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_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原文_第1页
永遇乐_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原文_第2页
永遇乐_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原文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5)原文四十三年三句,由今忆昔,有屈赋的 美人迟暮的感慨。辛弃 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 )率众南归,至开禧元年在京口任上写这 首永遇乐词,正好是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两句,是说在京口北固亭北望,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 金斗争。(路 是宋朝的行政区域名,扬州属淮南东路。)后来渡淮南 归,原想凭借国力,恢复中原,不期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 用武之地。如今过了四十三年,自己已成了老人,而壮志依然难酬。 辛弃疾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佛狸祠下 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使辛弃疾感到 惊心,长江北岸瓜步山上有个佛狸祠,是北魏太武

2、帝拓跋焘留下的历 史遗迹。拓跋焘小字佛狸,属鲜卑族。他击败王玄谟的军队后,率追 兵直达长江北岸的瓜步山,在山上建立行宫,这就是后来的佛狸祠。 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神鸦 是吃祭品的乌鸦, 社鼓 是祭神的鼓声。辛弃疾写 佛狸祠下 三句,表示自己的隐忧:如 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的话,民俗安于异族的统治, 忘记了自己是宋室的臣民。这正和陆游的北望诗所谓:中原堕胡尘,北望但榛莽。耆年死已尽,童稚日夜长。羊裘左其衽,宁复记 畴曩。彼此意思相同。辛弃疾这首词最后用廉颇事作结,是作者到老而爱国之心不衰 的明证。廉颇虽老,还想为赵王所用。他在赵王使者面前一顿饭就吃 了一斗米作的饭、十

3、斤肉、又披甲上马,表示自己尚有余勇。辛弃疾 在这词末了以廉颇自比,也正表示自己不服老、还希望能为国效力的 耿耿忠心。辛弃疾词的创作方法,有一点和他以前的词人有明显的不同,就是多用典故。如这首词就用了这许多历史故事。 有人因此说他的词 缺点是好掉书袋。岳飞的孙子岳珂著程史,就说用事多 是这 首词的毛病,这是不确当的批评。我们应该作具体的分析:辛弃疾原 有许多词是不免过度贪用典故的, 但这首词却并不如此。它所用的故 事,除末了廉颇一事以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京口怀古 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故不同。况且他用 这些故事,都和这词的思想感情紧密相联,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 的

4、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史事,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里是 不多见的,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杨慎词品谓辛词当以京口北固 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这是一句颇有见地的评语。【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 1207 )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 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 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 ,条陈战 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 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 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 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辛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