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五下教案模板_第1页
小学语文五下教案模板_第2页
小学语文五下教案模板_第3页
小学语文五下教案模板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小学语文五下教案模板 语文是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文字等的能力和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的统称。下面由我来为大家整理关于小学语文五下教案模板,供大家参考。 小学语文五下教案1 教学要求 正确认读本课十一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一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优美语言。 品读重点语句,谈谈自己的体会,感悟槐乡孩子自立、自强的形象。 结合课文语段,想象描绘的画面,体会画面的美,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劳动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槐乡的风土人情及槐乡孩子勤劳淳朴、吃苦耐劳的品格。 2.体会用词的准确精妙,品析语言的魅力。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

2、学过程 布置预习:1熟读课文。2、自学生字新词3、了解槐树、槐花。 第一课时 一分钟竞赛(一分钟记忆) 山山洼洼噼噼啪啪摇摇晃晃匆匆忙忙犹犹豫豫 甜丝丝香喷喷白茫茫绿油油美滋滋清凌凌 一、导入新课 槐林飘香 一湖月夜渚流光,万树琼花浮暗香。心醉不知归去路,欲把草畔做寝床。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槐乡,走进生活在那里的天真可爱的孩子们。 二、初读课文 1.教师朗读,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2.当我们沉醉于这如诗如画的槐乡风情中,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说出听后的整体感受。 3.槐乡独特的风土人情令人陶醉,相信读了课文你们一定会被槐乡那独特的风情所吸引.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学生自由读课文

3、,要求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一些词语要想像当时的情景、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如暮霭、草垛等。 三.品读欣赏 1、按自然段指名朗读,教师相机纠正读音。 (如酿读niàng,不要读成liàng;塑料的塑读sù,不要读成suò。) 2、你最喜欢槐乡的那个季节?把你喜欢的部分读给大家听,并联系课文说说理由。 学生交流,教师适时评价。 (1)请喜欢五月槐乡的孩子谈体会: (槐乡的五月令人兴奋,让人陶醉,处处浸润着槐乡特有的风情。) (2)喜欢八月槐乡的同学谈体会: (槐乡的八月,给孩子们带来繁忙与收获,浸透着孩子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4、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喜欢的段落。 4、小结:槐花飘香的五月,是孩子们满意的季节,他们幸福快乐;繁忙的八月,孕育了孩子们勤劳善良、自立自强的品格。 5、说说心里话:你想做槐乡的孩子吗?为什么?小组讨论,指名回答,畅所欲言。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分钟竞赛(一分钟记忆) 热情好客勤劳淳朴风土人情令人兴奋让人陶醉潇洒豪放吃苦耐劳自力更生 孕育勤劳善良自强自立馥郁如雪的颜色多姿的形态飘溢的香味笔笔融情 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指名背诵你喜欢的段落。 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槐乡的美景,感受了槐乡孩子的幸福快乐。这节课,我们一齐来体会优美质朴的语言。 二、品

5、读佳词妙句,领悟用词的准确。 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多读几遍,想一想这样写得好处。 以下是要求学生重点领悟的: 叠词的广泛运用,使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如:槐豆豆、香喷喷、山山洼洼、摇摇晃晃、一缕缕炊烟、香香的花粉。找出文中的叠词,读一读。 比喻、拟人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的描写更生动形象。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的挂满枝头,近看如.姑娘披散在肩头的小辫儿。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槐花的润泽精美以及槐花的俏皮和充满灵气。那美丽的样子,真使人见人爱。老槐树心疼的伸出手臂为他们遮住露水,并轻轻的哼着谁也听不懂的歌。槐乡人培育了槐树,槐树庇护着槐乡的儿女,如父母疼爱着自己的儿女。

6、多么温馨的画面啊! 找出文中的其他比喻句、拟人句,读一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侧面烘托的描写。如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香的花粉,酿出了甜甜的蜜。噼噼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子挎走了白生生的槐米。从侧面写出了槐花的香,这是槐花的.馨香引来了蜜蜂,引来了孩子。鸡儿热的耷拉着翅膀,像塌了架的草垛;狗儿热的吐出舌头,躲在树荫下直喘粗气;蝉儿热的不知如何是好,到处扯着嗓子乱叫。这几句对动物的描写,道尽了八月的炎热,更衬托出槐乡孩子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品格。 三、学习生字。 1、自读生字,想一想,在字形方面,你要提醒大家什么?你有没有最好的方法记住它? 2、用生字组词扩展对字义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

7、:摘抄好词佳句。 二捅马蜂窝 教学要求: 1、正确认读本课十四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二个生字。能借助工具书或结合语境与生活经验理解乐园、冒险、复仇、痊愈、罪孽、舒心等词语的意思。体会爬满青苔的爬,闯进屋来的闯,拖进了屋的拖等词的形象性。 2、朗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联系课文有关语句说一说我情感的变化,引发思考人与动物如何相处。 教学重点: 1、学会生字、新词。 2、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捅马蜂窝,说说你曾做过类似的事吗? 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本课生词,指名认读 闯进反驳胆怯耗尽慌忙胶水 教师提示

8、:怯字读qiè,不要读成què嬉字读x,不要读成x;慌字不要多一点。 观察每组字有什么不同,再组词。 邦()去()荒()交() 绑()怯()慌()胶() 插()尸()拖()胶() 播()户()托()郊()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正确、通顺。 评价朗读情况。 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1、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提出不懂的问题。 小结: 我把马蜂窝捅下来了吗,然后又发生了怎样的事呢?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引入: 1、由于幼稚,我们曾做过的一些冒失的事,给别人,也给自己带来一些小小的伤害,然而当我们回想往事,回想童年,我们心中充溢着的却是美好和甜蜜。

9、 2、默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精读感悟 1、自学: 要求:(1)自读课文,找出描写我思想感情变化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2)想一想,每次思想感情变化的原因。 2、小组合作:交流各自画下来的句子。(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结合全文,理清我情感变化的线索,交流我对思想感情变化及其原因的理解认识。 4、重点理解 (1)出示: 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那多有趣!当我给这个淘气的欲望鼓动得难以抑制时,就找来妹妹,趁着爷爷午睡的当儿,悄悄溜到从走廊通往后院的小门口。我脱下褂子蒙住头顶,用扣上衣扣儿的前襟遮盖下半张脸,只露一双眼。又把两根竹竿接绑起来,做

10、为捣毁马蜂窝的武器。我和妹妹约定好,她躲在门里,把住关口,待我捅下马蜂窝,赶紧开门放我进来,然后把门关住。 妹妹躲在门缝后边,眼瞧我这非凡而冒险的行动。我开始有些迟疑,最后还是好奇战胜了胆怯。当我的竿头触到蜂窝的一刹那,好像听到爷爷在屋.内呼叫,但我已经顾不得别的,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我赶紧用竿头顶住蜂窝使劲摇撼两下,只听嗵,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谁料到妹妹害怕,把门在里边插上,她跑了,将我关在门外。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这复仇者不顾一死而拼死的气势使我惊呆了。我抬手想挡住脸,

11、只觉眉心像被针扎似的剧烈地一疼,挨蜇了!我捂着脸大叫。不知道谁开门把我拖进屋。 提问:把涌出、迟疑换个词,比较哪个词更恰当,为什么? 那多有趣中,那是指什么? 文对我、妹妹、马蜂分别作了哪些描写?中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从文中找出比喻句,结合文意理解其运用的妙处。 马蜂窝中有百十来只马蜂.为什么文章只重点写了一只? 找出心理描写的句子,用-画出来,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从动手捅马蜂窝到盼望再见到马蜂窝,他前后的不同表现说明了什么? (3)文章的结尾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是的感悟,此句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其中旁人指的是谁? (三)总结归纳: 再读课文,说说读了本文你想说什么? 板书

12、设计:2捅马蜂窝 强烈渴望吃惊盼望 不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 三颤抖的羽毛 教学目标: 1、学会略读课文,通过略读了解课文大意。 2、理清文章的脉络,体会的写作思路。 3、品味重点词句,理解题目颤抖的羽毛的含义 4、结合课文,联系实际体会自悟、自省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品味重点词句,理解题目颤抖的羽毛的含义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体会自悟、自省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一个淘气的孩子所干的一件淘气的事-捅马蜂窝,这节课还有一群淘气的孩子在等着我们去认识,他们又闯了什么?赶紧打开书,学习第三课。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读读课文,按照起

13、因、经过、结果几方面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小学语文五下教案2 教材说明 解题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为川端康成。故事发生在从神户港开往北海道的轮船上。一位贵夫人要领养一对穷夫妻的孩子,并答应给一笔可观的酬谢。初始,为生活所迫的穷人把大儿子交给贵夫人领养。后来又三次反悔。最后一个孩子也没放手。贵夫人也被感动了,把那笔酬金送给他们作为做生意的本钱。故事诠释了“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名言,深情地赞颂了无比珍贵的亲情与关爱他人的品格。 结构分析 故事共19个自然段,依发生、发展与结局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7自然段),讲贵夫人要领养穷人的孩子。先交代故事的主人公贵夫人与穷人。贵夫人很富有,但

14、却无子嗣;穷人很穷困,却有4个儿女。贵夫人产生领养穷人的一个孩子的念头,穷人答应了。这是故事的发生。 第二部分(第818自然段),讲穷人一开始答应了贵夫人领养孩子的要求,后来却反悔的过程。穷人先把大儿子送给贵夫人,继而用二儿子换回大儿子,接着用小女儿换回二儿子,最后把小女儿领回,决定一个孩子也不放手了,退还酬金。这部分生动地描述了穷人在获得金钱与保持亲情之间的矛盾心理。这是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第19自然段),写了穷人夫妇最后的决定,一个孩子也不送人。贵夫人也深受感动,把酬金送给穷人当做做生意的本钱。这是故事的结局。 语意理解 “轮船从神户开往北海道。” “神户”,日本第二大港(次于横滨)和

15、的工业中心之一。“北海道”,日本的一级行政区和第二大岛。从神户到北海道直线距离约长1000千米以上,从海路乘船更远,需几天时间。因时间很长,本故事反复曲折的情节才能展开。 “当船驶出濑户内海时,聚集在甲板上的人群中,有位衣着华丽、年近40岁、气质高雅的贵夫人格外引人注目。有一个老女佣和一个侍女陪伴在她身边。” “濑户内海”,日本本州、四国、九州三岛间的内海。与太平洋和对马海峡相通。它是日本近海航运的要冲。神户是濑户内海北岸的港市。从神户到北海道须先驶出濑户内海。“甲板”,轮船上分隔上下各层的板,本文指船最上面的一层板。乘客可以在上面观望、散步或作其他活动。“华丽”,美丽而有光彩。“衣着华丽”,

16、本文指贵夫人的穿戴漂亮、贵重。“气质”,指一个人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如活泼、直爽、沉静、浮躁等。“高雅”,高尚,不粗俗。“注目”,把视线集中在一点上。“女佣”,女仆人。“侍女”,有钱人家雇用来使唤的年轻妇女。“女佣”和“侍女”都是有钱人雇用的做服务性工作的人。这两句描绘出一个十分富有、颇有教养的贵夫人,这为下文迫切要领养子提供了条件。“年近40岁”仍无子嗣,才知道自己不可能生儿育女,只能领养;十分富有,才领养得起;“气质高雅”,才知书达理,才可能有后来的对穷人关爱的行为。 “父亲抽泣地说:对不起。昨晚我们一夜没合眼,女儿太小了,真舍不得她。把不懂事的孩子送给别人,我们做父母的心太狠了。我们愿意

17、把钱还给您,请您把孩子还给我们。与其把孩子送给别人,还不如全家一起挨饿” 在送养孩子这件事上,穷夫妻前后三次反悔。每次反悔都找出了不同的理由,这段话是第三次反悔时父亲陈述的理由与解决办法。第1句是表示歉意,反映父亲很有礼貌。第2句解释领回小女儿的理由:孩子太小,舍不得。第3句进一步说明,把不懂事的孩子送给别人,表现出做父母的心太狠了,这是用批评自己的方式表达不忍割舍亲骨肉的情感。第4句提出解决办法:退还酬金,领回孩子,即解除领养与送养的口头合同。第5句表白不送养孩子的决心,宁肯一起饿死,也不送养孩子。经过三次反复,这对夫妻终于明白了,送养孩子,表面看似乎减轻了经济负担,得到了金钱,但却背上了“

18、情债”,父母的良心将一辈子受到谴责。得到一笔大酬金,可以生活一段时日,但这是以父母永远心痛为代价的。“一夜没合眼”,足见他们对这件事经过了反复思考,权衡利弊,认识到送走孩子,得到酬金,这简直是一笔可耻的交易。所以最后选择了全家生死永远在一起,这样虽苦犹乐,生活重压远不如精神重压可怕这段话揭示了故事主题的一个方面:赞美了父母对子女的爱。 “都是我不好。我虽然没有孩子,可理解做父母的心。我真羡慕你们。孩子应该还给你们,可这钱要请你们收下,这是对你们父母心的酬谢,当做你们在北海道做生意的本钱吧!” 这段贵夫人对穷夫妻说的话,宣布了对领养孩子与送养孩子事件的最终解决办法。贵夫人自我检讨,不该引发这件令

19、人伤心的事。接着阐明对父母怜爱子女的理解。再接着赞扬父母那博大、深沉的亲子之情。最后提出具体解决办法:退回孩子,酬金照旧留下。贵夫人的解决办法,表达了她对穷人的关爱。当然这也是在穷父母的浓重亲情的感召下产生的结果。实质上是借贵夫人之口说出了世上稍有同情心的人对这件事的态度,也表明了对这件事的处理态度出现了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同时也揭示了故事主题的另一方面:关爱他人是高尚的品格。 写作特点 1.人物对话的表现力。 本文大量地记叙的人物对话,起到了表达人物情感,推动事件矛盾冲突发展及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本文没有大量铺展事件的发展过程,也不去写人物的内心与行动,而是着力记叙了人物的语言,用人物的语言

20、来反映人物心理,揭示故事主题。写了老佣人与穷人的对话,既简要地介绍了穷人与贵夫人两个家庭的家境,又议定了领养与送养的口头合约。以后写穷夫妻三次反悔的过程,也都凭借对话。特别是最后两段对话,在情节发展上交代了事件的结局,主人公在金钱与亲情权衡的最后选择,有力地表现了文章赞美亲情重于金钱这一主题。 2.把事件锁定在特定的时空中。 故事发生的场所是特定的轮船上。议定领养关系是在船的甲板上,以后送大儿子、换大儿子、换二儿子、领回女儿都在贵夫人的客舱里。故事的时间是特定的乘船的几天中,第一天议定领养与送养的关系,送大儿子给贵夫人;第二天清晨,用二儿子换大儿子;第二天傍晚,用小女儿换二儿子;第三天上午领回

21、小女儿。在这个特定的空间中,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内,发生了这么一件震憾人心的事情,这些巧妙的安排,足见概括生活组织材料的功力。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认识到父母爱孩子是一种极其高尚的情感,这种情感受到人们的理解和尊重。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体会文中父母对孩子爱的情感。 4.认识4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当有人要领养穷夫妻的孩子时,他们内心的痛苦。他们同意领养出于被贫穷逼得不得已,并不是不爱孩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挂图。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操作要点 建议本课采用默读体会、对话朗读或感情朗读的方法进行、要以读促理解。 1.导入新课。 可以

22、让学生简单说一说父母对自己的爱或你心中的父母是怎样关心你的情况,然后引导学生读课文。 2.默读课文,感知课文的内容。 要让学生充分默读,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或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也可以说一说读完这篇文章的体会。 3.再默读或自由读文,讨论汇报。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以下问题:一是这对穷夫妻起初为什么忍心把孩子送给贵夫人,是他们不爱孩子吗?是冷酷吗?不是。是为贫困生活所迫,不得已而为之。二是这对夫妻几次调换送人的孩子,说明了什么?最后又停止了这种做法,说出了“与其把孩子送给别人,还不如全家一起挨饿”又说明了什么?围绕这两个问题,

23、让学生理解穷夫妻的做法是不得已,他们还是爱孩子的,送出哪一个也舍不得。所以最终选择了不送走,一起受穷。 对故事中的贵夫人也应该全面评价,她开始想领养孩子,是出于富人的自私,认为有钱没有办不成的事。经过与穷夫妻打交道,最后也被他们的父母心打动、受到了教育,转变了态度,对穷夫妻给以资助。她的做法也可看做是许多人(也包括)对穷夫妻爱子之心的认可和赞许。对以上问题的理解可以小组讨论后汇报。 4.扩展延伸。 说一说父母对你的爱,要举出具体的事例,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写一写。 资料 川端康成1899年生,大阪人。1924年东京帝国大学国文科毕业,同年创办文艺时代。 川端康成是新感觉派、唯美主义的作家。他写了1

24、00多篇短篇小说及大量随笔和文艺评论。他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日本民族气息,贯穿着日本古典文学的纤细、感伤的情调和东方佛教的虚无色彩。他以丰富的感情、敏锐的感觉和高超的艺术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世界,他的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浅草红团系列、山之音等。1968年,他因雪国古都千鹤三部代表作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位获诺贝尔奖的亚洲人。1972年,川端康成逝世,终年73岁。 小学语文五下教案3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是否有过童年的发现,将你的发现说给你的同桌听。 学生甲:我发现蜗牛爬行后的地方都会留下一条延线。 学生乙:我发现小鸟在睡觉时一会儿睁眼,一会儿闭眼。 学生丙:我发现了彩虹。

25、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文的发现吧!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1.自由读全文。思考:童年时“我”发现了什么? (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2.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祸患:灾难。 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绞尽脑汁:费思虑,费脑筋。 眉目:事情的头绪。 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妨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 困窘:为难。 驱逐:赶走。 3.按照课文的不同内容给文章分段。 第一段(1、2自然段)主要讲了“我”在九岁时发现了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然而这一发现却给“我”带来了惩罚。 第二段(3-13自然段)“我”在睡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问过老师后仍没有找到答案,“我”便自己观察,思考发现了人类进化的规律。 第三段(14-19自然段)四年后,在生物课上当老师讲到人的起源时,“我”想到了自己的发现便笑出了声。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