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安徽省高考化学试卷_第1页
2015年安徽省高考化学试卷_第2页
2015年安徽省高考化学试卷_第3页
2015年安徽省高考化学试卷_第4页
2015年安徽省高考化学试卷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5年安徽省高考化学试卷、选择题:1. (6分)碳酸亚乙烯酯是锂离子电池低温电解液的重要添加剂,其结构如图,卜列有关该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00=/1A.分子式为C3H2。3B.分子中含6个6键C.分子中只有极性键D. 8.6g该物质完全燃烧得到6.72LCQ2. (6分)下列有关实验的选项正确的是(A.配制 0.10mol?LB.除去CO中的CC2C.苯萃取碘水中D.记录滴定终点NaOH溶液I2,分出水层后的读数为12.20mL第1页(共22页)操作co(co;)JitNaOHfs) ANaOH J溶液La紫溶液A. AB. BC.C D. D3. (6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在酒精

2、灯加热条件下,Na2CC3、NaHCQ固体都能发生分解B.Fe (OH) 3胶体无色、透明,能产生丁达尔现象C.H2、SC2、CC2三种气体都可用浓 H2SC4干燥D.SiC2既能和NaOH溶液反应又能和氢氟酸反应,所以是两性氧化物4.(6分)下列有关NaClO和NaCl混合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溶7中,H+、NHj、SC2,Br可以大量共存B.该溶7中,Ag+、K+、NOT、CH3CHO可以大量共存C向该溶液中滴入少量 FeSO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2+ClO +2H+ Cl +2Fe3+H20D,向该溶液中加入浓盐酸,每产生 1molCl2,转移电子约为6.02X1023个5

3、. (6分)等物质的量的N2 (g)和O2 (g)在包容密闭容器中反应:N2 (g) +O2 (g) ?2N0 (g),下图曲线a表示该反应在TC时N2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b表示该反应在某一起始反应条件改变时 N2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第5页(共22页)A. TC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 K=一| C1B. TC时,随着反应的进行,混合气体的密度减小C.曲线b对应的条件改变可能是加入了催化剂D.若曲线b对应的条件改变是温度,可判断该反应的4 H< 06. (6分)某同学将光亮的镁条放入盛有 NH4C1溶液的试管中,有大量气泡产生,由此得出的结论不为探究该反应原理,该同学做

4、了以下实验并观察到相关现象,合理的是(选项实验及现象结论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试纸变蓝反应中有NH3产生收集产生的气体并点燃,火焰呈淡蓝色收集气体的同时测得溶液的pH为8.6反应中有H2产生弱碱性溶液中Mg也可被氧化将光亮的镁条放入 pH为8.6的NaHCQ溶液中,有气泡产生弱碱性溶液中OH氧化了 MgA. AB. BC. CD. D7. (6分)25c时,在10mL浓度均为0.1mol?L1的NaOH和NH3?H2O混合溶液中滴加0.1mol?L1盐酸,下列有关溶液中粒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A.未加盐酸时:c (OH ) >c (Na+) =c (NH3?H2O)B.加入 10

5、mL盐酸时:c (NH4+) +c (H+) =c (OH )C 加入盐酸至溶液pH=7时:c (Cl ) =c (Na+)D.加入 20mL盐酸时:c (Cl ) =c (NHj) +c (Na+)二、非选择题8. (14分)C、N、O、Al、Si、Cu是常见的六种元素.(1) Si位于元素周期表第 周期第 族;(2) N的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 Cu的基态原子最外层有 个 电子;(3)用多”或之”填空:原子半径电负性熔点沸点Al Si N O 金刚石 晶体 CH SiH4硅(4)常温下,将除去表面氧化膜的Al、Cu片插入浓HNO3中组成原电池(图1), 测得原电池的电流强度(I)随时

6、间(t)的变化如图2所示,反应过程中有红棕 色气体产生.0t1时,原电池的负极是 Al片,此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是 ,溶液中 的H+向 极移动.t1时,原电池中电子流动方向发生改变,其原因是.图1圜29. (16分)四苯基乙烯(TPE及其衍生物具有聚集诱导发光特性,在光电材料 等领域应用前景广泛,以下是TPE的两条合成路线(部分试剂和反应条件省略)(1) A的名称是;试剂Y为.(2) B-C的反应类型是;B中官能团的名称是,D中官能团的名称是(3) JF的化学方程式是(4) W是D的同分异构体,具有下列结构特征:属于蔡(元取代物;存在羟甲基(-CH2OH),写出W所有可能的结构简式: (5)下

7、列说法正确的是 .a、B的酸性比苯酚强b、D不能发生还原反应c、E含有3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d、TPE既属于芳香姓也属于烯峪10. (14分)硼氢化钠(NaBH4)在化工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某研究小 组采用偏硼酸钠(NaBQ)为主要原料制备NaBT,其流程如图:已知:NaBd常温下能与水反应,可溶于异丙胺(沸点:33C);(1)在第步反应加料之前,需要将反应器加热至 100c以上并通入氮气,该 操作的目的是,原料中的金属钠通常保存在 中,实验室取用少量 金属钠需要用到的实验用品有 、玻璃片和小刀等;(2)请配平第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BO2+SiO2+Na+H2 NaBH4+ Na2Si

8、O3(3)第步分离采用的方法是 ;第步分出NaBR并回收溶剂,采用的 方法是;(4) NaBH4 (s)与 H2O 反应生成 NaBQ (s)和 H2 (g).在 25c、101kPa 下,已知每消耗3.8gNaBH (s)放热21.6J,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11. (14分)某研究小组将纯净的SO2气体通入0.1mol?L1的Ba(NO3) 2溶液中, 得到了 BaSO沉淀.为探究上述溶液中何种微粒能氧化通入的 SQ,该小组提出 了如下假设:假设一:溶液中的NO3假设二:溶7中溶解的。2;(1)验证假设一该小组设计实验验证了假设一,请在下表空白处填写相关实验现象.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实

9、验1:在盛有不含 02的25mL0.1mol?L 1BaC2溶 假设一成立 液的烧杯中,缓慢通入纯净的 SQ气体.实验 2:在盛有不含 02 的 25mL0.1mol?L 1Ba(N03) 2溶液的烧杯中,缓慢通入纯净的 SQ气体(2)为深入研究该反应,该小组还测得上述两个实验中溶液 pH随通入S02体积 的变化曲线如图.实验1中溶液pH变小的原因是 ; V1时,实验2中溶液pH小于实验1的 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3)验证假设二请设计实验验证假设二,写出实验步骤、预期现象和结论.实验步骤、预期现象和结论(不要求写具体操作过程):(4)若假设二成立,请预测:在相同条件下,分别用足量的

10、02和KNQ氧化相 同的H2SQ溶液(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充分反应后两溶液的 pH前者(填大于”或小于")后者,理由是.第9页(共22页)2015年安徽省高考化学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1. (6分)碳酸亚乙烯酯是锂离子电池低温电解液的重要添加剂,其结构如图, 下列有关该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A.分子式为C3H2。3B.分子中含6个6键C.分子中只有极性键D. 8.6g该物质完全燃烧得到6.72LCO0。【分析】A、=7为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其中顶点省略的是 C原子,每个C原子均形成4对共价键,每个。原子形成2对共价键,C原子价键不饱和的用H 原子补充,据此判断分子式;B

11、、单键即为 键,依据此结构简式判断 6键的个数;G相同原子之间形成非极性共价键, 不同原子之间形成极性共价键,据此解答;D、依据C的完全燃烧产物为二氧化碳,依据此有机物物质的量判断标准状况下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Q 。【解答】解:A、 J ,此有机物中含有3个C、3个。和2个H,故分子式为:C3H2O3,故A正确;B、此分子中存在4个C-。键、1个C=O双键,还存在2个C-H键,1个C=C 双键,总共8个b键,故B错误;C、此有机物中存在C=C键,属于非极性共价键,故 C错误;D、8.6g该有机物的物质的量为:乱恒 =0.1mol,由于未指明标准状况,故生|86g/iiol成的二氧化碳的体积不一

12、定是6.72L故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有机物结构简式的判断,涉及分子式书写、化学键类 型判断、有机物的燃烧等,综合性较强,但是难度不大.2. (6分)下列有关实验的选项正确的是(A.配制0.10mol?L B.除去CO中的COC.苯萃取碘水中I2,分出水层后的操作D.记录滴定终点读数为12.20mL1NaOH溶液A. AB. BC. C D. D【分析】A、容量瓶为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仪器,不能用于溶解固体, 溶解固体需在烧杯中进行;B、二氧化碳为酸性气体,和强碱反应形成盐,CO既不溶于碱也不溶于水;C、苯的密度小于水,萃取后的溶液应位于分液漏斗的上层,上层溶液从上口

13、倒出;D、滴定管的0刻度在上方,据此读数即可.【解答】解:A、溶解固体药品应用烧杯,不能直接在容量瓶中溶解,故 A错误;B、CO不与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而二氧化碳可以与氢氧化钠反应,利用此装 置可以除去CO中混有的二氧化碳,故B正确;G苯萃取碘水中的碘,在分液漏斗的上层,应从上口倒出,故C错误;D、滴定管的0刻度在上方,此图中正确读数应为 11.80mL,故D错误, 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验室中常见仪器的使用以及简单实验操作,还考查了仪器的读数等,难度不大.3. (6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在酒精灯加热条件下,NmCQ、NaHCQ固体都能发生分解B. Fe (OH) 3

14、胶体无色、透明,能产生丁达尔现象C. H2、S。、C。三种气体都可用浓 H2SO4干燥D. SiQ既能和NaOH溶液反应又能和氢氟酸反应,所以是两性氧化物【分析】A、NaHCO不稳定,加热易分解;B、氢氧化铁胶体为红褐色;G浓硫酸具有酸性、强氧化性、吸水性和脱水性,所以浓硫酸不能干燥还原性 气体、碱性气体,据此分析解答;D、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可以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解答】解:A、NaHCO不稳定,力口热易分解:2NaHCg=Na2CC3+CO4+H2O,碳酸钠受热稳定,加热不分解,故 A错误;B、Fe (OH) 3胶体为红褐色、透明,不是无色,故 B错误;G H2、SQ、CO2

15、三种气体均不与浓硫酸反应,故能利用浓硫酸干燥,故 C正确;D、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可以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因此二氧化 硅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但和氢氟酸反应是二氧化硅的特性,故D错误,故选Co【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性质的分析应用,熟练掌握浓硫酸、二氧化硅的性质、 常见胶体的颜色与性质等基础知识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4. (6分)下列有关NaClO和NaCl混合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溶7中,H+、NHj、SO2、Br可以大量共存B.该溶7中,Ag+、K+、NO3 > CH3CHO可以大量共存C.向该溶液中滴入少量 FeSO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2+ClO +

16、2H+ Cl +2Fe3+H20D,向该溶液中加入浓盐酸,每产生 1molCl2,转移电子约为6.02X1023个【分析】A、次氯酸为弱酸,次氯酸根与氢离子不能大量共存;B、银离子与氯离子生成 AgCl白色难溶沉淀,故而不能电离共存;G NaClO为强碱弱酸盐,水解呈碱性,NaCl为中性,溶液中不存在大量的氢离 子;D、次氯酸具有氧化性,浓盐酸具有还原性,两者发生归中反应生成氯气,据此 解答即可.【解答】解:A NaClO和NaCl混合溶液中存在大量的次氯酸根, 次氯酸为弱酸, 次氯酸根与氢离子不能大量共存,故 A错误;B、NaClO和NaCl混合溶液中存在大量的氯离子,与银离子反应生成白色难

17、溶沉 淀,故不能大量共存,故B错误;G NaClO为强碱弱酸盐,水解呈碱性,NaCl为中性,溶液中不存在大量的氢离 子,与 2F&+C。+2H+C+2Fe3+H20 反应矛盾,故 C 错误;D、浓盐酸中Cl由-1价升高到0价,次氯酸中Cl由+1价降低到0价,故每生 成1mol氯气转移电子数为1mol,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溶液中离子的判断,涉及离子共存、盐类水解、氧化 还原反应原理等,综合性较强,容易出错的是C选项,没有注意原溶液的酸碱性.5. (6分)等物质的量的N2 (g)和O2 (g)在包容密闭容器中反应:N2 (g) +O2 (g) ?2N0 (g),下图曲

18、线a表示该反应在TC时N2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b表示该反应在某一起始反应条件改变时 N2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第#页(共22页)A. TC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 K=中一 | C1B. TC时,随着反应的进行,混合气体的密度减小C.曲线b对应的条件改变可能是加入了催化剂H< 0D.若曲线b对应的条件改变是温度,可判断该反应的4【分析】A、依据氮气的浓度变化,找出三段式,计算平衡常数即可;B、此容器为包容密闭容器,p号,据此判断即可;G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能改变物质的转化率;D、由图可知,b曲线化学反应速率快,若是升高温度,氮气的平衡浓度减小, 则正反应为吸热反

19、应.【解答】解:A、N2 (g) +O2 (g) ?2NO (g),起(mol/L)co co 0转(mol/L)co- cico- ci2(co- ci)平(mol/L)ci ci 2 (co - ci)t, C(cn-c 1) 2 t, 一 故K=,故A正确;I C1B、反应物和生成物均是气体,故气体的质量 m不变,容器为包容容器,故 V不 变,那么密度p号不变,故B错误;G由图可知,b曲线氮气的平衡浓度减小,故应是平衡发生移动,催化剂只能 改变速率,不能改变平衡,故b曲线不可能是由于催化剂影响的,故 C错误; D、由图可知,b曲线化学反应速率快(变化幅度大),氮气的平衡浓度减小,升 高温

20、度平衡正向移动,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即 H>o,故D错误,故选Ao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涉及平衡常数的计算、平衡移 动原理的应用、催化剂对平衡的影响等,综合性较强,有一定难度.6. (6分)某同学将光亮的镁条放入盛有 NH4CI溶液的试管中,有大量气泡产生,由此得出的结论不为探究该反应原理,该同学做了以下实验并观察到相关现象,合理的是(选项实验及现象结论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试反应中有NH3产生纸变蓝收集产生的气体并点燃,火焰呈淡蓝色反应中有H2产生收集气体的同时测得溶液的pH为8.6弱碱性溶液中Mg也可被氧化D将光亮的镁条放入pH为8.6的NaHCQ

21、弱碱性溶液中OH溶液中,有气泡产生氧化了 MgA A B B C C D D【分析】A.氨气为碱性气体,遇到湿润的红色石蕊变蓝;B.氢气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C. PH为8.6时,仍然有气体生成,说明碱性条件下,Mg可以被氧化;D.若是氢氧根氧化了 Mg,则氢氧根得电子被还原,不可能生成气体.【解答】解:A.氨气为碱性气体,遇到湿润的红色石蕊变蓝,将湿润的红色石 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试纸变蓝,可以证明气体中含有氨气,故 A正确;B.收集产生的气体并点燃,火焰呈淡蓝色,可以证明氢气的存在,故 B正确;C. PH为8.6时,仍然有气体生成,说明碱性条件下,Mg可以被氧化,故C正确;D、若是氢氧根氧化

22、了 Mg,则氢氧根得电子被还原,不可能生成气体,所以 D 的结论不合理,故D 错误;故选:D。【点评】 本题考查了元素化合物知识,熟悉镁、氯化铵、碳酸氢钠的性质是解题 关键,注意物质检验方法的积累7 . (6分)25c时,在10mL浓度均为0.1mol?L1的NaOH和NH3?H2O混合溶液 中滴加OmoOL-1盐酸,下列有关溶液中粒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A,未加盐酸时:c (OH ) >c (Na+) =c (NH3?H2。)8 .加入 10mL盐酸时:c (NH4+) +c (H+) =c (OH )C.加入盐酸至溶液pH=7时:c (Cl ) =c (Na+)D.加入 20mL盐酸

23、时:c (Cl ) =c (NH4+) +c (Na+)【分析】 氢氧化钠为强碱,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一水合氨为弱碱,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相同体积与浓度的氢氧化钠与一水合氨其中和能力是相同的,据此分析解答即可。【解答】解:A、NaOH和NH3?H2O混合溶液中,NaOH完全电离,NH3?H2O部分 电离,因此 c (OH ) >0.1mol/L, c (Na+) =0.1mol/L, c (NH3?H2。)<0.1mol/L,故 c (OH ) >c (Na+) >c (NH3?H2O),故 A错误;B、在此混合溶液中加入10mL盐酸,存在电中性原则:c (NH4+)

24、+c ( H+) +c (Na+) =c (OH) +c (Cl),由于等体积等浓度混合,故c (Na+) =c (Cl),即c (NH/) +c (H+) =c (OH),故 B 正确;G加入盐酸至pH=7时,溶液呈中性,即c (H+) =c (OH ),那么c (NH4+) +c (Na+) =c (Cl),即 c(C)>c (Na+),故 C错误;D、加入20mL盐酸时,此时溶液恰好为氯化钠与氯化俊的混合溶液,此时溶液呈酸性,即存在 c (H+) >c (OH),那么 c (NH4+) +c (Na+) <c (Cl ),故 D 错误,故选Bo【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酸碱混

25、合的定性判断, 题目难度中等,本题注意把握弱电 解质的电离特点,易错点为C,注意酸碱中和滴定的实验原理。二、非选择题8. (14分)C、N、0、Al、Si、Cu是常见的六种元素.(1) Si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三 周期第IVA 族:(2) N的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522s22p3 ; Cu的基态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3)用多”或之”填空:原子半径电负性熔点沸点Al > SiN < 0 金刚石 > 晶体CH4 < SiH4硅(4)常温下,将除去表面氧化膜的Al、Cu片插入浓HNO3中组成原电池(图1), 测得原电池的电流强度(I)随时间(t)的变化如图2所示,反应过程

26、中有红棕 色气体产生.0t1时,原电池的负极是 Al片,此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是2H+NQ +e=NO_T +H2O ,溶液中的 H+向 正 极移动.t1时,原电池中电子流动方向发 生改变,其原因是 Al在浓硝酸中发生钝化,氧化膜阻止了 Al的进一步反应 .【分析】(1) Si原子序数为14,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4;(3) N的原子序数为7,共排布3个能层;Cu为29号元素,和核外电子排布式为:Ar 3d104s1,据此解答即可;(3)同一周期,原子序数越小,半径越大;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电负性越 大;晶体类型相同的,原子半径越小,熔点越高;分子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晶 体,相对分子质

27、量越大,沸点越高,据此解答即可;(4)依据题意,0t1时,原电池的负极是 Al片,且有红棕色气体产生,说明 溶液中的硝酸根在正极放电,据此解答即可;电流发生改变,即原电池的正负极 发生改变,据此分析原因即可.【解答】解:(1) Si原子序数为14,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 4,故Si 处于第三周期第IVA族,故答案为:三;IVA;(4) N的原子序数为7,共排布3个能层,其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3, Cu 元素为29号元素,原子核外有29个电子,所以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1222222P63s23P63d104s1, 故其最外层电子数为1,故答案为:1s22s22p3; 1;(3

28、)同一周期,原子序数越小,半径越大,由于原子序数AKSi,故半径Al>Si;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电负性越大,由于非金属性O>N,故电负性N<O; 晶体类型相同的,原子半径越小,熔点越高,由于 C的原子半径小于Si的原子 半径,故熔点:金刚石>晶体硅;分子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相对分子质 量越大,沸点越局,由于 SiH4相对分子质量大于CH4,故沸点CH4< SiH4,故答 案为:> ;v ; > ; v ;(5) 0t1时,原电池的负极是 Al片,溶液中产生红棕色气体是二氧化氮,故 正极反应方程式为:2H+NO3 +e =NO21+H2O,此时溶

29、液中的氢离子移向正极, 一段时间后,由于Al与浓硝酸发生钝化,导致原电池中 Al作正极,Cu作负极, 故答案为:2H+e +NO3 =NC2t+H2O;正;Al在浓硝酸中发生钝化,氧化膜阻止了 Al的进一步反应.【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元素位构性的关系、 原电池工作原理,涉及电负性大小 比较、原子半径大小比较等,难度不大,注意整理9. (16分)四苯基乙烯(TPE及其衍生物具有聚集诱导发光特性,在光电材料 等领域应用前景广泛,以下是TPE的两条合成路线(部分试剂和反应条件省略)COOH COBr第15页(共22页)(1) A的名称是 甲苯 ;试剂Y为 酸性高钮酸钾溶液 ;(2) B-C的反应类型

30、是 取代反应;B中官能团的名称是 竣基,D中官 能团的名称是由基;(3) JF 的 化 学 方 程 式 是(4) W是D的同分异构体,具有下列结构特征:属于蔡(元取代物; 存在羟甲基(-CKOH),写出 W 所有可能的 结构简式:(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da、B的酸性比苯酚强c、E含有3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b、D不能发生还原反应d、TPE既属于芳香姓也属于烯峪【分析】(1)由A的分子式与B的结构可知,应是甲苯被酸性高钮酸钾溶液氧化生成苯甲酸;(2)对比B、C的结构简式可知,B发生取代反应生成C;由B、D结构可知, 含有的官能团分别为竣基、城基;(3) E的分子式为Ci3HiiBr, F的分子式为

31、G3H12O,对比E的结构与F的分子式 可知,E中Br原子被-OH取代生成F;(4) D的分子式为 Ci3H10O,不饱和度为 9, W是D的同分异构体属于蔡的一元取代物,存在羟甲基(-CHOH),蔡环不饱和度为7,则侧链存在碳碳三键,故侧链为- OCCHOH,蔡有2种化学环境不同的H原子, 据此书写;(5) a.竣基酸性大于酚羟基;b. D含有苯环与染基,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c. E中含有4种化学环境不同的H原子;d. TPE只有含有C、H2种元素,属于姓:,含有苯环,属于芳香姓:,含有碳碳双键,属于烯姓.【解答】解:(1)由A的分子式与B的结构可知,应是甲苯被酸性高钮酸钾溶 液氧化生成苯

32、甲酸,故答案为:甲苯;酸性高钮酸钾溶液;(2)对比B、C的结构简式可知,B发生取代反应生成C;由B、D结构可知,含有的官能团分别为竣基、城基,故答案为:取代反应;竣基;城基;(3)对比E的结构与F的分子式可知,E中Br原子被-OH取代生成F,反应方(4) D的分子式为G3HioO,不饱和度为9, W是D的同分异构体属于蔡)的一元取代物,存在羟甲基(-CHWH),蔡环不饱和度为7,则侧链存在碳碳三键,故侧链为- OCCHOH,蔡有2种化学环境不同的H原子,C 三 CCKOH符合条件的W有:CO 8-5故答案为:(5) a.埃基酸性大于酚羟基,故 a正确;b. D含有苯环与染基,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

33、应,属于还原反应,故 b错误;c. E中含有4种化学环境不同的H原子,故c错误;d. TPE只有含有C、H2种元素,属于姓:,含有苯环,属于芳香姓:,含有碳碳双 键,属于烯姓:,故d正确,故选:ad.【点评】本题考查有机物的合成,注意根据有机物的结构与分子式进行分析解答, 是对有机化学基础的综合考查,难度不大.10. (14分)硼氢化钠(NaBH4)在化工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某研究小 组采用偏硼酸钠(NaBQ)为主要原料制备NaBHh其流程如图:已知:NaBT常温下能与水反应,可溶于异丙胺(沸点:33C);(1)在第步反应加料之前,需要将反应器加热至100c以上并通入氮气,该第17页(共

34、22页)操作的目的是 除去反应器中的水蒸气和空气,原料中的金属钠通常保存在煤油中,实验室取用少量金属钠需要用到的实验用品有银子、滤纸玻璃片和小刀等;(2)请配平第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 NaBQ+ 2 SiQ+ 4 Na+ 2 2 1 NaBH4+ 2 N%SiQ(1) 第步分离采用的方法是过滤;第步分出NaBT并回收溶剂,采用的方法是蒸储;(4) NaBH4 (s)与 H2O 反应生成 NaBO2 (s)和 H2 (g).在 25c、101kPa 下,已知每消耗3.8gNaBH4 (s)放热21.6J,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NaBH(5) +2H2O =NaBQ (s) +4H2 (g) 4

35、Hu- 216.0kJ/mol .【分析】NaBQ、SiQ、Na和H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 NaBH4、NaSQ, NaBH4 常温下能与水反应,且氢气和氧气混合加热易产生爆炸现象,为防止NaBd水解、 防止产生安全事故,需要将装置中的空气和水蒸气排出;NaBH可溶于异丙胺,根据知,中加入的溶剂是异丙胺,NaBH4溶解于异丙胺、Na2SiQ不溶于异丙胺,难溶性固体和溶液采用过滤方法分离,通过过量得到滤液和滤渣,滤渣成分是NazSiQ;异丙胺沸点:33C,将滤液采用蒸储的方法分离,得到异丙胺和 固体NaBh4,(1)为防止安全事故发生和防止 NaBd水解,在第步反应加料之前,需要将 反应器加热至

36、100c以上并通入氮气,从而排出空气和水蒸气;原料中的金属钠通常保存在煤油中, 需要用到的实验用品有银子、滤纸、玻璃片 和小刀等;(2)该反应中H元素化合价由0价变为-1价、Na元素化合价由0价变为+1 价,根据转移电子守恒、原子守恒配平方程式;(3)分离难溶性固体和溶液采用过滤方法;熔沸点相差较大的可以采用蒸储方法;(4) n (NaBh4)K睡=:-38g/wl=0.1mol,在 25 C、101kPa下,每消耗 0.1molNaBH4(s)放热21.6J 则消耗1molNaBH4 (s)放热216.0J 据此书写热化学方程式.【解答】解:NaBQ、SiQ、Na和H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

37、NaBH、NazSQ,NaBT常温下能与水反应,且氢气和氧气混合加热易产生爆炸现象,为防止NaBH4水解、防止产生安全事故,需要将装置中的空气和水蒸气排出;NaBH4可溶于异丙胺,根据知,中加入的溶剂是异丙胺,NaBH4溶解与异丙胺、NaSiQ不溶于异丙胺,难溶性固体和溶液采用过滤方法分离,通过过量得到滤液和滤渣, 滤渣成分是NazSiQ;异丙胺沸点:33C,将滤液采用蒸储的方法分离,得到异 丙胺和固体NaBT,(1) NaBT常温下能与水反应,且氢气和氧气混合加热易产生爆炸现象,为防 止NaBH4水解、防止产生安全事故,需要将装置中的空气和水蒸气排出; 钠极易和空气中氧气、和水反应,钠的密度

38、大于煤油,为隔绝空气和水,原料中 的金属钠通常保存在煤油中;实验室取用少量金属钠时,需要银子夹取钠、用滤纸吸煤油,所以实验室取用少 量金属钠需要用到的实验用品有银子、滤纸、玻璃片和小刀等,故答案为:除去反应器中的水蒸气和空气;煤油;银子、滤纸;(2)该反应中H元素化合价由0价变为-1价、Na元素化合价由0价变为+1 价,转移电子总数为4,根据转移电子守恒、原子守恒配平方程式为NaBQ+2SiQ+4Na+2H2 NaBH4+2Na2SiO3,故答案为:1; 2; 4; 2; 1; 2;(3)分离难溶性固体和溶液采用过滤方法,中加入的溶剂是异丙胺,NaBH4溶解与异丙胺、NaSiQ不溶于异丙胺,所

39、以第步分离采用的方法是过滤;熔 沸点相差较大的可以采用蒸储方法,异丙胺沸点:33C ,将滤液采用蒸储的方法 分离,得到异丙胺和固体 NaB也 故答案为:过滤;蒸储; .一, .,.3. Pa(4)NaBH4(s)与 H2O反应生成 NaBQ(s)和 H2(g) ,n(NaBT)=:=0.1mol,38g/mol在 25C、101kPa下,每消耗 0.1molNaBH (s)放热 21.6kJ,则消耗 1molNaBH (s)放热216.0kJ,则热化学方程式为NaBH4(s)+2H2O(l)=NaBQ(s)+4H2(g) AH=- 216.0kJ/mol,故答案为:NaBH4(s)+2H2O(

40、l)=NaB。(s)+4H2(g) H= - 216.0kJ/mol.【点评】本题考查物质制备实验方案设计,为高频考点,侧重考查学生分析推断 及知识综合应用能力,涉及物质分离提纯、热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氧化还原 反应、实验基本操作等知识点,综合性较强且较基础,难点是分析流程图中发生 的反应、基本操作等,题目难度中等.11. (14分)某研究小组将纯净的SO2气体通入0.1mol?L1的Ba(NO3) 2溶液中, 得到了 BaSO沉淀.为探究上述溶液中何种微粒能氧化通入的 SO2,该小组提出 了如下假设: 假设一:溶液中的NO3 假设二:溶7中溶解的。2;(1)验证假设一该小组设计实验验证了假

41、设一,请在下表空白处填写相关实验现象.实验步骤实验现象 结论实验1:在盛有不含。2的25mL0.1mol?L 1BaC2溶 无现象假设一成立液的烧杯中,缓慢通入纯净的 SO2气体.实验2:在盛有不含 02的25mL0.1mol?L 1Ba(NO3)生成白色2溶液的烧杯中,缓慢通入纯净的 SQ气体沉淀(2)为深入研究该反应,该小组还测得上述两个实验中溶液 pH随通入S02体积的变化曲线如图.实验1中溶液pH变小的原因是 S02溶于水后生成 NSQ : V1时,实验2中溶 液pH小于实验1的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3SQ+2H2O+2N03- =2N0+4H+3SQ2.(3)验证假设二请设计实验验证假设二,写出实验步骤、预期现象和结论.实验步骤、预期现象和结论(不要求写具体操作过程):(4)若假设二成立,请预测:在相同条件下,分别用足量的 02和KN03氧化相 同的H2SQ溶液(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充分反应后两溶液的pH前者 小于(填 大于”或 小于")后者,理由是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表明, 足量的02和NO 分别氧化相同的H2SQ.牛成的H+的物质的量前者大于后者.【分析】(1)根据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