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内酰胺酶抑制剂研究进展_第1页
β-内酰胺酶抑制剂研究进展_第2页
β-内酰胺酶抑制剂研究进展_第3页
β-内酰胺酶抑制剂研究进展_第4页
β-内酰胺酶抑制剂研究进展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谈B -内酰胺酶及其抑制剂摘要:随着抗生素药物使用的大量普及, 抗生素耐药形势也日趋严峻。抗生素耐 药的主要机制为产生B -内酰胺酶。B -内酰胺酶依据分子结构中氨基酸序列差异 可主要分为两类,分别是以丝氨酸为活性位点的 A、C、D类,还有以金属离子 为活性位点的金属酶类。随着B -内酰胺酶的泛滥,一些B -内酰胺酶抑制剂应运 而生。在治疗微生物感染时,常将抗生素与 B -内酰胺酶抑制剂联用,治疗效果 显著。本文将对B -内酰胺酶及其抑制剂进行简要的介绍。关键词:B -内酰胺酶B -内酰胺酶抑制剂 细菌耐药On the B -lactamase and its inhibitorsAbstr

2、act : With the increasing popularity of the use of antibiotic, the situation of an tibiotic resista nee becomes worse ning. The mai n mecha nism of an tibiotic resista nee is due to the producing of B -lactamase. B -lactamase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based on its ami no acid seque nce in m

3、olecular structure. The class of A, C, and D is of Ser active site while the class of B has metal ions in its active site. Some B -lactamase inhibitor come into being because of the spreading of B -lactamase. In the treatme nt of microbial infection, a nu mber of com mon ly used an tibiotics and B -

4、lactamase inhibitor were combined with favored results. In this article, I will have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B -lactamase and its inhibitor.Keywords : B -lactamase B -lactamase inhibitor antibiotic resistance1抗生素耐药性及其耐药机制抗生素(an tibiotic)是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以及用化学、生物、 生物化学方法衍生的),能在低微浓度下有选择性抑制或影响它种生物功能的有 机

5、化合物。细菌耐药性(antibiotic resistanc®是指细菌对抗生素不敏感的现象, 又可分为固有耐药(intrinsic resistance)和获得性耐药(acquired resistance)。固有 耐药是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代代相传,不会改变的。如链球菌对氨基糖苷类 抗生素天然耐药。获得性耐药是由于细菌与抗生素接触后,通过改变自身的代谢途径,使其不被抗生素杀灭。如本文将重点讨论的细菌对B -内酰胺酶的耐药性。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如下表所示:表一抗生素的作用机制作用机制代表抗生素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使其不能生长繁殖 损伤细菌细胞膜,破坏其屏障作用影响细菌蛋白质合成,抑

6、制核酸合成或作用,影响核酸代谢, 抑制细菌代谢抑制结核环脂酸的合成B -内酰胺类、万古霉素、环丝霉素 多粘菌素B、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等 四环素、氯霉素、大环内酯类等 利福霉素类、喹诺酮类、甲硝唑等 磺胺药、甲氧苄氨嘧啶 异烟肼图1抗生素的作用机制相对于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微生物的耐药机制主要包括四部分:(1) B -内酰胺酶的产生,也是主要的作用机制。(2) 外膜通透性下降。(3) 主动外排作用增强。(4) 药物作用靶点的改变。Antibiotic (1)Beta*LactamaseAmibioilc (2)Periplasmic space (cQntaining Beta-lactamas

7、es, aminoglycosidemodifying enzymes)Eniymatic destruction Of sntMicM昭r測 wallpermeaM/y图二微生物耐药机制2 B -内酰胺酶的分类及代表物通过上部分的介绍,我们知道微生物产生耐药性的主要机制为产生 B-内酰胺 酶,该酶通过水解B类抗生素的内酰胺环从而使抗生素失效。B -内酰胺酶的分类标准主要有两类:Ambler分类法和BJM分类法。前者主 要依据B -内酰胺酶分子结构中氨基酸序列差异,后者则主要依据 B -内酰胺酶的 功能。2.1 Ambler分类法图三Ambler分类法22 BJM 分类法(Bush-Jacob

8、y-MedeiroS)表二BJM分类法类分子被抑制-水解底物代表酶别类型CAEDTA1C类-头抱菌素G-菌的AmpC2aA+-青霉素G+菌的青霉素酶2bA+-青霉素、头抱菌素TEM-1、TEM-2、SHV-12beA+-青霉素、窄谱与超广谱 头抱菌素类、单环类TEM-3 至 TEM-26,SHV-2 至 SHV-62brA±-青霉素TEM-30 至 TEM-362cA+-青霉素、羧苄西林PSE-1、PSE-3 PSE-42dD±-青霉素、氯唑西林OXA-12eA+-头抱菌素普通变形杆菌的头抱菌素酶2fA+-青霉素、头抱菌素、碳 青霉烯阴沟肠杆菌的NMC-A3a-+青霉素、头

9、抱菌素类嗜麦牙黄单胞困的L13bB-+碳青霉烯类产气单胞菌3c-+氨卞西林、头抱立啶戈氏荧光杆菌4未知-未知青霉素洋葱假单胞菌的青霉素酶3 B -内酰胺酶与B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B -内酰胺酶的作用机制由于其活性中心的不同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是以丝氨 酸为活性中心的酶,涉及 Ambler分类法中的A、C、D类。另一类则是以金属 为活性中心的酶,主要是B类。下面将分别加以介绍。3.1丝氨酸活性酶B -内酰胺酶与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之间具有高度保守的氨基酸序列, 它们与D-丙酰氨-D-丙氨酸转肽酶一起属于“青霉素识别酶”家族。 A、C、D类 B -内酰胺酶在活性位点上都有丝氨酸,故又

10、称活性位点丝氨酸酶。它们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不强,但酶分子的三级结构非常相似。下图就是A类B -内酰胺酶的三级结构图以及头抱菌素分子与它的作用机制图。AB图4 (A)图为A类B -内酰胺酶活性部位结构图。其中, W1为水分子。(B)图为头抱菌素分子与B -内酰胺酶作用机制。如图4所示,由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四联体 SXXK位于70-73位点,其中 X代表任意一种氨基酸,活性位点丝氨酸(Class A为Ser-70, Class C为Ser-64) 位于A-螺旋的N-端。由三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三联体 KTG位于B -折叠上(Class A 为 Lys-234,Class C为 Lys-315),另

11、一个三联体 SDN 定位于 130-132; KTG 和SDN之间通过氢键连接起稳定的作用。166-170位点上数个氨基酸残基组成Q 环,环上氨基酸序列在Class A中高度保守,Q环可将亲核水解反应所需的水分 子准确定位。SXXK、KTG、SDN和Q环这几个结构域单元(motifs)之间的空 间相对位置所形成的腔即为B -内酰胺底物与酶作用的“键合腔”(bindingcavity),A-螺旋结构正好使丝氨酸活性位点 Ser-70定位于键合腔的中央。Ser-70 的0H、-NH和Ala-237的-NH共同形成Oxyanion盒(酰化反应点),B -内酰胺环 上的羰基在此与-OH、-NH形成酰化

12、酶复合物。Class A B -内酰胺酶在244位上有一个Arg ,具有定位另一个水分子的作用, 此结构可水解含非典型B-内酰胺环的底物如克拉维酸、舒巴坦;由于Class CB -内酰胺酶缺乏此结构,对克拉维酸无效。整体上,Class AB -内酰胺酶严整的“键合腔”结构和对水分子的精确定位 能力使它能高效地水解底物而Class C B -内酰胺酶的活性位点为Ser 64并且 “键合腔”结构较为松散,更适于具有较大空间位阻的底物进入。Class DB -内酰胺酶的一级结构与Class A相似,其三级结构也具有类似于 Class A的结构域 单元(如KTG三联体等),虽然这些单元在其氨基酸组成和

13、空间的相对位置上与 Class A有一定差别,但一般认为其执行的功能是相同的。3.2金属活性酶Class BB -内酰胺酶的结构与其它类型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金属离子可与氨基酸残基之间形成配位化合物而干预活性位点上的反应,更为特殊的是不同的金属酶其所含的金属离子数目并不固定,从而造成本类酶与底物结合方式上的多样 性。4 B -内酰胺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目前关于B -内酰胺酶抑制剂的作用机理尚不完全清晰。证明了A类、C类B -内酰胺酶(丝氨酸蛋白酶)都是由羧肽酶经由不同途径反应生成,从而证实 了 B -内酰胺酶和羧肽酶与B -内酰胺类化合物具有相似的作用机制。大量的实验 研究表明,A类B-内酰胺酶中

14、得Ser 70去亲核进攻B -内酰胺环上的羰基。但是目前对于活性点部位各残基参与酰化及去酰反应的角色尚有分歧。因此,对于B-内酰胺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不能进行详细的介绍。5 B -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发展目前应用较多的B内酰胺酶抑制剂主要是针对 A类酶的,如克拉维酸 (Clavulanic acid),舒巴坦(Sulbactam)和泰唑巴坦(tazobactam),这是三种临床上最 常用的抑制剂。它们均为B -内酰胺衍生物,即它们与B -内酰胺抗生素一样,在 结构中都存在一个B -内酰胺环。下面将进行详细的介绍。5.1 克拉维酸(Clavulanic acid)克拉维酸(结构式见图5)的抗菌谱广,但活性很弱,其特点是能抑制革兰氏 阴性菌和葡萄球菌产生的许多B -内酰胺酶,是第一个应用于临床的B -内酰胺酶 抑制剂。目前临床上使用的 Augmentin和Timentin就是它分别与羟氨苄青霉素 和替卡西林的复配制剂。COH图5克拉维酸结构式5.2 舒巴坦(Sulbactam)舒巴坦(结构式见图6)属于青霉烷砜类的B -内酰胺酶抑制剂,也是第一个人 工合成的此类抑制剂。图6舒巴坦结构式5.3 泰唑巴坦(tazobactam)他唑巴坦(结构如图7)是从舒巴坦的衍生物中筛选出来的一种高效B -内酰胺酶抑制剂。它最早由Hall等人从6-APA出发制得,它的结构是在舒巴坦的基础 上增加一个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