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德拉主政后在微软工作是怎样一种体验Word_第1页
纳德拉主政后在微软工作是怎样一种体验Word_第2页
纳德拉主政后在微软工作是怎样一种体验Word_第3页
纳德拉主政后在微软工作是怎样一种体验Word_第4页
纳德拉主政后在微软工作是怎样一种体验Word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纳德拉主政后,在微软工作是怎样一种体验?来源:爱范儿 ifanr虽然微软中国,以及微软亚太研发集团离西雅图的微软总部相隔着数个时区,但是微软新任 ceo 纳德拉的上任带来的影响并没有因为距离的遥远而衰减。一个微软,两种氛围龚韵强是台湾人,经历了大学、兵役后,进入台湾顶尖的工业技术研究院,这是典型的台湾优秀大学生的轨迹。在此之后,他加入微软,在微软总部和微软台湾工作了 18 年,负责过从 word 5.0 到 office 2013 等微软核心的产品,现任微软(中国)操作系统工程院高级总监。但是来北京工作并不是一个容易做出的抉择,由于种种原因,他的家人并不方便来到北京与他一起生活。skype 就

2、成了他与家人联系的主要方式,也成为了龚韵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在交谈中,龚韵强告诉我,作为一位微软员工,他每天早上和上午的主要事项是通过 skype for business 与美国总部联系,下午则是与团队成员一起工作,进行自己项目的研究,除此之外,他还会每周两天预留至少半个小时时间给自己,谁又能知道这期间在他脑海里萌生了多少灵感和创意呢?而每天除工作外,他还会在 skype 上与自己的家人视频通话,用科技的便利保持与家人的心灵相通,海峡两岸的血脉相连让人萌生暖意。第三位接受采访的是微软亚洲研究院的首席研究员张冬梅博士,和龚韵强类似,她也曾在多个地方的微软工作过西雅图的雷德蒙德,还有北京。当我

3、问及是什么动力驱使她辗转万里的时候,她的回答则是家庭,无论在哪里工作,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和先生在一起。解决家庭和工作的平衡向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过微软的员工显然把西方重视家庭的价值观带到了这边。微软内部的一些福利也说明了这一点。和许多互联网公司强制加班不同,微软实行的是弹性工作时间制度,并不硬性要求员工的工作时间。至于健身房、洗衣房、浴室和免费饮料这些福利就不用多说了。能够体现微软中国特色的,应该是 family day 和 open office 制度把家人带到公司工作,公司定期组织员工和家人一起团建,说起来也是以微软为代表的美国大型互联网公司的特色。所以我问到张冬梅微软中国和微软总部的

4、异同时,她首先说到的是:“在雷德蒙德工作三年,在北京工作超过了十年,我感觉最大的相同点是统一的微软文化,在美国是怎样的文化,即便到了北京,离总部那么远,依然有非常好的连续性。具体来讲不管是雷德蒙德还是北京,微软的员工都非常正直、非常诚信,这两点是毋庸置疑的。而且每个人都能很开放地接受别人的不同,尊重对方的意见。”对于家庭的重视,就算是连续性的一种。当然两地肯定也有不同,龚韵强和张冬梅都一致认为,相比于微软总部,微软的团队在中国实际上要更有活力一些,龚韵强说:“美国那边做事情比较一板一眼,希望有系统、有计划做的事情。但是中国员工对比起来显得更加干劲十足,他们有时候会更有冲劲,但也非常愿意去尝试各

5、种不同新的东西,喜欢创新,非常热情。为了不让他们冲过头了,有时我还要经常拉着他们一下。但即便如此,我也认为这种敢冲敢闯的特质是非常可贵的我来大陆工作的理由,也是因为我觉得中国这个市场能量太大,用美国那一套不太行得通,需要一个非常有热情的团队来做这样的事情。”作为一个团队的负责人,龚韵强并不太喜欢传统的上下级关系,其实当他看到中国员工冲劲很足的时候,并不是去继续鼓励,而是要劝他们不要太拼,不要加班太多。在他看来,工作就像马拉松一样,不能总是以冲刺的状态去奔跑 。员工更年轻是微软员工更有活力的原因之一,张冬梅提到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一句不成文的内部 slogan 就是 “work hard,

6、play harder”。除了这边年轻人更多,更有冲劲之外,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另一个中国特色就是他们完全遵循 leed 标准建设的智能园区还配有新风系统,智能监控,让办公环境内部一直保持着优质的空气质量,在北京这一点真是颇为吸睛。黑科技?我们并不这么看采访过程中有一个小尴尬是我需要给这些研究“黑科技”的微软研究者解释什么是“黑科技”,hololens、skype translator、roomalive 这些已经放出的技术无疑是具有颠覆性的,我们媒体界把这些前沿技术戏称为“黑科技”。从事“黑科技”研发的张冬梅这样看待“黑科技”:从创新的角度来讲,微软从来不缺这样的东西,xbox,kinect,

7、hololens 以及 skype translator 等等都是很好的例子。从我们做研究的角度来讲,一方面我们的责任是要持续创新,而且要做得越前沿越好;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与产品部门合作,把先进的科研成果转化到微软的产品中去。另外从公司的角度来讲,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把公司的创新跟发展战略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张冬梅所在团队的研究方向是 software analytics,主要是从数据驱动的角度去研究软件领域里各种各样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她对自己的研究方向与时下热词如此评价:“大数据是现在关注度非常高的一个热词,提到它,很多人的眼睛立刻亮了。我认为大数据最终要落到实处,数据从哪里来?什么样的数据?

8、 有什么特点,如何发掘其中的价值,等等。我们专注于软件领域里的数据研究,不管数据大还是小。我们希望用我们的研究成果提高软件的质量,改善用户的体验,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对于自己工作保持理性的认识,摆事实讲逻辑大概是这次采访中微软员工一致的语言特点。龚韵强平时爱好书法,刚好他现在领导的工作是 windows phone 上的输入法,牵强一点儿说,就是工作其实和爱好有一些相通之处,但是他并不愿意接受这种牵强:“我觉得我的爱好跟我工作的关系会有一定程度的关系,但是我不会以兴趣当成做产品的决定。其实做产品最重要的是关注用户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有时候把自己的喜好如果当成依据我觉得可能比较不合适,我们要

9、根据产品本身决定应该做什么。”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对于自己的工作没有成就感,龚韵强就现场给我演示了 windows phone 10 上的输入法,用过 wp 的人就会知道,wp 自带的输入体验很不错,而 wp 输入法和微软云计算技术结合之后,中文滑动输入法就能有更好的体验,注册 windows insider program 的全球用户都可以抢鲜体验了。比如在酷我音乐这个应用中输入 “shangqinglu” 的时候,云端给出的输入建议是“伤情路”,这是一首歌的名字;而当打开高德地图,输入 “shangqinglu” 的时候,云端给出的输入建议是“上清路”。也就是说,除了手机本地自带的词典之外

10、,微软云计算能够根据输入法所处应用环境的不同,给出最符合当前环境的词汇选项。微软必应搜索在中国推出了一个名叫“微软全球生活汇”的产品,现阶段是类似于杂志式的全球生活时尚类榜单,但是作者不是某一位或者某几位编辑,而是来自千亿级别的微软必应搜索大数据。通过对微软全球大数据搜索的筛选、处理与分析,产生一些对全球消费趋势和品牌热度的观察,并推荐给中国用户。要获得这样的结论并不简单,首先得有丰富的全球数据资源,这是国内搜索引擎所不具备的条件,其次要有非常先进的机器学习和建模技术,以及机器翻译技术。负责这个产品的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资深研发工程师杨璐说,微软有员工去日本出差,就在大众点评找日本餐厅,结

11、果吃完就发现其实和国内的日料差不多。但是日本当地同事带他们去吃的就完全不一样。也就是说,海外有丰富的生活消费类数据,但由于语言、互联网使用习惯的限制,中国用户很难触及。现在随着出境与国际像交流的增多,中国用户迫切的需要知道全球的消费趋势与流行品牌。这让我们萌生了依靠微软的国际化数据,开发“微软全球生活汇”这样的大数据类产品的念头。随后工程师团队以及产品经理一起对中国人的海外购物习惯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推出了几期包括全球消费者最喜欢的保健品品牌、儿童出行用品品牌、巧克力品牌等品牌榜单。以及基于日本大数据分析而得到的,中国人最常去的三个旅游地东京、京都和大阪的日本美食推荐,算是“全球生活汇”的一个

12、番外篇吧。杨璐的同事周全 也提到了微软的“30% 时间制度”:“我们日常工作中,除了针对项目推进时时间比较赶,进度压得比较紧之外,其实我们更愿意给项目团队和每个工程师,都尽量的保留 30%、40% 的时间,让他们进行深入的技术钻研,因为尤其是在搜索这一块,它要求的技术深度比较深,所以我们尽量的把时间给大家留出来,探讨和钻研一些更加深入的技术领域。”还有一个有趣的小细节是,杨璐在接受采访中,特别指出“微软全球生活汇”是产品经理、用户体验设计师与工程师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晶。不同职能的同事经常在一起头脑激荡,讨论产品的设计与定位。这种跨团队的紧密合作是前所未有的,也是现在微软最重要的企业文化之一。纳德

13、拉来了以后,我们像初创企业了纳德拉就任 ceo 带来的改变显而易见,从外部来看,舆论评价趋于正面,并且股价也随之一路走高。那么微软内部怎么看待新 ceo 带来的变化呢?回忆起两三年前的微软,微软必应工程师说是现在的微软让它们觉得是在干自己热爱的事情。随着纳德拉对公司战略的调整,过往的一些积弊也不再是障碍,比如曾经以 windows 为核心的策略,关于这一点,杨璐对比了微软的变化:“以往在外人看来,会觉得微软“封闭”、“大公司”,而且不接受来自竞争对手和大环境传递进来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想法。”当放下了这种“大公司”态度之后,微软做出了很多“艰难的决定”,比如把产品送往 ios 或者 android

14、 平台,将 .net 部分开源等等,恰逢当时的 google 关闭了 google code,在这样的对比下,有人评价说,这是微软和 google 拿错剧本了吗?其实像杨璐这样的微软员工并不太在意外界的看法随着微软的转变而转变,只是觉得良性竞争和共存挺好,反倒是内部细节的变化更让他欣喜。杨璐的同事周全提到了不久前发生在杨璐身上的事情:去年 11 月的时候,部门开始了一个项目,跟杨璐当时所处的项目没有什么关系,但是杨璐很感情兴趣,就跟周全提出额外参与这个项目。于是周全就吓唬杨璐,说这个东西要吃透,起码得花两个月,然后杨璐就抱着学习的心态参与了进来,而这一参与就是三个月,直到他完全吃透了这个项目。

15、杨璐回忆起这件事,给出的结论是,微软这段时间从之前的“项目型组织”转变为“学习型”组织,他说:“其实这样的学习组织,我觉得不只是在微软,在任何一个互联网公司,包括百度、阿里巴巴、腾讯这些公司,其实都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只要你是从事互联网方面的开发,你都离不开“学习组织”的这个概念。”如果说杨璐以及必应团队看到的是微软正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的话,那么龚韵强看到的,是微软从工程师“独裁”走向了开发、产品经理、测试、工程师之间的“均权”。有意思的是龚韵强给自己改的笔名是“龚诚师”,虽然取自“以诚为师”,但是却谐音“工程师”,96 年到微软的时候,他觉得微软当时简直是工程师的天堂,这种气氛有好有坏:“

16、我就是喜欢微软在技术上面的追求。但是这么多年也看到了微软做了太多追求技术上面的努力,有时候可能太过于技术驱动,但我们的初衷都是希望把产品做好。而这几年来,尤其是我们新的 ceo 上任以后,都可以看到微软在各个方面都在转型,并且是很彻底的转型。比如我们现在开发人员、产品经理和测试人员都是相对平等的,并没有谁更有话语权的问题。因为每个领域的同事从他们的角度看问题,能得出不同的结论,得到不一样的答案。当你把这些东西放在一起的时候,才能真正知道用户需要什么产品,我想这是最大的改变。”到微软亚太研发集团采访的时候,恰好是每年一度的微软创新杯落幕颁奖的时候,大楼外面有不少大学生模样的人,其实不仅是创新杯,微软也一直在赞助和举办“极客马拉松”。其实这也是微软转型的一个缩影:强调敏捷开发和极客创新。当然,纳德拉的到来,以及战略转变是这些内部变化的契机,背后的客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