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水几于道-浅论水与老子道的关系内容摘要:老子开创了“道”为最高范畴的宇宙论和本体论哲学。对这个抽象玄奥的“道”的理解,我们从具体物象-“水”而非抽象概念切入,通过揭示隐含于“道”这个基本概念的物象,来了解它意义的现在范围,认识和建构这个中国早期哲学思想的基本概念。论文关键词:道,水,上善,柔弱,无为,虚静在世界文明圈中,有几次大的“哲学突破”,即对构成人类处境之宇宙本质发生的一种前所未有的理性认识。希腊有苏格拉底、伯拉图、亚里士多德,而中国则有先秦诸子百家,而老子的角色尤为重要。张岱年先生指出,“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创始者”“道是老子本体论的最高范畴”1如何理解这个最高观念的“道”成为研
2、究老子哲学、乃至整个中国哲学的关键,而老子对这个“道”的描述也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老子在开篇就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章)“可道”、“可名”的不是“常道”、“常名”,言外之意就是说“常道”、“常名”是不可道、不可名的。面对这个无形无象,无视无闻,却又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道”,在不可言说又不得不言说的悖论夹缝中,陷入了尴尬.要摆脱这种尴尬就是要使“道”的现实喻体的出现,使不可言说的抽象的“道”有可言说的形象喻体,这样就可以摆脱“言不尽意”的困扰,踏上“立象以尽意”的具体阐释之途.于是哲人们把目光转向自然界之时,便发现了水。水,浮天载地,是大自然中最普遍的物象和生命之源.
3、水,滋养生命万物,从地下汩汩涌出,自然而然循道而流。水,柔弱不争,屈从于坚强之物,但最终却又消磨坚石,克服障碍。当其静止时,水平如仪,沉淀杂质,澄清自我,它可以硬如坚冰,可以散为蒸汽,水的多重样态与激发意象的伟力,为宇宙普遍原则的概念提供了原型,成为“道”可以言说的形象的喻体.老子钟情于水,他用水的各种特性来象喻这个抽象玄奥的“道”;故老子的“道”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称为“水之道”。二“道”最初的含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说文解字:“道,所行之道也。”尔雅释宫:“一达为之道”。为人、物所必经的道路。在哲学意义上自然规律的“道”,是可为水之溪的本喻。道,道路;水的特性之一就是循道而流。当水从源泉涌出
4、,它没有任意的四处横流,而是循着一条通道流动。道的概念是作为一条溪流,是作为一条指导人们行为道路的方向原则。由此,“道”的概念被拓展延伸,蕴含了这样一个状态,即每一个事物都应因循自然规律而动。作为宇宙本体的“道”,它先天地而存在,具有“独立而不改”的永恒性。它是恍惚无形的,无法为我们的感觉所感知,但是它又是真实存在的,为更真切把握这个宇宙本体的“道”,老子以水喻之:“道冲,而用之后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四章)“冲”,古字为“盅”,训虚。说文解释为:“器,虚也。”道是虚空而没有形体的,盛水之器只有虚空,才能“其用无穷”。“冲”也可意味着空无沉渣,清澈空明,这也就把“道”描述为永不枯竭的源泉
5、,正如从甘泉取水,水总自我更新。“渊”,水聚而成。玉篇:“渊,哲学论文水停又深也。”小尔雅广诂:“渊,深也。”可见,渊与深同义。今人常以“深渊”连用,而深渊常意指神秘玄奥与深不可测的事物。渊是水聚之处,水由此而出,流溢出来滋养万物,正如“道”似有泉之渊,水不断从地下深处涌出,给万物以生命之源。庄子也用水表述“道”:“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2又说“道”:“注焉而不满,酌之而不竭.”3 将“道”与浩瀚的大海相比况,表现了道的渊博、广大、无限和绝对。的确,在地球上只有占地球表面70%的汪洋无垠的大海,才可有老庄“弥沦天地”,“包裹六极”的宇宙自然之“道”联系起来。三以上是从宇宙本体的角度
6、来论述水与“道”的比况。接着,老子进一步用水来论述“道”落实到社会人世层面的意象。而在此层面上,老子就直接用水来喻“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八章)1、“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是“道”的禀性,而正与“水利万物而不争”相契合。按尔亚释诂云:“几,近也。”王弼的老子注:“道无水有,故曰几也。”道高悬万物之上,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故为“虚”,为“无”;而水乃实存自然之物,故曰“有”。以有体无,以水体“道”。一切生物,依水则生,失水则死。水,柔弱清静,默默奉献,滋养万物又不与万物争功;水的往下处流,甘居卑地,正如“道”的特征,万物得道则生,失道则死
7、,天得到它则生,地得到它则宁,神得到它则灵.“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居,衣养万物而不为主。”(三十四章)“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弗居。”(三章)2、“弱之胜强,柔之胜刚。”(七十五章)是老子的处世方式。“老聃贵柔”(吕氏春秋不二)“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生之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七十六章)而水有集“柔”于一身。”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七十八章)水,至柔也,金,至刚也;水能穴之,金有损而水无损,是攻刚强者,莫之能胜柔弱。水,随圆而圆,随方而方,但它却能怀山襄岭,穿石销金。滴
8、水可以穿石,积水可以载舟,“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四十 三章)水性至柔,但却无坚不摧。由此,老子主张效法水,要“知其雄,守其雌知其荣,守其辱”(十四章)从而达到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目的。3、“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道”的本质。“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三十七章)无为并非不为,而是顺其自然、无意而为。“道”永远是顺其自然,无意而为的,但生天生地,一切事物的产生、发展无不是它的所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道无为,水亦无为。水无意识,无意志,自源而流,滋养万物。水无所不利,是其德宏,利而不争,是其德谦,处下藏垢,是其宽容,正如“道”所具有的这种博大、无私、谦虚的美德。水无
9、作为,但当静止之时,它能沉淀杂质,澄清自我,完美的映现外物。与之相似,圣人应像水一样无为行事,人民将自化。“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朴。“(五十七章)利民而又不宣称主宰,使万物各循其道。当“道”在天下之时,万物自然归顺于斯,正如长江与大海之吸引溪流与山涧流向它。4、“致虚极,守静笃。”(十六章)是“道”所追求的境界。“万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十六章)“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乎?(十章)人要在虚静无为的状态中洗清杂念,摒除妄见,聚敛心智,而不外逐于物,把心灵深处打扫得像清澈透明的镜子那样,使人返自观照内心。水静之徐清,清之徐平,平则可以照物,可以看生命之本真,人静止如水,则可以反观自身,内省外物.“水之性不杂则清”5,人之心“无欲则清”人的生命应该不含杂念,应如明镜止水,反观一切,体验生命价值的意义,故老子说:“清静以为天下正”(四十五章)。综上所述,以具体物象去体道,以水的各种特征象喻“道”,使这个高深莫测、玄奥幽深的“道”较为鲜活的展现在我们面前,这对于我们理解有着重要的意义。参 考 文 献:1 张岱年论老子的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考试题中题及答案
- 分类招生考试题型及答案
- 防雷知识考试题目及答案
- 儿科考试题及答案解释
- 跌倒考试题及答案问卷星
- 白酒生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电气识图考试题目及答案
- 中国防火石膏板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价值评估分析报告
- 2025年中国叔丁基对苯二酚项目投资计划书
- 2025年甲酸生产装置可行性研究报告管理资料
- 北京市海淀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数学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 医院感染管理科十五五发展规划
- 【历年真题】2023年4月00688设计概论自考试卷(浙江)
- 幼儿园中班数学《坐船游览》
- 2016年上外杯-初赛英语试题(原卷版)
- 道路工程测量实习报告
- PKPM系列之-PKPT项目管理软件使用说明
- GB/T 37546-2019无人值守变电站监控系统技术规范
- GB/T 32381-2015全地形车辆轮胎
- GB/T 17505-2016钢及钢产品交货一般技术要求
- 建筑工地电动车辆安全检查验收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