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诲人不倦》复习学案完整版_第1页
最新《诲人不倦》复习学案完整版_第2页
最新《诲人不倦》复习学案完整版_第3页
最新《诲人不倦》复习学案完整版_第4页
最新《诲人不倦》复习学案完整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诲人不倦复习学案一、复习要点1 .背诵篇章:7.8、11. 22o2 .掌握下列词在文中的含义:习、趋、愤、与、素、诸。3 .理解并积累成语: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怫不发、举一 反三、闻一知十、切磋琢磨、述而不作。4.理解“其斯之谓与” “素以为绚”的句式特点。5.领会孔子“有教无类” “启发诱导” “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二、重要思想陈述1 . “性相近,习相远”与“唯上知与下愚不移”“性相近,习相远”强调后天因素的作用,是反映论、实践论的观点;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强调先天因素的作用,是先验论、天

2、才论的观点。孔子 重视教育,主张因材施教,说明孔子在实践中基本是坚持反映论的。2 .孔子的教育思想包括: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原则、教师素养等方面。3 .孔子的“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指根据不同人的不同基础、不同个性采取不同的教学 内容和方法。首先,孔子对学生的特点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再是,孔子能够根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品德和学业方 面的教育培养。4 .孔子采取“述而不作”的态度与政治倾向的关系。孔子的政治倾向比较保守,主张“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礼乐制 度,“述而不作”的主张与这种政治态度恰恰相应。所谓“述”,就是对古代礼乐以及反映这些礼乐的典籍进行整理、

3、阐释和传授,而这正是祖述尧舜、宪 章文武、恢复周礼的需要。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对“述而不作”的主张可以从下面几点分析:在“述”与“作”的关系上,“作”是第一位的。只有在各领 域内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创新,才能推动社会生产生活不断进步。因此,从总 体来说,“述而不作”的主张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不符合现代社会要求。 但另一方面,“述”又是“作”的基础。创新的前提是对前人 成果的学习和吸收,离开这一点,就会成为不切实际的想入非非,就不可能获 得成功。“述”不是对前人成果奉若神明,原封不动,而是根据时代要 求和后来的认识对原

4、有文化进行新的整理,在对资料的选择处理中渗透着整理 者的观点和倾向。从这个意义上说,“述”也是一种形式的“作” o三、课文基础知识检测1.下列每对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俳恻一徘徊趋势一胡谄 C.琢磨一谣深磋商一蹉距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抑为之不厌(讨厌)B.不愤不启(开导) 来加以验证)C.女与回也孰愈(过分)D.起予者商也(启发) 3.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 C.告诸往而知来者 B.角隅一蟠龙高亢一吭声 D.谄媚一陷害愤怒一喷薄 有教无类(种类)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还复。回过头吾与女,弗如也(赞同)始可与言诗(参与) *B.美目盼

5、兮,素以为绚兮 D.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 4.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闻斯行诸B.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述而不作C.鲤退而学诗求也退,故进之D.不学礼,无以立又独立,鲤趋而过庭A.告诸往而知来者85.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研究学问有三 种不同的境界,下列选项中最切近最高境界的一项是A.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 是知也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C.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D.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6 .对下列加点词的分析,正确的一项

6、是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A.与相同,与不同B.与不同,与相同C.与相同,与相同D.与不同,与不同7 .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鲤趋而过庭鲤退而学诗其斯之谓与又闻君子之远 其子也.A.相同,相同B.不同,不同C.相同,不同D.不同,相同8 .下列对孔子教学思想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子曰:“有教无类。”孔子认为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狄 夷都可以接受教育。这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末期和把狄夷看作非我族类的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豺狼”的时代,孔

7、子能对教育对象有如此认识,并能在实践中始终以此作为 办学方针,这无疑表明孔子有极大的勇气与魄力。B.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指出,每个人先天的禀赋 是很相近的,但是每个人的习性(习惯和性格)却有很大的不同,这是由于每 个人的后天学习成效有很大差异的缘故。这句话等于宣告教育不仅对人的知识 与能力的培养起关键作用,而且对人的心理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孔子已认识到学习的 内驱力不仅与动机有关,还与意志和情感有关,并且按内驱力的大小把学习的 心理境界分成三个层次:想学、乐学、好学。其中“好学”是最高层次,可以 产生最大的内驱力。孔子的这一发现是对教育

8、心理学的极大贡献。D.不愤不启,不俳不发。一这是关于启发式教学的高度概括。孔子的启 发式教学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它不仅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 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时将会依次出现两种矛 盾的心理状态以及出现这两种矛盾后的正确处理方法。三、1. c 2. B 3. D 4. B 5. D 6. D 7. B 8. C9 .略10 .解释下列熟语的意思:10.诲人不倦:诲:教导。教别人不懈怠。形容教导特别耐心。有教无类:对任何人都给予教诲,没有种类的区别。教育不分高低贵贱, 对哪类人都一视同仁。举一反三: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 由

9、此及彼。切磋琢磨:古代加工骨角玉石的各种方法。后比喻道德学问上的互相研 讨、砥砺。述而不作:述:陈述。作:创作。泛指传述而不创作。99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各得其所: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四、探究题11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 而好礼者也。”子贡日:“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 子日:“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15)子夏问曰:"

10、;'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子曰:“绘 事后素。”曰:“礼后乎? ”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38)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 “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日 '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日:“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11-2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美目盼兮起予者商也由也兼人告诸往而知来者 素以为绚兮 闻斯行诸 (1)

11、之,指代子贡黑白分明色彩繁盛的样子启发之乎,这吗 两倍(2)翻译下列句子:告诸往而知来者。告诉你已知,你能够推知未知了。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美好的笑容多动人啊,黑白分明的眼睛多传神啊,洁白的底子上绘彩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30131132133134135136137138139140141142143144文啊。如之何其闻斯行之?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3)文段三中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从 中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的哪一个特点?因材施教。12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

12、云尔已 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7. 34)子曰:“不愤不启,不俳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78)仔细分析上面两章内容,对于教育学生之事,孔子的态度有何矛盾之处? 如何理解这矛盾?12.在第一章中孔子强调自己教育坚持“诲人不倦”的态度,在第二章中 孔子则有“不复也”(即不再教他)的态度。这两章里体现孔子的观点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第一则是教育的态 度,第二则是教育的方法。“不愤不启,不徘不发”,孔子注重学生自身的 学习主动性。只有在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基础上,老师才会对学生进行启发 诱导。只有在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的时候,他才“则不复也”。如果学 生自身有求学之

13、心,他就会诲人不倦。13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陈亢问于伯鱼日:“子亦有异闻乎? ”145146147148149150151152153154155156157158159160161162163164165166167168169对日:“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 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 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14、” (16-13)这段文字生动反映了孔子作为老师和作为父亲两重身份的教育特点。(1)从这则材料中看,作为一个老肺,孔子有怎样的教育教学思想?请简要 回答。方法上,孔子重视启发诱导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内容上重视诗教与礼教。(2)作为父亲,孔子这样教育儿子,是不是少了一份温情?请你就此谈谈看 法。示例一:我不认为孔子对儿子缺乏温情。孔子“远其子”是不偏爱儿子, 说明孔子教学上不偏私,有教无类,对学生一视同仁。“远其子”实际上是对子 女的严格要求,是君子爱子的体现。示例二:我认为孔子对儿子确实比较疏远。无私,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 无情。对儿子惜言如金,大概也缺乏耐心吧。一方面可能工作确实忙

15、,对儿子的 学习有些顾不上;另一方面,可能孔鲤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有限,对他的期望值不 高,甚至可能有些灰心。从最终的结果看,孔鲤学无所成,是不是也可证明孔子 教育儿子并不成功。14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子曰:“绘 事后素。”曰:“礼后乎? ”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3-8)(1)面对子夏带有刁难性的问题,孔子是如何启发教育他的?孔子说再好的画也是要画在洁白的底子上,告诫子夏再好的文学也 应建立在德行之上,切勿舍本逐末。(2)本来是孔子在启发子夏,可为什么孔子却说“启予者商也"?孔子这里就是在教育学生做人要朴实,要以内在德行为务,少一些 外在虚伪的花里胡哨的东西,他一启发,子夏就明白,接受老师的教诲并且 能举一反三、启发老师,而老师肯定并谦虚地接受他的这种理解,这是一种 让人羡慕的和谐的师生关系。15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719)根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