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吸油树脂材料的研究进展_第1页
高吸油树脂材料的研究进展_第2页
高吸油树脂材料的研究进展_第3页
高吸油树脂材料的研究进展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吸油树脂材料的研究进展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摘要介绍了高吸油树脂的分类和性能。系统阐述了高吸油树脂的合成方法,讨论了单体,引发剂,交联剂和分散剂对高吸油树脂吸油性能的影响,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关键词高吸油树脂,功能高分子材料,合成前言高吸油树脂作为一种新型的功能高分子材料具有吸油种类多、吸油速率快、吸油倍率高、吸油而不吸水等特点,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开发与研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1 吸油材料的分类吸油材料根据其材料来源可分为有机和无机两类,而根据吸油机理的不同又可分为吸藏型、凝固型(凝胶化型) 和自溶胀型1 。高吸油性树脂又可根据合成单体分为两大类2 :一是丙烯酸酯类

2、树脂。丙烯酸酯和甲基丙烯酸酯是常见合成单体,原料易得且聚合工艺较为成熟,可选用的酯以8个碳以上的烷基酯35 为主,还有壬基酚酯以及2-萘基酯6 等。为了改进材料的内部结构,也常用丙烯酸乙酯或丁酯作为共聚单体。另一类是烯烃类树脂。烯烃分子内不含极性基团,该类树脂对各种油品的亲和性能更加优越。尤其是长碳链烯烃对各种油品均有很好的吸收能力,成为国外研究的新热点。吸油材料的分类及特性见表1 。吸油速率与保油能力是高吸油树脂重要性能指标。其吸油速率一般较慢,且依赖于油的粘度、单位重量树脂的表面积、树脂的形态、温度等因素。例如,粒径数百微米的粒状树脂吸收高黏度油时约需10h才能饱和,而吸低黏度油10min

3、就可以了。温度对吸油速度影响很大,温度升高,油的扩散速度增加,吸油速度加快,反之亦然。表1 高吸油树脂的分类及特性2 高吸油树脂的合成及研究进展高吸油树脂是以亲油类单体通过交联剂经适度交联而合成的低交联聚合物,常见的高吸油树脂主要有丙烯酸酯类树脂和烯烃类树脂两大类。丙烯酸酯类树脂是以丙烯酸酯类单体聚合得到的高吸油树脂,亲油基(酯基) 和油分子的相互亲合作用而吸油是该类吸油树脂的设计依据。酯基链越长则亲油能力越强。朱秀林等3 ,7 以甲基丙烯酸十二酯与甲基丙烯酸丁酯为单体,或用甲基丙烯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乙酯代替甲基丙烯酸丁酯,并以二丙烯酸1 ,4-丁二醇酯或二丙烯酸1 ,6-己二酯为交联剂,B

4、PO为引发剂,水为分散相,通过悬浮聚合制备的高吸油性树脂,可吸收其自身重量11倍左右的煤油、16倍左右的苯。蒋必彪等5 以丙烯酸-2-乙基己酯和甲基丙烯酸丁酯为单体、二丙烯酸1 ,4-丁二醇酯为交联剂、BPO为引发剂,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得了内部具有小孔、外形呈蓬松状的粒状吸油树脂,可吸收其自身重量10.2倍的煤油、18.8倍的苯。日本三井油化学工业公司 8 ,9 用甲基丙烯酸单体与二乙烯基苯交联,得到溶解度在8.9g以上的交联聚合物,是一种极性的树脂。日本村上公司10 的产品是用三异丙苯基过氧化物交联的醋酸乙烯-氯乙烯共聚体,也是一种极性树脂;日本触媒化学工业公司采用丙烯酸类单体为原料,制得侧链

5、上有长链烷基的丙烯酸酯低交联聚合物,是一种中等极性树脂。烯烃类树脂不含极性基团,对油品的亲合性能更加优越,尤其是长碳链烯烃对各种油品均有很好的吸收能力,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新热点。美国道康公司11 通过烷基苯乙烯与二乙烯基苯聚合得到的交联聚合物,是一种非极性的高吸油性树脂。通过叔丁基苯乙烯与二乙烯基苯在聚异丁烯基材中共聚,-烯烃和顺丁烯二酸共聚以及其羧基的功能化修饰,或加入带有反应性基团的树脂加热而形成交联聚合皆可得到高吸油性树脂,但因高碳烯烃来源较少故还处在研发阶段。另外,通过纤维素的改性也可以制备高吸油树脂。马希晨等12 以甲苯为溶剂、对甲苯磺酸作催化剂,通过纤维素和癸二酸反应合成了吸油树脂

6、。借助正交试验,发现纤维素和癸二酸投料比为18及反应8h,则为制备纤维素交联癸二酸正丁酯的最佳条件。所得吸油树脂吸油后不易滴淌,为包藏型高吸油树脂。孙晓峰等13 利用稻草纤维为主要原料与乙酸酐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了一种纤维素酯类的高效吸油材料。3 影响高吸油性树脂性能的因素3. 1 单体的影响首先,单体的极性直接影响着树脂对油品亲和力的大小,对树脂的吸油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树脂与油品的溶度参数3 相近时,树脂达到最大吸油率。就丙烯酸酯类树脂而言,一般说来,单体的碳链越长则对非极性油品的吸收性能越好。但也有文献指出若酯基的链越长,吸油率也将下降,这与树脂的有效网络容积有关。其次,单体的空间结构决

7、定了树脂的内部微孔的数量和大小,对油品选择性有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说,选择多支链的单体可有效地提高树脂内微孔的数量,但它对聚合性能的影响也不可忽视,需综合考虑。最后,选用适当的共聚单体也可改进树脂的亲和性能及内部结构,是改善树脂性能的有效手段。3. 2 交联剂的影响高吸油性树脂中最常见的是化学交联。选用的交联剂以含2个不饱和键以上的烷烃,芳烃或丙烯酸酯类为主。交联剂的用量对树脂性能有很大影响,决定了树脂交联度和交联密度14 的大小,从而决定了三维交联网状结构的伸展能力。当交联剂用量较大时,交联点间的链段较短致使活动范围较小、刚性较大,树脂的溶胀能力很差,影响吸油效果;当交联剂用量太低时,树脂可能

8、会溶于油中,不利于回收和使用。因此,应在不影响使用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交联剂的用量。交联剂的结构则决定了树脂网状结构的大小及形状。树脂网络空间的大小及形状应与油品分子相适应,并非交联剂的链越长越好4 。因此,交联剂的选择应根据目标油品的分子特性来选择。3. 3 引发剂及其浓度的影响选用的引发剂一般为油溶性引发剂,如过氧化苯甲酰(BPO) 或偶氮二异丁晴(AIBN)。引发剂的类型对树脂的性能影响不是很大,所以应对其浓度和用量进行更多的研究。在自由基聚合中,引发剂的用量对分子量和交联度有很重要的影响,随着引发剂浓度的增加,树脂的吸油率会有峰值出现然后逐渐降低14 。因为引发剂用量过大则导致交联度增加

9、和分子量降低,故吸油率下降。但引发剂用量过小则反应速度较慢,交联度过小,吸油率也会减少。3. 4 分散剂的影响分散剂的主要作用是使树脂在聚合过程中形成稳定、均匀的颗粒,决定着树脂的颗粒大小,同时对转化率及分子量也有间接的影响。因此选用合适的分散剂及其用量,不仅能降低生产成本,还能减少树脂的分散剂残余量,对提高产品的吸油速率起着重要的作用。成本较高的吸油树脂的重复使用具有经济及环保意义,这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马俊涛等15 对吸油树脂进行了回收和重复吸油实验研究。其回收方法是将吸过油的树脂放在真空干燥箱中进行脱附。结果表明,经干燥的树脂重新用于吸油时,其吸油倍率降低很多。曹爱丽等16 利用乙醇

10、蒸馏的方法进行树脂的再生,取得了很好的脱附效果,且再生树脂较原来树脂吸收能力更强。4 展望高吸油树脂克服了传统吸油材料的缺点,具有吸油种类多,不吸水,体积小,回收方便,受压不漏油等优点,所以在环保方面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吸油倍率低和吸放油可逆差的缺点,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改进合成工艺、改变单一化学交联方式、在单一化学交联中引进物理交联 13 来改善高吸油树脂的交联网络,以及选择价格适中的单体来降低树脂的成本等,都是人们进行的有益尝试。纤维素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之一,价格低廉。纤维素大分子链上的许多羟基,具有较强的反应性能和相互作用性能。通过纤维素的酯化合成各种吸油树脂,具有吸油和自然降解

11、的双重环保效果,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参考文献 1 方洞浦, 朱爱平, 任尚坤. 高吸油树脂 J . 周口师专学报, 1995 ,12 (2) . 2 费晓峰, 张季爽. 高吸油树脂的研究进展J . 现代化工, 1998 ,(1) :13215. 3 朱秀林, 徐冬梅, 庞爱东. 高吸油性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J .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1995 11 (1) :19223. 4 路建美, 朱秀林. 二元共聚高吸油性树脂的合成及研究J .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1995 ,11 (2) :41245. 5 蒋必彪, 朱亮, 陈小彦. 高吸油性树脂的合成与性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1996

12、 ,12 (6) :25228. 6 特开昭. 042358825 ; 072116512 ; 042322742 ; 052222358 ; 052105729 ;072133383. 7 路建美, 朱秀林, 陈良. 甲基丙烯酸酯高吸油性能树脂的研究J . 石油化工, 1995 ,24 (3) :1762179. 8 特开昭 50215882. 9 特开昭 50294092. 10 村上谦吉. J , 1989 ,18 (22) :13. 11 特开昭 45227081. 12 马希晨, 宋辉, 王春俏, 聂新卫. 改性纤维素合成高吸油树脂的工艺条件及吸油效果J . 大连轻工业学院学报, 2

13、003 ,22 (4) :2562258. 13 Sun Xiao-Feng , Sun Run-Gang , Sun Jing-Xia. Acetylation of rice straw with or without catalysts and its characterization as natural sorbent oil spill cleanup J . 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Food Chemistry ,2002 ,50 ,642826433. 14 Shan Guo-Rong ,Xu Ping-Ying ,Weng Zhi-Xue ,et al . Synthesis and properties of oil absorptio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