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生成机制研究_第1页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生成机制研究_第2页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生成机制研究_第3页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生成机制研究_第4页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生成机制研究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生成机制研究    梁洁宁青少年网络欺凌及影响因素致力于维护互联网安全和隐私的专业组织“stop cyber-bullying”认为,网络欺凌是一个青少年被另一青少年使用手机短信、电子邮箱、即时消息或任何其他类型的数字技术反复折磨、威胁、骚扰、羞辱的现象。1smith, mahdavi等人认为,网络欺凌是个人或群体利用电子交流方式,针对无自我保护能力的个人或群体持续实施的具有攻击性的有意的行为。2有研究表明,青少年人格类型、亲子关系、学校氛围以及网络内容等都会导致网络欺凌的发生。4因此,本文从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对

2、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影响因素进行整合,从环境层面更好地预防和治理网络欺凌行为。生态系统理论对青少年网络欺凌的解读生态系统理论是由布朗芬布伦纳(u bronfenbrenner)提出的个体发展模型,他认为个体的发展是受一系列环境系统影响的,环境系统包括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历时系统。该理论将环境看成由内向外的相互联系多层次系统并作为一个整体来审视,为深入理解人与外界社会环境的复杂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5环境层次的最里层是微观系统,指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中间系统是第二个环境层次,是指个体发展与微观系统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关系;第三个环境层次是外层系统,是指个体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对他们的

3、发展产生影响的系统;宏观系统指的是存在于以上三个系统中的文化、亚文化和社会环境;而历时系统把时间作为研究个体成长中心理变化的参照体系,它将时间和环境相结合来考察个体发展的动态过程。6对生态系统理论和青少年网络欺凌进行分析和对比,可以发现两者存在高度的契合:生态系统理论主要强调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而学界针对青少年网络欺凌影响因素的主要讨论也集中于青少年与周遭环境之间的关系。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生成机制研究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生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基于一定的社会背景及时间变化。因此,本文针对青少年时期网络欺凌的不同重点分别展开研究。家庭因素是儿童阶段(7-12岁)网络欺凌生成的关键。在儿童阶段,家庭

4、是生成(产生、形成)网络欺凌最关键影响因素。在微观系统中,家庭环境对儿童的成长起到关键的作用,它在儿童网络欺凌的发生和预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9国外学者研究表明,父母拒绝和过度保护与青少年网络欺凌行为显著正相关。11积极的教养方式能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并对孩子的行为有所限制。在中间系统中,亲子依恋关系影响着儿童欺凌行为。有研究发现,低质量的亲子依恋关系会引起个体较多的内外化问题,如抑郁、攻击等。12和谐的家庭氛围容易使青少年和父母之间成为良好的依恋关系,从而给予他们归属感和安全感,预防网络欺凌的出现。在外部系统中,父母的工作环境就是外层系统影响因素。儿童在家庭的情感关系可能会受到父母是否喜欢其工作

5、的影响。13同伴关系是初中阶段(13-15岁)网络欺凌生成的关键。初中阶段学校环境和同伴关系成为形成网络欺凌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微观系统中,学校所营造的氛围对学生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学者通过数据分析指出,学校的纪律氛围能够影响学生受欺凌的频率。14在中间系统中,同伴关系是同龄人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是满足社交需求、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15青少年与学校同伴相处的时间较长,同龄人之间容易出现攀比心或从众心,可能会产生不良的同伴关系。由于网络的隐蔽性,青少年便会把现实无法显现的攻击性延伸到虚拟空间中,从而缓解心理的不平衡,进而引发严重的

6、网络欺凌行为。在外部系统中,教育管理部门的作用尤为重要,对学校管理起到导向和约束的作用。我国尚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学生思想政治方面执行着“政府为主,网络服务机构和学校为辅”的资讯管控政策。16教育管理部门对学生网络安全问题建议完整制度或者明确相关规范,学校势必会严抓学生网络欺凌行为,把网络道德教育纳入学生品德教育中。网络环境是高中阶段(16-18岁)网络欺凌生成的关键。高中生具备相对成熟的独立意识,手机成了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工具和交流手段。高中生对手机等网络工具更加依赖,接触的网络信息更加频繁。网络欺凌发生在网络空间中,其影响因素必然和微观系统中网络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在中间系统中,主要讨论青少

7、年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而网络依赖可以表现在上网时间的长短。有学者们研究认为网络欺凌和青少年上网时间的长短具有相关性,他们通过实验证实了长时间的上网会增加网络欺凌的风险。18青少年使用网络的时间越长,接触网络上的不良信息越多,在他们不能及时过滤这些信息下,网络欺凌发生的可能性和危险性越高。社交媒体类型屬于外部系统中的一个因素。社交媒体指允许人们分享、评论和交流的网站。19不同的社交媒体为吸引人眼球以增加流量,使用不同形式发布虚假信息进行舆论导向,青少年无识别能力只会学以致用,加大了网络欺凌的严重性。网络欺凌具有现实欺凌的特点,但它的特殊性在于发生的空间和使用的手段。本文从青少年的成长环境考虑,对网

8、络欺凌的生成原因进行阶段性地研究和分析。青少年的每个阶段,其所处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对自身的影响程度不同,对网络欺凌问题应在不同方面进行重点把握和解决。在儿童阶段,家长应严格控制孩子的上网时间,同时父母的陪伴和教育也很重要,良好的家庭氛围大大降低青少年网络欺凌问题的发生。在初中时期,学校和相关部门应重视校园欺凌现象,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预防网络欺凌。在高中,学校应加强网络管控,限制学生使用网络工具的频率;政府应加强互联网的安全建设,建立符合中国实情的网络防御体系,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网络欺凌。参考文献1hinduja, s., patchin, j. w. bullying beyon

9、d the schoolyard: preventing and responding to cyber-bullying.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2009.2smith, p. k., mahdavi, j., carvalho, m., fisher, s., russell, s., & tippett, n. cyberbullying: its nature and impact in secondary school pupils j.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200

10、8(4):376-385.418林玲.网络欺凌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基于德国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33):34-35+62.5王君.社会生态系统视角下中学生学业不良透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36):52-54.613刘杰,孟会敏.关于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02):250-252.9赵宝宝,金灿灿,吴玉婷.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影响:链式中介效应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8,26(06):1146-1151.11张知琦.初中生网络欺凌和家庭教养方式及个性的关系d.上海师范大学,2019.12黄彦,谢晓琳,周晖.亲子依恋与儿童问题行为的关系:师生关系的调节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24(06):1074-1078.14黄亮.我国15岁在校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情况及影响因素基于pisa2015我国四省市数据的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7,no.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