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现状研究和对策探究_第1页
江苏省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现状研究和对策探究_第2页
江苏省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现状研究和对策探究_第3页
江苏省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现状研究和对策探究_第4页
江苏省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现状研究和对策探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江苏省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现状研究和对策探究摘要:实施中高职衔接,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构建科学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事业可持续 发展的基础、全面建设现代化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当前职 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分析江苏省2012年中高职衔 接试点项目的现状可知,试点项目在分段学制、专业设置、 招生衔接、教学管理、双向衔接、经费投入等方面存在一些 问题。应采取相应解决策略,为江苏省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 的实施提供帮助。关键词: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现状;对策中图分类号:g71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673-9094-c- (2013) 11-0075-04实施中职与高职的衔接,是

2、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 要内容之一,是技能型人才类型和层次结构科学化的必然要 求,也是推进高职、拉动中职健康持续发展,促进学生全面 发展、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快形成现 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一、江苏省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的现状分析根据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2年现代职教体系建 设试点项目的通知(苏教高(2012) 12号),江苏省2012 年共批准了 71个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其中涉及中 职和高职衔接的项目45项,占项目总数的63%,可见中高职 衔接项目是搭载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主阵地”。现就具体 情况作如下分析。1(一)项目类型情况2012年江苏省中高职

3、衔接试点项目类型有三种:中高职 “3+2”分段培养、中高职“4+2”分段培养和中高职 “3+3”分段培养,即在中等职业教育学习3年(4年),进 入高等职业教育学习2年(3年)。在5年或6年的学习期间, 由对口试点的中高职院校,统筹制定对口专业中高职理论知 识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衔接贯通教学体系,系统化培养高级 技能人才,该项目学生通过注册入学方式进入高职阶段学 习。2各类型数量如表1所示。项目的分段年限不同主要与衔接专业和衔接院校的选 择有关。31个项目选择了 “3+2”分段培养,占比68. 9%, 根据医药卫生类专业对高技能人才职业技能培养周期长的 特点,2个医药卫生大类专业采用“4+2”分段

4、培养,占比 4. 4%,由5所高职院牵头的12个项目则试点“3+3”分段培 养的形式,占比26. 7%o(二)项目分布地区情况中高职衔接的45个项目主要分布在南京、苏州、无锡、 常州、南通五个地区,各地区项目总数及各类型数量分布状 况如表2所示。从项目总数及各类型的分布数量上可以看出,中高职衔 接试点工作在两类地区范围内开展:一是在江苏省职业教育 创新发展实验区(宁、苏、锡、常、通),二是在地方政府 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国家试点市(苏、锡、常、 通)。从分布区域上,由于苏、锡、常承担着长三角地区产 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其技能型人才转型升级的需求也尤 为强烈,承担了中高职衔接的32个项

5、目,占总数的71%,苏 州市是承担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最多的城市,项目数量最 多,项目类型最全。(三)项目试点专业情况中高职衔接的45个项目主要分布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采购供应管 理、嵌入式技术与应用、通信技术、旅游管理、会计、陶瓷 艺术设计等25种专业,实施专业总数为70个,专业门类涉 及制造、电子信息、财经、医药卫生、旅游、艺术设计传媒、 农林牧渔、生化与药品、交通、轻纺食品、通信、土建等12 大类,各大类实滋专业分布情况如表3所示。从实施专业数量及分布看,实施专业主要集中在制造、财经、旅游、电子信息等四个专业大类,主要围绕全省各地 的主导产业及优

6、势产业展开,这与国务院关于长江三角洲 地区区域规划的批复中将长三角地区定位为全球重要的现 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是相匹配的;与长三角地区优先 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物流、信息、研发等面向 生产的服务业,积极发展旅游休闲、文化创意、商务会展、 动漫游戏等面向民生的服务业,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 构相吻合。但由于2012年是全省第一批试点,虽然在全省 范围内专业涉及面较广,但就同一地区而言,涉及面相对狭 窄,留给学生和家长的选择余地并不是很大。(四)项目试点院校情况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在22所髙职院校及35所中等专业 学校中实施,分布情况如表4所示。牵头高职院校中省示范 院校11所、省示

7、范培育建设系统院校3所、省示范高等职 业园区院校3所,共计17所,占牵头院校总数的77.3%,由 此可见省示范类院校是承载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的“主力 军”。同时,所有参与试点的35所中职校均为省级髙水平 示范性职业学校,参与试点院校良好的教学建设基础为试点 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物质保障。二、实施中髙职衔接试点项目的对策江苏省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从申报到公布实施的时间 比较短,实施方案的内容还需进一步细化,各校对其中有些 政策的解读还不是很清晰,这些都亟需省教育管理部门在各 地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在体制机制和顶层设计上进行综合考 虑,就具体实施中的做法给出较为明晰的指导说明,从而进 一步推进江苏省职

8、业教育的协调发展,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 发展对各层次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一)解决好中高职衔接的分段学制模糊问题“3+2”或“3+3”分段培养的表述,似乎已经表明学生 需在中职学校学习3年,进入高职学院学习2年或3年。但 由于试点项目允许中职学生三年后也可毕业,目前中职学校 三年学制中实行的又是在校学习2年、顶岗实习1年,这会 给中高职衔接带来不少矛盾,因为学生顶岗实习一年后,再 回到学校,学习的连贯性被打破,造成学习衔接困难。不少 学校都倾向于将“3+2”或“3+3”分段培养改为 “2. 5+2. 5”或“2. 5+3. 5”,以适当缩短学生在企业顶岗实 习的时间,尽早将中职与高职教育教学接轨,

9、但这一做法缺 少政策支持,教育管理部门应尽早出台相关政策,明确中高 职衔接分段学制中存在的疑惑。(二)解决好中高职衔接专业设置的对接问题中高职专业设置管理分属部门不同,名称、分类、要求 等也很不匹配。在2010年教育部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专 业目录中,专业类由原来的13个增加到19个,中职专业 数由原来的270个增加到321个,通过更名、合并或拆分等 衍生的专业110个,新增专业85个,从原目录中删除专业 22个。属于高等教育范畴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执行的是 2004年12月的版本,全部目录共分19大类、78小类、532 个专业,如果需要新设或更新专业,都有比较严格的论证审 批限制。3因此,中高

10、职衔接在专业设置上存在“脱节” 现象。由于2012年江苏省试点规模偏小,同一地区试点专 业面涉及较窄,可供家长和考生的选择余地较小,在一定程 度上也影响了学生报考的信心和热情,因此教育行政管理部 门应努力破解专业衔接不畅的瓶颈,积极探索中高职衔接专 业宽口径对接的途径,增加试点专业面,满足学生家长的多 元需求。(三)解决好中高职衔接的招生衔接问题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由高职学院牵头,中职学校与高职 学院联合申报,但申报时并未明确招生计划的归属部门。从 2012年的具体实施上来看,招生计划属于中职学校的中专招 生计划,由市教育局下达,但对于中职阶段学习结束后,进 行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是否会占用当年

11、高职院校的招生计 划至今仍未明确。各地教育管理部门可建立“中高职院校联 合招生组”,由中高职学校共同参与制定招生计划和实施方 案,共同开展招生宣传,从而更好地把控招生质量。另外, 在学生结束中职阶段学习后可实行灵活出口,高职院校也要 对衔接学生进行选拔测试,继而淘汰部分学生,这都将无法 预测和控制升入高职阶段学习的人数,若继续实施,将会影 响高职院校原有的生源结构,给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带来诸 多不便。因而试点项目应尽可能采用复班形式,保持一定的 淘汰率,同时允许往届中职毕业生参加注册入学,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高职院校有选拔优秀中职校毕业生的充分余地,才 能真正实现中高职教育无缝对接和贯通。(四)

12、解决好中高职衔接的教学管理问题各校都根据省教育厅要求,从有利于促进中、高职协调 发展,探索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新途径出发,由相关中职 学校和高职学院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含人才培养目标定 位,职业面向及岗位能力培养要求,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 教学进程及教学安排,招生及分段选拔方式等)。但实际上, 由于教育行政部门对中职和高职阶段的部分课程都有强制 性要求,因而制定统一的既相对独立、又融为一体的人才培 养方案存在不少困难,且在滚动修订、审批部门的归属等方 面并不明确。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成立专门的中高职衔接工 作小组,充分发挥统筹、指导、协调作用,为各方顺利对接 理顺关系,打破原有的中高职教学管理

13、的藩篱,建立“区域 中高职衔接教学联盟”,组织专家从宏观高度和顶层视野, 剖析并确定衔接专业的核心技能,制定中高职贯通的分类课 程标准体系,开发中高职衔接专业的教学标准,构建中高职 教育贯通一体的课程体系;4建立中高职衔接教学管理例 会制度,保障中高职衔接的教学质量。(五)解决好试点项目的'双向衔接”问题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的牵头高职院校共有22所,其中 省示范院校11所、省示范培育建设系统院校3所、省示范 高等职业园区院校3所,共计17所,占总数的77. 3%,是承 载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的主力军,但目前这些院校除极个别外 仅局限于与中职校进行中高职衔接,上下贯通不畅,缺少高 技能人才可持

14、续培养的通道。应考虑将“高职与应用本科分 段培养”的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到省示范院校,继而在省示 范院校层面搭建起“双向衔接”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立交 桥,即向下与中职校衔接,向上与应用型本科衔接,真正形 成“中职一高职一本科”畅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渠道。(六)解决好试点项目的经费投入问题开展现代职教体系改革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探索, 需要构建新的培养教育机制和体制,需要学校管理部门、专 业部及教师深度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体系的构 建与开发、教学组织与实施监控、师资培养共享等诸多工作 中,这些工作要求高,时间跨度长,决定着试点项目的成败。 对牵头高职院校和参与的中职校而言,不仅需要大

15、胆尝试的 勇气,更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各级政府 及教育管理部门应给予相应的经费投入,用于引导、支持相 关院校认真开展试点项目,共同研究制定、实施中高职衔接 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持续有效地推动试 点项目建设和实施。三、结语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概括为 三个要素即“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多元立交”。这就要求 政府要成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导者,行业企业要成 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力量,学校要成为构建现代 职业教育体系的中坚力量。中高职衔接项目的试点重在探索路径、积累经验,的确 没有前人成熟的经验可以照搬,只有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下,充分发

16、挥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指导作用、试点学校的能 动作用以及行业企业的的协同作用,解决好试点项目在分段 学制、专业设置、招生衔接、教学管理、双向衔接、经费投 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才能保证试点项目的顺利推进,实现 中高职的有效衔接。参考文献:1 2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2年现代职教体系建 设试点项目的通知.eb/ol.( 2012-05-08 )2013_07_13. http:/www. ec. js. edu. cn/art/2012/5/8/art_4631_89360. html.3王寿斌.中高职衔接不是简单的“学历嫁 接".eb/0l. 2013-09-26. http: /e

17、du. people, com. cn/.4张健对中高职课程有机衔接的思考.j教育与职 业,2012 (1).on current situa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jointpilot projects insecondary and highervocational educ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yang yi-hong(suzhou institute of trade and commerce, suzhou215009, jiangsu province)abstract: conducting joint between

18、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 promoting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construeting scientific and thorough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are fundamental stone according to requirement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of urgent needs forcomprehensive modernized society construetion as we 11 as of current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this paper, by analyzing current situations of 2012 secondary andhigher vocationaljiangsu province,education joint pilot projects in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towardsproblems in such projectslike those existing i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