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文学审美心理研究_第1页
“五四”文学审美心理研究_第2页
“五四”文学审美心理研究_第3页
“五四”文学审美心理研究_第4页
“五四”文学审美心理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五四”文学审美心理研究提要:一、感性个体:"五四”作为一个美学时代;二、 青春心态:“五四”文学审美心理素描;三、情感中心:''五 四”文学审美心理本质;四、冲动激锐:''五四”文学审美 心理类型;五、苦闷彷徨:“五四”文学审美心理时代症。一、感性个体:''五四”作为一个美学时代如果说“五四”美学理论家主要是将自己的学术基础立 定于赶超西方近现代美学,以追求美学思想与西方的同步, 反对卫道宣道型封建美学,期图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现代 美学系统;那么“五四”作家的审美选择与这一趋向是一致 的,“五四”作家的美学观念在理论以及创作上的成型

2、标示 了一个美学的新时代一感性论、个体论美学时代的到来。胡适在总结“五四”文学革命时说:文学革命有两个作 战口号:第一个是要建立"活的文学”,这是胡适和陈独秀 提出的;第二个是要建立“人的文学”,这是周作人提出的。 如果胡适的概括不错,我们研讨“五四”作家的审美观念就 不能不首先谈到胡适和周作人。以往,研究者基本认为'五 四”作家的美学观念属于功利主义一派。但是综合考察'五 四”时代的整体的美学氛围我们就会发现功利主义美学并不 占据主导的地位。胡适、周作人等的美学观念也不像我们过 去所普遍认为的那样功利主义。如胡适,他在文学改良刍 议一文中认为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第

3、一条是"须言之 有物”,而这“物”的含意则是指“情感”和“思想”,胡适 在这里极为强调“情”,将"情”的有无看成文学和非文学 的分水岭。胡适提出的其余七项主张背后其实都是由这个基 本观念支撑,这里“不作古人的诗,而惟作我自己的诗”的 “活的文学”的理念作为美学的要求也就是主个体、主感性 的美学理念。周作人"人的文学”观念来源于他对人性二重 性的认识,从反封建要求出发周作人特别重视人性中"肉” 的方面:我们承认人的一种生物性。他的生活现象,与别的 动物并无法不同。所以我们相信人的一切生活本能,都是美 的善的,应得完全满足。另外他所讲的“人”还是一种个人 性

4、,他说:“我所说的人道主义是从个人做起。”“无我的爱, 纯粹的利他,我以为是不可能的。"如此周作人的人道主义有 一个不一般的词汇:“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无论是胡适的“八不主义”,还是周作人的“个人主义 的人间本位主义”,在强调个体优先,强调感性自由,强调 文学是存在的感性显露上是一致的,这带来了 “五四”文学 审美的感性论个体论特征。许多人看到周作人以及胡适等人 的美学思想的功利性,殊不知胡适以及周作人的美学观念是 从感情的个体的人的观念出发的,所谓''为人生”是这一观 念的一个自然的衍发,而不是相反。也正因为他们的美学思 想是感性论、个体论美学,3 0年代他们

5、才会与革命文学派 的功利主义美学思想发生冲突。对于这种冲突一般的解释是 胡适、周作人等在“五四”落潮以后落伍了。其实这是没有 真正吃透他们的美学思想,就个体论感性审美观念而言他们 的美学思想是一以贯之的,在这样的美学观念的主宰之下, 文学自然可以是“为人生”的,但是为的是个体的人间本位 主义的人生,而不是阶级的党派的群体主义。“五四”文学作为狂飙突进的文学风格的时代其内里如 果没有感性论、个体论美学思想支撑是不可想像的。'五四” 文学审美心理方面的特征也源于此,“五四”文学的审美心 理是青春性的,冲动、苦闷、彷徨、感性是它的显著特征。"五四”作家笔下的人物如狂人、超人、匪徒等

6、,“五四”作品中的意象,如星空、野草、茫茫夜等,都说明了这一点。“五四”作家是感情型的,李唯建就承认他的感情过量:“思 想的重载和感觉的锐敏和情绪的热烈”被他称为附在身上的 三种魔鬼。“五四"作家的感情又是那么浓烈,郁达夫在沉 沦中直接喊出了一代“五四”作家的心声:'知识我也不要,名誉我也不要,我主要一个能安慰我 体谅我的心,一副白热的心肠!从这一副心肠里生出来的同 情!从同情生出来的爱情!我所要求的就是爱情!”那种将感情抑制在韵、调、典故里,以一种幽雅的、文 静的方式写作的古典文学,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束 缚,他们需要的是自由的抒情,从这一角度说,他们的用白 话文就是

7、极为自然的事,只有白话文才能适应他们表达青春 气息如此浓郁情感,这种激情主义的写作要求一种自由的、 没有约束的语言。从倪贻德、杨振声、冯沅君、庐隐等人的作品中我们不 难体验到这种对情的宣扬和重视,对人的感性生命的发现, 对封建时代的理念压抑感性、群体压抑个体的反抗,这本身 就构成了一种价值。“五四"作家笔下流淌出的往往是作家过量的人生经历 和情感体验,纵情任性的写作几乎是一种时代风气,他们提 倡“动”的、“反”的精神,打破了中国古典诗歌静穆悠远 的艺术境界,创造出“五四” 一代凌厉峥蝶质朴狂热的艺术 风格,这是“五四”文学与古典文学在审美上的质的不同。“五四”作家的自我表现不是压抑的

8、克制的,而是如洪水漫 天,春雷哮雨,似狂澜澎湃,一泄千里。“五四”作家的美学原则的心理基础是现代人的生存苦 闷,而理念基础则是对于感性个体生命的认同,进而其审美 心理总则可以表述为“自由地表现本源的自我”。二、青春心态:"五四”文学审美心理素描这个概括来源于徐志摩,默境中他写到:但见玫瑰丛中,青春的舞蹈/与欢容,只闻歌颂青春的 谐乐与欢踪;/轻捷的步履,/你永向前领,欢乐的光明,/ 你永向前引:我是个崇拜/青春、欢乐与光明的灵魂。这里青春、欢乐、光明是三位一体的。“五四”作家的 宗教就是青春,就是与欢乐、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 五四”作家不是将欢乐当成是一种消费和闲暇来对待的,

9、“五 四”作家不是简单地将光明当做外在于个人的目标来认识 的,他们是将欢乐、光明融含在个体的人的生命形态 “青 春”之中,“五四”作家的青春教又是光明教和欢乐教。正 是以此,“五四”文学开辟出一条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 为宗的审美战线以反对封建文学的自虐、黑暗、老年心态。“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 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1 9 1 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 志,在其发刊词敬告青年中极力赞美青年,新青年 杂志将“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作为自己的天 职;19 1 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2卷1号上发表青春 一文,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而中国以后之历 史应成为“青春

10、之历史,活青年之历史。”“五四”新文化运 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的 长老型文化的终结和中国现代青春型文化的诞生。由此''五 四”文学运动在这一背景中是与整个“五四”文化运动的青 春型转向相应和的。“五四”新文学作家主体是青年,从新文学的创作主体 这一角度来说,将''五四”文学说成是青年的文学是全不过 分的。以19 18年时"五四”作家的年龄为例,陈独秀、 鲁迅两人算是比较大一些,其余李大钊2 9岁,周作人3 3 岁,钱玄同3 1岁,刘半农2 8岁,沈伊默3 5岁,胡适2 7岁,都是很年轻的,至于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陶晶

11、孙、冯沅君、庐隐、石评梅、冰心、丁玲等他们冲上“五四” 文坛时许多只2 0出头。他们的出现给现代文坛带来一股青 春风,一扫中国文坛的暮年气。以什么作家为主体往往会决 定一种文学的性质,中国古代文学以士大夫为主体,他们写 作常常是从载道或消闲的角度出发。“五四”文学则是情感 的自燃,青春的激情和幻想,青春的骚动和焦虑,青春的忧 郁和苦闷,青春的直露和率真'五四”文学是青春性的 文学,“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五四”文学的青春性审美心理特征不是空穴来风。粱 启超的'新文体”可算是它的精神先兆,梁氏文章“雷鸣怒 吼、恣肆淋漓、叱咤风云、震骇心魄”,一扫四平八

12、稳、老 态龙钟之气。1 9 0 0年他在少年中国说中表现了希望 变老大中国为少年中国的憧憬,前文所及李大钊青春一 文与上文有着气脉上的承续关系,郭沫若也说:“五四”以 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位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 是“年轻的祖国”,“五四”作家的青春气息是如此地富有感 染力量,主体的气息投掷于对象的身上,使得对象也变成青 春勃发的了,祖国在更生,是年轻的祖国,时代在变化,是 年轻的时代。这种整体的青春气息在“五四”时代的文学杂 志的名称上也可以明确的见出,新青年、新潮流、少 年中国、猛进、创造、狂飙等等都是一种青春风格 的命名。“五四”文学审美心理上的青春气息几乎是不证自 明的。“五四

13、”作家的忧郁是青春的忧郁,“五四”作家的幻 想是青春的幻想,他们对于青春的迷恋已经到了走极端的程 度,钱玄同甚至说过不可理喻的话“人过4 0该枪毙”。三、情感中心:"五四”文学审美心理本质对于“五四”,如果抛开这一概念所蕴含的政治和历史 含义,仅就文学审美心理而言它实际是指一种情感中心、冲 动炽烈、本真开放的青春性文学类型。它的基本的审美心理 特征是:追求自由,自我中心,又犹豫矛盾,焦虑不前;破 除禁忌,感性第一,又畏缩恍惚,表达障碍;热情如火,盲 冲冒进又心理不定、自我设防;理想主义,浪漫炽情,又幻 想破灭,悲观抑郁;反抗威权,蔑视道统,叛逆心理,又迷 惘自怜,自我消耗。“五四”作

14、家的审美心理是复杂的,是 一种交织着浪漫与现实、冲动与抑制、焦虑与犹疑等相悖因 素的矛盾的混合体,许多矛盾因素统一在同一个作家身上。 如周作人,一方面他是激进的文学革命的倡导者,慷慨激昂 的文字不少,另一方面他又时常故作老人语,以一种怀旧的 心态来做文章。又如鲁迅,野草中就出现了如"我想我 竟是老了”的语式,激荡的情感过于浓烈,被压抑得过于酷 烈以致表现得畸形。但是,在这极为复调的审美心理中,仔 细地考查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它的基线,对于这个基线徐志摩 的一句诗最有表达力:感情是我的指南,冲动是我的风!“五四”作家强调“情”。作为“五四”文学革命第一 声,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将“情感”放在

15、了首重地位;“五四”阶段的郑振铎认为:“文学是人生的自然的呼声。 人类情绪的流溢于文学中的 是以真挚的情感来引起读 者的同情的”。“五四”时期的沈雁冰也说:“诗中多抒个人 情感,其效用使人读后,得社会的同情、安慰和烦闷。”可 以说强烈的情感性是“五四”新文学审美的一个显著的特征。 奔突在女神各诗篇之间的始终是一个充满浓情欲罢不能 的诗性精灵,他的诗是诅咒,是哭号,是宣泄。郁达夫在谈 到自己的写作动机时说道:“愁来无路,拿起笔来写写,只 好写些愤世嫉邪,怨天骂地的牢骚,放几句破坏一切,打倒 一切的狂语。”徐志摩说“我一生的周折都寻得出感情线索, 这不论在求学或其他方面都是一样”。爱情是青年的财富

16、,激情时代的人们往往将爱情视作突 破口,因爱情的名向旧时代挑战,“五四”文学的审美心理 特征其情感性尤其突出地表现在“五四”作家对爱情题材的 钟爱上。小说月报1 8卷8号评四五六月的创作一 文统计当年四五六月小说恋爱题材占了总数的百分之九十a,由此,作者得出结论认为“他们最感兴趣的还是恋爱”,苏冰说:“新文学的前2 0年堪称是中国的浪漫爱主题的文学的黄金时代。有如此多的作者涉足这个领域,使这个主 题文学成为新文学最有影响也最有生命力的几大主题之一。” 此说不无道理。中国文学史上“五四”作家对浪漫炽情的热 衷也是破天荒的,其中情感中心的意味不言而喻。胡怀琛第 一次的恋爱和吴江冷的半小时的痴均以调

17、侃的口吻讲 述理性主义者突然间一见钟情地陷入对女子的痴迷之中,“情感之潮的涌发冲垮了理智的脆弱之坝”,嘲讽了理性主 义的虚弱,肯定了情感的伟大。冯沅君的旅行中的一段 话很能够说明:我们又觉得很骄傲,我们不客气地以全车中 最尊贵的人自命。他们那些人不尽是举止粗野,毫不文雅, 其中也有很阔气的,而他们所以仆仆风尘的目的是要完成他 们名利的使命,我们的目的却是要完成爱的使命。这里男女 主人公是靠了爱的神圣感和使命感而把“我们”和“他们" 区别开来的,爱使人高贵,使人骄傲,拥有爱就拥有人的一 切尊严。这种对于爱的宣告是冯沅君笔下的主人公的,也是 整个“五四”那个时代的作家们共同的。作为“五四

18、”文学审美心理中心的这个“情”和中国旧文学中所宣扬的那个“情”是不一样的。晚清作家吴研人在恨海第一回中对“情”字有一个议论:忠孝大节,无不是从情字生出来的。至于那儿女之情, 未免把这个情字看得太轻了。并且有许多小说不是在那里写 作情,是在那里写魔,写了魔还要说是在写情,真是笔端罪 过。吴研人意识中的那个'情”字不过是''忠孝大节”而已, 而“五四”作家真正着意的那个“情”字在他看来不过是“魔” 罢了。如果说吴研人的说法还不够有代表力度,那么其时被 誉为小说界泰斗的林纾的观念可能更有说服力,林纾翻译过 大量的外国小说,在有清一代他是开风气之先的,但是也正 是这个人反复叹息

19、''迩来辟孔锄经,坏法而乱常不十年, 兽蹄鸟迹交中国矣”;强调“艺事、学理皆可言新,而人伦 道德安有新者”。由上述论述可知,''五四”作家的情感中心 和晚清作家的“情理”思路不可同日而语。“五四”作家的 “情”是从身体中爆发出来的白热的心肠,从个人的遭际中 激发出来的炽烈的爱恨,是冲动,是惟一,是生命的标底。四、冲动激锐:“五四”文学审美心理类型“五四”文学审美心理上是“冲动”型的。他们是诗神 的狂热信徒、他们的情感是冲动而激烈的,“五四”是一个 激情主义的时代。闻一多认为浪漫主义最突出的而且也是最 本质的特征是它的主观性,为了反对理性对文艺的束缚,他 把情感和

20、想象提到首要地位,从这个观念出发,他在评论俞 平伯的诗集冬夜时说到:“大部分情感是用理智的方法 强迫的,所以是第二流的情感。”徐志摩走得更远,他用一 种诗化的语言说道:"充分地培养艺术的本能,充分地鼓励创作的天才,在 极深刻的快感与痛感的火焰中精练我们生命的元素,在直接 的经验的糙石上砥砺我们生命的纤维”,“从剧烈的器官中烘 托出灵魂的轮廓。”在这里艺术和"本能”、“快感”、'痛感”、“生命的元素”、 “直接的经验”、'剧烈的器官”联系了起来,对于情感他直 白地说:“我是个信仰感情的人,也许我天生就是个感情性 的人。”的确,“五四”作家的情感不是发于内而禁之

21、于外的, 他们不是封建时代的发乎情止乎礼的那种知识分子,“五四” 作家审美心理之所以是青春性的,其根本的理由不在于情感 的有和无,而在于情感的表现方式,他们的情感的表现方式 是“冲动型”的。这方面郭沫若对自己的描述很可以给我们 以说明。他说:“五四”运动发动的那一年,个人的郁积,民族的郁积, 在这时找到了喷火口,也找到了喷火的方式,我在那时差不 多是狂了。每当灵感袭来,他“全身作寒作冷,牙关发战,观念的 流如狂涛怒涌,应接不暇”,这种“神经性发作”,使他写下 了女神中一系列诗篇,他说:“我所著的一些东西,只 不过尽我一时的冲动,随便地乱跳乱舞罢了”。"我回顾我所 走过的半生行路,都是

22、一任我的冲动在那里奔驰;我便作起诗来,也任我一己的冲动在那里跳跃,我在一有冲动的时候, 就好像一匹奔马,我的冲动窒息了的时候,又好像一只死了 的河豚”。希腊神话中的狄俄尼索斯是象征直觉和激情的艺术之 神;与之相对的是阿波罗,象征理性和意象;前者疯狂迷醉, 后者理智和缓,前者重宣泄,后者重再现。“五四”文学审 美心态则是狄俄尼索斯型的,冲动、灼热,带着青春的迷狂气息。他们任心灵的诗意鼓荡张扬,如疾风、如暴雨,他们的审美是狄俄尼索斯型的,在感性与理性、激锐与和谐、冲 动与平静、焦虑与安详的二元对立之间,他们大多居于前者, 郁达夫不无偏激的说:“天才的作品,都是abnormal.eccentric> 甚至有 unrea sonablevo当然“五四”作家的这种审美心理偏向并不是绝对的, “五四”时代作家们的审美心理是狄俄尼索斯式的,同时也 不无阿波罗式情思的交织,但是狄俄尼索斯是“五四”作家 审美的主神。五、苦闷彷徨:“五四”文学审美心理时代症“五四”文学的青春性审美心理又常常带着苦闷彷徨的 性状。"五四”人是冲动的、激情的,而冲动和激情的另一 面是苦闷彷徨。富于幻想的人、充满激情的人对于生活总是 有着超出现实的想像,当这种想像在现实面前被击垮时,它 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