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训练及答案四_第1页
综合训练及答案四_第2页
综合训练及答案四_第3页
综合训练及答案四_第4页
综合训练及答案四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言文与作文六合一训练一)晋文公将与楚战城濮 晋文公将与楚战城濮,问于咎犯曰:“为奈何?”咎犯曰:“臣闻之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不 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辞咎犯,问雍季。雍季对曰:“焚林而猎愈多得兽后必无 兽。以诈伪遇人,虽愈利,后无复。君其正之而已矣。”于是不听雍季之计,而用咎犯之 谋。与楚人战,大破之。还归赏有功者,先雍季而后咎犯。左右曰:“城濮之战,咎 犯之谋也,君行赏先雍季何也?”文公曰:“咎犯之言,一时之权也;雍季之言,万世之 利也。吾岂可以先一时之权,而后万世之利哉? ”仲尼闻之,曰:“文公之霸也,宜哉!既知一时之权,又知万世之利。” 【注释】咎犯、雍季皆为春秋时晋国大臣。【说明】对

2、话句语意关联较强,为方便句子序号标注,凡对话句算一句。第一步理层次明大意选文共 句,分为五个层次。至句,为第一层,写的是; 至句,为第二层,写的是; 至 句,为第三层,写的是; 至 句,为第四层,写的是;第句为第五层,写的是。第二步 依语境析词义 (示例)“君子不厌忠信”:“厌”应理解为“满足”,理由是:既然是“君子”,“厌”就不能是“厌恶”,“君子不厌恶忠信”于君子而言要求太低,所以“厌”应理解为“满足”,亦如论语中的学而不厌”(学习总感到不满足)。1)“辞咎犯,问雍季”:是:辞”应理解为。,理由2) “以诈伪遇人”:“遇”应理解为,理由是:3)“与楚人战,大破之” : “破”应理解为 ,理

3、由:。4 )“一时之权也”:“权”应理解为 ,理由是: 第三步 凭关联知断句 (示例)“臣闻之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不厌诈伪”应按以下层次断句:“臣闻之 /君子不厌忠信 / 战阵不厌诈伪”。理由是:“臣闻之”引出下面要说的话,为一层;“君子不厌忠信”与“战阵不 厌诈伪”结构一致,意义对立,形成对比,故应再分作两个层次。“焚林而猎愈多得兽后必无兽”应按以下层次断句:。理由是:。第四步善推敲晓意图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是否要与楚国交战的问题上,晋文公曾犹豫过。B. 大臣雍季以打猎为例,是想劝说晋文公要行正道。C. 晋文公未听取雍季的意见,是因为战事迫在眉睫。D. 作者引用孔

4、子的话,是想说明晋文公的决策正确。第五步抓重点精翻译请将下面的句子,按要求翻译成现代汉语。 城濮之战,咎犯之谋也,君行赏先雍季何也?(1) 锁定重点字词:“谋”翻译为,“行赏”翻译为 ,“先”翻译为(2 )锁定重点句式:该句有无以下句式特点:问句;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可能满足一个或多个句式特点,也可能一个都没有,请根据实际情况勾选)( 3)整句话的译文:第六步 巧转化活运用请用文言文中的事例,写一个完整片段,支撑下面这道作文题的题意。唐代围棋大师王积薪,总结出“围棋十诀”流传后世。其中第一条竟是“不贪胜”。围棋作为一 项比赛,争的就是个输赢,“不贪胜”如何理解呢?下棋为了胜利不假

5、,可以求胜而不可贪 胜,“求”是朝着既定目标努力,“贪”则是对欲望无限放大既要赢得快又要赢得多。“贪” 会让人心态失衡,人往往因此急功近利、铤而走险,最终痛失好局。理解“求而不贪”的深刻哲理,对人生大有裨益。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 600 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 校名,请以化名代替。二)太宗告诸臣说( 1)贞观初,太宗谓萧瑀曰:“朕少好弓矢,自谓能尽其妙。近得良弓十数,以示弓工。 乃曰:皆非良材也。'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正,则脉理多斜,弓虽刚劲而遣箭不直, 非良弓也。'

6、;朕始悟焉。朕以弧矢定四方,用弓矢多矣,而犹不得其理;况朕有天下之日 浅,得为理之意,固未及于弓;弓犹失之,而况于理乎?”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 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 2)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比来惟觉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 谏诤者,岂是道理?若惟署诏敕、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何烦简择,以相委付?自今诏 敕疑有不稳便,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 3 )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曰:“治国与养病无异也。病人觉愈,弥须将护,若有触犯, 必至殒命。治国亦然,天下稍安,尤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至丧败。今天下安危

7、,系之于 朕,故日慎一日,虽休勿休。然耳目股肱寄于卿辈,既义均一体,宜协力同心,事有不 安,可极言无隐。倘君臣相疑,不能备尽肝膈,实为治国之大害也。”第一步理层次明大意 选文共三段,第( 1)段段意是 第( 2)段段意是 第( 3)段段意是第二步依语境析词义( 1 )“弓虽刚劲而遣箭不直”:“遣”应理解为,理由是(2)“人谁不堪”:“堪”应理解为,理由是:( 3 )“若有触犯”:“触犯”应理解为,理由是:( 4 )“极言无隐”:“极言”应理解为,理由是:第三步凭关联知断句“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 应按以下层次断句:理由是: 第四步善推敲晓

8、意图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太宗以“良弓”非“良材”为例,说明自己对天下事务并不完全明白。B. 太宗对机要部门逢迎苟且的现状很不满,但也不许大臣私下妄议朝政。C. 太宗认为,治理国家务必小心谨慎,尤其天下刚刚安定,如大病初愈。 D .唐太宗十分擅长用比喻、类比的方式讲道理,从而让臣子明白其心意。第五步抓重点精翻译请将下面的句子,按要求翻译成现代汉语。 治国亦然,天下稍安,尤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至丧败。(1)锁定重点字词:“稍安”翻译为,“兢慎”翻译为 ,“必至”翻译为(2 )锁定重点句式:该句有无以下句式特点:问句;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可能满足一个或多个句式特

9、点,也可能一个都没有,请根据实际情况勾选) (3)整句话的译文:第六步 巧转化活运用 请用文言文中的事例,写一个完整片段,支撑下面这道作文题的题意。据说,童话作家安徒生在逝世前不久,身体已经非常不好。有一位音乐家对他说:“我要给您专门谱写一首葬礼进行曲。”安徒生说:“我写了一辈子童话,给我送葬的人,多数会是 小孩子。所以你写的这首进行曲,节拍最好能够配合小孩子那种细碎的脚步。” 一个人一辈子能做成一件事,一定是因为他精神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是这件事。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 600 字。文中如果

10、出现真实的姓名或 校名,请以化名代替。答案详解(一)晋文公将与楚战城濮第一步理层次明大意 选文共10句,分为五个层次。至句,为第一层,写的是晋文公就与楚国交战的问题 询问咎犯的建议; 至 句,为第二层,写的是晋文公就与楚国交战的问题询问雍季 的建议; 至 句,为第三层,写的是晋文公用咎犯之谋大败楚军; 至 句,为第四层,写的是晋文公懂得区分利益长短,先奖雍季,后奖咎犯;第句为第五层,写 的是孔子对晋文公的肯定。第二步 依语境析词义(1)“辞咎犯,问雍季”:“辞”应理解为“辞退”,理由是:晋文公与咎犯是君臣关系,故应 理解为“辞退”,而非“辞别”,否则不符合人物间的身份差异。(2)“以诈伪遇人”

11、:“遇”应理解为“对待”,理由是:“遇”本就有“对待”之意,如“冷遇”(冷 淡的对待)、“礼遇”(有礼的对待)。“以诈伪遇人”中的“遇”是连接行为(诈伪)与对象 (人)的,说的是以诈伪来对待他人,故“遇”应理解为“对待”。(3)“与楚人战,大破之”:“破”应理解为“打败”,理由是:据后文看,晋文公战胜了楚 军,故“大破之”应理解为“彻底打败了楚军”。(4)“一时之权也”:“权”应理解为“权宜之计”,理由是:咎犯之言只是根据一时之需要提 出的权宜之策,“权”有勉强、将就的意味,不能理解为“权力”,而应理解为“权宜之计”。第三步 凭关联知断句“焚林而猎愈多得兽后必无兽”应按以下层次断句:焚林而猎

12、/愈多得兽 /后必无兽。理由是: “焚林”是“猎”的方式(前提,)故为一层;“后”表示有前后承接的关系存在,依语境,“愈多 得兽”乃“后必无兽”的原因,故从“后”字起断开。第四步善推敲晓意图A (在是否要与楚国交战的问题上,晋文公没有犹豫过。“为奈何”是对交战的方式方法提出 问题。)第五步抓重点精翻译(1)锁定重点字词:“谋”翻译为“谋略”(不能翻译成动词形态的“谋划”),“行赏”翻译为“实行奖赏”(注意字字对译),“先”翻译为“将放在前面”(注意词类活用。(2 )锁定重点句式:该句有无以下句式特点:问句;省略句。(3 )整句话的译文:城濮之战(的成功) ,(是因为用了)咎犯的谋略,主公实行奖

13、赏,将 雍季放在前面,这是为什么呢? 第六步 巧转化活运用(题意分析)“求而不贪”指欲望的合理追求。我们可以追求目标,但不能贪求速度和结 果。只有用正当合理的方式、态度去追求目标,才能行稳致远。(支撑要点)“求”:春秋时的晋文公想要追求国家的强盛,想要成就一番霸业。“求而 不贪”:在面对楚国的进攻时,晋文公迫于形势,只好采用诈术。但晋文公明白,诈伪之术 不是治国理政、成就霸业的正道,它只能解燃眉之急,却不是长远之策,一旦贪恋此道, 急功近利、铤而走险,便一定会遭遇失败。所以,在战争结束后,他果断停止使用诈伪之 术,用正大光明的姿态面对百姓、面对列国。“裨益”:最终晋文公成就了霸业,连孔子 都对

14、他赞叹不已。【参考译文】晋文公将要与楚军在城濮交战,把咎犯召来询问说:“对此该怎么办呢?” 咎犯回答说:“我听说,君子不会满足于忠诚守信,列阵作战不会厌弃用欺瞒和佯装的手 段。您对楚人用欺瞒和佯装的手段就行了。”晋文公辞退了咎犯,召雍季来询问。雍季 回答说:“焚烧山林来打猎,尽管能捕获很多野兽,但最终会到无兽可猎的地步。用欺诈手 段对待他人,虽然一时能获得很多利益,但最后一定会无利可图。所以君王还是正大光明 行事为好。”晋文公没有听从雍季的计策,而采用了咎犯的谋略。与楚军交战,大败楚 军。晋文公回来后论功行赏,雍季在前,咎犯在后。身边的人问:“城濮之战(的成 功),(是因为用了)咎犯的谋略,主

15、公实行奖赏,将雍季放在前面,这是为什么呢? ”晋 文公说:“咎犯的主张,是一时的权宜之计;雍季的主张,才是能得到长远利益的办法。我 怎能将一时的权宜之计放在前面,而把长远的利益放在后面呢?”孔子听后说:“晋文公 称霸天下,是理所当然的!他既懂得权宜之计,又懂得长远利益。”(二)太宗告诸臣说第一步理层次明大意选文共三段,第( 1)段段意是太宗努力学习了解治国理政之道(简析:本段有两层意思, 由弓箭一事说明自身对治国理政的不够熟悉,并因此采取了相应措施);第( 2)段段意是太宗希望大臣们敢于进谏(简析:本段有两层意思,先批评大臣们不敢进谏,并由此提出 了相应要求) ;第( 3)段段意是太宗希望君臣

16、一心,共同治理好天下(简析:本段有三层 意思,由治国与养病的类比说明治国需谨慎,进而说明自身责任重大,最终希望大臣们一 同来治理天下) 。第二步 依语境析词义( 1 )“弓虽刚劲而遣箭不直”:“遣”应理解为“发射”,理由是:“遣”有“遣送”之意,但语境中 谈的是射箭,故应理解为“发射”。(2)“人谁不堪”:“堪”应理解为“担任”,理由是:结合语境看,太宗的意思是,如果大臣 不用进谏,只是收发文书,有谁不能担任呢?( 3 )“若有触犯”:“触犯”应理解为“犯病”,理由是:“触犯”需根据语境补足对象,在这里, 触犯的对象是病症,所以“触犯”应理解为“犯病”。( 4 )“极言无隐”:“极言”应理解为

17、“极力进言”,理由是:“极”是程度,“言”是行为。第三步 凭关联知断句“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 应按以下层次断句: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 /更宿中书内省 /每召见/皆赐坐与语 /询访外事 /务 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理由是:“五品以上”是京官的品阶,应就此断开;“每”是时间状 语,开启另一串行为,由此开始另一层;“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是前后相连的两个行为; “务知”领衔,表目的,所以又要断开。第四步善推敲晓意图B ("不允许大臣私下妄议朝政”于文中无依据。) 第五步抓重点精翻译( 1 )锁定重点字词:“稍安”翻译为“刚刚安定”(

18、结合语境,对应“大病初愈”,“稍”为时间指 向,而不能理解成“稍微”),“兢慎”翻译为“兢兢业业、小心谨慎”(注意字字对译),“必至” 翻译为“必然导致”。(2)锁定重点句式:该句有无以下句式特点:省略句。( 3)整句话的译文:治理国家(和照料病人)是一样,天下刚刚安定,尤其需要兢兢业 业、小心谨慎,如果马上骄奢放纵,必然导致衰乱败亡。第六步 巧转化活运用(题意分析)“精神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的外在表现是一个人的所思、所言、所行。一个人 一辈子能做成一件事,是因为他的所思、所言、所行时刻记挂着他想要做成的这件事,从 而专注投入,把事情做好做成。(支撑要点)“想要做成的事”:唐太宗想要把国家治理好

19、。“精神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唐太宗在和工匠讨论弓箭的材质时,所联想到的,是自身治国理政的经验不足,所以时刻 提醒自己要向群臣了解百姓疾苦与政治教化的得失;在谈到养病的问题时,唐太宗依旧牵 挂着治国理政的事,他将治国与养病做对比,要求自己和大臣们要兢兢业业、小心谨慎。 “把这件事做成”:正因为唐太宗时时刻刻想着把国家治理好,遇事总和治国理政联系起 来,全心全意投入其中,所以他才能成为一代明君,成就贞观之治。【参考译文】贞观初年,唐太宗对萧瑀说:“朕从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张弓射箭,自以为能全 知它的奥妙。近来得了十几把上好的弓箭,就把它们拿给做弓箭的师傅看。弓箭师傅说: 都不是好的(材料做成的) 。'我询问其中的原因,弓箭师傅说:木头的中心不端正,那么 它的脉理就多是歪斜的。这样的弓虽然刚劲有力,但射出去的箭却不直,所以不是上好的 弓。'我才领悟出很多道理。我用弓箭平定天下,所用过的弓箭非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