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自然人作为责任主体的刑事和民事比较_第1页
[精品]自然人作为责任主体的刑事和民事比较_第2页
[精品]自然人作为责任主体的刑事和民事比较_第3页
[精品]自然人作为责任主体的刑事和民事比较_第4页
[精品]自然人作为责任主体的刑事和民事比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自然人作为责任主体的刑事和民事比较关于责任能力问题在刑法理论上,对刑事责任能力的认识基木上是有共识的。所谓刑事责任能力,是指构 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须的,行为人具有的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也就是说,刑 事责任能力是以刑法上的识别和控制能力为基础的。根据这一标准,可以将刑事责任能力划 分为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减轻刑事责任能力和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 由于识别和控制能力决定于人的年龄和智力,因此刑事责任能力实际上是以年龄和精神健康 状况为依据而划分的。按照我国刑法规定,就是否需要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14周岁这一分 水岭來看,刑事责任能力取决于识别和控制能力。依法具有识别和控制

2、能力,便应当承担刑 事责任。依法没有识别和控制能力,便不应当承担刑事责任。而对于民事责任能力的概念和内容,我国民事立法并未涉及,以致于对于民事责任能力 的认识,理论上出现很多不同的观点。概括起來,有行为能力说、意思能力说、识别能力说、 责任资格说等儿种观点。根据我国民法的有关规定,民事责任能力的划分标准有两个。一个是行为能力的标准,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8周岁以上精神状况健全的人)具冇责任能力;一个是财产能力的 标准,无行为能力和限制行为能力人有财产的,才具有责任能力,无财产便无责任能力。前 一标准是主耍的,后一标准则处于补充的地位。又因我国民法规定的行为能力实际上也是以 识别能力为基础的,

3、所以应当说,尽管民事主体和刑事主体貝有责任能力的年龄不同,但民 事责任能力和刑事责任能力的确立依据主耍部分还是相同的。学界有人认为,由于我国民法规定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年龄是18周岁,因此以行 为能力的标准作为责任能力的标准,实质上抬高了承担民事责任的年龄,放松了对责任的耍 求。但笔者认为,我国民法规定的民事责任能力是宽严相济的,并不失之过宽。因为,我国 民法规定的民事责任能力标准是两个,在行为人可因行为能力标准而免责吋,转而适用了财 产能力标准。这样从绝对的意义上讲,民事责任的承担实际上严于刑事责任。如果以降低责任能力年龄的方式來扩大责任人的范围,实际上也无多少实际的意义。因 为,民事责任

4、的内容-般是财产性责任,以支付财产为主要形式。而一般来说,达不到完全 行为能力年龄的人,i般是没有h己独立的财产的,其缺乏承担责任的财产基础。所以,把 行为能力的标准作为责任能力的主要标准,虽然在理论上有诸多疑虑,但现实上则是可行的。对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來说,原则上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但本人 有财产的,从本人财产中先行支付。这样的规定有两方面意义:一是明确了将财产能力作为 责任能力的适用条件,二是把监护人作为主耍责任人,实际上是一种衡平的结果,意在保护 受害人的权利。为什么在责任能力的规定性上,刑事责任能力和民事责任能力会有比较人的差异呢?笔 者认为,这主要是山民事责任制

5、度和刑事责任制度的不同功能所决定的。民事责任的功能虽冇惩戒民事违法行为的一面,但其主要冃的则是对已经造成的权利人 的权利损害和财产损失进行救济,使之恢复到未受损害时的状态,其性质突出表现为财产性、 补偿性和恢复原状性。而刑事责任是行为人因违反刑事法律构成犯罪所依法应承担的法律后 果,是行为人应当向社会承担的责任,其目的是惩罚、改造、教育犯罪行为人,其性质突出 表现为人身性和惩罚性、预防性。因为民事责任着眼于保护受害人,所以着重于对受害人权利的补偿而不是对侵权人或者 违约人的惩罚。民事责任的设计,从保护受害人受损害的权利使其得到弥补的冃的出发,一 般贯彻“有损害就要有补偿”的理念,责任承担只需考

6、虑损害程度,无需考虑侵权人或者违 约人的主观状况、侵权或者违约手段等。因而,行为人的民事责任能力问题,也耍为此ri的 服务,即贯彻保护权利人的宗旨。所以,在比较法上,尽管各国法律关于民事责任能力的规 定差别很人,有采识别能力标准的,有采出生标准的,也有采行为能力标准的,但仔细观察, 即使是采识别能力标准和行为能力标准而不采出生标准的,也通过衡平的办法或者补充其他 规定而対损害了以有效填补。刑事责任着眼于制裁和改造犯罪行为人,以恢复受损害的社会关系,所以更着重于对犯罪行为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进而施加惩罚。至于对受害人的保护功能,则不是刑事责任目的性的直接的体现。衣刑法上,是从是否构成犯罪以及対量刑

7、的影响角度來考虑损害后果的, 而不是从弥补损失和恢复权利的角度来考虑。从惩罚的角度出发,刑事责任的设计,必然也 是以实施犯罪行为的人为基点的。具体地说,惩跚是以实施犯罪行为的人的主观恶性为基点 的。行为人有主观恶性才需要惩罚,行为人没有主观恶性便不需要惩罚。因此,在惩罚的对 象上,首先应当确定哪些行为人是根本不需要惩罚的,这就是那些对实施行为的危害后果根 本就缺乏认识和控制能力的人。所以,刑事责任能力以识别和控制能力作为标准在刑事责任 制度上是至关重耍的制度,其合理性是不容置疑的。不过,若从可归责性的角度看,民事责任能力则有借鉴刑事责任能力立法的理性一而, 探询出归责的科学合理的基础,更为合理

8、地來设计我国民事责任能力的标准。民事责任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解决是否可归责问题的,在这个问题上,徳国和法国采用不同的标准, 前者采用“有识別能力即应负责”的标准,而后者采用“有损害即应负责”的标准。相比而 言,笔者认为法国法的规定更符介民事责任补偿性的基木理论,亦体现了民事责任和刑事责 任制度立足点的不同。所以,我国民法在民事责任能力问题上,应规定任何人对造成他人之 损害均应负责。但考虑到相当多的人(不仅仅是未成年人)并无承担民事责任的财产能力, 从衡平的角度,规定被监护人需要承担民事责任但无财产时,山监护人在未尽到监护责任的 情况下,承担衡平赔偿责任。衡平的赔偿责任,虽是同由监护人承担

9、的赔偿责任,但和目前我国民法规定的监护人作 为赔偿责任人的赔偿是不同的。我国民法规定的临护人是法律规定的赔偿责任人,因此这种 赔偿是法定赔偿而非衡平赔偿。衡平赔偿,是指如行为人因财产能力的欠缺而免责,而其法 定代理人虽已尽到监督z责但损害仍发生的,法院依被害人的中请,可以期酌行为人及其法 定代理人与被害人的经济状况,令行为人或英法定代理人为全部或部分赔偿。衡平责任,乃 是民法过错责任的一个例外情况。衡平责任的构成要件为:在客观上有侵权行为的存在,并 造成了损害事实;行为人因欠缺财产能力而不能赔偿;监护人未疏忽其监护责任;被害人不 能自保险公司等它处获得赔偿。対此,被害人负举证责任。衡平责任的赔

10、偿,不能危害赔偿 义务人依其身份所必需的生活费用及其履行法定扶养义务所必需的费用。在承担这些责任后 监护人的财产无剩余时,不再承担衡平责任。关于责任主体范围问题近现代的刑事立法,贯彻刑事责任白负原则,在责任主体上不搞株连,一个人不对他人 的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这是刑事司法文明的巨人进步。而对民事责任而言,责任主体的表现则是多样性的。在合同责任中,山于合同主体一般 是有行为能力者,因此合同责任也要贯彻合同和对性规则,合同责任往往也由合同当事人口 己承担。在侵权责任小,-般侵权责任一般是对白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而特殊侵权责任则在 很多情况下是为他人的行为承担责任。归纳起來看,为他人的行为承担责任的

11、情况有:监护 人为被监护人致人损害的行为承担责任;替代责任,即(法人)单位为内部工作人员的行为 承担责任;转承责任,指在一些法律规定的特殊侵权行为的场合中,行为人在造成他人损害 的时候,其行为的法律后果即损害赔偿并不是由口己承受,而是由其有特定关系的人承受; 梨付责任,指在主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z时,由垫付人给予垫付的责任;补充责任,指在应 承担赔偿责任的责任人的财产不足给付时,由与其有关的人依法对不足部分了以补足的民事 贵任。上述情况表明,刑事责任主体和民事责任主体在范围上具有重大差界。刑事责任绝对贯 彻“罪责自负”原则,而民事责任“株连”的情况比较常见,也符合民法原理。这种差别在 司法实践屮

12、是必须要注意的,尤其在处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时更是如此。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中,山于认定犯罪的标准远比认定民事违法行为的标准严格, 因此会出现在共同致害的情况下,有的致害人的行为构成犯罪,有的致害人的行为不构成犯 罪的情况。此时,不构成犯罪的致害人不盂承担刑事责任,但却需和其他致害人一起承担民 事连带责任。由此也岀现了即使在共同实施行为的场合,刑事责任主体的范i罚和民事责任主 体的范围也会不一致,后者大于前者。刑事责任主体的范围和民事责任主体的范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別,究其原因,还在于 二者的责任目的不同。刑事责任着重于惩罚、改造犯罪行为人本人,因此决不株连他人。而 民事责任的基木目的在于

13、保护权利人,恢复其受损害的民事权利,因此在一些悄况下扩人主关于身份对责任的影响关于白然人的身份对责任主体地位及责任幅度的影响,应当说在刑事责任主体和民事责 任主体中都存在,但对刑事责任主体的影响更大。在刑法中,有些犯罪只能由貝-有特定身份 的人才能构成,这其中既有自然身份,也有法定身份,如贪污罪的主体必须是国家工作人员, 渎职罪的主体必须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等。同时,身份的不同,也会影响到刑事责任的轻重。在民法屮,有些损害赔偿责任的主体也是应当具有特定身份的人。如医疗损害事故的责 任主体,应当是貝有合法医疗资格的单位或者个人。国家机关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致人损害 的,责任主体应当是国家机关。这里所

14、说的国家机关,指的是国家行政机关、权力机关、检 察机关、审判机关和军事机关。一般来说,民法对特殊身份主体民事责任的设计,主要集中 在而向社会公众同时乂是髙风险的行业中。如果深入考察,可以发现身份对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的影响在立法政策上是不一样的。 在刑法上,如果某种犯罪必须由具有特定身份的人才能构成,那么一般体现的是从重处罚的 思想。而在民法上,如果某种侵权行为只能由具冇特定身份的人构成,那体现的则是从轻施 加民事责任的思想。如对医疗损害赔偿而言,其责任主体虽然是医疗机构或者医疗人员,但 医疗行业由于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医疗人员所尽的注意义务是专业人员的注意义务,其标 准远高于普通人,因此其过失

15、是一种抽象轻过失,是最轻的一种过失,所以对医疗责任而言, 构成的起点较高,责任较轻。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仍在于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f1的性和基本 精神的差异。刑事责任意在惩罚恶性,特定身份的人犯罪,恶性更大,理当重罚。民事责任 应当体现公正、公平,体现社会正义。对高风险的行业设计较轻的民事责任,体现了公平理 念,于整个社会也都是有利的。关于责任主体主观方面主观方而的因素,无论对确定刑事责任述是确定民事责任都是具有一定意义的,但是,英重要性和内涵的差界也是相当明显的。对确定刑事责任而言,必须严格区分行为人主观上是故意还是过失,以及故意和过失的 具体类别。它们对确定犯罪是否成立,以及构成何种犯罪、施加

16、何种程度的惩罚意义重人。 行为人的主观状态不一样,其主观恶性就不一样,因此决定了具应惩罚性不同,接受的惩罚 应有所差别。所以,在处理刑事案件时,必须严格探究行为人的主观状态。而在确定民事责任时,行为人主观上的重要性就要逊色的多。首先,有些民事责任的确 立,是不需要探究行为人的主观状态的。如我国民法规定的特殊侵权的民事责任中,有些实 行无过错的归责原则,无论行为人主观上有无过错(故意或者过失),均须承担民事责任。 此种情况,无论行为人的主观状态如何,对确定民事责任没有影响。英次,即使行为人主观 上有过错才需承担民事责任的,i般也不再进一步区分行为人主观上是故意还是过失。故意 和过失在民法上统称为

17、“过错”,这是因为民事责任的冃的是弥补受害人受损害的民事权利, 其贯彻补偿性的原则。因此,行为人主观上是故意还是过失,一般对其承担民事责任的状况 不产牛影响。刑事责任主体和民事责任主体在主观方面的不同,在刑事上的共同犯罪和民事上的共同 侵权场合表现得尤为突出,影响重大。刑法上的共同犯罪,只能是共同故意才能构成。而民 事上的共同侵权,两个以上的行为人在主观状态上可能有以下不同的表现:1.行为人主观上 均为故意。此被称为有意思联络;2.行为人中有的是故意,有的是过失,但损害结果是统一 的;3.行为人均为过失,但造成的损害结果是统一的;4.在共同危险行为中,虽只有一人的 行为造成了损害后果,但由于行为人均实施了相同的行为,视为有共同过错,因此耍对这一 具体致害人不明的损害后果承担连带责任。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民事上的共同致 害人的种类远比刑事上的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