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信息行为博硕论文比较研究_第1页
国内外信息行为博硕论文比较研究_第2页
国内外信息行为博硕论文比较研究_第3页
国内外信息行为博硕论文比较研究_第4页
国内外信息行为博硕论文比较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国内外信息行为博硕论文比较研究摘要)以信息行为领域的114篇国内博硕论 文和124篇国外博硕论文为样本,从基本情况(学位 层次、发表时间、所属机构、学科分布)、信息行为的 主体和客体、信息行为的类型、高频关键词、研究方 法、研宄深度6个方面进行国内外比较研宄。结果发 现,国内外共同点主要有3点:信息行为主体、客体 的广泛性和多样化;相对于其它类型的信息行为而言, 信息搜寻行为研究占主导地位;总频次位于前3位的 研宄方法是调查法、统计分析法和访谈法。国内外主 要不同之处在于学位层次、学科分布、信息行为的主 体和客体类型、研宄深度方面存在差异。最后,对国 内未来有志于从事信息行为研究的博硕士研宄生

2、提出 5条研究建议。关键词)信息行为;博士论文;硕士论文;主 体;客体;信息搜寻行为(中图分类号)g250.252文 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 2016) 12-0120-06(abstract) taking 114 doctoral and masters theses in china and 124 doctoral and masters theses at foreign countries in the field of information behavior as research samples,this article compared them from

3、 six aspects, which were their basic information (including degree genre,publication year,affiliation, discipline distribution),subject and object of information behavior, types of information behavior,high-frequency keyword, research method and research depth.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main

4、ly three similarities.the first was the coverage and diversity of both subjects and objects of information behavior,and the second was that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 was predominant, than other types of information behavior.the third similarity was that the three most frequently used methods were

5、 survey method,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interview method.the differences lied in degree genre, discipline distribution, types of subject and object of information behavior and research depth.finally, five proposals were put forward for graduate students who are interested in the study of information

6、 behavior in future.keywords) information behavior; doctoral thesis; masters thesis; subject; object;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作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行为信息行为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研宄人员的注意, 以美国的信息科学与技术年度评论(arist)发表 的一系列关于信息需求与信息行为的论文为代表。从 此以后,不同学科领域的研宄人员从不同角度开展了 自己的研究,研究成果十分丰富,其中就包括博、硕 士学位论文。对目前国内外信息行为博硕论文的研究 历史和现状

7、进行比较,发现两者的共同点和差异,有 一定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1概念界定“信息行为”这一概念有多种定义,已有不同学 者从不同角度对其加以界定。本文在比较各种定义的 基础之上,借鉴武汉大学胡昌平教授的观点:“信息行 为是指主体为了满足某一特定的信息需求(如科学研 究、生产、管理等活动中的信息需求),在外部作用刺 激下表现出的获取、查寻、交流、传播、吸收、加工 和利用信息的相关行为” 1。2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方法笔者于2015年1月9日分别在cnki博硕士学位 论文全文数据库和pqdd文摘数据库中检索关于信息 行为研究的学位论文。在cnki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 据库中以“题名=信息and行为”为检

8、索式,选择“精 确匹配”进行检索,得到416篇博硕士论文,然后通过阅读标题、摘要筛选出与信息行为较为密切相关的 论文114篇。在pqdd文摘库里用“ti=gnformation and behavior)”为检索式进行检索,得到337篇文献,然 后通过2次筛选,第1次筛选排除了明显不相关的论 文,第2次筛选排除了一些不具备统计意义的论文(指 既无摘要又无全文的论文,因为本文有研究主题、研 宄方法、关键词的统计),并且考虑到国内外的数量应 具有可比性,因此最终确定了 124篇学位论文。这124 篇论文中绝大多数是美国的博硕论文,具体的国别分 布为:美国112篇,加拿大10篇,芬兰1篇,南非1 篇

9、。分别下载所选择的国内外学位论文样本的题录信 息(包括标题、作者、出版年、学校、院系或学科、 国别、学位类型),分别整理为excel表格。根据实际需要,下载了其中一部分论文的全文数据处理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语词的规范化。由于不同研 宄人员对同一事物或概念的表达方式存在差异,有不 同的习惯和偏好,因此本文在数据标注的过程中对于 多词一义或同类词语加以人工规范,示例如表1所示, 目的是为了提高后文词频统计的准确性;二是通过阅 读摘要和全文,对每篇学位论文的关键词进行人工标 注,不完全按照原始题录中的关键词,删除了一些意 义不大的关键词,增加了一些实质意义的关键词,避 免机器自动标引时出现的语词冗余

10、、同一概念标注的 关键词不同等问题。3国内外信息行为博硕论文的统计与比较分析3.1学位层次、发表时间、所属机构和学科分布由表2可以看出,在学位层次方面,国内外形成 了鲜明对比,国内近90%的是硕士论文,只有少量博 士论文;而国外则恰好相反,近90%是博士论文,其 余的是硕士论文,说明国内研究主要停留在硕士论文 这个层次,博士层面的研究还十分缺乏,继续深入研 宄的余地还很大。由表3可以看出,从发表时间上看,国外信息行 为博硕论文的开始时间远远早与国内。事实上,根据 笔者在pqdt文摘库的检索,国外最早的一篇信息行 为研宄的博士论文是在1968年,但是由于年代久远, 关于该文的信息十分有限(只有篇

11、名、作者、年代、 单位),无法获取摘要和全文,因而不具备统计意义, 同时考虑到国内外论文数量应相当,相差不能太大, 因此笔者在选择样本时将20世纪6070年代的一批 博硕论文排除了。而在cnki博硕论文数据库中查到的 国内最早研究信息行为的学位论文则是2004年的一 篇硕士论文。从各历史阶段的论文数量上看,以10年为一个阶 段,国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到21世纪10年 代,每10年均比前一个10年数量多(21世纪10年 代还未结束,按照目前5年的数据进行预测,总数量 应该会超过21世纪初的10年),可见论文数量逐渐递 增。而国内的信息行为领域的博硕论文从21世纪才开 始出现,21世纪初的

12、10年有31篇,2010-2014年这 5年论文数量突增,达到83篇。由表4可以看出,在论文所属机构的分布方面, 国内外情况类似,分布都较为均衡,没有出现某所机 构的论文数量特别多的情况。在论文所属国别上,除 dalhousie university是加拿大的以外,其余均为美国的 高校。关于表5有3点需要说明:(1)按国务院学位委 员会、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 (2011)2中的一级学科(管理学除外)进行分类 统计。历史学、理学、军事学这3个一级学科未列出, 因为这3个学科下无论文。由于“管理学”这个一级 学科的论文数量最多(国内90篇,国外35篇),占样 本比例比较高,因此我

13、们对其特殊处理,按论文所在 的二级学科进行统计和计算。(2)由于国外的学科分 类方法与中国不完全一样,但是为了统一标准,仍按 中国的学科分类标准体系进行归类,比如国外的“心 理学”归入“教育学”大类,因为按照中国的学科目 录,“心理学”是教育学的二级学科。(3)经过查看论 文全文,国外有32篇博硕论文未注明所在院系或专业 无法准确判断其所属学科。由表5可以看出,国内以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这 个学科的论文数量最多且遥遥领先,而国外则以教育 学、工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医学、工商管理这 几个学科论文数量最多。3.2信息行为的主体和客体通过统计和汇总,笔者发现国内外信息行为博硕 论文涉及的行为的主体

14、、客体都十分广泛。3.2.1信息行为的主体国内博硕论文涉及到的信息行为主体有:消费者 (18)、大学生(15)、网络用户(11)、农民(11)、 高校教师(4)、科研人员(7)、员工(5)、旅游者(4)、 农民工(3)、虚拟社区用户(3)、群体用户(3)、组 织(2)、病人(2)。括号内表示的是某类主体出现的 频次。居民、驾驶员、中学教师、中学生、病人、护 士、老年人、个人投资者、犹豫不决者、女性性工作 者各出现1次。国外博硕论文涉及到的信息行为主体有:消费者(14)、未成年人(13)、医护人员(13)、病人(12)、 女性(9,包括母亲、孕妇、哺乳期妇女、非裔美国女 性等)、大学生(8)、员

15、工(6)、外籍美国人(6,包 括拉丁裔美国人、韩裔美国人非裔美国人等)、病人照 料者(3)。城市居民、滑雪者、飞行员、黑客、咨询 师、中小企业经理、记者、家庭园艺者、农场主、烟 民/非烟民、男性各出现1次。在国内外一部分学位论文中,信息行为主体较为 笼统,例如“人类”。由此可见,尽管国内外信息行为博硕论文涉及的 行为主体类型都十分广泛,但类型各异。国内主要研 宄成年人的信息行为,而国外不仅研宄成年人,而且 研究未成年人。国外学者研宄的儿童、病人照料者、 保姆、低收入准爸爸、烟民/非烟民、黑客、滑雪者、 记者等这些主体在国内并未出现。3.2.2信息行为的客体在国内外大部分学位论文中,信息行为的客

16、体上 普遍意义上的“信息”,不是具体到某一类型的信息。 除普遍意义上的“信息”以外,也有一些论文涉及到 具体的某一类型的信息。国内博硕论文涉及到的信息行为的客体有:网络 信息(20)、学术信息(6)、旅游信息(4)、健康信息(3)、购物信息(3)、日常生活信息(2)、职业信息 (2)、食品安全信息(2)等。操纵信息、企业内部信 息、软件、市场信息、餐饮类位置信息、个人信息各 出现1次。国外博硕论文涉及到的信息行为的客体有:健康 信息(29)、网络信息(12)、社会信息(12)、职业信 息(6)、临床信息(3)、农业信息(2)、电脑信息(2) 等。产品信息、飞行信息、汽车广告信息、雪崩信息、 农

17、业信息、标签信息、智能电话网络各出现1次。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共同的研究客体包括网络 信息、健康信息、职业信息。国外的社会信息、临床 信息、农业信息、电脑信息等在国内的博硕论文中未 出现。3.3信息行为的类型笔者根据所检索到的国内外博硕论文样本所涉及 的信息行为的类型,设置了 14种信息行为类型,并进 行了相应归类,如表6所示,按国内外合计总数由大 到小排序。由于国外有的博硕论文同时涉及2种或3 种类型的信息行为,因此表6中的国外论文“合计” 的数值与博硕论文的样本总数不完全一致。从表6可以看出,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信息搜 寻行为都占绝对主导地位,都占样本总数的半数左右。 信息利用行为、信息共

18、享行为、信息技术采纳行为、信息检索行为在国内外都只有少量研宄。国内外都有 一少部分论文并未对信息行为进行细分。国内外的差别在于,国外的信息处理行为、信息 安全行为研宄在国内并未见到。国外17篇论文关于信 息处理行为的研究都是未成年人的社会信息处理(sip) 行为,除1篇硕士论文以外,其余16篇都是博士论文。信息安全行为研宄在国外也有7篇。而国内的信息侵 权行为、信息采纳、信息伦理行为、信息交互行为、信息消费行为、信息操纵行为研究在国外并未见到。3.4高频关键词由于信息行为的主体、客体、信息行为的类型前 文已经进行了统计,因此,在本节只统计除了这些关 键词以外的其余高频关键词。统计结果表明,国内

19、3次及以上的高频关键词还 有:影响因素(28)、信息需求(12)、认知(11)、 影响(9)、社交网络(4)、网络购物(4)、决策(4)、 动机(3)、关联(3)。国外3次及以上的高频关键词还有:影响(25)、 关联(15)、信息源(13)、社会信息处理(sip) (11)、 角色(9)、心理(8)、决策(7)、攻击行为(7)、信 息需求(6)、认知(6)、信息-动机-行为模型(imb) (4)、情绪(4)、亲社会行为(3)、偏好(3)、社交网络(3)。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国内外信息行为博硕 论文共同的高频关键词有信息需求、认知、影响、社 交网络、关联、决策等。3.5研究方法通过查看这些博

20、硕论文的摘要、目录、全文中的 “研宄方法”这一章,对每一篇论文的研宄方法进行 标记,总频次在前7位的研宄方法的统计结果如表7。 学位论文综述部分采用的文献调研法,以及普遍的理 论分析法(逻辑推导、归纳法、演绎法)不包含在统 计范围内。表7中的调查法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调查、 网络调查等,问卷调查所占比例最高。由表7可见,国内外总频次位于前3位的研究方 法都是调查法、统计分析法和访谈法。不同之处在于: 国内比较法的总频次高于国外,而国外的观察法和实 验法的总频次高于国内。3.6研宄深度笔者通过查看国内外信息行为博硕论文的标题、 摘要、研宄内容、研究主题,对国内外信息行为博硕 论文的研究深度进行了综

21、合考察和比较,发现国内外 差异较大,国内的论文选题比较宽泛,研宄内容注重 全面性和整体性,研宄深度较为欠缺,而国外的博硕 论文的主题细化程度比较高,研宄较有深度。例如对信息行为影响因素的研宄,国内不少论文都全面分析了信息行为的多方面影响因素,但是宄竟 每一种因素是如何影响信息行为的并未深入研宄,例 如:基于认知的农民信息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一文3 从农民信息需求产生的认知影响因素、农民信息获取 与选择的认知影响因素和农民信息接受与利用的认知 影响因素3个方面分别分析了农民信息行为的认知影 响因素;高校图书馆用户信息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 一文4从信息需求的影响因素、信息查寻行为影响因 素、信息浏览吸收

22、行为的影响因素、信息交流和合作 行为的影响因素、信息创新利用行为的影响因素5个 方面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宄成果,全面分析了信息行 为的影响因素,提出5个研宄假设,并且图书馆用户 的实际绘制了高校图书馆用户信息行为及影响因素模 型图;新生代消费者网络信息搜寻行为研宄一文5 中分别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收入、不同学历 的新生代消费者的网络信息搜寻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生科研信息需求与信息行为研究以中国科学院研宄生为例一文6采用方差分析法,分别 分析了性别、年级、专业、论文发表情况对研宄生科 研信息需求的影响。而国外的博士论文一般深入研宄某一个影响因素 对信息行为的影响,例如研宄关系主义对信

23、息源选择 行为的影响p、情绪对记者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8、 不同个性(快速冲浪者、广泛浏览者、深度潜水者)对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9、语言滥用对儿童助人品质、 知识学习和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10、隐性动机对信 息处理行为的影响11等。有的博硕论文的研究对象 非常细化,例如汽车广告、营养标签等。当然,研究深度的不同与所属学位层次有一定关 系,因为国内近90%的是硕士论文,而国外则近90% 是博士论文。4结论及研宄局限经过前文对国内外信息行为领域博硕论文的统计 分析和比较,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4.1学位层次、发表时间、所属机构和学科分布在学位层次上,国内以硕士论文为主,而国外以 博士论文为主;发表时间上

24、,国内的论文明显晚于国 外,国外在20世纪60年代就出现了信息行为方面的 博硕论文,而国内则从21世纪才正式出现;机构分布 上,国内外情况类似,分布都较为均衡,没有出现某 所机构的论文数量特别多的情况。在学科分布方面, 国内以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的论文数量最多且遥遥领先,而国外则以教育学、工学、图书情报与档案 管理、医学、工商管理这几个学科论文数量最多。4.2信息行为的主体和客体国内外信息行为博硕论文均涉及广泛的、多样化 的主体和客体,但具体来讲,国内外涉及的主体、客 体的类型不一样。国内主要的研究主体是成年人,而 国外的主体则不仅包括成年人,还包括未成年人,重 视对弱势群体的研宄。国内外共

25、同的研宄客体包括网 络信息、健康信息、职业信息等。4.3信息行为的类型从信息行为的类型上看,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的博硕论文中,信息搜寻 行为占主导地位,而信息处理行为、信息分享行为、 信息技术采纳行为等其它类型的信息行为所占比例较 小。近几年信息安全行为、信息伦理行为在国外得到 关注,成在国外信息行为领域博硕论文新的关注点, 2012-2014年3年间共有7篇关于信息安全行为博士 论文。国内也至少有4篇关于信息侵权行为的硕士论 文。4.4高频关键词国内外信息行为博硕论文共同的高频关键词有信 息需求、认知、影响、社交网络、关联、决策。此外, 国内信息行为博硕论文高频关键词还有网络购物、决策、动机等

26、;国外信息行为博硕论文高频关键词还有 信息源、社会信息处理(sip)、角色、心理、攻击行 为等。4.5研究方法从总频次在前7位的研究方法来看,国内外总频 次位于前3位的研宄方法都是调查法、统计分析法和 访谈法。不同之处在于国内比较法的总频次高于国外, 而国外观察法和实验法的总频次高于国内。国内外信 息行为博硕论文所采用的研宄方法以各学科通用的研 究方法为主,新兴研究方法十分少见。4.6研究深度国内外信息行为博硕论文研宄深度存在差异,国 内的论文选题通常比较宽泛,研宄内容注重全面性和 整体性,研究深度较为欠缺,而国外的博硕论文的研 究主题细化程度比较高,研究较有深度。这与国内90% 的论文是硕士

27、论文,而国外则90%的论文是博士论文 有很大关联。通常而言,博士论文比硕士论文在研宄 深度方面更胜一筹。4.7研究局限当然,本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之出。一是由于国内 外有的高校学位论文并未上网或只有部分上网,因此 学位论文样本的遗漏在所难免;二是在文献的筛选过程中存在主观判断性;三是本研究的检索方式是仅从 “信息行为”的字面进行检索,存在漏检的情况,从 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数据的精准性和代表性。因此, 后续研究需要采用更为广泛的检索词,包括“信息行 为”的下位词、相关词等进行检索,从而进行更深层 领域的分析和研宄。5国内未来研宄建议根据前文的数据分析和结论,笔者对国内未来有 志于从事信息行为研宄的博

28、硕士研宄生提出5条研宄 建议:5.1期待更多的、更深层次、更有影响力的理论 研宄成果目前与国内信息行为研宄密切相关的博硕 论文已有124篇,其中90%是硕士论文,尽管已取得 了一批研究成果,但总体上看,研宄深度尚显不够, 与国外存在一定差距。同时,实证研究成果较多,理 论研宄则较为欠缺。因此,我们期待今后能有更多的 博士生来从事信息行为领域的研宄,出现更多的、更 深层次的研究成果,以及更多有影响力的研宄成果, 尤其是重大而有影响力的理论研究成果。5.2深化对特定成年人群体和未成年人信息行为 的研宄社会不同人群通常有着不同的态度、能力、心 理和情感偏好和倾向,表现出不同的信息行为倾向和特征,因此

29、对特定群体信息行为的研宄是一项很有意 义的研宄课题。今后可在已有研宄的基础之上,继续 深化对特定成年人群体(例如不同职业、不同年龄、 不同性格、不同民族、不同学历、不同收入、不同家 庭背景、不同党派、不同宗教信仰的群体)信息行为 的研宄,尤其应注意对弱势群体(例如病人、老人、 低收入群体、农民工等)信息行为的研宄。此外,国外十分重视对未成年人信息行为的研宄, 有多篇博硕论文是对未成年人社会信息处理(sip)行 为的研究。今后,国内的博硕论文可加强对不同年龄 阶段未成年人的信息行为开展研宄,包括未成年人的 信息需求、心理、社会信息处理行为等。5.3弱化对信息搜寻行为的研究,加强对其它类 型信息行

30、为的研宄本文研宄的表明,目前国内外博硕 论文都侧重信息搜寻行为的研究,研究成果非常丰硕, 而其他类型的信息行为研宄力度不够,例如信息需求 的认识和表达行为、信息处理行为、信息安全行为、 信息采纳行为、信息共享行为、信息消费行为、信息 伦理行为等都值得今后深入研宄。5.4促进研究方法的多元化、交叉化和新颖化 研宄方法的种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项研究成 果的价值。本研宄表明,调查法、统计分析法、访谈 法、观察法等是国内外信息行为博硕论文常用的研宄 方法,这些方法都是各学科通用的研宄方法。统计结 果表明,不常见的、低频研宄方法包括自陈量表法、 情境调查法(contextual inquiry)、出声

31、思维法、关键 事件法、文本分析法等。近几年来新兴的研究方法例 如眼动技术、知识图谱、大数据方法的应用较为少见。 国内114篇信息行为研宄的博硕论文样本中只有2篇 硕士论文应用了眼动技术,尚未见大数据、知识图谱 方法在国内信息行为博硕论文中的实际应用。因此, 今后可有意识的引进一些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不常 见的研宄方法以及新兴研宄方法并综合、交叉运用, 从而促进信息行为博硕论文研宄方法的多元化、交叉 化和新颖化。事实上,信息行为本身就属于典型的交叉学科领 域,前文的统计结果也证明国内外多个学科都产出信 息行为研宄的博硕论文。多学科研宄方法的交叉运用 有利于研宄的综合和深化。5.5注重研究方法应用过程的规范性和严密性研宄方法应用过程的规范和严密程度对科学研宄 十分重要,直接影响着科学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和可靠 性。例如问卷调查法必须有前测或预调查,抽样调查 法前需确定最少样本数。此外,研宄过程的完整、严 密以及表述的准确性也需特别注意,也属于规范的范 畴。在本研究开展过程中,笔者发现国内有一部分论 文未开展预调查;在问卷可靠性检验方面也十分欠缺, 仅有一少部分博硕论文利用一些工具进行问卷指标的 可靠性检验。参考文献1 胡昌平.现代信息管理机制研宄m.武汉:武汉 大学出版社,2004: 130.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