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例文用法_第1页
文言文虚词例文用法_第2页
文言文虚词例文用法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常用文言虚词例文用法解读1、之一僧欲 1 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 2 之应。 久 3 之,此僧以箪食瓢饮 4 之助至南海,夸 5 之于唐僧:“此何难 6 之有?” 唐僧曰:“汝 7 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 8 之言亦过 矣,君将骄而笑 9 之乎?” 答案:1、动词,可译为到、往2、代词,可译为他3、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4、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5、代词,可译为这件事6、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不译8、结构助词,可译为的9、人称代词,可译为我 2其 人言,蔺相如徒以 1 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 以吾观之,则非徒口舌耳。相如观秦王无意 偿赵城

2、,则却立睨柱,秦王恐 2 其破璧,遂 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 3 其仅口舌哉? 若与庸人议之,其必曰: “吾 4 其与之 .”焉 敢如此? 归国,将相失和。途遇廉颇,即转退避,当 5 其时,何人能如此?门客询以因,相如则 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观古今英杰之 所为, 6 其皆出于此乎?故吾以为,汝 7 其 勿以他人之言为训。 且吾意相如之才,罕有其匹,古今英杰仅 8 其一二。 9 其是耶,其非耶? 10 其若是,则 虽见霰雪纷 11 其无垠,亦无恨矣,吾亦无 有“悔 12 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之憾 了。答案:1、代词,可译为他2、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可译为 他3、副词,表

3、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4、副词,表示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5、指示代词,可译为那6、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7、副词,表示祈使语气,可译为一定8、代词,可译为其中9、连词,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 是10、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11、助词,补足音节,可译为不译12、代词,可译为我,自己 3、以“秉烛夜游,良有 1 以也。”若 2 以己美于 潘安,则出无伤;否则, 3 以如吾之容现于 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 4 以书卷为伴,弃 夷 5 以近则随众而游, 险以远则独不敢至之 怯,慕“凌九霄 6 以闹天宫”之勇,从而可 醉乎“木欣欣 7 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 美畅游书海 8 以极夫天

4、地之乐,如此, 9 以帝 位予我,亦弃之也,岂 10 以一冕之故而弃 心神之逸? 11 以吾有如此之意, 故方能长享 逸乐。吾虽 12以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 13 以权 贵交, 14 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 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 15 以”之叹。答案:1、名词,可译为原因2、动词,可译为认为3、介词,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依据的 工具、方法馺其他,可译为凭借4、介词,可译为把5、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或递进关系6、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关系7、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 语和中心词8、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9、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10、介词,可译为因1

5、1、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12、介词,可译为在13、介词,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跟、和14、连词,表界限或范围15、动词,可译为用4、者李白 1 者,诗仙也。为当国 2 者所拒,遂游 于此山。今 3 者,山中与幽人对酌,乃一浇 其心中块垒也。力士脱靴,国忠捧墨,诗讽 杨妃,此数 4 者乃其得罪之源,亦其个性之 抒扬,故虽仕途失意,仍不辍伟志,发之于 诗,其诗传于后世 5 者不可胜计,遂就其万 世英名。答案:1、放在一个词或短语的后边, 起提顿作用, 不译2、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 语,指称上文所说的人、事、物,译为“的 人”“的事”“的东西”“的想法”“的做法”3、放在时间词

6、之后,起语气助词作用,不译4、放在数词之后,可译为“个” “样”之类5、助词,定语后置标志5、而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 而二螯,否则, 何以胜?故冯婉贞曰: “诸 君 2 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氏虽小, 然青,取之于蓝 3 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 贞博学 4 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 5 而思也。三思 6 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 非 7 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 8 而。答案:1、连词,并列关系2、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3、连词,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4、连词,递进关系5、连词,修饰关系6、连词,承接关系7、代词,同“尔” ,可译为你8、语气助词,放在句末,

7、表示劝告或感叹 语气,可译为“吧” “啊” 6、则 “此 1 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道出岳阳楼之 美,美 2 则美矣,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 此也;若如此, 3 则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 何独显其名?只因范希文应邀作赋, 文播寰 宇,于是岳阳楼 4 则天下名扬。 当世之风,位卑 5 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范 氏 6 则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之调。友人被贬,未别离去,众人避之惟恐 不及;及其得知,赶至河边, 7 则友人已在 舟中矣,足见其性情之笃。答案:1、主谓之间,起强调、确认作用,可译为 “就是”,“是”2、连词,表让步关系,可译为“倒是”3、连词,假设,用在后一句句首,表示叙 述的

8、事、理中是一种假设或推断, 可译为“那 么”“那就”“就”4、连词,表承接,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或 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 “便”5、连词,并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 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 相似的一个分句中, 表示各分句之间是并列 关系。6、连词,转折,可译为却7、连词,表承接,第一件事不发生在第二 件事之前, 只是有了第一件事之后才发生第 二件事,译为“原来是” “原来已经”7、且“存者 1 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此岂石壕 一地,唐王朝尽然耳。 若此,帝尚每日声歌, 2 且委政非人。则李唐 3 且亡,必矣。于斯 世,河水清 4 且涟矣,尚可,朝中人若如此, 则必危

9、。纵有“死 5 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有何用? 答案:1、副词,可译为暂且2、连词,可译为递进,并且3、副词,可译为将要4、连词,可译为并列5、连词,可译为尚且8、因1 因能授官, 不以门第取人, 且不 2 因旧制, 此乃曹操成大业之 3 因。其常 4 因人不备, 袭取之,如乌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 心, 5 因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6因许攸之力而得, 此正如 7 因枯木变为荣木 也。途经绍墓,其尚 8 因众人至前拜祭。其 量岂常人可比? 9 因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 天下。10 因其有非常之量, 故能就非凡之业。答案:1、介词,可译为根据2、动词,可译为沿袭3、

10、名词,可译为原因4、介词,可译为趁着5、副或连,可译为于是6、介词,可译为凭借7、介词,可译为经由8、介词,可译为通过,经过9、介词,可译为因为10、连词,可译为因为9、与朝过夕改,君子 1 与之,吾亦赞同。今将他 人 2 与之璧上交,足见其悔过之意,何其坚 3 与!其 4 与吾等之约,当亦守之。以吾等 之力,寇尚难 5 与也,应使众 6 与其事, 7 与慷慨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事乃成。且 其雄才伟略,天下无双,若其助寇而不我 8 与,如之奈何?若弃之, 此城能为我有 9 与?答案:1、动词,可译为赞许2、动词,可译为给予3、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4、介词,可译为和5、动词,可译为对付6、动词

11、,可译为参与7、动词,可译为结交8、动词,可译为帮助9、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10、于“黄鸟 1于飞,差池其羽”,何其美也。 然 2 于吾等,则久别矣。自十年前偶见之, 3 于 今已十载,未睹其姿。今造林还草,生态渐 复,黄鸟复见,其鸣之美则倍 4 于昔。吾乡 之美已闻 5 于四方。世人皆欲老 6 于吾乡, 此乃多人言 7 于我也,非吾杜撰耳。 8 于是 吾等畅饮抒怀,陶然醉 9 于是,不亦乐乎? 答案:1、助词,动词词头2、介词,表示对象,可译为对于3、介词,可译为到4、介词,表示比较,可译为比5、介词,表示被动,可译为被6、介词,表示方位,可译为“在”7、介词,表示对象,可译为“对”或“向”

12、8、同现代汉语,可译为“于是”9、于:介词,可译为在 是:代词,可译为这11、也“师道之不传 1 也久矣,汝何以能复之 2 也?”“吾将劝勉督责以行之 3 也。”“汝之 言,金玉 4也。汝之心胸,吾辈何能及 5 也!” 答案:1、助词,句中表停顿,舒缓语气2、句末语助,表疑问语气3、句末语助,表肯定语气4、句末语助,表判断语气5、句末语助,表感叹语气12、乎 王之好乐甚, 则齐其庶几 1 乎?然吾曾见一 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 2 乎是,然其 仍从此业,吾问其故,其曰: “以此可塞赋 敛。”可见,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3 乎!而 王胡为 4 乎如此好乐?若恢恢 5 乎王于理事 必有余,则王之

13、所为,宜也。臣之驽顿,所 言多谬,王能谅之 6 乎? 答案:1、助词,测度语气,可译为吧2、相当于“于”3、助词,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4、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5、助词,词尾,不译6、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13、焉 崤之战,秦军过崤山之间,见峭峭 1 焉,狭 狭焉,未料及有伏 2 焉,山上大石纷落,但 大呼“且 3 焉置土石”,别无他法,故致大 败。于是余有叹 4 焉,骄而轻敌, 5 焉能不 败?如此, 纵万军于之何加 6 焉?但以其人 之傲,若斥 7 焉,则必无颜世上矣。答案:1、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2、兼词,“于” +“是”或“之” ,可译为 “在这里”3、兼词,“于” +

14、“何”,可译为在哪里4、句末语气助词,不译5、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6、句末语助,可译为呢7、代词,可译为他们14 、所“吾 1所以为此者,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也”,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天下 2 所钦。 以其 3 所居位,能如此,岂他人可及?察其 言,观其行,可见其 4 所言非伪饰耳。与之 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 不宜有 5 所过之时,前访朱亥,其度岂常人 哉?此二人皆 6 所以教人向上者也。答案:1、可译为的原因2、表示被动3、“所 +动词”后面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 结构起定语作用4、“所 +动词”构成所字结构5、“所 +动词”构成所字结构6、可译为用来,靠他来,的 方法(

15、途径、手段)15 、为“天行有常, 不 1 为尧存, 不为桀亡。”此 2 为至理,当 3 为世人言之,切勿使之 4 为巫 所惑。巫者,以诡 5 为业,其所 6 为皆 7 为 利也。故 8 为其来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 用心。 9 为天下除残去秽,乃吾辈本分,何 辞 10 为? 答案:1、介词,可译为因为2、动词,可译为是3、介词,可译为对、向4、介词,可译为被5、动词,可译为作为6、动词,可译为做7、介词,可译为为了8、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9、介词,可译为替10、句末语助,可译为呢 16、若“1若为化得身千亿, 散向峰头望故乡。 ”奇 哉 2 若人之思, 3 若天惊石破,花开铁树

16、, 非 4 若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恐吾辈但 堪为其鱼之一鳞 5 若龙之一爪也。6 若夫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登高作赋,至若柳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 情,绝矣。答案:1、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2、代词,可译为这样,这,如此3、动词,可译为像,如,及4、代词,可译为你5、连词,选择关系,可译为或、或者6、表意思他转,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 开头17、乃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 ,1 乃读之。至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 2 乃翁”一 句,大为感佩,其真 3 乃忠贞之士也!然亦 有人不齿, 4 乃曰:“此徒沽名耳。 ”众人质 之以理,其辞穷, 5 乃不得已而谢。答案:1、副词,

17、表承接,可译为于是2、代词,可译为你的3、副词,相当于是4、副词,可译为竟然,却5、副词,可译为才18、何“徐公 1 何能及君也”本谬也,懂其理者,2 何可胜道也哉?然其妻如此言者, 3 何也? 其所据 4 何为?原其理,当为爱之深也。可 见,情之误, 5 何其大也!然 6 何人能忘情 耶? 7 何以除此弊,望君以良策教我, 8 何 如?答案:1、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2、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3、疑问代词,可译为为什么4、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5、副词,可译为多么6、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7、可译为凭什么8、可译为怎么样19、然 太祖至赤壁, 欲平孙、 刘。刘备闻之, 大戚, 汪 1 然出涕曰:“何

18、以拒之?” 孔明对曰:“主 公以仁义行天下, 2 然而不胜者, 未之有也。 待吾说东吴共拒操贼,主公以为何如?”备 曰:“3 然。” 于是至柴桑,面见孙权。孙权曰: “汝所言 即是, 4 然刘豫州新败,安能抗此难乎?” 孔明曰:“吾主虽败,实力尚存,且吾主乃 汉室之胄,视操若鸡犬 5 然,安能惧操?其 势必取胜,此乃英雄气概使之 6 然也。”权 曰:“先生之言是也。 7 然则吾两家将何策以 应之?”答案:1、 助词,用在形容词后,作词尾,相当于 口语中的“地”2、承上逆转,可译为如此(这样),可是3、应答词,可译为是的4、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5、名词或词组之后, 前面有“若”“如”“犹

19、” 等词与之相照应的,可译为“的样子” “一 般”“那样”6、代词,可译为这样、如此7、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或“那么”强化常见,兼顾特殊 ,回归课本一 分析语法结构,确定词性,进而断定其 意义和用法1 苏回为郎,二人劫之。 赵广汉办案2 其母就与之诀。 范滂别母3 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 范滂别母4 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 冯唐论将5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6 顷之 ,烟炎张天。赤壁之战7 曾子之妻之市二 分清虚实虚实兼类词:以、之、与、为、因、所、则 分清虚实练习1、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当朝 五人墓碑记 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屈原列传 舟遥遥以轻扬,风

20、飘飘而吹衣 五柳先2、 蒙故业,因遗策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廉颇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三 分清古今 1、 吾祖死于是捕蛇者说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三国志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2、 其母就与之诀。 范滂别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四 联系语境分析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陈涉世家 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指其一端口 技 虽然 ,每至于族 , 吾见其难为 ,怵然为戒 ,视为 止,行为迟。庖丁解牛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廉颇蔺 相如列传 语气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助不同的语气。 代词,指代内容必须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

21、 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 正确的一项是 ( 02 年全国卷)A 是时会暮, 胡兵终怪之 称代前文的 (广军)“解鞍”、“士皆纵马卧” 。B .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称代前文的李)广C.饮食与士共之称代前文的“赏赐” <D 百姓闻之, 无老壮皆为垂涕 称代前 文的(李)广“遂引刀自刭” 。五 文言虚词的翻译 苟政猛于虎也!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谁得而族灭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儿寒乎?欲食乎?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多个语气词连用,重点放在最后一个上,翻 译时不要同等对待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国 焉耳。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

22、耳矣。吾罪也乎哉!左传崔杼弑齐庄公 友也者,友其德也六掌握固定格式表疑问或反问语气不亦乎?何为?如何?奈何?若何?孰与?与孰?表示婉商、推测语气得无乎(耶)?无乃乎?其它无以无从无所有以有从有所之谓也其之谓(乎)? 所以一何然则以是一分析语法结构,确定词性,进而断定其意义和用法二分清虚实 三分清古今四 联系语境分析五 文言虚词的翻译六 掌握固定格式1、之 一僧欲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之应。久 之,此僧以箪食瓢饮之助至南海,夸之于唐 僧:“此何难之有?”唐僧曰: “汝之百折不 挠,实可钦佩。然汝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 笑之乎?”2、其 人言,蔺相如徒以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 吾观之,则非徒口舌耳

23、。相如观秦王无意偿 赵城,则却立睨柱,秦王恐其破璧,遂许之 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其仅口舌哉?若与 庸人议之,其必曰:“吾其予之。”焉敢如此? 归国,将相失和。途遇廉颇,即转退避,当 其时,何人能如此?门客询以因, 相如则言: “先国家之争而后私仇”观古今英杰之所 为,其皆出于此乎? 故吾以为,汝其勿以他人之言为训。且吾意相如之才,罕有其匹,古今英杰仅其 一二。其是耶,其非耶?其若是,则虽见霰 雪纷其无垠,亦无恨矣,吾亦无有“悔其随 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之憾了。3、以 “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若以己美于潘安, 则出无伤;否则,以如吾之容现于当衢,则 恐惊人。故自当以书卷为伴,效“挟泰山以 超

24、北海”之豪,慕“拥火以入深穴”之勇, 醉“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 畅游书海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以帝位予 我,亦弃之也, 岂以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 逸? 吾虽以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以权贵交, 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 “贤不见用,忠不见以”之叹。4、者 李白者,诗仙也。为当国者所拒,遂游于此 山。今者,山中与幽人对酌,乃一浇其心中 块垒也。力士脱靴,国忠捧墨,诗讽杨妃, 此数者乃其得罪之源,亦其个性之抒扬,故 虽仕途失意,仍不辍伟志,发之于诗,其诗 传于后世者不可胜计,遂就其万世英名。5、而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 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 “

25、诸 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氏虽小,然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 学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而思也。 三思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而所谓小 女子也,乃巾帼英杰而。6、则“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道出岳阳楼之美, 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则 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 何独显其名?只因范 希文应邀作赋,文播寰宇,于是岳阳楼则天 下名扬。当世之风,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范氏 则不然, 高唱“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之调。 友人被贬,未别离去,众人避之惟恐不及, 及知,赶至河边,则已在舟中矣,足见其性 情之笃。7、且“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此岂石壕一 地,唐王

26、朝尽然耳。若此,帝尚每日声歌, 且委政非人。则李唐且亡,必矣。于斯世, 河水清且涟矣,尚可,朝中人若如此,则必 危。纵有“死且不避, 卮酒安足辞” 之豪气, 无用武之地,亦有何用?8、因 因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因旧制,此 乃曹操成大业之因。 其常因人不备, 袭取之, 如乌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因乘 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因许攸之力而 得,此正如因枯木变为荣木也。途经绍墓, 其尚因众人至前拜祭。其量非常人可比。9、与 朝过夕改,君子与之,吾亦赞同。今将他人 与之璧上交,足见其悔过之意,何其坚与! 其与吾等之约,当亦守之。以吾等之力,寇 尚难与也,应使众与其事,与慷慨之君子, 离

27、奸佞之小人,事乃成。且其雄才伟略,天 下无双,若其助寇而不我与,如之奈何?若 弃之,此城能为我有与?10、于“黄鸟于飞,差池其羽” ,何其美也。然于 吾等,则久别矣。自十年前偶见之,于今已 十载,未睹其姿。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 黄鸟复见,其鸣之美则倍于昔。吾乡之美已 闻于四方。 于是吾等畅饮抒怀, 陶然醉于是, 不亦乐乎?11、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汝何以能复之也?” “吾将劝勉督责以行之也。 ”“汝之言,金玉 也。汝之心胸,吾辈何能及也! ”12、乎 王之好乐甚, 则齐其庶几乎。 然吾曾见一人, 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乎是,然其仍从此 业,吾问其故,其曰: “以此可塞赋敛。 ”可 见,赋

28、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而王胡为乎如 此好乐?若恢恢乎王于理事必有余, 则王之 所为,宜也。臣之驽顿,所言多谬,王能谅 之乎?13、焉 崤之战,秦军过崤山之间,见峭峭焉,狭狭 焉,未料及有伏焉,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 焉,骄而轻敌,焉能不败?如此,纵万军于 之何加焉?但以其人之傲,若斥焉,则必无颜世上矣。14、所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也”,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天下所钦。以 其所居位,能如此,岂他人可及?察其言, 观其行,可见其所言非伪饰耳。与之相伯仲 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 所过之时,前访朱亥,其度岂常人哉?此二 人皆所以教人向上者也。15、为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

29、,不为桀亡。 ”此为 至理,当为世人言之,切勿使之为巫所惑。 巫者,以诡为业,其所为皆为利也。故为其 来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为天下除 残去秽,乃吾辈本分,何辞为?16、若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奇 哉若人之思,若天惊石破,花开铁树,非若 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恐吾辈但堪为其 鱼之一鳞若龙之一爪也。若夫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登高作赋,至 若柳子厚则不然, 以超人之思, 抒难抑之情, 绝矣。17、乃 尝闻放翁志节, 毕现示儿,乃读之。至 “王 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句,大 为感佩,其真乃忠贞之士也! 然亦有人不齿, 乃曰:“此徒沽名耳。 ”众人质之以理,其辞 穷

30、,乃不得已而谢。18、何 “徐公何能及君也”本谬也,懂其理者,何 可胜道也哉?然其妻如此言者, 何也?其所 据何为?原其理,当为爱之深也。可见,情 之误,何其大也!然何人能忘情耶?何以除 此弊,望君以良策教我,何如?19、然 太祖至赤壁, 欲平孙、 刘。刘备闻之, 大戚, 汪然出涕曰:“何以拒之?” 诸葛亮对曰:“主 公以仁义行天下,然而不胜者,未之有也。 待吾说东吴共拒曹操,主公以为何如?”备 曰:“然”。于是至柴桑, 面见孙权。 孙权曰: “汝所言即是,然刘豫州新败,安能抗此难 乎?” 诸葛亮云:“吾主虽败,实力尚存,且吾主乃汉室之胄,视操若鸡犬然,安能惧操?其 势必取胜,此乃英雄气概使之

31、然也。 ”权曰: “先生之言是也。然则吾两家将何策以应文言文常用虚词意义和用法一、而旬名词。鳞属颊侧下垂的毛。代词。1、你。例:余知无罪也。 2、你 的。例: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连词。 1 、表示并列关系。 相当于 “并且”。 例:妇拍呜之。2、表示顺承关系。相当 于“就”。例:先度其足置之其坐。3、表 示进层关系。例: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4、表示转折关系。 相当于“然而” 、 “可是” 。 例骨已尽矣, 两狼之并驱如故 |子子孙孙无 穷匮也,山不加增。 5、表示修饰关系。 例:久不去。 6、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 “如果”。例:诸君有意,瞻予马首可也。7、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面” 。例:遏

32、 其生气,以求重价, :江浙之梅皆病。助词。 1、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着” 、 “地”。例:佣者笑应曰“”|吾尝终日思矣。 2、表示语气。 相当于 “耳”。例: 今之从政者殆!n eng名词。才能。通“能”。例:德合 一君,征一国。、何代词。表示疑冋。1、什么。例:大王来 操? 2、哪里。例:豫州今欲至?代词。与动词“如”、“若”、“奈”连用, 表示“怎么样”。例:今日之事如? |此为 若人? |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 副词。 表示反问或感叹。 1、怎么。 例: 不试之以足? 2、这么。 例:妇啼一苦! 3、 多么。例:开国茫然!h日动词。担,负。通“荷” 。例:蓑笠。三、乎h叮助词。语气

33、词。1、表示疑问或反诘。相当于“吗”、“呢”。例:吾射不亦精?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2、表示感叹。相当于“呢” 、“啊”。例:呜呼!孰知赋敛 之毒有甚是蛇者! 3、表示揣测。相当于 “吧”、“呢”。例:或能免 ? 4、表示停顿。 例:众言同,于是书。 5、表示性态。例: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其于游刃必有余地 矣!介词。相当于“于”。例:君子博学而日 参省己 |旦余济江湘。四、乃n代词。 1、相当于“你” 。例:今欲发(发 兵)之,肯从我乎? 2、相当于“你的” 。 尔其无忘父之志! 3、相当于“他(们) 的”。例:备器械,持糗粮。 4、相当于 “如此”。例:子无称。动词。表示判断。相当于

34、“是”、"就是” 例:当立者公子扶苏。副词。尚且。例:厥子弗肯堂,矧肯构(其子尚且不肯奠定房基,何况建造房屋 呢?)?副词。竟,去卩。例: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 |彼能是,而我不能是。副词。仅,只。例:天下胜者众矣,有 二十八骑。副词。于是,这才。例:陈涉自立为王|断其喉,尽其肉,去。副词。 宁,岂。例:或主强直, 难不生?连词。而。例:大夫不拜,饮实爵。连词即若。例:非独政能也,其姊亦烈 女也。连词。如果。例:所愿,则学孔子也(11)助词。作语助。例:文武。五、其代词。 1、相当于“我(们) 的”、“你(们) 的”、“他(们)的” 、“它(们)的” 。例: 品名位, 犹不失下曹从事

35、|汝来省吾, 止一 岁,请归取孥 |郑人有欲买履者, 先自度 足而置之坐 |断喉,尽肉,乃去。2、相当于“他(们) ”。例:见发矢十中八九 |余嘉能行古道。 3、相当于“自己” 。例: 余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4、相当于“这”、“那”。例:有蒋氏者,专利三 世矣| 人视端容寂。 5、相当于“其中的” 。 例:一狼径去, 一犬坐于前 |于乱石间,择 一二扣之。副词。 1、表示估计、推测。相当于“大 概”。例:先生此类乎? 2、表示希望。相 当于“应当”、“还是”。例:诸君筹之|吾 还也。 3、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 。例: 且行千里,谁不知? 4、表示强调。例: 如克谐,天下可定也。 5、

36、表示动作发生 在未来。 相当于“将要”。例:我今不乐 (行 乐),日月除(逝去) 。连词。 1、表示选择。 相当于“还是”。例: 真无马邪?真不知马也! 2、表示假设。 相当于“如果” 、“假如”。例:济,君之 灵也;不济,则以死继之。 3、表示承接。 相当于“至” 。例: 在高宗,时旧劳于外。4、表示转折。 相当于“然则”、“那么”。例: 先君若问与夷,将何辞以对? 助词。 1、作发语词。例:以沛为联汤 沐邑。 2、作语助,表示限定。例:若是 甚与(像这样地严重么)? 3、作语助,无 义。例: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几矣!名 词。姓。1助词。作语助,表示疑问。例:夜如 何?j 1助词。作语助,无义

37、。例:彼之子。六、且qi e|副词。尚且。例:臣死不避,卮酒安足 辞|祸不测,敢望报乎?副词。暂且,姑且。例:存者偷生,死 者长已矣 |卿但暂还家,吾今报府。副词。 将近,将要。例:北山愚公者, 年 九十 |以为噬己也,甚恐。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1、又。例:河水 清直猗。2、又,又。例:先生 喜愕,舍狼而前。3、一面,一面。 例:先生仓卒以手搏之,搏却。连词。表示进层关系。1、而且。例:彼 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已久疲。 2、 并且。例:又有若老人咳笑于山谷中者。3、况且。例:壮士不死即已。连词。表示选择关系。抑或,还是。例: 岂吾相不当侯邪?因命也。助词。发语词。例:顺性情,好利而欲 得

38、。名词。姓。c Q动词。往。例:士曰既(已)。j L形容词。多。例:笾豆有(食具笾豆多 又多)。助词。发语词。例:狂童之狂也。七、然r n(1)燃烧。例:火未及,因谓之安。引申为 兴起。例:其势尽,又复。代词。如此,这样。例:虽有槁暴,不复 挺者,糅使之也。形容词。是,对。表示同意。例:吴广以 为。副词。唯,诺。表示应对。例:曰:“,有是言也。”动词。 认为是对的。 例:(朔心) 之|成 之。连词。然而,但是。例: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I畏(朔心),莫敢违。副词。乃。例:灵公曰:“善。然不伐蒲。”助词。形容词或副词的词尾。表示状态。例: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I虎见之,庞 大物也。助词。 用于句末

39、, 表示语气。 1、与“如”、“若”连用,表示比拟。例:如见其肺肝|其视杀人若艾(y i)草菅。2、表示决定, 相当于“焉”。例:寡人愿有言。名词。姓。八、若ru o动词。顺从。例:醒桓公退,再拜,请此言 动词。选择。例:夫晋国之乱,吾谁使先 夫二公子而立之,以为朝夕之急。动词。奈。例:其先王与百姓何?动词。及。1、比得上。例:曾不孀妻弱子。 2、至于。例:病未死。副词。乃,才。例:必有忍也,能有济 也。动词。似,像。例:彼与彼年相也。连词。如果,假如。例:止印三二本, 未为简易。连词。或者。例:以万人一郡降者,封 万户。连词。和,与。例:愿取吴王将军头以报父仇 代词。你,你们,你的。例:入前

40、为寿 I皆罢去归矣I更役,复赋。(11) 代词。此。例:以说论之。(12) 助词。作语助,无义。例:有古训。(13) 助词。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相当于“然” 例:桑之未落,其叶沃。(14) 名词。海神名。即海若。例:望洋向而 叹。(15) 名词。香草名。即“杜若”。例:沐兰泽, 含芳。(16) 名词。姓。若熬 复姓。九、所su q名词。处所,地方。例:成反复自念,得 无教我猎虫耶?|乐土乐土,爰得我!引申为恰当的位置。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 劣得。代词。附在动词前,构成“所”字结构, 起指代作用。相当于“的人、事、物、 地方”。例:财物无取,妇女无幸 |凡 应有,无不有 |此人一一为具言闻。助词。可。例:必欲争天下,非信无计 者。助词。 1、与“为”合用,表示被动。例: 术怒攻布,为布破。 2、作语助,无义。 例:君无辱大礼。连词。假如。多用于誓辞。例:公子曰: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量词。不定之词,表示约数。通“许” 例:从弟子女十人。(7)量词。房屋一栋、一处称一所。例离宫别 馆,三十六。名词。姓。十、为W百动词。做,干。例:事在人I敢作敢动词。制,造。例:吾从北方闻子梯, 将以攻宋。动词。行。例:处家何等最乐?王言善 最乐。动词。治理。例:是故川者决之使导 动词。救治。例:疾不可也。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