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结合现代康复技术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运动功能和四肢动脉血流参数影响_第1页
温针结合现代康复技术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运动功能和四肢动脉血流参数影响_第2页
温针结合现代康复技术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运动功能和四肢动脉血流参数影响_第3页
温针结合现代康复技术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运动功能和四肢动脉血流参数影响_第4页
温针结合现代康复技术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运动功能和四肢动脉血流参数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温针结合现代康复技术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运动功能和四肢动脉血流参数影响摘要:目的观察温针结合现代康复技术对脑卒中后 肢体痉挛患者运动功能及四肢动脉血流参数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70例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分 为对照组及试验组,每组35例。对照组取阳明经穴位,毫 针刺法;试验组取拮抗肌侧穴位,采用针上加灸的治疗方法, 同时结合bobath康复技术。连续治疗4周后,比较2组治 疗前后改良ashworth评分、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及四 肢大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踝肱指数(abi)变化情 况。结果 试验组在缓解肢体痉挛、改善运动功能方面与对 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p0.05)。试验组治疗后与治疗 前比较,患肢pwv降低,abi上升(p0. 05)o结论温针结合 现代康复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能够缓解肢体痉挛状 态,改善运动功能,加速四肢动脉血流状态,较单纯针刺治 疗更有优势。关键词:温针;易化技术;中风后遗症;肢体痉挛;运 动功能;血流参数d0i: 10. 3969/j. issn. 1005-5304. 2013. 03. 005中图分类号:r277. 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04 (2013) 03-0008-03脑卒中偏瘫后3周内,约80%的患者将发生痉挛,肢体发生痉挛时会引起相应的异常运动模式和/或关节的僵硬畸 形,严

3、重阻碍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甚至可能导致终生 致残,尽早打破偏瘫痉挛模式对于偏瘫的康复至关重要1。 针灸和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瘫痪肢体痉挛有较好疗效,但针 刺手法主观性强,可重复性差;康复训练只能使痉挛暂时缓 解,有疗程长、见效慢等缺点。随着对康复医学理论和临床 认识的逐渐深入,国内已经开始认识到将针灸和康复疗法结 合应用,可以提高现代康复医学运动训练的疗效,对现代康 复医学是一个很好的补充2。我们采用临床常用、可重复 性较好的温针疗法,结合对提高运动功能和缓解痉挛疗效较 好的现代康复易化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同时运用 动脉硬化检测仪检测治疗前后四肢动脉血流参数的变化,以 探究其可能的作

4、用机理。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70例观察病例均来源于本院神经内科和针灸科2010年 4月-2012年4月门诊及住院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经头颅 ct或mri确诊,肌张力均有不同程度增高。70例患者在遵 循严格的纳入标准基础上,按入院先后顺序,查随机数字表, 随机分为温针结合康复技术组(试验组)、针刺组(对照组), 每组35例。试验组中男24例,女11例;年龄5075岁, 平均61. 3岁;病程2184 d;对照组中男23例,女12例; 年龄5174岁,平均63. 6岁;病程2082 d。经统计学分 析,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5),具

5、有可比性。1. 2诊断与纳入标准年龄4980岁。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 协作组1996年制订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 行)” 3中的中风病诊断标准,有脑ct或mri结果的支持, 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中风恢复期(2090 d)患者, brunnstrom脑卒中康复iiiv级;痉挛的ashworth评定瘫 痪肢体肌张力>0级,并且w3级。患者愿意参加本课题,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1. 3排除标准年龄不符合上述标准;双侧瘫者,弛缓性瘫痪者; 生命体征不平稳、失语、意识障碍者;有严重的心、肾 及感染性疾病者;不自愿参加者。1. 4治疗方法1.4. 1常规治疗参照中国脑血

6、管病防治指南4。 方法包括:颅内压管理、血压管理、抗血小板制剂(脑梗死 者)、神经保护剂、康复治疗以及合并症和并发症的处理。1.4.2试验组 治疗在brunnstrom分级评定进入第ii级 后开始。采用拮抗肌侧选穴法:上肢取伸肌侧脸穴,选用肩 、曲池、外关、合谷;下肢取屈肌侧脸穴,选用阴陵泉、 三阴交、委中、承山,垂足取解溪、丘墟。取穴标准依据2006 年版国家标准脸穴名称与定位(gb/t12346-2006)。操作 方法:选取0. 30 mmx50 mm不锈钢毫针,患者取功能位(或 仰卧位),患侧下肢垫高10 cm左右;上肢置体旁,尽量伸 直,掌心向床面。常规针刺得气后,选用精制温针艾条(型

7、 号aj-ti,上海泰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予艾炷温针灸,艾 炷长2 cm,燃尽3炷后取针,一般每次治疗约30 mino每 日治疗1次,治疗6次休息id,连续治疗4周为1个疗程。康复易化技术:采用bobath技术,“1对1”方式。包 括肢体按摩(5 min),主、被动肢体及关节全范围活动(10 min),坐位平衡训练(15 min),运用抑制性手法降低肌张 力(10 min),抑制异常运动模式(10 min),立位平衡、起 立行走训练(15 min),下肢负重(10 min),日常生活活动 训练(10 min),作业疗法(10 min)等。每日治疗1次, 每次60 mino治疗组于温针治疗后立即

8、进行易化技术康复治 疗。1.4.3对照组常规取患侧阳明经穴位:上肢肩、曲 池、外关、合谷,下肢髀关、伏兔、阳陵泉、绝骨。操作方 法:选取0.30 mmx40 mm不锈钢毫针,直刺进针,进针深 度根据穴位而定,得气后行捻转泻法,持续捻转2 min,休 息10 min,重复2次后起针。每日治疗1次,治疗6次休息1 d, 4周为1个疗程。1. 5观察指标及方法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由不参与分组及治疗的经过统 一培训的专门人员,分别采用修改的ashworth评分法5和简化fugl-meyer量表6,对患者的痉挛状态和运动功能进 行评估。1. 5. 1痉挛程度 采用修改的ashworth评分法,为统计方

9、便采用计分法。0级:无肌张力增高,0分; i级:肌张力稍有增髙,受累部位在关节活动范围内被动屈或伸展时出现“卡住”和“突然释放”感,或在关节活动 范围的最后出现最小的阻力,1分;i级:肌张力稍有增高, 表现为轻微的卡住感,并且在剩余的关节活动范围内 (1/2r0m) 一直伴有最小阻力,2分;ii级:在大部分关节 活动范围内肌张力明显增高,但受累部位被动活动容易,3 分;iii级:肌张力严重增高,被动活动困难,4分;iv级: 受累部位僵直于屈曲或伸展位,5分。1. 5. 2肢体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评价法,上肢包 括有无反射活动、屈肌协同运动、伸肌协同运动、伴有协同 运动的活动、脱离协

10、同运动的活动、反射亢进、腕稳定性、 肩前屈30。时手指协调能力与速度等33项,每项2分,总 分66分。下肢包括仰卧位有无反射活动、仰卧位屈肌协同 运动、仰卧位伸肌协同运动、伴有协同运动的活动、站位脱 离协同运动的活动、坐位反射亢进和仰卧位协调能力和速度 等17项,每项2分,总分34分。分数越高,运动能力越 好。1.5.3四肢动脉血流参数 在安静的环境下,受检者取 仰卧位,四肢伸展,自然放松,在其双上臂双脚踝安放血压 袖带;双腕固定心电电极,在第二肋间胸骨上安放心音传感 器。采用vbp-9动脉硬化检测仪(北京鑫悦琦科贸有限责任 公司),以心音基线平稳及能明确区分第一和第二心音为标 准,自动测量心

11、脏-脚踝动脉脉搏波通过时间,通过心电图、 心音图、肱动脉和踝动脉脉搏波形记录并计算求得脉博波传 导速度(pwv);同步测定四肢血压,以双下肢收缩压与双上 肢收缩压中较高的一侧收缩压相除所得结果即为踝肱指数(abi)o1. 6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3. 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数据全部由专门统 计人员进行统计分析。2组之间的均数比较,符合参数检验 标准者采用t检验。双侧检验,显著性水准为0.05。2结果2. 1 2组患者治疗前后ashworth量表评分比较试验组手指关节、肘关节、膝关节ashworth量表评分 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p0. 05); 2组治疗前后患者 上肢、下肢fugl-me

12、yer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o 治疗后试验组患肢pwv减慢、abi上升(po. 05)o 2组治疗 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试验组治疗后患肢pwv 减慢、abi上升(po. 05)o我们推测温针结合现代康复技术 能够减轻脑卒中后痉挛肢体动脉的僵硬紧张状态,随着大动 脉僵硬状态的改善,加速了四肢动脉血流状态,从而改善局 部动脉血液循环。血液循环的改善能够激活上行脑干网状结 构系统,刺激中枢神经迅速改善脑细胞的功能作用,达到中 枢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重组,通过脑的可塑性机制,即通 过刺激增加坏死边缘区的突触数目,从而增加神经传导,使 残存的神经元发挥更大的作用,重

13、建新的功能系统,这可能 是其取效的作用机制之一。参考文献:1 魏涛华,杨文明脑血管病后肢体痉挛发生机制及 干预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 24 (3): 255.2 金荣疆,朱天明,王倩电针拮抗肌脸穴复合易化技术对脑梗塞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 (3): 10.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 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 19(1): 55.4 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 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s1.2004: 27-41.5 王玉龙康复评定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290-292.6 缪鸿石,朱舖连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