局部收人。 (6)知识产权收人:指出让家庭或家庭成员拥有的专利、版权等知识产权所获得的净收人。 (7)其他财产性收入:指家庭所得的除上述以外的各种财产性收人。 本文所说的金融财产性收入与金融资产收益含义相同,指的都是居民投资金融产品所获得的收益,具体是指财产性收入中利息收入、股息与红利收入以及保险收益三者之和。1.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本文在综述国内外学者对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的财富分配效应相关研究的根底上,5 我国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的财富分配效应研究 借鉴己有的研究结果,首先对我

28、国家庭金融资产的存量进行估算,并总结我国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的宏观特征;然后,分别以利息收入、股息红利收入与资本利得等三种财产性收入分析研究家庭金融财产性收入对居民财富积累的影响,并比拟分析各项家庭金融财产性收入对居民总收入的奉献度;随后,运用洛伦茨曲线和五等分组分析法、基尼系数等测度指标统计分析家庭金融财产性收入对社会贫富差距的影响,得出我国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的变化加剧社会贫富分化的结论。最后,对本文的研究结论做了总结,提成政策建议,并对以后的研究提出了思考。 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经验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理论局部包括对我国家庭金融资产现状与开展的分析以及评价财富分配效应的各项指标的选择,经验分

29、析局部包括运用家庭各项金融资产的投资收益率评价家庭金融财产性收入对居民财富积累的影响以及家庭金融财产性收入差距的统计分析。在数据方面,考虑到中国股票市场在1996底开始实行的涨跌停板限制对收益率以及波动性的深刻影响,我们将选取1997年以后的数据作为我们分析的对象。 1.5 创新之处 1. 本文是国内首次系统地对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产生的财富分配效应进行深入研究。 2. 阐述和评价了居民家庭金融财产性收入对居民财富积累的影响。 3. 首次采用洛伦茨曲线和五等分组分析法、基尼系数等测度指标统计分析家庭金融财产性收入对社会贫富差距的影响。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 我国家庭金融资产配置情况 2.1我国

30、家庭金融资产总量的估算 我国目前尚未建立系统、全面的居民家庭金融资产核算体系,过去我国也没有建立单独的居民部门资产负债账户,而且由于时间问题致使对当今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的核算存在一定的困难。虽然近年来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的状况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不少学者也对中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进行了测算。但是作为中国统计权威部门的中国国家统计局迄今为止未公开有关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的历年资料,也未有公开的标准中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核算的意见文件,因此本文只能对全国家庭金融资产持有的总量进行估算,通过宏观的数据来反映一些微观的状况。 根据一些学者(吴少新,1998;宋光芒,2003)对家庭金融资产的分类,家庭所持有的金融资

31、产主要划分为手持现金、居民储蓄存款、股票、债券、保险、外币存款等几类。随着这几年中国基金业的迅猛开展,持有基金的居民家庭也越来越多,但由于居民购置的基金最终也是投资于股票和债券等金融产品,因此在这里不将其单列出来。表2-1反映了1997-2021年间中国家庭各项金融资产存量的状况。 (1)手持现金。这是居民期末持有的流通中货币。居民持有的现金余额没有完整统计,但中国人民银行的调查说明,居民个人手持现金占全部流通现金的比重在1978-1994年间为76%-80%。我们以流通中现金 M 的80%计为居民持有现金。 0(2)储蓄存款。它包括居民期末持有的各种期限的本币存款。居民储蓄存款的数据来自?中

32、国统计年鉴?中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 (3)债券。它分为国债、金融债和企业债三类。其价值应以债券市场价值计算,无市场价值时以票面本利之和计算。金融债券主要面向机构投资者,家庭持有的一般是国债和企业债券,因此,金融债应排除在外,同时债券不全是居民持有,出于简化考虑,直接以?中国统计年鉴?国债和企业债余额的80%计算(刘楹,2007)。 (4)股票。它是居民持有的股票市场价值总和。我们现在估算居民持有的股票量,引用各期?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年均流通市值,假定居民持有的股票占股票流通量的60%(张学毅,1999),计算得到居民期末持有股票量。 (5)家庭保险。家庭的保险资产应该包括社会保险和商

33、业性保险。家庭的商业性保险主要包括寿险、健康险、人身意外伤害险和家庭财产险等。所以,家庭的保险资产等于社7 我国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的财富分配效应研究 会保险金额与这些险种金额之和。以上数据由各期?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得出。 (6)外币储蓄。这里的外币储蓄指居民拥有的外币数额,是对发行国中央银行的债权,按照期末汇率换算成人民币核算。外币储蓄额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资金流量表中的外币储蓄额计算得出。 表2-1 中国家庭金融资产配置情况单位:亿元 居民储蓄 股票持 债券持 外币储 年份 手持现金 居民保险 总计 存款余额 有量 有量 蓄 1997 8142.1 46

34、279.8 2737.7 4120.3 929.6 2054.5 64264.0 1998 8963.4 53407.5 3529.7 5620.3 1227.9 3056.3 75805.1 1999 10764.8 59621.8 4556.5 7400.2 1800.8 4224.1 88638.2 2000 11722.1 64332.4 9652.5 9702.4 3047.8 5712.6 104169.8 2001 12511.0 73762.4 8677.8 12494.4 3932.0 6386.9 117764.5 2002 13830.4 86910.6 7491.0 1

35、5468.8 4820.4 7010.5 135531.7 2003 15796.8 103617.7 7907.4 18082.9 6343.8 6666.5 158425.1 2004 17174.8 119555.4 7013.4 20622.1 7702.4 6188.6 178256.7 2005 19226.2 141051.0 6378.6 23019.2 9734.7 4904.5 204314.2 2006 21658.1 161587.3 15002.4 29585.3 12327.9 4544.5 244705.5 2007 24300.2 172534.2 55868.

36、4 46692.4 16202.6 4173.1 319770.9 从居民金融资产总量上看,1997-2021年12年间增长了4.33倍,年均名义增长率为16.44%,而同期我国名义GDP年均名义增长率为13.94%,低于居民金融资产增长率。从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结构上看,截至2021年年末,储蓄存款始终是数量最高的家庭金融资产类型,到达217801.4亿元;债券居于次要地位,为46616.8亿元;现金与股票数量相当,排在第三、第四位;居民保险和外币储蓄依次居后。 在这些数据的根底上,可以从动态的角度观察家庭各项金融资产的变化情况。一是各项金融资产的规模变化。二是整体金融资产结构变化。其一分析各项

37、金融资产数量的增长速度,这反映了绝对量的变化趋势;其二分析各项家庭金融资产所占比重的变动,这反映了家庭金融资产结构的变化趋势。 首先,观察分析家庭各项金融资产每年的增长速度,如表2-2所示。可以看到,12年间现金、储蓄存款、债券与居民保险的增长速度相比照拟平稳,而股票的增长速度那么变化较大,在有些年份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这与证券市场的大起大落有很大的联系。在证券市场行情好得时候,居民会跟风购置股票等高收益金融产品,证券持有量增大;在熊市的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表2-2 家庭各项金融资产每年的增长速度单位:% 居民储蓄 股票持 债券持 外币储 年份 手持现金 居民保险 总计 存款余额 有量 有量

38、蓄 1998 10.1 15.4 28.9 36.4 32.1 48.8 18.0 1999 20.1 11.6 29.1 31.7 46.7 38.2 16.6 2000 8.9 7.9 111.8 31.1 69.2 35.2 17.9 14.7 -10.1 28.8 29.0 11.8 13.1 2001 6.7 2002 10.5 17.8 -13.7 23.8 22.6 9.8 15.1 2003 14.2 19.25.6 16.9 31.6 -4.9 16.9 2004 8.7 15.4 -11.3 14.0 21.4 -7.2 12.5 2005 11.9 18.0 -9.1 1

39、1.6 26.4 -20.7 14.6 2006 12.6 14.6 135.2 28.5 26.6 -7.3 19.6 2007 12.2 6.8 272.4 57.8 31.4 -8.2 30.7 候,居民又会减持被高估的股票,躲避风险,这时证券持有量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外币储蓄在前五年是正增长,而最近几年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负增长,这主要是受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为了防止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损失,很多居民把外币资产兑换成了人民币资产。 然后,分析家庭金融资产结构的变化趋势,根据存量表计算得到表2-3和图2-1。2.2 我国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的宏观特征 从图2-1可以看出,12年来,我国居民金融资

40、产向多元化格局开展,各个组成局部在居民家庭金融资产中所占比例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特点。 (1)居民手持现金比重持续下降 手持现金在家庭金融资产中的比例缓慢下降,从1997年的12.7%下降到2021年的8.0%。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银行现代化程度、效劳水平不断提升,加强了网点的建设,广泛使用了自动柜员机、自助银行系统,大力推广银行卡、网上银行等业务,使提现和交易更便捷,人们已经没有必要持有大量现金来满足日常需要。 (2)储蓄存款占家庭金融资产绝比照重储蓄存款占家庭金融资产的比重有下降的趋势,但仍然占据绝对的比重,绝大局部年份的比例都在60%以上。这是因为,我国住房改革、医疗改革、教育改革等各项关乎

41、人民生活的改革进程缓慢,人们买房难、看病难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会保持较高的储蓄率,为买房、看病、子女教育等支出做好准备。另外,可以看到,储蓄存款与股票两项比重之和一直保持在72%左右。股票持有量比重上升时,存款份9 我国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的财富分配效应研究 额下降;与之相对应的是,股票持有量比重下降,存款的份额又会上升,形成此消彼长的态势。 表2-3 家庭各项金融资产每年的比重变化 单位:% 居民储蓄 股票持有 债券持有年份 手持现金 居民保险 外币储蓄 存款余额 量 量 1997 12.7 72.0 4.3 6.4 1.4 3.2 1998 11.8 70.5

42、4.7 7.4 1.6 4.0 1999 12.2 67.5 5.2 8.3 2.0 4.8 2.9 5.5 2000 11.2 61.8 9.3 9.3 2001 10.7 62.6 7.4 10.6 3.3 5.4 2002 10.2 64.1 5.5 11.4 3.6 5.2 2003 10.0 65.4 5.0 11.4 4.0 4.2 2004 9.6 67.1 3.9 11.6 4.3 3.5 2005 9.4 69.0 3.1 11.3 4.8 2.4 2006 8.9 66.0 6.1 12.1 5.0 1.9 2007 7.6 53.9 17.5 14.6 5.1 1.37.

43、9 13.6 5.7 1.3 2021 8.0 63.5 201816手持现金14股票持有量1210债券持有量8居民保险64外币储蓄20年份图2-1家庭各项金融资产每年的比重变化 (3)股票持有比重波动较大 在1997-2021年间,中国股市已经经历了两轮的牛熊市周期。1997年,股指开始逐渐攀高,股票投资的高回报吸引了大量的家庭投资,股票资产在家庭资产中的份额随之提高。2001年,股指到达了第一个周期的最高值,之后开始了下跌的过程,一直持续了4年。2005年,中国股市迎来了历史上升幅最大的牛市,股指从998点一路飙升至6124点,“全民炒股成为社会关注的一大焦点,居民股票资产急剧上升。经过两

44、年多的上升后,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21%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21年,全球遭遇金融危机,中国股市开始了深幅调整,造成了家庭股票资产价值迅速缩水,投资者热情迅速冷却,股票资产在家庭资产中的份额出现了急速下降。 (4)债券持有比重逐渐增加 家庭持有的债券主要是国债和企业债,债券收益率稳定,它的投资价值逐渐为公众所接受。特别是近十年来,银行存款利率一直较低,债券相对高些的收益回报成为家庭长期储蓄的至优之选。在债券供应方面,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债发行规模较大,另外2005年?企业债券管理条例?的修订以及2007年?公司债

45、券发行试点方法?的实施都加速了企业债券的发行,这些措施为居民提供了更多样的金融资产选择。(5)保险资产比重稳定上升 随着国家对社会保障力度的加大,拥有社会保险的居民开始从城镇向农村普及,居民持有的社会保险资产也稳步上升。另外,随着人们风险意识的觉醒,逐渐认识到保险的保障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对商业保险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保险公司根据人们的需要适时开发出一些新的品种推向市场,保险逐渐覆盖家庭生活的每个角落,购置商业保险已成为很多家庭的习惯。 (6)外币储蓄比重持续下降 在外向型经济的开展过程中,居民逐渐拥有了相当数量的外币储蓄,但近年来,它在居民金融资产的比重持续下降,自2003年以来,外币

46、储蓄的绝对量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这很大程度上是人民币在这几年的持续升值造成的。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呈现持续升值态势,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从1:8.28上升至 2021年9月17日的1:6.83,升值幅度累计超过15%。在人民币升值的过程中,人们为防止升值造成的损失,减持外汇资产成为理性的选择。 以上对我国各项家庭金融资产所占比重的变动分析可见,居民家庭金融资产呈现多元化开展的趋势非常明显。但是这种多元化结构存在着弊端,如储蓄性金融资产比重过高,资本性金融资产虽然种类繁多,但是居民投资不够。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的投资尚未形成合理的结构。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居民在传统文

47、化的影响以及制度变迁的冲击下储蓄行为具有较强的预防性动机,因此在选择金融资产时较为注重资产的保值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建设尚未完善,缺乏内在的稳定机制,市场的波动幅度大,缺乏投资环境。总体而言我国目前居民金融资产结构仍处于低水平,居民尚缺乏主动选择金融资产以防范化解外部冲击带来的金融风险的能力和客观条件。11 我国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的财富分配效应研究3 家庭金融财产性收入对居民财富积累的影响 研究我国家庭金融财产性收入对居民财富积累的影响,主要是从居民各项金融资产的收益率以及金融资产收益对居民总收入的奉献度进行考察。从总体上讲,金融资产收益率越高,金融资产收益占居民总收入的比例越

48、大,家庭金融财产性收入对居民财富积累的影响就越大。从结构上看,各项金融资产的收益率变化以及各项金融资产在家庭财产中的比重变化都直接影响到家庭金融财产性的收入,并最终影响居民财富的积累。 下面我们先分析各项金融资产的收益率。我们知道,手持现金不产生收益,居民保险以及外币储蓄收益较低,并且在居民金融资产所占比重较小,因此,本文只考虑居民投资储蓄存款、债券与股票的收益率。 3.1 利息收入 在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中,利息收入作为其中的一个子工程,是居民最早接触的一种财产性收入。根据国家统计局给出的定义,利息收人是指资产所有者按预先约定的利率获得的高于存款本金以外的那局部收人,包括各类定期和活期存款利息、

49、债券利息、储蓄性奖券和存款的“中奖收人。因此在计算我国居民利息收益率时,我们是以居民储蓄存款与债券持有量之和作为投入本钱,以?中国统计年鉴?中资金流量表公布的住户部门利息收入作为收益。计算公式如下: IC C /S + B (1) t t t t其中, IC表示第t年我国居民利息收益率, C表示第t年利息收入, S表示第t年t t t居民储蓄存款余额,B表示第t年居民债券持有量。表3-1列出了从1997-2007年我国居t民的利息收入。 表3-1 我国居民历年利息收入 单位:亿元 年份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利息收入 3281.2 3528.0 2911.

50、9 2979.0 3101.8 3392.3 年份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利息收入 3524.7 3769.8 4053.3 4762.9 7099.1数据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根据公式(1),我们计算出从1997-2007年我国居民利息收益率,结果如表3-2所示。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表3-2 我国居民历年利息收益率 单位:% 年份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IC 6.51 5.98 4.34 4.02 3.60 3.31 2.90 2.69 2.47 2.49 3.24 t从

51、表3-2可以看到,我国居民利息收益率持续下降,居民通过投资储蓄存款和债券获益越来越少,虽然近两年有上升的趋势,但上升幅度不大,居民投资储蓄存款和债券对居民的财富积累作用降低。 值得说明的是,以上的计算是没有考虑物价水平的增长,各项指标都是名义变量。在剔除物价因素后,我国居民实际利息收益率有很大的变化,结果如表3-3所示。根据表3-2、表3-3我们作出了我国居民历年利息收益率曲线图,如图3-1所示。表3-3 剔除物价因素后的居民实际利息收益率 EICt单位:% 年份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EIC 3.71 6.78 5.74 3.62 2.90 4.11 1.70 -1.21 0.37 0.99 -1.56 t87名义收益率6实际收益率5432109200020004200520062007年份-1-2图3-1 我国居民历年利息收益率 可以看到,在考虑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后,近几年居民的实际利息收益率更低,有些年份还出现了负值,居民投资储蓄存款与债券并不能真正提高居民的财富,甚至有时还降低了居民财富的购置能力。这使储蓄存款与债券投资变成一项在长期看来收益较低的投资行为,不利于居民财富的积累。 13 利息收益率(%)我国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的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