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柱结构的适用高度_第1页
板柱结构的适用高度_第2页
板柱结构的适用高度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板柱结构的适用高度1综述 板柱结构是一种经常被采用的结构体系,它具有不少优点,如施工支模及绑扎钢筋较简单, 结构本身高度较小, 可以减少建筑物的层高, 从而降低建筑物的造价等等, 但由于此种结构 在遭受较强地震作用时, 其板柱节点的抗震性能不如有梁的梁柱节点, 此外, 地震作用产生 的不平衡弯矩要由板柱节点传递, 它在柱周边将产生较大的附加应力, 当剪应力很大而又缺 乏有效的抗剪措施时,有可能发生冲切破坏, 甚至导致结构的连续破坏。因此,新的抗震规 范对于板柱 -抗震墙结构的适用高度,作了较严格的规定。但是,实际工程中,对于板柱结 构还是有大量要求的,本文目的,是想提供一些措施,使板柱结构可以

2、建筑得更高一些,以 满足实际需求。 震害实例略由于板柱结构 无抗震墙者 抗震性能较差, 北京市建筑设计院 1992 年出版的 ?结构专业技 术措施 ?中规定,在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的地区,层数不能超过四层, 房屋总高不能超过 16m, 7度区为三层及12m, 8度区为二层及8m。以上指未设抗震墙的板柱结构 新的抗震标准 GB50011-2001 对于板柱结构作了比较严格的规定, 例如,对于适用最大高度, 6、7、8 度区分别为 40, 35, 30 米;抗震墙应能承担全部地震作用,板柱局部能额外承担 全部地震作用的 20%;沿两个主轴方向通过柱截面的板底连续钢筋,有数量的要求抗震 标准 6.

3、6.9 式等等。在抗震标准表 6.1.1 ,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中,有板柱-抗震墙结构,但是没有不设抗震墙的板柱结构,它的意思是,不推荐采用不设抗震墙的板柱结构。此外, 目前有一种说法: 抗震标准对于各种结构体系的房屋, 都有一个限制高度, 这是 一个误解。 确实, 包括过去的抗震标准都提出了适用的最大高度, 但这并不是限制高 度,它的意思是,在使用该标准进行设计,并遵守标准的计算、构造等一系列要求,各种 体系在各设防烈度时,该标准的适用范围,是多少高度。例如,在8 度区,框架 -抗震墙按该标准设计时,适用到 100m高度。如果建筑物高度需要高于 100m,就需采取比标准内容更 严

4、格的措施包括计算与构造 ,并经过规定的审查,只要符合要求,是可以超过抗震标准 表 6.1.1 中的高度的。总之,并无限高的说法。如果限制高度,只许建多少米,岂不是 限制了科技的进步?新抗震标准对于板柱 -抗震墙的适用高度,规定得较低,这对于一般的高层建筑,是远远不 够用的。是否可以建得更高一些,可以根据从震害分析着手: 美国阿拉斯加四季公寓的倒塌,往往被认为是板柱-抗震墙性能不好的一个例证。但从林同炎事务所的分析报告来看,该工程的设计按100%地震力由核心筒来承担,在承载力方面也是足够的,只因施工单位在钢筋接头上未按规定施工,才造成严重破坏。阿尔及利亚的倒塌事故, 是由于该工程为纯板柱结构楼板

5、为双向密勒,无梁 ,层高较高, 跨度也较大。此种结构不能抵抗地震是缺乏为奇的,也不提倡此类结构。1985 年墨西哥地震,板柱结构遭受破坏,主要由于板柱节点抗冲切能力缺乏,如果按我国 新的抗震标准的要求去设计, 再在冲切方法上作改进, 并加强抗震墙的构造, 这类破坏是可 以防止的。综上所述,板柱结构的破坏主要是: 未布置一定数量的抗震墙, 因而地震作用全由板柱框架承受。 由于未布置抗震墙, 此种结构的节点刚度又相对较弱, 因此侧向位移常较大。 由于它延性差, 抗弯和变形能力很 弱,再加上P-"效应,在强震时造成严重破坏甚至倒塌是很可能的。 板柱节点处,楼板抗冲切能力差。在柱子周边板内,

6、未设置抗冲切的钢筋,或设置得不恰当,节点处不平衡弯矩对楼板造成的附加剪应力未适当考虑,柱周边板的厚度不够,使抗剪箍筋不易充分发挥作用,或柱子纵筋在节点处滑移。由于这些原因,在强震时使墙板产生冲切破坏,随之楼板坠落,造成巨大损失。明白了板柱的破坏原因,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之后,板柱-抗震墙结构的抗震性能,将能有很大的提高,其设计强度也将提高。顺便指出,抗震标准条文编制说明内,框架-核心筒结构中,带有一局部仅承受竖向荷载的无梁楼板时,不作为板柱-抗震墙结构,此种结构可按框架-核心筒考虑,但应考虑本文设计建议'中的各条要求。2板柱-抗震墙的设计建议2. 1结构布置2. 1.1应布置足够数量的抗

7、震墙包括核心筒,墙的位置宜防止偏心。2. 1 . 2在房屋周边,应布置边梁,以形成周边框架。如在周边布置确有困难,那么应在其他部位布置一定数量的框架梁,使结构形成板柱-框架-抗震墙的综合体系。此种布置,不属于抗震标准中的板柱-抗震墙结构。2. 1 . 3抗震墙的厚度不应小于180mm,且不应小于层高的1/20,底部加强部位的抗震墙厚度不应小于200mm,且不应小于层高的 1/16可取层高及无支长度二者中较小值计算。2. 1. 4单片抗震墙的两端应设置端柱,楼层处应设置暗梁。筒体墙的端部应设置端柱或暗 柱,楼层处应设置暗梁。2. 1 . 5抗震等级的选用:可比抗震标准表中之板柱-抗震墙结构

8、9;一栏所规定者,提高一级,但原为一级者,不必提高 房屋高度不超过抗震标准中的规定时,抗震等级不必 提高。2. 2设计计算2. 2. 1抗震墙核心筒应承担结构的全部地震作用,各层梁柱框架应能承担不少于各层全部地震作用的20%,也即,墙与框架承担的地震作用总和为120%的全部地震作用。板柱框架不考虑承受地震作用,但仍应按抗震构造。2. 2 . 2当房屋高度超过抗震标准表之规定值时,其楼层的最大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e,应取为 1/1000。2. 2. 3楼板在柱周边临界截面的冲切应力,宜控制在较低水平,一般不宜超过允许值0.7ft的 75%。2. 2. 4当地震作用能导致柱上板带的支座弯矩反号时,应

9、验算图中虚线截面的冲切承载力。2. 2 . 5板柱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按等代框架分析时,其等代梁的宽度采用: .框架方向跨度的 3/4以及 .垂直于等代框架方向柱距的1/2两者中的小值。2. 2 . 6沿两个主轴方向通过柱截面的板底连续钢筋的总截面面积,应符合下式要求:As> NG/fy式中,As-板底连续钢筋总截面面积。可按每方向1/2As配置,此钢筋应位于柱截面范围内。NG-各层楼板传到柱子的轴压力,取设计值fy-该连续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227 应考虑由于板柱节点处的不平衡弯矩引起的附加剪应力。23 构造2318 度时宜采用有托板的板柱节点,托板根部的厚度包括板厚不宜小于柱纵筋直径的 16 倍。托板的边长不宜小于 4 倍板厚及截面相映边 长之和。 7 度时也宜尽可能设置托板。232 宜在柱上板带中设置暗梁。 暗梁宽度可取柱宽及柱两侧各 1.5倍板厚。 暗梁支座上部钢筋面积应不小于柱上板带钢筋面积的50%此钢筋可作为柱上板带负弯矩钢筋的一局部 ,暗梁下部钢筋不宜少于上部钢筋 的 1/2。暗梁箍筋的配置:当计算不需要时,箍筋直径不小于8mm,间距w 3/4ho, 肢距w 2ho;当计算需要时,箍筋直径按计算确定,但不小于10mm,间距w 0.5ho,肢距w 1.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