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检测系统的设计【文献综述】_第1页
温度检测系统的设计【文献综述】_第2页
温度检测系统的设计【文献综述】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温度检测系统的设计温度检测与控制在国外研究较早,始于20 世纪 70 年代。先是采用模拟式的组合仪表,采集现场信息并进行指示、记录和控制。80 年代末出现了分布式控制系统。目前正开发和研制计算机数据采集控制系统的多因子综合控制系统。现在世界各国的温度测控技术发展很快,一些国家在实现自动化的基础上正向着完全自动化、无人化的方向发展。在国内,我国对于温度测控技术的研究较晚,始于20 世纪 80年代。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在吸收发达国家温度测控技术的基础上,才掌握了温度室内微机控制技术,该技术仅限于对温度的单项环境因子的控制。我国温度测控设施计算机应用,在总体上正从消

2、化吸收、简单应用阶段向实用化、综合性应用阶段过渡和发展。在技术上,以单片机控制的单参数单回路系统居多,尚无真正意义上的多参数综合控制系统,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我国温度测量控制现状还远远没有达到工厂化的程度,生产实际中仍然有许多问题困扰着我们,存在着装备配套能力差,产业化程度低,环境控制水平落后,软硬件资源不能共享和可靠性差等缺点。近些年来,一些科学家通过对温度检测研究发现太阳辐射或许是气温变暖主要因素温度检测的设计中,单片机是这个系统的核心部分。单 片 微型 计 算 机简 称 单 片 机 , 典 型 的 嵌 入 式 微 控 制 器 ( microcontroller unit ),常

3、用英文字母的缩写mcu表示单片机,它最早是被用在工业控制领域。单片机由芯片内仅有cpu的专用处理器发展而来。早期的单片机都是8 位或 4 位的。其中最成功的是intel 的 8031,因为简单可靠而性能不错获得了很大的好评。此后在 8031 上发展出了mcs51系列单片机系统。基于这一系统的单片机系统直到现在还在广泛使用。随着工业控制领域要求的提高,开始出现了16 位单片机,但因为性价比不理想并未得到很广泛的应用。90 年代后随着消费电子产品大发展,单片机技术得到了巨大提高。随着intel i960系列特别是后来的arm 系列的广泛应用, 32 位单片机迅速取代16 位单片机的高端地位,并且进

4、入主流市场。而传统的 8 位单片机的性能也得到了飞速提高,处理能力比起80 年代提高了数百倍。当代单片机系统已经不再只在裸机环境下开发和使用,大量专用的嵌入式操作系统被广泛应用在全系列的单片机上。而在作为掌上电脑和手机核心处理的高端单片机甚至可以直接使用专用的windows 和 linux 操作系统。1 单片机比专用处理器更适合应用于嵌入式系统,因此它得到了最多的应用。事实上单片机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计算机。现代人类生活中所用的几乎每件电子和机械产品中都会集成有单片机。手机、电话、计算器、家用电器、电子玩具、掌上电脑以及鼠标等电脑配件中都配有1-2部单片机。而个人电脑中也会有为数不少的单片机在工

5、作。这种单片机的使用领域已十分广泛,如智能仪表、实时工控、通讯设备、导航系统、家用电器等。各种产品一旦用上了单片机,就能起到使产品升级换代的功效,常在产品名称前冠以形容词“智能型”,如智能型洗衣机等。现在有些工厂的技术人员或其它业余电子开发者搞出来的某些产品,不是电路太复杂,就是功能太简单且极易被仿制。究其原因,可能就卡在产品未使用单片机或其它可编程逻辑器件上。现在常规的单片机普遍都是将中央处理器(cpu)、随机存取数据存储 (ram)、只读程序存储器 (rom) 、并行和串行通信接口,中断系统、定时电路、时钟电路集成在一块单一的芯片上, 增强型的单片机集成了如a/d 转换器、pmw( 脉宽调

6、制电路 ) 、 wdt( 看门狗 ) 、有些单片机将 lcd(液晶)驱动电路都集成在单一的芯片上,这样单片机包含的单元电路就更多,功能就越强大。甚至单片机厂商还可以根据用户的要求量身定做,制造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单片机芯片。此外,现在的产品普遍要求体积小、重量轻,这就要求单片机除了功能强和功耗低外,还要求其体积要小。现在的许多单片机都具有多种封装形式,其中 smd( 表面封装 ) 越来越受欢迎,使得由单片机构成的系统正朝微型化方向发展。现在虽然单片机的品种繁多,各具特色,但仍以80c51为核心的单片机占主流,兼容其结构和指令系统的有philips公司的产品,atmel 公司的产品和中国台湾的win

7、bond系列单片机。所以 c8051为核心的单片机占据了半壁江山。而microchip 公司的 pic精简指令集 (risc)也有着强劲的发展势头,中国台湾的holtek 公司近年的单片机产量与日俱增,与其低价质优的优势,占据一定的市场分额。此外还有motorola公司的产品,日本几大公司的专用单片机。在一定的时期内,这种情形将得以延续,将不存在某个单片机一统天下的垄断局面,走的是依存互补,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道路。温度作为设备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我们必须在设备机房的合理位置安装温度传感器,以实现对温度进行24 小时实时监测,并能在中控室的监测主机上实时显示各个位置的温度测量值。一旦数值出现超

8、出预设温度上下限,在监测主机上可以通过改变相应位置数值颜色来报警。为在总体上监视整个机房的温度状况,可在新风机的进风口和主空调机的回风口,分别安装温度变送器来检测温度。温度监测除用于机房监测外,还可2 以广泛应用于如生物制药、无菌室、洁净厂房、电信银行、图书馆、档案馆、文物馆、智能楼宇等各行各业需要温度监测的场所和领域。参考文献1 胡学海 .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系统设计m.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2 刘彦文 . 基于 arm7tdmi 的 s3c44b0x 微处理器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18-26. 3 张毅刚 彭喜元 .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设计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10

9、-14. 4 李平等 . 单片机入门与开发 m.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5 董传岱 , 于云华 . 数字电子技术 , 东营: 石油大学出版社 ,2003. 6 刘畅生 . 传感器简明手册及应用电路. 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7 李道华 . 传感器电路分析与设计 .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8 王东峰等 . 单片机 c语言应用 100 例m.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 9 沙占友,集成化智能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 10 chuen chien lee. fuzz logic in control system :fuzzy logic controller-part 1.ie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