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比喻教学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_第1页
浅谈比喻教学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_第2页
浅谈比喻教学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_第3页
浅谈比喻教学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浅谈比喻教学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田婧学生的作文中,如果能恰当地使用一些精彩的“比喻”,无疑会为他们的作文增色不少。可是我们常常不得不尴尬地面对这样一个事实:绝大多数学生对“比喻”具有极强的辨识能力,什么“明喻”、“暗喻”、“借喻”,什么“本体”、“喻体”、“比喻词”,可他们作文时,又往往因作品里缺乏“比喻”一类形象生动的词语而得到“语言苍白”、“想象匮乏”诸如此类的评语,真所谓“人面不知何处去”。究其根源,问题就出在我们教师身上,不少语文教师对“比喻”的功能认识流于肤浅,与作文训练脱节导致了这种现象的产生。对于“比喻”,我国古代诗论中有个传

2、统说法,那就是诗有“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可以说,传统诗论将其上升到了極高的地位,楚辞中,更是形成了一个博大的具有象征意味的“比喻”的系统,所谓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但是,目前中学语文教育活动中,尤其是作文训练这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中,“风骚”之“比”的传统表现为很大程度的失落与遮蔽!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忽视了中国文学的优秀传统,与其说我们放弃了“比喻”在作文训练中的阵地,不如说是暴露了中学语文重知识传授轻能力思维训练的痼疾,其后果是相当严重的。一、对比喻的再认识什么是“比喻”呢?“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通俗说,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辞

3、格叫做“比喻”。它的功能有以下三点:一是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二是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帮助人深入理解。三是“比喻”句“a像b”“c是d”的基本结构能够直接反映出使用者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从而使“比喻”在语文教学的语言实际运用和作文训练中成为训练学生思维的有力工具。也许有人认为,“比喻”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辞格,是一种语言的技巧和包装形式,过分地追求技巧和形式对作文而言是本末倒置的。但是,“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以说,很多人,从一般的作家到文学大师,乃至泰斗,都无一例外地注重作文的形式和技巧,正如笔者在前文指出,“比喻”作为一种最重

4、要的修辞手段,在作文教学中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和独具一格的优势,我们在作文教学和实践训练中,应强调“比喻”教学,强化“比喻”的实际语言训练。二、培养学生运用比喻的途径中学生的作文园地,理应是一块姹紫嫣红、绚丽多姿的园圃,我们如何才能让比喻这朵“桃花”依旧绽放在这片园圃呢?(一)精讲多练,强化“比喻”教学的实践环节中学语文修辞手法的教学有三个明显的弊端:一是零散失序,重点不明;二是重讲轻练,与作文教学脱节;三是训练形式单调,缺少变化。1.在中学语文教学里,有关修辞手法的内容没有体系,主要的修辞手法的训练星星点点地安排在课后思考练习中,没有专门介绍修辞手法的短文,更不用奢谈有“比喻”“比拟”“夸张”

5、等专题知识短文了。正是因为如此,使学生自觉地把掌握修辞手法的重心放到了修辞手法的辨识上,而放松了对修辞手法的实际运用。同时,没有体系,必然导致教师和学生不明白修辞的重点手法,使中学语文教学失落了中国文学“风骚”之“比”的优秀传统。2.修辞手法的教学与其它方面一样,重讲轻练,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就“比喻”这一修辞手法而言,教师常常在课堂上细致入微地分析“明喻”“暗喻”“本体”“喻体”什么的,而对学生在语言的实践方面的训练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重讲轻练一方面导致的抑制状态;另一方面会使学生在学无所用之际怀疑学习内容的价值。天长日久,学生终于失去了学习“比喻”、使用“比喻”的兴趣。3.中学语文比喻教

6、学的实践环节和训练的形式单调,缺少变化。就“比喻”来说,题型常有以下几种:(1)文句使用了哪种比喻的修辞手法?(2)分析比喻句的主体、喻体和比喻词。(3)分析使用这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等等。前二种对学生来说比较容易,而后一种对学生来说太难。问题的设置处于难易两极分化的状态,又千篇一律,缺少变化,如此以往,怎能提起学生使用“比喻”的兴趣,怎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应精讲多练,强化“比喻”教学在作文教学中应用,使中国文学的优秀传统回归复位。在这个过程中处于教学主导地位的教师,应改变以往以客观题型为主的训练方式,多采用主观表达的方式。(二)强化“课外阅读”

7、,丰富“比喻”的生活之源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中国的诗歌更是有着“比”的传统,从流传下来的古代作品,尤其是古代诗歌看,“比喻”的使用可谓新颖巧妙,丰富多彩。“霜叶红于二月花”给人鲜明的视觉感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蕴藉着送别的深厚情谊;“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让人在融融的暖意中感到雪的皎白、鲜润、明丽和飞动;“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以物喻人,使羁旅之悲,思乡之情氲氲氤氤;“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对人生乐观的感悟等等。以上例子仅仅是我国古代诗歌“比”的沧海一粟,这些“比喻”句之所以千古传颂不衰,一方面在于其新颖独特的艺

8、术性,另一方面因为它们是作者“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而凝聚着作者的爱情、情感、感悟和思索的缘故。也正是他们熟悉生活,对生活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真切的感受,因而能将自己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信手拈来以为“比”而产生了恒久的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但是,我们的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社会经验欠缺,社会阅历难免单薄,不能也没时间和精力去体验足够的社会生活,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通过阅读丰富自己的间接社会经验,通过阅读学习典范的“比喻”,从而丰富他们“比喻”的生活之源,否则学生作文的“语言苍白”“想象匮乏”之病不可能得到根治,即使在他们作文里偶用“比喻”,也将是缺乏想象、没有创见甚至是生硬艰涩的“怪喻”。反之,如果学生的思维里有了“比喻”的“源头活水”,他们那时作文的“半亩方塘”一定会映射出极富想象力和创造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