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件 岳麓版必修2_第1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件 岳麓版必修2_第2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件 岳麓版必修2_第3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件 岳麓版必修2_第4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件 岳麓版必修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时空坐标主要线索1.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是其突出特征。2.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3.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宽松的过程。4.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二者均是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

2、展缓慢的重要因素。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目标导航课程标准学习目标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起源和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知道我国农具经历了从耒耜到铁犁牛耕的发展历程,尤其了解铁犁牛耕对中国古代经济的重大影响。2.知道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了解以都江堰为代表的水利工程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3.重点把握小农经济产生的时间、条件、特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内容索引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把握教材知识体系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理解重要史料史论反馈训练 随堂巩固 会做题才是硬道理会做题才是硬道理自主学习 基础知

3、识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1.农业起源:农业起源: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 发展而来的。2.地域差别:地域差别:南 北 ,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3.农业结构:农业结构:以 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4.主要家畜:主要家畜:有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一、农业的起源一、农业的起源种植经济稻种植业粟思维点拨思维点拨思维点拨中国原始农业中国原始农业(1)从形成时间看:起源早,形成南北两个不同的农耕系统。(2)从地域分布看:形成南稻北粟的格局。时代表现原始社会 是原始农业主要耕作方式之一,人们主要使用骨制、木制、石制农具商周时期 、 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春秋战国

4、农业生产中开始使用 ,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唐代在长江下游一带出现了,是自汉代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刀耕火种耒耜1.生产工具改进生产工具改进二、从耒耜到曲辕犁二、从耒耜到曲辕犁曲辕犁铁农具2.特点:特点: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 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又一特点。3.灌溉工具:灌溉工具:中国古代重要的灌溉工具主要有 、筒车等。精耕细作翻车思维点拨思维点拨思维点拨1.牛耕的出现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人类在早期农业耕作过程中,都是以人力作为动力,而牛耕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开始使用畜力。因此,它的出现是农用动力

5、的一次质的飞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精耕细作”的含义所谓“精耕细作”,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1.水利设施水利设施(1)上古时代:出现了的传说。(2)春秋战国:兴修了著名的芍陂、郑国渠。(3)两汉时期建成漕渠、等水利工程。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兴建了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西域地区的就是其中的代表。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大禹治水都江堰白渠坎儿井2.经验总结经验总结我国古代的水利建设经验与成就,构成古代农学知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思维点拨思维点拨思维点拨水利是中国传统农业

6、发展的命脉,通过从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重要水利工程的兴建,古代中国水利设施逐渐完善,水利建设的经验和成就日益丰富。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1千耦其耘千耦其耘(1)时间:时期。(2)特点: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方式进行农业生产。2个体农耕个体农耕(1)出现时间:时期。(2)产生原因生产工具和的进步。的出现。商周简单协作春秋耕作技术私有土地(3)主要特点拥有部分土地,以为单位经营农业。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式的经营方式。家庭男耕女织(4)评价优点:可以使农民勉强 ,生活比较稳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弊端狭小的 和简单的性别分工,使它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 和交换经济

7、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自耕农是国家 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易混易错自给自足生产规模社会分工赋税徭役图解识记图解识记图解识记1.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2.小农经济易混易错易混易错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主题一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的演进1.刀耕火种刀耕火种材料材料荆、扬南有桂林之饶,内有江湖之利,左陵阳之金

8、,右蜀、汉之材,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耨,地广而饶财。盐铁论史料解读划线句子的意思是伐掉树木就可以种庄稼,烧掉野草就能播种,用火烧荒种地,用水来除草,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低下。问题思考材料反映了怎样的一种经济形态?有何影响?提示提示经济形态:反映了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影响:在这种经济形态下,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生活十分艰苦;这种耕作方式也严重破坏环境。提示2.铁犁牛耕铁犁牛耕材料一材料一夫范、中行氏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左丘明国语晋语材料二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铁锄 铁犁 铁镰史料解读划线句子的意思是原来在宗庙中用于祭祀的牛现在用于田间耕作,这说明春秋时期已经出现

9、牛耕技术。这组图片一方面说明了农具材质已经为铁制;另一方面说明农具种类比较齐全。问题思考材料一、二反映了怎样的经济现象?分析这一现象对当时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提示提示现象:反映了牛耕和铁农具的使用和推广。影响: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加速了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产生。提示3.耕作技术的不断改进耕作技术的不断改进材料材料史料解读图一二牛抬杠的耕作方式在汉代得到推广,图二唐朝曲辕犁出现,是犁结构的重大改进,也使得耕作效率大大提高。 图一 图二问题思考材料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

10、变化的意义?提示提示变化: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已相当完善。意义:标志着我国古代传统步犁技术的成熟,提高了耕作效率,促进了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发展。提示史论总结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发展阶段耕作方式变化生产工具的变化原始阶段刀耕火种石、骨、木商周时期石器锄耕(耜耕)石、骨、木、青铜农具(少)春秋战国铁犁牛耕(发达地区)铁制农具(发达地区)汉代牛耕普及全国耦犁一牛挽犁唐代铁犁牛耕曲辕犁主题二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1.农业结构农业结构材料材料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年画史料解读注意年画中“五谷”“六畜”等关键词。问题思考图片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怎样的特

11、点?提示提示主要以农业和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提示2.经营方式经营方式材料材料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吕氏春秋上农史料解读反映的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说明小农爱惜时日,终生劳作。问题思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提示提示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提示3.小农经济的地位小农经济的地位材料材料广大农民“交了粮,自由王”,强制他们的力量也并不多。相反,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李成贵

12、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史料解读划线句子体现了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中的影响。问题思考材料中说中国古代农民“交了粮,自由王”,你赞同此观点吗?简要说明理由。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小农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提示提示观点:赞同。中国小农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生产经营自主性强,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较弱。不赞同。中国小农除了交纳国家赋税外,还受到地主阶级的剥削,并承担国家的徭役、兵役。理解: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政府财政赋税收入的主要来源;其稳定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国家政权。提示史论总结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经济格局:起源于多个中心,形成南稻北粟等

13、地域特征。(2)经济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3)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4)耕作方式:长期采用铁犁牛耕、精耕细作的方式。唐朝出现的曲辕犁,标志着犁耕技术走向成熟。(5)土地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历时最长,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6)地位和影响: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是形成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础。封建社会后期日益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深化提升一、精耕细作在古代中国农业发展中的表现一、精耕细作在古代中国农业发展中的表现1.耕作方式发展:耕作方式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

14、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后得到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2.耕作技术进步:耕作技术进步: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整,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3.改变农业环境:改变农业环境: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的好坏。二、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二、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1.有利因素有利因素(1)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普及。(2)农民自身的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3)封建政府的扶持;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持小农经济。2.不利因素不利因素(1)自耕农

15、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2)由于自耕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古代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水平,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3)封建政府统治腐朽、剥削沉重及社会动荡。反馈训练 随堂巩固 会做题才是硬道理1.(2017南充检测)1976年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了大量铜锄、铜刀、铜斧、铜镰、铜锤等工具,其年代鉴定为公元前16世纪前后,这一考古发现表明a.夏朝对甘肃地区的有效统治b.商朝农业生产普遍使用铜器c.西周手工业生产已分工细密d.先秦时期已经使用铜制农具1234答案解析56解析解析据材料“出土了大量铜锄、铜刀、铜斧、铜镰、铜锤等工

16、具”可知先秦时期已经使用铜制农具,故d项正确。答案解析2.(2017杭州期末)下图是关于汉代牛耕技术演进的部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犁耕技术发生革命性变革b.一牛挽犁取代耦犁c.有利于农耕生产效率提高d.耦犁不适合小农经济123456二牛三人 二牛二人 二牛一人解析解析题干反映了汉代牛耕技术的演进,从二牛三人到二牛一人,人的数量在减少,农业耕作效率提高,故c项正确。123456答案解析3.(2016山东学业水平测试)某历史学习小组收集了以下图片,其探究主题应该是中国古代a.农业的发展 b.印刷术的改进c.商业的繁荣 d.陶瓷业的进步123456解析解析图示材料体现了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故a

17、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4.(2016河南学业水平测试)隋唐时期出现了一种安装有犁评的生产工具,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它是a.耧车 b.翻车 c.曲辕犁 d.筒车答案解析123456解析解析隋唐时期,江东出现了曲辕犁,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故c项正确。5.(2016内蒙古学业水平测试)西汉时,赵过推行代田法。把田地开成一条条垄和沟,每年轮换在沟和垄上栽种,这样可以合理利用地力、保苗抗旱。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a.小农经济 b.自给自足c.男耕女织 d.精耕细作答案解析123456解析解析根据材料“把田地开成一条条垄和沟,

18、每年轮换在沟和垄上栽种,这样可以合理利用地力、保苗抗旱”的信息,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精耕细作。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一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材料二材料二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以上材料摘自中学历史教学资料参考(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生产技术?答案解析答案答案牛耕技术。解析解析结合材料分析即可看出为牛耕技术;123456(2)材料二反映的是怎样的生产方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