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表格式教案(全册)(1)_第1页
新版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表格式教案(全册)(1)_第2页
新版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表格式教案(全册)(1)_第3页
新版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表格式教案(全册)(1)_第4页
新版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表格式教案(全册)(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新教材 )第一单元分数乘法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第四单元比第五单元圆第六单元百分数(一)第七单元扇形统计图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第九单元总复习课题分数乘法单元第一单元课型新授课时第 1 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经历探索分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 感受分数乘法与分数加法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3. 增强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体验探索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能正确熟练地计算分数乘整数。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修改调整一、谈话导入1. 观察情境图,激发

2、学习兴趣。(多媒体出示生日会分蛋糕情境图)同学们,你们喜欢过生日吗?为什么?生日时一般都要吃蛋糕,如果每个人吃72个蛋糕,你知道这72表示的意思吗?(72表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7 份,每人吃其中的2 份。 )2. 导入新课。同学们对分数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并且学会了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这学期我们还要学习分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分数乘法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分数乘法)二、探索新知1. 投影出示例题 1。小新、爸爸、妈妈一起吃一个蛋糕,每人吃92个,3 人一共吃多少个?(1)引导学生读题,并说说92表示什么。指明回答:92表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9 份,每人吃其中的2 份。(2)求

3、“3 人一共吃多少个?”实际上就是求什么?先让学生思考,再指名回答。(实际上就是求 3 个92是多少。 )2. 学生独立列加法算式解答。92+92+92=96=32(个)3. 根据乘法的意义将加法算式转换成乘法算式。(1)提问:这道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三个加数都相同。)(2)追问: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呢?(启发学生得出: 3 个92相加,用乘法表示是923 或 392。 )4. 探究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1)提问: 3 个92相加的和,也可以列成算式923,那么923 又应该怎样计算呢?(2)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学生思考,教师巡视观察。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进行必要的启发:

4、92是 2 个91,2 个91乘 3 就是 6 个91,所以就是96。(3)组织全班交流,教师结合学生的回报情况进行板书:923=92+92+92=9222=932=96=32(个)教师强调:在计算过程中,虚线框起来的思考过程可以不写;分数线要用直尺画。(4)学习计算过程中进行约分。引导学生观察计算过程中的分子和分母,分子用“23”得来,说明分子中含有因数 3,而分母是“ 9” ,也含有因数 3,所以将“ 3”和“9”进行约分,即:923=39321=32(个)观察上面的计算过程,你发现了什么?(预设: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结果相同。)(5)提问:如果把算式“923”的两个因数交换位置,

5、变成“ 392” ,又应该怎样计算呢?学生尝试计算后组织交流。(6)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提问:分数与整数相乘,可以怎样计算?指名回答,多让学生参与交流。(分数乘整数,用分子乘整数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5. 练一练。教材第 2 页“做一做”第 1 题。学生独立完成,投影交流。教师强调:分数与整数相乘时,一定是整数与分母约分。三、反馈完善1. 教材第 2 页“做一做”第 2 题。这道题是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第三小题是整数乘分数,通过这道计算题,巩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教师也可以借此来发现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 教材第 6 页“练习一”第 1 题。这

6、道题是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的练习。通过练习进一步感受分数乘整数与分数加法之间的联系,从而体会到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3. 教材第 6 页“练习一”第 2 题。这道题是分数乘整数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5kg 的衣物就需要 5个21勺洗衣粉。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还有哪些疑问?五、课堂作业【教后反思】课题分数乘法单元第一单元课型新授课时第 2 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2. 通过直观操作,初步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3. 经历探索分数乘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

7、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分数乘分数计算的算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修改调整一、谈话导入1. 计算。524= 932874= 14212=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全班交流时,指名说说14212的计算方法。2. 导入。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分数乘法的问题。 (板书课题)二、探索新知(一)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1. 投影出示例题 2。(1)问题一: 3 桶水共多少升?指名列出算式: 123。提问:你是怎么想的?想:求 3 个 12l,就是求 12l的()倍是多少。(启发学生得出:求“ 3 桶水共多少升?”就是求3 个 12l,也就是求 1

8、2l的 3 倍是多少。 )(2)问题二:21桶是多少升?指名列出算式: 1221。提问:根据什么列式的?想:求 12l 的一半,就是求 12l 的)()(是多少。(启发学生思考:21桶就是半桶,求“21桶是多少升?”就是求12l 的一半是多少,也就是求12l 的21是多少。 )(3)问题三:41桶是多少升?指名列出算式: 1241。提问:你是怎么想的?想:求 12l 的)()(是多少。(启发学生思考:求“41桶是多少升?”就是求12l 的41是多少。 )2. 结合上面的几个问题,你知道“1221”和“ 1241”这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分别是什么吗?(1221表示 12 的21是多少; 1241表

9、示 12 的41是多少。 )3. 总结: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1)小组交流: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是什么?(2)指名汇报:一个数乘几分之几表示的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4. 完成教材第 3 页“做一做”。引导:这道题求吃了多少千克,也就是求3 千克的103是多少千克。(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投影出示例题 3。李伯伯家有一块21公顷的地。种土豆的面积占这块地的51,种玉米的面积占53。1. 问题一:种土豆的面积是多少公顷?(1)提问:求“种土豆的面积是多少公顷?”实际上就是求什么?怎么列式呢?(实际上就是求21公顷的51是多少公顷,列式是:2151。 )(2)探究2151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拿

10、出准备好的一张长方形纸,表示1 公顷,先画出它的21,表示21公顷。再涂出21公顷的51。引导理解:求21公顷的51是多少公顷,就是把21公顷平均分成 5 份,取其中的 1 份。观察交流。观察手中的长方形纸,想一想:21公顷的51是多少公顷?你是怎么想的?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组织全班交流。通过交流得出:求21公顷的51是多少公顷,就是把21公顷平均分成 5 份,取其中的 1 份。也就是把 1 公顷平均分成( 25)份,取其中的 1 份,即5211=5211=101。板书:2151=5211=101(公顷)2. 问题二:种玉米的面积是多少公顷?(1)学生独立列出算式:2153。(2)提问:

11、“2153”等于多少呢?你能涂色表示21的53吗?(投影出示)21公顷的53是?公顷(3)学生动手操作,交流计算方法和思路。与前面一样,也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25)份,不同的是要取其中的3份,可以得到:2153=5231=103(公顷) 3.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1)小组讨论:分数乘分数怎样计算?(2)组织汇报交流。在交流中归纳总结计算方法: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用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板书)三、反馈完善1. 教材第 4 页“做一做”第 1 题。这道题是有关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的练习。组织练习时, 可以先让学生独立阅读理解, 在教材上填一填。 再指名汇报,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

12、想的。2. 教材第 5 页“做一做”第 2 题。这是一道看图计算的练习,旨在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加深对分数计算方法的理解。组织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看图填一填,再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3. 教材第 5 页“做一做”第 3 题。这道题是运用所学的分数乘法计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加深对一个数乘分数意义理解的同时,又可以巩固整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4. 教材第 6 页“练习一”第 5 题。这道题中喷洒 1 公顷菜地需要农药23kg 的51,所以列式是2351。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五、课堂作业【教后反思】课题分数乘法单元第一单元课型新授课时第 3 课时总第课时教学

13、目标1. 掌握分数乘法计算过程中的约分方法,能正确熟练进行分数乘法计算,提高学生计算的能力。2. 能解答生活中简单的分数乘法问题,了解分数乘法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教学重点掌握分数乘法计算过程中的约分方法。教学难点熟练掌握约分方法,提高计算的能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修改调整课题分数乘法单元第一单元课型练习课时第 4 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 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2.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能力。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修改调整一、谈话导入1. 复习旧知。(1)一个数乘

14、分数的意义是什么?(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2)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 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乘。 )2. 导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些和分数乘法有关的练习吧!二、探索新知1. 出示教材第 6 页“练习一”第 3 题。这道题是分数乘整数的相关练习。每年上升1007m ,50 年就上升 50 个1007m ,也就是100750;100年就上升 100 个1007m ,也就是1007100。2. 出示教材第 6 页“练习一”第 4 题。这道题是一个数乘分数意义的练习。先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再组织交流,交流时让学生

15、说说列式的依据是什么。3. 出示教材第 6 页“练习一”第 6 题。这是道改错题。第一个算式错在将整数与分数的分子相约分,第 2 个算式错在将分数加法与分数乘法计算混淆,把约分后的分子与分子相加, 分母与分母相加。教学时让学生讨论交流, 说说错在哪里?还可以结合学生平时易犯的错误,让学生纠正。4. 出示教材第 6 页“练习一”第 7 题。这道题是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练习,可以先让学生独立计算, 再进行交流。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是否可以进行约分,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乘。)5. 出示教材第 6 页“练习一”第 8 题到第 13 题。这 6 道题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分数乘法问题,题目中涉及到许多课外知

16、识,这些练习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一个数乘分数意义的理解,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而且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见识。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阅读并理解题目,然后再独立解答, 最后组织交流汇报。三、反思总结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2. 小结。在计算分数乘法时,要先观察题目,想一想能不能约分;分数和整数、小数一样,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四、课堂作业【教后反思】课题分数乘法单元第一单元课型新授课时第 5 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并掌握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2. 经历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体会算法多样化的数学思想, 提高计算能力

17、。教学重点掌握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灵活选择不同的计算方法,熟练地进行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修改调整一、谈话导入1. 计算下面各题。5315= 2132= 5331= 8554=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和计算过程中的约分方法。2. 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分数化成小数。1.2 0.4 3.5 1.25 855441让学生说说怎样将一个小数化成分数?3. 导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数乘法的相关知识。二、探索新知1. 投影出示例题 5。松鼠的尾巴长度约占身体长度的43。欢欢:我身体长 2.1dm。乐乐:我身体长 2.4dm。(1)学生阅读题目,理解图中的信

18、息。(2)组织交流。提问:大家从图中收集到哪些信息?2. 解决问题一。(1)出示问题:松鼠欢欢的尾巴有多长?(2)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2.1 43提问:你是怎么想的?(由题意可以知道松鼠欢欢的尾巴长度占身体长度2.1dm 的43,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可以列出算式:2.1 43。 )启发观察,这个算式和我们前面学习的分数乘法有什么不同?学生观察得出:以前学习的分数乘法是分数和分数或分数和整数相乘,而这个算式是分数和小数相乘。(3)探讨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提问:小数乘分数,可以怎样进行计算呢?想一想,试一试。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计算。组织交流,得出可以把2.1 化成分数,也可以把43化成小数

19、。汇报交流计算方法,教师结合交流情况进行板书。小数化成分数: 2.1 43=102143=4063(dm )分数化成小数: 2.1 43=2.10.75=1.575 (dm )3. 解决问题二。(1)出示问题:松鼠乐乐的尾巴有多长?(2)学生独立解答。组织交流汇报。交流时,先让学生说说列式的依据,再交流计算方法。学生可能会采用问题一中学习的方法进行计算,这时教师可以追问:同学们,想想分数乘整数时,我们是怎样进行约分的,小数乘分数也能这样约分吗?当学生有所发现后,让学生进行尝试计算,最后汇报交流。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板书。4. 观察比较,回顾思考。提问:观察上面三种计算方法,你想发表自己的

20、什么见解?让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交流讨论,最后进行全班交流。通过交流,启发学生明白:三种方法中,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具有普遍性,使用于所有的小数乘分数的计算;当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时,一般不采用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进行计算;当小数和分母不能进行约分时,一般不采用小数和分母约分的方法进行计算。三种方法中,小数和分母约分的方法计算起来最简便,因此在计算小数乘分数时,先观察这个小数能不能和分母进行约分,如果可以进行约分,一般采用先约分再乘的方法。三、反馈完善1. 教材第 8 页“做一做”。这道题是小数乘分数的计算练习,旨在巩固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灵活选择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先让学

21、生独立计算,再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方法进行计算。2. 教材第 10 页“练习二”第 2 题。(1)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2)交流解题思路。(3)独立解答,讲评订正。3. 教材第 10 页“练习二”第 3 题。这道题可以先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列出算式,再按照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2.5 和 25 可以进行直接约分,将分母化成1。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五、课堂作业课题分数乘法单元第一单元课型新授课时第 6 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 懂得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跟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能熟练进行有关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2. 知道

22、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3. 在观察、迁移、尝试练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教学重点会计算分数混合运算,能利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难点根据题目特点,灵活地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修改调整一、谈话导入1. 复习。(1)观察下面各题,说说运算顺序。213+25 6854 21(3614)(2)说说我们学过哪些乘法运算定律?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乘法交换律 a 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c+bc 2. 导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

23、有关分数混合运算和简便计算的知识。二、探索新知(一)分数混合运算。投影出示例题 6。1.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提问:从题目中你获得哪些信息?指名回答,全班交流得出:(1)画框长54m ,画框宽21m 。(2)求“需要多长的木条?”就是求画框的周长。2. 学生独立列式。(54+21)2 或542+212 3. 启发自学,交流收获。教师启发:两个算式都是分数混合运算, 那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呢?(1)请学生自学教材第9 页的内容。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2)指名交流汇报。引导学生发现: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4.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过程,交流汇报。交流时,指名说说整数

24、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 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 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算第二级运算,再算第一级运算。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的运算,再算括号外的运算。)(二)分数乘法的简便计算。1. 出示算式。21313121(4132)5341(3253)(21+31)512151+3151学生计算后,会发现每一行的两道算式结果相等,这时教师在每行的左右算式中间填上等号, 并启发学生思考: 每行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这是数字的巧合呢?还是有一定的运算规律?2. 指导观察,发现规律。观察上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 发现:第一

25、组是两个因数交换了位置,运用了乘法交换律;第二组是三个数相乘, 左边是先算前两个, 右边是先算后两个,运用了乘法结合律; 第三组算式符合乘法分配律, 左边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右边是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然后相加。3. 总结规律。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在分数乘法中, 也能使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整数乘法中的运算定律在分数乘法中同样适用。4. 应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1)出示例题 7。53(615)(65+41)12 (2)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比较简便,然后独立完成,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在小组里讨论交流。指名板演:53(615)(65+41)12 =53(561)

26、=6512+4112 =(535)61 =10+3 =21 =13 交流时,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 分别说一说运用了哪种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三、反馈完善1. 教材第 9 页“做一做”第 1 题。让学生先观察算式分别有什么特点,思考应该如何计算才会比较简便。学生独立计算,并请个别学生上台板演,完成后集体讲评。(第 3 小题可以通过变形转化成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特点:87863=(86+1)863)2. 教材第 9 页“做一做”第 2 题。这道题在计算过程中,先算“501100”会使计算更简便。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五、课堂作业【教后反思】课题分数乘法单元第一单元课型

27、练习课时第 7 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 进一步巩固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方法,能灵活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2.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灵活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修改调整一、谈话导入1. 复习旧知。(1)小数乘分数可以怎样进行计算?(2)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3)分数混合运算可以运用哪些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2. 导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一些练习来提高计算能力和

28、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探索新知1. 出示教材第 10 页“练习二”第 1 题。这道题包含了学生学过的分数乘法的各种计算,有分数乘整数、分数乘分数、小数乘分数。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组织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计算方法。2. 出示教材第 10 页“练习二”第 5 题。这道题是为了巩固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练习时,先让学生观察题目中的计算错在哪里,再进行独立改错练习。3. 出示教材第 11 页“练习二”第 11 题。这道题是巩固分数乘法简便计算的练习。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组织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这道题中的每个小题都可以用简便方法计算,其中连乘的运算可以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

29、便计算;而混合运算则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如“9216792”可以先转化成“ 19216792”在计算。 )4. 出示教材第 12 页“练习二”第 13、14、15 题。这三道都是解决问题的练习题,都是与分数混合运算相关的问题,前两题是连乘的问题,第三题是乘加混合计算的问题。第 13 题可以先求出每箱糖果的质量,再求4 箱糖果的质量,列式是:21254;也可以先求 4 箱一共有多少袋, 再求一共有多少千克, 列式是:42521。第 14 题可以先求每天可回收利用的垃圾有多少,再求15 天可回收利用的垃圾有多少,列式是:703115;也可以先求 15 天一共收到多少生活垃圾,再求这些垃

30、圾有多少可以回收利用,列式是:701531。第 15 题先求尼罗河长度的109有多长,再求长江的全长, 列式是:6670109+297 三、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四、课堂作业【教后反思】课题解决问题单元第一单元课型新授课时第 1 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分数连乘问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2. 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掌握解决问题的各个步骤,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教学重点掌握分数连乘问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各种不同的解题策略,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分数连乘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修

31、改调整一、谈话导入1. 出示题目:六( 1)班图书角有故事书24 本,科技书的本数是故事书的21,科技书有多少本?连环画的本数是科技书的32,连环画有多少本?学生独立解答。组织交流得出:科技书的本数 =故事书的本数21=2421=12(本) 。连环画的本数 =科技书的本数32=1232=8(本) 。2. 揭示课题。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与我们学习的分数乘法有关,今天我们就利用分数乘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二、探索新知投影出示例题 8。1. 阅读理解。(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2)根据题意,完成以下填空。整个大棚的面积是。萝卜地的面积占整个大棚面积的。红萝卜地的面积占萝卜地面

32、积的。要求的是的面积。先让学生在教材上填空,再组织交流。2. 分析与解答。(1)用长方形纸表示大棚的面积,折出萝卜地的面积。认识一半用分数表示就是21。学生折一折。让学生取出一张长方形纸, 代表大棚的面积, 然后折出各种萝卜地的面积。计算出萝卜地的面积: 48021=240(m2)(2)折出红萝卜地的面积。交流:怎样折出红萝卜地的面积?(红萝卜地占萝卜地的41,也就是占大棚一半的41,先折出整张纸的一半,再折出一半的41。 )学生动手折一折。计算出红萝卜地的面积:24041=60(m2)(3)列综合算式解答。4802141=60(m2)(4)探讨不同的解题方法。教师让学生将整张纸展开, 观察并

33、说说: 从这张纸上, 你能看出红萝卜地的面积占大棚面积的几分之几吗?(81)小组交流。提问:你还有其他方法来计算红萝卜地的面积吗?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交流。组织汇报。先求出红萝卜地的面积占大棚面积的几分之几:2141=81。再求出红萝卜地的面积: 48081=60(m2)列成综合算式: 480(2141)=60(m2)3. 回顾与反思。(1)教师启发:刚才我们用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求出了红萝卜地的面积是 60m2,现在我们能写答句了吗?对,不能,因为我们还没有对这个答案进行检验。大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检验一下这个答案的合理性吗?(2)学生尝试检验。教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3)组织全班交

34、流。可以用下面的方法进行检验:60240=41,240480=21。只要学生的检验方法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三、反馈完善1. 教材第 14 页“做一做”。(1)学生独立解答。(2)组织交流。指名学生按照阅读与理解、 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三个环节展开交流。2. 教材第 16 页“练习三”第 1、2、3 题。这三道题都是和例题8 类似的分数连乘问题, 每道题都可以有两种不同解题方法。练习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最后全班讲评订正。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五、课堂作业【教后反思】课题解决问题单元第一单元课型新授课时第 2 课时总第课时教

35、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求这个数”的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2. 经历解题过程,掌握解题步骤,学会用线段图分析问题。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求这个数”的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分数乘法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修改调整一、谈话导入1. 找单位“ 1”的量和比较量。(1)三峡工程75的发电量用在了东南沿海地区。(2)学校总面积的52是活动场所。(3) 学校图书馆儿童读物占全部图书的75, 儿童读物中的83是科普读

36、物。学生观察后,独立思考。指名学生回答,让学生找出单位“1”的量和比较的量,根据关键句说出基本的数量关系。2.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继续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二、探索新知投影出示例题 9。人心脏跳动的次数随年龄而变化。青少年心跳每分钟约75 次,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54。婴儿每分钟心跳多少次?1. 阅读与理解。(1)学生独立读题。(2)交流从题目中获得的信息。青少年每分钟心跳约75 次。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54,多的部分是青少年心跳次数的54。要求的是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3)学生完成教材例题9 中“阅读与理解”的填空。2. 分析与解答。(1)找单位“ 1” 。提问:题目中

37、的54是把谁看作单位“ 1”?(青少年每分钟心跳的次数)(2)画线段图进行分析。交流画线段图的方法:题目中有“青少年”和“婴儿”两种量,一般要用两条线段来表示;画线段图时,把单位“1”的量画在上面,比较量画在下面;把单位“ 1”的量平均分成 5 份,婴儿心跳次数比青少年多的部分相当于5 份中的 4 份。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板书线段图:青少年:婴儿:(3)交流解题思路。学生结合线段图,在小组内交流解题思路。组织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解题思路。解题思路一:先求出婴儿每分钟比青少年多跳的次数,再求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解题思路二:先求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是青少年的几分之几,再求婴儿每分钟心

38、跳的次数。(4)独立解答。教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5)全班交流。组织交流汇报,汇报时让学生说说是根据哪种解题思路进行解答的。解法一: 75+7554解法二: 75(1+54)75 次?次比青少年多54 =75+60 =7559 =135(次) =135(次)3. 回顾与反思。(1)回顾分析题意时采用的方法以及采用这种方法的好处。分析题意时采用画线段图的方法,画线段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关系。(2)检验技术结果的合理性。先让学生自主检验,再组织交流汇报。可以用以下方法进行检验:先算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多少次:13575=60(次)再算多出的次数是青少年的几分之几:6075=54。4

39、. 教材第 15 页“做一做”。(1)投影出示“做一做”题目。绿化带降低了噪音以后,人听到的声音是多少分贝?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交流对题目的理解。(2)介绍有关“噪音危害”的知识。噪音给人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危害:损害听力;有害人的心血管系统;影响人的神经系统,使人急躁易怒;影响睡眠、造成疲倦。噪音量(分贝)对人体影响: 050 分贝:舒适,细语声; 5090 分贝:妨碍睡眠、难过、焦虑;90130 分贝:耳朵发痒、耳朵疼痛;130分贝以上:耳膜破裂、耳聋。(3)学生尝试画线段图进行分析解答。教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4)组织全班交流。展示学生画的线段图,并说说是怎么画的,鼓励学生参与相

40、互评价。对画得不完整的线段图进行补充和修改,形成正确的线段图: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解法一: 8080818180 分贝降低?分贝现在?分贝解法二: 80(181)3. 小结。例题 9 与“做一做”这两道题,都属于“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求这个数”的问题,例题9 是“多几分之几”的类型, “做一做”是“少几分之几”的类型。这类问题有两种解题方法:一是先求出“多(少)的部分是多少”,再求出比较量; 二是先求出 “比较量占单位1 的几分之几”,再求出比较量。三、反馈完善1. 教材第 16 页“练习三”第 4 题。这道题是“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分之几,求这个数”的问题,可以先求出蝗

41、虫每秒振动次数比蜜蜂少多少次,再求蝗虫每秒振动的次数;也可以先求蝗虫每秒振动的次数是蜜蜂的几分之几,再求蝗虫每秒振动的次数。2. 教材第 16 页“练习三”第 5 题。这道题是“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分之几,求这个数”的问题,可以先求出鸭的孵化期比鸡长的天数,再求鸭的孵化期天数;也可以先求出鸭的孵化期是鸡的几分之几,再求鸭的孵化期天数。3. 教材第 16 页“练习三”第 6 题。这道题是部分数与总数之间的关系,可以先求出沉积在河道中的泥沙,再求带到入海口的泥沙;也可以先求出带到入海口的泥沙占流入黄河泥沙的几分之几,再求带到入海口的泥沙有多少。4. 教材第 16 页“练习三”第 7 题。这道题

42、是“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分之几求这个数”的问题,可以先求普通列车比磁悬浮列车慢多少千米,再求普通列车的速度;也可以先求出普通列车速度是磁悬浮列车的几分之几,再求普通列车的速度。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五、课堂作业【教后反思】课题整理和复习单元第一单元课型新授课时第 1 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 通过整理和复习,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2. 通过整理和复习, 巩固分数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掌握整理复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整理复习的习惯。教学重点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回忆和整理。教学难点通过整理和复习,感受知识的内在

43、联系。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修改调整一、谈话导入1.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许多知识, 大家想想, 我们学过的知识可以分成哪几部分?2.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对这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二、探索新知1. 复习分数乘法的意义。提问:一个数乘分数可以表示什么意思?一个数乘分数就表示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整数乘分数可以表示这个整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还可以表示几个相同的分数相加。一个数的几分之几都可以用这个数乘几分之几来表示。2. 复习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1)提问:怎样计算分数乘法?分数乘整数,用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能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分数乘分

44、数,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能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2)出示教材第 17 页“整理和复习”第1 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每道题的计算方法。(3)完成教材第 18 页“练习四”第 1 题。这道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和观察比较,发现两个数(不为0)相乘,一个因数大于 1,积大于另一个因数;一个因数小于1,积小于另一个因数;一个因数等于 1,积等于另一个因数。3. 复习分数混合运算和简便运算。(1)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顺序相同。(2)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 : (a+b)c=ac+bc (3)完成

45、教材第 17 页“整理和复习”第2 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每道题运用的运算定律。(4)完成教材第 18 页“练习四”第 2、3 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讲评,全班订正。4. 复习解决问题。(1)完成教材第 17 页“整理和复习”第3 题。先让学生画出线段图进行分析,再独立解答。组织交流时,让学生结合线段图说一说解题思路。(2)完成教材第 18 页“练习四”第 4 题。这道题有两个小题, 第(1)小题是一步计算的分数乘法问题,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行列式解答;第(2)小题是“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分之几,求这个数”的问题。(3)完成教材第 18 页“练习四”第 5 题。

46、这道题是分数连乘问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组织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三、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四、课堂作业【教后反思】课题位置与方向(一)单元第二单元课型新授课时第 1 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 通过解决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2. 学会通过测量描述物体在平面图上的具体位置,并会根据描述在平面图上画出物体的具体位置。教学重点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难点根据描述标出物体在平面图上的具体位置。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修改调整课题位置与方向(二)单元第二单元课型新授课时第 2 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 能用语言

47、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根据描述画出具体的路线示意图。2.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交流合作的能力。教学重点能用语言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根据描述画出具体的路线示意图。教学难点能根据观测点的变化灵活描述路线。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修改调整一、谈话导入1. 复习。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知道了要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哪几个条件?分别让学生说一说。(确定物体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确定物体相对于观测点的距离。)2. 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位置与方向的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位置与方向(二) 二、探索新知(一)教学例题 3。1. 出示台风的大致路径图。(1)让学生在路径图上分别

48、找一找:台风生成地、a市、b市、路径图上的方向标。(2)指名汇报。2. 提出问题。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台风的移动路线吗?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进行如下适当启发:台风生成以后, 先是沿正西方向移动了 km,然后改变方向, 向西偏北方向移动了 km, 到达 a市。 接着, 台风又改变方向,向偏 30方向移动了 km,到达 b市。3. 组织交流。指名汇报,鼓励其他学生进行补充。通过交流活动让学生明白台风到达一个新的位置后,要以新的位置作为观测点来判断台风运行的方向。4. 小结描述路线时要讲清楚“从哪里出发” “沿什么方向”“移动多少距离” “到达哪里”。(二)出示教材第22 页“做一做”。1. 提出要

49、求。根据下面的描述画出路线示意图。我向正南方向走 50m到路口,再向南偏西约30 走 100m到公园。我先定下你出发的位置。2. 小组讨论画图方法。(1)学生小组讨论怎样画图。教师巡视,参与个别小组讨论。(2)组织交流汇报。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画图的步骤:定下出发的位置。标出示意图的方向标。用量角器量出方向。确定比例尺,计算出图上距离,量出图上距离。3. 学生独立画路径图。教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4. 展示汇报,交流评议。交流时分别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画的。教师要适时指导学生,特别是如何确定比例尺,也就是图上每一格代表实际的距离是多少。三、反馈完善1. 教材第 23 页“练习五”第 3

50、题。这道题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测量,体会观测点的不同, 引起方向的不同,从而懂得物体位置的方向是相对的。教学时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1)在中国地图上找出北京和哈尔滨的位置;(2)分别以北京和哈尔滨为观测点,画出“十”字方向标;(3)连一连,量一量;(4)说一说北京在哈尔滨的什么方向上,哈尔滨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5)你发现了什么?(物体位置方向是相对的)2. 教材第 26 页“练习五”第 9 题。(1)先根据描述, 把公共汽车行驶的路线图画完整。通过这个小题, 让学生巩固画路线图的方法。课题练习五单元第二单元课型练习课时第 3 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确定位置的方法, 掌

51、握描述路线的方法和画路线图的步骤。2. 在练习过程中,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3. 通过练习,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教学重点灵活运用位置与方向的相关知识来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难点根据描述的路线绘制路线示意图。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修改调整课题倒数的认识单元第三单元课型新授课时第 1 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 通过计算与观察,分析与推理的过程理解倒数的意义。2. 掌握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能熟练地找出一个数的倒数。3.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以及合作学习、口头表达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倒数相互依

52、存的关系。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修改调整一、谈话导入1.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相互依存的关系,如:父子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等等。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在我们数学中也有,我们已经学过一些,你们还记得吗?(2) 再根据路线图,说一说公共汽车沿原路返回时所行驶的方向和路程。通过这个小题,感受物体位置方向的相对性。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五、课堂作业教学反思(学生举例说明:如因数和倍数。 )2. 今天,我们接着认识数学王国中有着相互依存关系的一种数。(板书课题:倒数的认识) 3.提问: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分别让学生说一说?引导学生质疑。如:什么叫“倒数”?

53、倒数的意义是什么?倒数有什么特点?倒数是一个数吗?学习倒数有什么作用?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二、探索新知1. 教学倒数的意义。(1)先计算,再观察,看看有什么规律。8338157715 55112112 (2)学生独立计算,并观察、讨论有什么发现。(3)组织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到:相乘的两个数的分子、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两个数的乘积都是1。 )教师指出:乘积是 1 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板书)(4)理解倒数互相依存的关系。提问: “互为”是什么意思?举例说说应该怎样理解“互为倒数”。学生独立思考后,组织集体交流。(倒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数相互依存,一个数不能叫倒数。例如:8

54、3和38互为倒数,就是指83的倒数是38,38的倒数是83。 )让学生举出几组两个数互为倒数的例子,并让其他学生根据倒数的意义来检验是否正确。(5)反馈练习:7557=1,所以()和()互为倒数。71和 7 互为倒数的意思是()的倒数是() 。(6)想一想: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发现: 互为倒数的两个数乘积是1,它们的分子和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2. 教学求倒数的方法。(1)课件出示例题 1:下面哪两个数互为倒数?53 6 273561 1 72 0 (2)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自主解决。(3)组织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找一个数的倒数的?(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分子、分母

55、位置是互换的。)交流得出找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求一个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板书:5335 6=1661组织检验:5335=1,661=1。(自然数可以看成分母是1 的分数,也可以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4)讨论: 1 的倒数是多少? 0 有没有倒数?(根据倒数的意义,因为11=1,所以 1 的倒数是 1;因为 0 与任何数相乘都是 0,所以 0 没有倒数。)(5)小结。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求一个数( 0 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3. 教材第 28 页“做一做”。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汇报时有意识地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说一说求倒数的方法。三、反馈完善

56、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9 页“练习六”第 15 题。1. 第 1 题。让学生先独立找,并进行连线,教师巡视,看学生找得对不对,存在什么问题。集体订正时,可以让学习比较好的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找的。使学生明确,根据倒数的意义,只要看哪两个数的乘积是1,那两个数就互为倒数。2. 第 2 题。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独立判断,教师巡视。集体订正时,让做得比较快的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并说说自己的理由。第(1)题,依据倒数的意义进行判断,是对的。分子、分母交换位置分子、分母交换位置第(2)题,两个数互为倒数,而不是三个数,所以不对。第(3)题, 0 没有倒数,所以不对。第(4)题,不一定。大于1 的假分数的倒数

57、一定比这个假分数小,而真分数的倒数比这个真分数大。3. 第 3 题。指名说出每个数的倒数,巩固找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4. 第 4 题。这道题通过计算和比较大小,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除以一个数(0除外) ,刚好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为学习分数除法的计算做准备。5. 第 5 题。这道题是通过交流认识小数的倒数,让学生明白:不管是什么数(小数、整数、分数),只要两个数的乘积是1,那么这两个数就是互为倒数。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五、课堂作业【教后反思】课题分数除法单元第三单元课型新授课时第 1 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分

58、数除以整数的计算。2. 渗透转化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修改调整一、谈话导入1. 口算练习。5421= 8374= 3489= 4152= 2. 根据算式 3025=750写出两道除法算式。(75030=25,75025=30)3. 导入新课。在第一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乘法,这一单元我们要学习分数除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分数除以整数。二、探索新知1. 投影出示例题 1:把一张纸的54平均分成 2 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自己试着折一折,算一算。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列式:5

59、42。2. 独立思考542 的计算方法。(1)提问:这个除法算式和我们以前学习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呢?(被除数是分数。)(2)启发:被除数是分数的除法应该怎样进行计算呢?请同学们想一想,并用长方形纸来折一折。(3)学生用长方形纸边折边思考计算方法。教师巡视,如果发现学生无法解决,可以提示“54是几个51?” “把 4个51平均分成 2 份,每份是多少?”3. 汇报交流。学生可能有两种计算方法:方法一:542=0.82=0.4=52方法二:542=524=52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每种计算方法的思路:方法一是转化的思想,将分数除法转化成小数除法计算,最后将结果化成分数;方法二是把54看成是 4个51

60、,把 4 个51平均分成 2 份,每份就是 2 个51,也就是52。4. 提问:如果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怎么办?分子除以整数除不尽怎么办?学生根据教师的质疑,继续探究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5. 组织交流。计算542 时, 还可以这样进行思考: 把54平均分成 2 份, 每份就是54的21,也就是5421。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交流进行板书:方法三:542=5421=104=526. 出示问题:如果把这张纸的54平均分成 3 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1)学生独立列出解决问题的算式:543。(2)选择算法。学生通过观察发现:“0.8 3”除不尽, “43”也除不尽,因此方法一与方法二都不适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