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论述文理解、分析题_第1页
例谈论述文理解、分析题_第2页
例谈论述文理解、分析题_第3页
例谈论述文理解、分析题_第4页
例谈论述文理解、分析题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例谈论述文理解、分析题    王旭东所谓“理解和分析”,就是根据已有的判断,合乎逻辑地推出一个新的判断,包括理解和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对文本内容的推断。如果结论是从文意中合乎逻辑地推导出来的,这个理解和分析就是合理、正确的,否则就不合理,不正确。解答这类题,要做到知己知彼。一、知己:转述验证阅读法对于这类题目,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原文中的语句是陈述者的话,选项中的语句是转述者的话。我们的任务是看转述者的话有没有改变本意,这就要求我们能够透过语言形式,认识语句的内容本质。转述正确的话应该是:只改变了语言形式而没有改变本质。阅读题干时,我们要特别注

2、意以下方面的词语:表因果关系的词,表程度或数量的词,表主体或对象的词,表时间、地点、场合的词,表已然、未然的词,表部分、整体的词,表肯定、否定的词,等等。“转述验证法”就是检验转述句和文中原句之间是否存在以上方面的差异。二、知彼:六种常用设误方法1. 删:删减词语以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2. 添: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3. 调: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4. 改: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比如张冠李戴、因果倒置、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猜测代替现实等等。5. 漏:看似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

3、问题的某一方面,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6. 凑:拼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无中生有。正确选项多采用句式互换、同义词替代方式。三、实战:真题解题思路例说我们以2014年湖北卷论述文阅读艺术与中国社会中理解和分析题(第8题)为例,说明理解和分析题的解题思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天地的节奏与和谐在中国社会的礼乐中得到反映与体现,物质器皿、礼乐生活与天地境界并非彼此孤立,而是三者融通和谐。b.人类社会里的礼和乐体现着天地运行的大道,而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所以乐是一切人类艺术的最高境界和最终追求。c.

4、中国的礼乐文化讲求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与天地大道、宇宙秩序、自然节律的交融,由此导致中国文化精神中没有“悲剧精神”。d.西洋艺术直面人生中的冲突与悲剧,展现波澜壮阔的人生气象,与表现和平静穆的中国艺术相比更能打动人,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b项“所以乐是一切人类艺术的最髙境界和最终追求”中的“一切”“最终”就属于“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造成绝对化的错误。c项“中国文化精神中没有悲剧精神”不对,原文只是说“悲剧精神”“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它“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所淹没”,并不是完全没有。这属于“删减句子而改变句意”,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内容的扩大。d项“西洋

5、艺术更能打动人,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于文无据。这属于“拼凑”,无中生有。总体来说,这类“理解和分析”题目,它在考查筛选、提取信息的基础上,注重考查了学生运用与分析的能力。它不是各抒己见地探究与发散,不可以对文本进行自由的引申与拓展。其本质上,还是考查学生对文本的内容要点、观点态度的准确理解与分析。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作为意象的神圣劳工人力车夫因应“五四”新文化运动平等、自由的理念,人力车夫的身体在成为高呼“劳工神圣”的五四文人创作与臆想对象的同时,也被有着同情心的文人尴尬地消费着。“五四”时期,受西方熏染的文人重身体力行,倡导“劳工神圣”,但字里行间又摆脱不了万般皆下品的轻视体力劳动者

6、的桎梏,这才有了“到民间去”的呼召、践行,直至发展成为“向泥腿子学习”的边区文艺政策。作为向来自然而然被社会忽视并消费的一群,“五四”时期因为蔡元培、李大钊等启蒙者高呼的“劳工神圣”口号,人力车夫进入了文学场域,甚至出现了所谓的“人力车夫派”。至今为止,这些创作中影响最大、引用最多的是鲁迅的一件小事。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对人力车夫的态度很是温和,并认为需要仰视才见,以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尽管在鲁迅笔下,人力车夫面前的文人道德是如此“微不足道”,但人力车夫的背影也带上了一缕阴郁、决绝甚或畸形的道德阴影。与现实生活中人力车夫实像相较,在五四“劳工神圣”的光环下,这个需仰视才见的高大背

7、影不过是一瞬间浪漫主义的臆想。无论同情心和良心的拷问是如何本真,当文人“消费”劳工时,感性始终高于理性,笼罩在字里行间的是坐车、拉车双方都无力自拔、无可奈何而苍白、惨淡的光晕与晕眩。对此,身体力行倡导白话写作的胡适写得更为直白。客告车夫:“你年纪太小,我不坐你车,我坐你车,我心凄惨。”但车夫却告客:“我半日没有生意,又寒又饥。你老的好心肠,饱不了我的饿肚皮。我年纪小拉车,警察还不管,你老又是谁?”感性的客人只得最后点头上车。如果说胡适诗作还多少展现了文人内心的纠结,那么新青年同期刊载以“日光淡淡,白云悠悠,风吹薄冰,河水不流”为开篇的沈尹默的人力车夫则更像一首云淡风轻的儿歌,不图功用。最终,沈

8、氏给单衣已破、汗珠儿颗颗往下堕的车夫只是一片唏嘘,当然也是难能可贵的同情心而已。在现实中,车夫的身体被军人、洋人等高高在上者的使用消费的外延与内涵都相对单一。与此相左,在文学场域中,文人对车夫身体的消费是多元与混搭的: 对劳工神圣的光环下高大身影的歌颂,面对老幼车夫求生计的进退维谷,文人浪漫主义情愫下不合时宜的渲染,等等。不过,这一时期也有些许不同的声音,有些是无意的,只是叙事写实。对人力车夫派的亢奋写作,梁实秋不合时宜地冷语道:“其实人力车夫凭他的血汗赚钱糊口,也可以算得是诚实的生活,既没有什么可怜恤的,更没有什么可赞美的。”此话自然引发了鲁迅和梁实秋之间的一场论战。但就在文人论战如火如荼时

9、,对此无知无觉的祥子们,继续挥汗如雨地奔跑着。无论现代启蒙者如何做困兽之斗,在后人辨析出的现代与现代性的牢笼中左右手互搏,他们在生活和写作实践中对人力车夫的双重消费却是无法开脱的事实只有一个祥子因为老舍而长留文学史,数不清的祥子则没有名姓,下落不明。但是,这里并未将骆驼祥子作为文人消费人力车夫的典型。一则骆驼祥子是1930年代老舍创作成熟期的作品,与五四文学领域的人力车夫风潮已有一段间隔;二则虽同是写人力车夫,老舍的笔触显然更为老道,深沉悲怆,他以祥子起落颠簸的人生反映的已不是单单人力车夫这一群体的生存何以苦痛。下列各项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五四”时期受西方熏染的文人重身体力行,倡导“劳工神圣”,字里行间已经开始逐渐摆脱轻视体力劳动者的桎梏。b.鲁迅认为“微不足道”的文人对人力车夫需要仰视才见。这种描摹是现实生活中人力车夫的实像,不是浪漫主义的臆想。c.沈尹默的人力车夫虽然不能像胡适诗作那样展现文人内心的纠结,但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同情心也是难能可贵的。d.军人、洋人、文人对车夫身体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