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河下游防洪有关问题的思考_第1页
沁河下游防洪有关问题的思考_第2页
沁河下游防洪有关问题的思考_第3页
沁河下游防洪有关问题的思考_第4页
沁河下游防洪有关问题的思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沁河下游防洪有关问题的思考    温小国 钱会娟沁河素有“小黄河”之称,历史上曾给两岸人民带来过沉重灾难。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沁河的治理与开发投入了大量资金。“十三五”期间,又投入约10亿元资金,对沁河实施了堤防加固、部分险工工程改建、涵闸拆除改建、堤顶道路硬化等工程项目,防洪能力得到了一定提升。在一些人看来,河口村水库投入运用后,沁河武陟站的防洪标准由原来的20年一遇提高到了百年一遇,防洪问题似乎解决了。对此,笔者认为,防御沁河下游超标准洪水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河道没有得到整治,畸形河势日趋严重沁河自五龙口出峡谷进入

2、下游冲积平原,在两岸堤防约束下行河90公里汇入黄河。河道大体可分为三种形态:一是五龙口至丹河口河段,该河段河势散乱,摆动频繁,加之受河道采砂影响,河道基本处于冲刷形态。二是丹河口至石荆桥河段,受丹河汇入的影响,河势变化复杂。从平面上讲,由于沁、丹河汇流比例不同,会形成各种不同的出流方向,从而引起下游河势的不同变化。有时险工靠溜部位上提、下挫,有时平工靠溜,顶冲堤防,造成险情。从纵断面上讲,河道处于冲淤相间形态。这段河道又是沁河“地上悬河”的起始段,马铺、滑封等因畸形河势造成的险点均在此河段内,是治理的重点。三是石荆桥至入黄口河段。此河段受黄河洪水顶托的影响,整体处于淤积形态。河床高于背河地面最

3、大约7米,河势与上两段比相对稳定。沁河较大险情往往发生在五龙口或武陟站1000立方米每秒左右洪水及其回落过程中。20世纪50年代的路村、80年代的滑封、90年代的马铺以及进入新世纪后的北金村等处大险无不如此。30多年过去了,时至今日,马铺、滑封等河段的畸形河势依然未得到改变,洪水时仍是防守重点。畸形河势的成因是多方面的,若无较大洪水过程发生,根据沁河的河情,很难得到改善。滞洪的风险依然存在在沁河防洪体系中,始终有两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丹河口以上的沁北自然滞洪区和靠近入黄口处的沁南滞洪区。这两个滞洪区均未列入国家的滞洪区名录。每年汛前,沁阳市与武陟县政府都要组织群众进行迁安救护演习,对滞洪区的百

4、姓做出对口安置的方案。不少群众提出质疑:既然国家未把我们列入滞洪范围,为什么还要我们做迁安准备呢?这也给地方政府和河务主管单位带来了些许无奈。沁北自然滞洪区。该区位于沁河与丹河的夹角地带,1953年被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确认为滞洪区。区内有安全河、逍遥河通过,为太行山南坡洪涝入沁的通道。该处堤防历史上留有龙泉、阳华两个缺口(俗称两个龙眼),长度分别为5010米和1891米。当五龙口站发生2500立方米每秒以上洪水时,沁河洪水就会通过“龙眼”倒灌滞洪。据1982年实测资料,沁河发生4130立方米每秒超标准洪水时,安全河、逍遥河共产生670立方米每秒洪水,与沁河洪水相顶托,滞洪淹没面积18.2平方

5、公里,受灾人口达2.7万。沁南滞洪区。该区位于武陟县境内,距京广铁桥上游14公里处,系沁河入黄的夹角地带。区内含北郭、大虹桥、西陶、大封四个乡(镇)。南为黄河大堤,东、北为沁河大堤,西为涝河,呈四面被水包围之势。该滞洪区1951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时承担黄、沁两条河流的超标准洪水,并在出现“黄、沁并溢”时确保沁河北堤安全的滞洪任务。规划滞洪面积150平方公里,蓄滞洪水5.2亿立方米。随着三门峡水库等工程的兴建,1958年以后,只承担沁河的滞洪任务。1982年沁河大洪水时,洪水在五车口堤段水位已超出当时的堤顶21厘米。由于杨庄改道工程已经发挥作用,加上在最大洪峰到来之前迅速加修了一米高的子埝,

6、才避免了一场大灾难。否则,沁南滞洪区运用将不可避免。针对沁河防洪存在的两大问题,建议采取如下对策:1.实行双岸整治,稳定中水河槽历史上的沁河险工工程均为被动抢险情况下“临堤下埽”或决口后复堵而形成。在平面布置上,无从谈得上合理规划,也就难以形成控流格局。老险工脱河顶冲平工堤段,再安设新工的情况屡屡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新安设的险工工程已经超过险工工程总数的40%。若不对河道开展治理,沁河堤防将会布满险工工程。河道治理应先从丹河口至石荆桥畸形河势易发段着手。该河段长34公里,两岸堤距在800米至1200米之间。可按规划的主槽流路与中水时的排洪河宽,在河道两岸修建对口丁坝,以有效解决主河槽的摆动。

7、丁坝可采用插板桩、灌注桩、混凝土连续墙等形式。为不影响大水时河道排洪与平时滩区耕作,对口丁坝高程可适当低于滩面。采取这种方法既可保证各级洪水情况下主河槽的稳定,又不影响河道排洪和滩区的正常开发利用。2.沁北自然滞洪区缩窄“龙眼”宽度,约束其入沁流路河口村水库的防洪库容只有3.17亿立方米,不能完全解决沁河的超标准大洪水问题。新中国成立前,沁河发生的最大洪水(调查洪水)分别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五龙口站5700立方米每秒和1943年武陟站3970立方米每秒。有实测资料以来,沁河发生的大洪水为1982年武陟站的4130立方米每秒和1954年的3050立方米每秒。1982年该区平均滞洪水深0

8、.6米至0.9米,最大水深1.6米。两个“龙眼”的宽度是历史形成的,若通过水文计算,将其缩窄到科学合理的宽度,就会限制沁河的倒灌水量,同時再按照规划加高安全河、逍遥河的堤防,约束山洪入沁,沁北的自然滞洪就可以避免。3 . 五龙口以下适当分流洪水,不再使用沁南滞洪区对待沁河洪水的防守原则是,遇超标准洪水,丹河口以下确保北堤安全,丹河口以上确保南堤安全。由于沁南滞洪区位置处于沁河最下游的入黄口,对减轻灾害其实已无太大意义。利用它处理超标准洪水主要存在下列弊端:一是分洪口门处距离五龙口还有70余公里的河道长度,分洪前就有在这些堤段决口的可能;二是1982年大水后,对南岸堤防进行了加培,五车口口门处未再预留分洪位置,这样就相对增大了北岸堤防的防洪压力,一旦危及北堤安全,造成损失更大;三是区域内人口密集,区域经济发达,一旦分洪运用,损失将很惨重。鉴于上述原因,处理超标准洪水可开辟分洪河道。历史上沁南地区在五龙口以下就有较为完善的防洪排涝及灌溉渠系,较大的有广利总干渠、涝河、荣涝河、潴龙河等,这些渠道都通过蟒河与黄河相通。无论从调查洪水还是实测洪水资料分析,沁河的超标准洪水主要来自五龙口以上,因此分洪河道的分水口应尽量设在五龙口下游附近。从河道、地形等自然状况看,可在南岸伏背至王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