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生态审美教育思想浅探_第1页
老子生态审美教育思想浅探_第2页
老子生态审美教育思想浅探_第3页
老子生态审美教育思想浅探_第4页
老子生态审美教育思想浅探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老子生态审美教育思想浅探老子生态审美教育思想浅探摘 要:以生态的视角重新解读老子,其思想不仅符合生态 审美教育的特质,即形象性、情感性、和谐性和亲人性;而且为生态 审美教育提出了实施纲领和具体法则,即道法自然,慈、俭、不敢为 天下先。从老子思想中汲取生态审美教育的宝贵资源对当下生态审美 教育的开展具有现实意义。关键词:老子生态美育一、生态审美教育的涵义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学界普遍关注生态美学,而这一理论形 态得以发挥作用的重耍渠道与途径即是生态审美教育。即“用生态美 学的观念教育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使他们学会以审美的态度 对待自然、关爱生命、保护地球” 1。生态审美教育要求传统的知

2、识教育转向生存观教育,理性教育转向感性教育,人类中心主义观念 转向生态整体主义观念。生态审美教育最基本的立足点是当代生态存 在论审美观的教育,但是以生态的视角重新解读老子这一经典著 作,我们发现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审美教育思想。蒙培元先生认为,“严格地说,儒家并没有把社会和自然界区分 开来。道家则不然,他更强调人和自然的关系,并且把社会和自然界 作了某种区分,以'自然,为最高存在。他对儒家道德人性论的批判, 就是建立在这个理论前提之上的:'自然'高于社会,自然之性高于 道德人性,因此,要实现自己的存在,就应该回到'自然'。” 2 坚持人类与自然、宇宙整体

3、的统一,把个人作为自然有机体的一部分, 把个人置于与他物平等相处的地位的前提下来确认自我、规范自我、 达到万物共生的境界一一这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表述,也正是生态审美 教育的题中之意。可以说,老子思想不仅符合生态审美教育的特质, 而且为生态审美教育提岀了实施纲领和具体法则。二、老子思想符合生态审美教育的特质一般认为生态审美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性质,即形象性、情感性、 和谐性和亲人性。(参考苏小芸生态美育的基木性质,发表于西 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老子书屮的思想 符合生态审美教育的特质,以下具体分析:(-)形象性。生态审美教育注重感性教育,即受教育者通过参 与体验生态美的生动形象,

4、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受到生态启发, 自觉培育生态意识。就老子一书而言,最具代表性的即是关于水 的论述,第八章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儿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 善吋,夫唯不争,故无尤。”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把水比作抽 象的道,就近取譬说明完善人格的道理:以柔克刚,以退为进,滋养 万物而不与相争。再有就是老子书中常借用植物纶长的例子,说 明贵柔的道理。“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 其死也枯槁。”(七十六章)从草木的生存中体悟贵柔克刚,顺任口然, 不强取豪夺的生存z道。从生态审美教育的角度来看,即是以“木强 则

5、折”的生态现象来进行的生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二)情感性。生态审美教育并非单纯地晓之以理;更多的是讲 求动z以情,以情动人,以期建立起个体的生态意识。老子第十 三章有言:“宠辱若惊,患大患若身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 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老子呼吁世人保持人格独立完整, 珍惜生命,淡泊平和。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 与亡孰病? ”老了满怀深情地连用三问试图唤醒世人要贵重生命,不 可贪多无厌。老了倡导“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就是以情感化 人,而非一味耳提面命地教导。(三)和谐性。生态审美教育从木质上说就是和谐教育,生态审 美教育倡导人与人、人与生态兼具的和谐

6、,即生态整体的和谐。老 子笫七章曰:“天长地久。天地z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 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第二十九章曰:“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天地 运行不为自己而得以长久,其中所蕴涵的生态智慧即是要求我们允许 特殊性和差异性的存在,顺任万物自身生长的规律,摒弃极端、过分、 奢侈的行径,不为一己之利,“够了就行”,以达到和谐共生的状态。(四)亲人性。生态审美教育宜接关注人的存在状态,体现了一 种对生命的现实关注与终极关怀,其目的包括“广大公民,特别是青 年一代能够确立欣赏自然的生态审美态度和诗意化栖居的生态审美 意识” 3, “企者

7、不立;跨者不行;口见者不明;口是者不彰;口 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z,故有 道者不处。”(二十四章)自见、自是、自伐、自矜都是反自然的行 径,急躁炫耀,不能长久。这符合生态审美教育所要求的循序渐进、 潜移默化的教育理念,不能一蹴而就,要有长远生态意识。老子 第四十九章:“圣人常无卜 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 者,吾亦善之,徳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徳信。圣 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z。” 同样第二十七章:“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 弄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 贵

8、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都指出要以善心对待任 何人,以诚心对待一切人,这里“无弃人” “无弃物”的观点对于生 态审美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应当 做到人尽其才,顺物z性。三、老子的生态审美教育z方(一)总体纲领:道法自然。曾繁仁先生认为生态审美教育的对 象是广大公民,尤其的青少年一代,内容是确立欣赏自然的生态审美 态度和生态审美的生活方式,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培养一种对自然 的审美态度。生态审美教育理论主张,人与自然物都是生态系统中的 一部分,人类并不比其他万物具有更高、更优胜的地位。这正符合道 家的整体思路:“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

9、居 其一焉。”(老子二十五章)明确指出人和万物是平等的。“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以及生生不息 的运行规律。“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即“法自然”。“切有形, 皆含道性,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在道家看来,人和万物共同构成 一个有机的整体,自然界有其自身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人作为大 自然的一部分和“道”的化生物,理应效法自然,遵循自然的规律和 法则。总之,从老了思想中汲取生态审美教育的宝贵资源,我们得出 的总体纲领即是以“道法自然”为核心,从纯真无邪的婴孩木性出发, 通过“处无为z事,行不言z教”来达到人性的复归、人与自然的化 一,最终成就"生态人”。&

10、lt;!-endprint-> <!-startprint->(二)具体法则: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老子六十七章:“我 有三宝,持而保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 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 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这里指出得道“圣人”的“三宝”,分别表现在心、意、行三个维度。 将其援引到生态审美教育上,生态审美教育操作的具体法则,或说“生 态人”应当持有的“三宝慈爱万物、节俭去奢、谦让自知。首先,“慈”,本意是爱,老子所倡导的慈爱,并非儒家的“仁爱”, 而恰是“不仁”以致“至仁”,即对待

11、万物一视同仁,生养万物而不 为主宰的口然之爱。生态审美教育在具体操作时应当力求做到“无弄 人”、“无弃物”、“常与”、“善人”,贯彻“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 而不宰”的玄德思想,在大道玄德中复归虚境澄明。生态审美教育的 对象应当是所有人,即“无弃人”;“所有人”都应与口然建立起平等 和谐的审美关系,即“无弃物”。其次,“俭”,老子中意思相近的一个词是“啬”,五十九章“治 人事天,莫若啬”,意指节俭不奢靡,寡欲知足;第四十六章“祸莫 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z足,常足矣”。生态审美教育 侣导“够了就行”的消费观念和半活方式,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表 示“多余的财富只能够买多余的东西;人的灵魂必

12、需的东西,是不需 要花钱买的”、“最明智的人生活的甚至比穷人还简单朴素”。4 “见 素抱朴,少私寡欲”的思想对于生态审美教育的引导具有现实意义。放后,“不敢为天下先”,指在行为上谦让虚柔、清净不争,即“后 身”、“退身”、“无身”,“天z道,不争而善胜”。老子第六十八章 表示:“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徳,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 古之极。”人类总是努力成为地球的主宰,成为社会的控制者、掌权 人,凡事逞强好胜,这种功利主义的做法在老子看来非圣人所为。而 生态审美教育就是要培育人们对自然的非功利思想,破除一己私利, 摒弃对自然、对他人的功利要求,采取审美的态度鉴赏自然,塑造生 态人格,从而达到人与口然、人类社会的和谐共生。总的说来,无论是总体纲领还是具体法则,不仅是对生态审美教 育理念的规定,同吋也是整个生态审美教育系统都应当予以贯彻实施 的精神。老子思想博大精深,具有浓郁的生态智慧,努力挖掘和阐发 其思想,对当下生态审美教育有着重大意义。以平等的身份对待自然 万物,与自然平等对话,保留本心本性,追寻精神自由,建构生态人 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