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东坡不同时期的农村词_第1页
试论东坡不同时期的农村词_第2页
试论东坡不同时期的农村词_第3页
试论东坡不同时期的农村词_第4页
试论东坡不同时期的农村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试论东坡不同时期的农村词    摘 要:在词的发展史中,苏轼是第一个创作出成熟的农村词的词人,并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与意境。纵观其在人生不同阶段的词体创作,苏轼的农村词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笔者以苏轼于密州所作望江南二首、徐州所作浣溪沙五首、黄州所作浣溪沙五首为线索,探究苏轼农村词创作的变化,从中窥见苏轼的思想境界发展。关键词:苏轼 农村词 望江南 浣溪沙一、农村词的定义及苏轼的农村词创作对于主要描写农村风光及农民生活的词作类别,历来主要有三种说法。一为“农村词”,可见于陆坚稼轩农村词琐议a、顾之京辛弃疾农村词篇什探究b等;二为“田园词”,可

2、见于周秀容宋代田园词浅论c等;三为“乡村词”,可见李玉军宋代乡村人居环境词研究以苏轼、辛弃疾乡村词为中心d等。本文认同顾之京在辛弃疾农村词篇什探究中的定义,采用“农村词”的说法,并且认为农村词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农村的风光与风土人情、农民生活的剪影和词人的乡居生活、与农民的交往以及由此而生的感发。考察词的发展历史,农村词最早萌芽于隋唐时期。早期教坊流传的曲子词如拾麦子挫碓子等可能是表现农村劳动的作品。张志和的渔父描写江南水乡风光,但不能算作完全意义上的农村词。刘禹锡的竹枝(山上层层桃李花)(两岸山花似雪开)等描写巴东农村的劳动生活和风土人情,却是模仿巴渝地区民歌而作。晚唐五代虽词体发展成

3、熟,但农村词仍然较少,仅有李珣南乡子、孙光宪风流子等作品,且受花间词影响较大。到了北宋前期,仅有欧阳修食糟民喜雨和梅尧臣田家田家语等。北宋中叶,随着词体改革,词的内容和形式已发展成熟。苏轼首先在词中描写自己对农村生活的所见所感,开拓了词的题材范围,是第一个运用成熟词体创作出完全意义上的农村词的词人。从其农村词创作历程看,苏轼的农村词创作始于密州时期,成熟于徐州时期,并且在黄州时期呈现出特殊风味。本文将以此为线索,并以苏轼密州时所作望江南两首、徐州时所作浣溪沙五首、黄州时所作浣溪沙五首为线索,探究苏轼不同时期创作的变化,并窥见其心境的演变。二、密州时期望江南两首熙宁七年(1074)九月,苏轼离杭

4、赴密。在密州任知州时期正是苏轼的盛年(3941岁),他的词体创作也经过杭州时期而发展成熟。熙宁八年(1075),苏轼命人修葺城北旧台,由弟辙名为“超然”。次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作望江南两首,后以同一词牌又作一首。从内容看,第一首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现出自我心理调适的过程。第二首写晚春游兴,抒发词人游春的满足与游兴的浓酣。从语言风格看,两首词兼具豪迈与婉约,化愁怀于清远的意境中,初步显露出苏轼清旷的词风,带有宋诗之趣味。在密州时期,苏轼表现出了作为地方长官的强烈政治使命感与责任感。在这个僻远的乡野,苏轼以豁达的襟怀欣赏此地乡村民俗之美,与民同乐,亲

5、民爱民。面对接连而来的旱灾、蝗灾,他励精图治,与民同甘共苦抵抗灾情,表现出卓越的政绩才干。表现在望江南中的“超然”,是苏轼与百姓一同粗食陋居、相安为治的怡然欣慰,是于贫瘠处境面对挫折的乐观旷达、随缘自适。两首望江南,包含着苏轼不陷溺悲伤、以理性自我纾解的积极旷达,也折射出他关照百姓的儒家兼济情怀。三、徐州时期浣溪沙五首浣溪沙五首作于元丰元年(1078)初夏。是年春,徐州遇旱。因父老云徐州城东二十里石潭“置虎头潭中,可以致雷雨”,苏轼赴石潭求雨,并作起伏龙行。下雨后,又亲自赴石潭谢雨,于道中作此五首词。从结构看,五首词虽各自独立,但又于内容上紧密贯连,把“谢雨”作为中心事件,首阕以“采桑姑”为伏

6、笔,引起后文一连串相关活动,前后反复照应,并以词人的活动贯穿而成,脉络清楚。从语言看,风格清新隽永,叙事活泼生动,延续了望江南两首的清旷词风与宋诗趣味。不同于密州时期的两首望江南仅是背景上涉及农村风光的描绘并抒发词人村居感受,浣溪沙五首是苏轼真正有意识地以农村生活为正面题材进行的创作。谢雨途中,广阔的农村生活画卷在苏轼眼前展开,无论是清新的农村风光,还是朴素的乡间人物,皆以本色在苏轼笔下呈现。鲜活之色彩、煮茧之香味、缫丝之声响,还有稚气未脱的孩童、胡须斑白的老农、争相观看使君的农家少女、醉卧黄昏的老汉、 娇语窃窃的络丝娘、古柳下着牛衣的卖瓜人,苏轼简单几笔勾勒,表达出对农民的真挚情意和对农民生

7、活的密切关心,洋溢着雨后与民同乐的欣喜。值得注意的是,五首浣溪沙描绘的是苏轼从客观视角所见的徐州石潭附近的农村生活。他在词中不事渲染,以细节描绘和考察农村所见的乡人,虽然在结尾发出“使君元是此中人”的感叹,这更多的是作为地方官的亲民体现,与主观抒怀的视角不同。这是因为苏轼实质上仍带着一种官员身份的隔离。作为地方长官,他能够融入农村生活,与农民同忧同乐,却不能放下他的职责与责任,做到完全超脱而享受农村隐逸之乐。他是清醒的,他是执着的,他是怀抱仁心爱民亲民的士大夫,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四、黄州时期浣溪沙五首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他以谪臣身份寓居黄州,不仅生活清贫,还

8、须受当地长官密切监管,所幸黄州知州徐大受十分敬重他。元丰四年(1081)冬十二月二日,黄州雨后下雪,君猷给苏轼送来扶头酒,苏轼則以寒蔬招待。二人酒酣之际,苏轼作浣溪沙三首,第二日酒醒后又大雪,以原韵再作两首。元丰四年正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二年,幸有太守君猷善遇及临皋美景为伴,方减他贬谪之苦。浣溪沙五首,其一写欣赏临皋美景之喜,其二写与太守宴饮之乐,其三写对太守敬佩与感谢之情,其四写贫而乐之情,其五写瑞雪兆丰年之喜。前三首写苏轼对临皋景、事、人的欣赏,展现出佛老的超旷思想;而后二首则流露出儒家安贫的生活态度及慈爱百姓的仁者襟怀,五首词结构上相互联系,语言平淡自然,抒写贬谪时期复杂矛盾的人

9、生感慨,兼有佛老的超旷思想以及儒家安贫、爱民的修养与怀抱。然而,黄州所作浣溪沙五首虽与徐州时期所作组词曲牌相同,却改变了客观的叙述为主观的抒怀,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第一,在人物形象上,徐州的五首以黄童白叟、采桑姑等乡人为主要形象,“使君”形象只展现了苏轼作为太守身份“为政”的一个侧面。而于黄州所作的五首,人物只有自己和徐君猷二人,自我形象更加突出。词中有“雪里餐毡例姓苏”的自嘲、“荐士已闻飞鹗表,报恩应不用蛇珠”的感念、“空腹有诗衣有结” 的自叹等,展现出一个豁达超旷、胸襟博大的自我形象。第二,从创作动机看,作者在徐州政务繁忙而政绩卓著,以诗余之力创作浣溪沙五首,记录徐州石潭附近农村生活之乐。

10、在杭州,苏轼“多难畏人”,“不复作诗文”,把更多的创作精力用于“谑浪游戏”的“小词”,广泛地把个人抒情移入词中,更加开拓了词的意境和气象。第三,在思想情感上,徐州所写浣溪沙五首风格明朗轻快,洋溢着太守谢雨的欣喜、看到百姓安居乐业的欣慰。而在清贫寒冷、穷困谪居的现实中,黄州所写浣溪沙五首虽然交织着悲苦和旷达、消沉和豪迈的复杂情绪,但思想主调仍是积极超旷。黄州时期是苏轼思想矛盾斗争最激烈的时期,他怀着无法解脱的现实苦恼走入佛老寻求精神安慰,最终将儒家的固穷精神、老庄的超越态度、禅宗的平常之心有机结合,做到“齐得丧,忘祸福, 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五、结语王水照先生在苏轼的人生思考

11、和文化性格一文中说:“适,是中国士人倾心追求的精神境界,它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充分实现个体生命价值的人生哲学,平和恬适的文化性格,宁静隽永、淡泊清空的审美情趣。苏轼人生思考的落脚点和性格结构的枢纽点即在于此,并以此实现从现实人生到艺术人生的转化。”苏轼的农村词创作,萌芽于密州时期,发展于徐州时期,并于黄州时期呈现出独特风味。从望江南二首到两组浣溪沙,作品不同的风貌折射出词人生活与情感的变化。从密州到徐州再到黄州,尽管从只占词作总数小部分的农村词出发,我们仍可以窥见苏轼半生波折中思想境界的不断开拓,从密州时期的居僻远之所而能安贫自乐,到徐州的尽责守分而猛志常在,到了黄州,苏轼已经超脱生死,他从现实

12、生活去欣赏临皋的景、事、人,以佛老喜樂、达观之心超脱贬谪之苦;由眼前的贫困环境及丰年之兆,写自己贫却乐、只愿民饱的儒家襟怀,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实践儒释道之思想。a 陆坚:稼轩农村词琐议,文献1981年第1期,第1526页。b 顾之京:辛弃疾农村词篇什探究,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版第3期,第3339页。c 周秀荣:宋代田园词浅论,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第3234页。d 李玉军:宋代乡村人居环境词研究以苏轼、辛弃疾乡村词为中心,中南民族大学2013年论文。参考文献:1 王水照.苏轼的人生思考和文化性格.中国苏轼研究(第一辑)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2 王兆鹏,徐三桥.苏轼贬居黄州期间词多诗少探因j.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90-93.3 韩丽霞.超然心态与苏轼黄州文学创作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4):27-29.4 方星移.但令人饱我愁无论苏轼黄州所填浣溪沙五首的情怀与审美意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