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今泰学院推荐文档汉魏晋五言诗三首教学设计2 篇Teaching design of three five character poemsin Han, Wei and Jin Dynasties第1页共27页今泰学院推荐文档汉魏晋五言诗三首教学设计2 篇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
2、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 打开,按住键盘Ctrl 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 1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教学设计2、篇章 2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教学设计篇章 1: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教学设计1、学习体会汉魏晋时期五言诗体裁式样更新、题材内容广泛、表现技巧丰富的特点及与诗经四言诗和楚辞骚体诗的区别;2、分析理解三首诗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感情及其表现的手法和技巧,品味其艺术效果;3、逐步培养学生掌握诗歌欣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诗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感情及其表现的手法和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歌的意
3、境。第2页共27页今泰学院推荐文档 教学难点逐步掌握诗歌欣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多媒体设计 投影仪、 PowerPoint 自制课件等。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古诗十九首鉴赏一、五言诗古诗的兴起西汉至东汉 400 年间的诗歌创作,包括文人创作和民间歌谣。汉代诗歌是在诗经、楚辞和秦、汉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创作、从乐府歌辞到文人徒诗即“古诗”、从四言体到五言体、从骚体到七言体,从叙事诗到抒情诗的发展过程。其中以两汉乐府民歌和东汉后期无名氏文人五言古诗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 , 但没有完整的
4、五言诗。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据汉书?五行志和尹赏传所引西汉成帝时歌谣,已为完整的五言形式;东汉时的陌上桑、江南可采莲等,已是比较成熟的五言作品。东汉末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第3页共27页今泰学院推荐文档至建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居文词之要”(钟嵘诗品),成为最盛行的诗体,出现了大批名作。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因此,它更为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
5、的诗。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并且发展为泛指后来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初唐以后 , 产生了近体诗 , 其中即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体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二、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文选,究竟产生于何时,由何人所作,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 , 或显言 , 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说诗语)近代梁启超根据古诗十九首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具有某些共同特点,
6、指出它们“虽不是一个人所作,却是一个时代先后不过数十年间所作”,并论证它们应是东汉后期安、顺、桓、灵帝年间 , 约公元 2 世纪的作品(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取得了比较合乎实际的结论。第4页共27页今泰学院推荐文档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路,上层士流结党标榜,文人士子备受压抑。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文人士子或为避祸,或为寻求出路,只得奔走交游。他们离乡背井,辞别父母,亲戚隔绝、闺门分离,因而也就有了“游子”的乡愁和“思妇”的闺怨。古诗十九首主要就是抒写仕途碰壁后产生的人生苦闷和厌世情绪和离别相思之情,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的咏叹中,感叹抒发
7、中,突出的是一种生命短促、人生坎坷、欢乐少有、悲伤长多的感喟。这些诗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反映了东汉末年儒家思想崩溃,身逢乱世的中下层文人在仕途碰壁后对短促而苦难的人生的深刻思索,在对现世人生的怀疑和否定的同时,也标示着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败、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蕴含着对当时社会政治的深刻不满。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大抵属于中下层文士,熟悉本阶层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情绪,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诗歌艺术上继承了诗经、
8、楚辞的传统,吸取了乐府民歌的营养。诗经的赋、比、兴表现手法,在“古诗”中得到广泛运用。有的作品还在题材、语言、意境等方面, 表现出诗经的影响。如“迢迢牵牛星”,写织女星“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 , 发展了诗经?第5页共27页今泰学院推荐文档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的想象; “明月皎夜光”中“南箕北有斗 , 牵牛不负轭”的比兴 , 提炼大东“维南有箕 , 不可以簸扬”等语而成 ; “东城高且长”中“晨风怀苦心 , 蟋蟀伤局促”的感慨,更直接引用诗经作品。而“涉江采芙蓉”则显然受到楚辞 ?九歌的影响和启发。但“古诗”与乐府民歌的关系最为密切,其间并无鸿沟。“古诗”形式原是
9、学习、模仿乐府民歌的,许多作品留有乐府四句一解的痕迹。有的“古诗”作品本属乐府歌辞,如“生年不满百”来自乐府西门行古辞。不少“古诗”作品有浓厚的民歌风味,如“行行重行行”回环复沓,排比重叠;“青青陵上柏”晓喻通俗;“迢迢牵牛星”以民间传说为题材;“客从远方来”用双关隐语表相思;“冉冉孤生竹”、“凛凛岁云暮”等抒情诗都采取叙事方式倾诉衷情,运用比兴手法渲染烘托,使作品增强了民歌情趣。但“古诗”的形式、技巧较之乐府民歌更为细致工整。刘勰概括“古诗”的艺术特色是,“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以古诗十九首而言 , 它把深入浅出的精心构思,富于形象的比兴手法 , 情景交融的描写技巧,如话
10、家常的平淡语言 , 融合一炉 , 形成曲尽衷情而委婉动人的独特风格。其中的游子诗多属感兴之作,寓有哲理,意蕴深长,耐人寻味;而思妇诗意在动人,所以形象鲜明,感情含蓄。前一类如“青青陵上柏”,它以“陵上柏”、“涧中石”起兴,而后如同闲话,却有层次,有对比,在描写小民适意娱乐和王侯穷奢极侈的情景中第6页共27页今泰学院推荐文档自然流露褒贬,结语“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稍加点破,引人思索。“明月皎夜光”则以悲秋起兴,铺排秋夜明月繁星及时节物候变化,渲染炎凉气氛,然后直截指责朋友不相提携,结语点破不讲交情,“虚名复何益”,借以警世。后一类如“行行重行行”通篇倾诉别离相思之苦,似乎脱口而出,信口絮叨,
11、实则从追叙远别到强作自慰,随感情发展,波澜起伏,结构精致,衔接自然,而以直白为主 , 穿插比兴 , 语言精练,形象明快,确是“古诗”独特艺术风格的代表作。他如“冉冉孤生竹”、“凛凛岁云暮”等篇也都具有同样的艺术特点。在文学史上,古诗十九首所代表的东汉后期无名氏五言诗,标志着五言诗歌从以叙事为主的乐府民歌发展到以抒情为主的文人创作,已经成熟,同时也为魏晋南北朝以五言诗型为主体的文人诗歌的高度繁荣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他们的作品在梁代已获高度评价,刘勰推崇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称它“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学习、摹拟、继承发展“古诗”手法、风格的诗歌创作,始终不绝如缕,可见其影响甚为深远。诵读
12、诗作,理清结构这首诗是秋夜即景之作,借写织女隔着银河遥望牵牛的愁苦心情,实际上是比喻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第7页共27页今泰学院推荐文档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起首两句描写环境,中间四句描写织女,最后四句点明离别的根源和哀怨:诗中充满着浓厚的浪漫气息,将神话和现实和谐地结合起来。全篇十句有六句以叠词起头,使诗具有很强的音乐节奏美感。结构图:两星现状 -织女的相思 -分离的痛苦诗句的品味揣摩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迢迢”,写出了遥远;“牵牛星”,俗称扁担星,在银河南岸;这是从织
13、女星的角度看的。“河汉”,银河;“河汉女”,织女星,在银河的北岸,与牵牛星隔河相对。由两颗星隔银河相对的天相,先用“迢迢”二字将牵牛星推远,以下就织女星写出许多情致。这是从远景写起的。开头两句是环境描写。秋夜星空寥阔明净,对幽闺思妇来说,最容易触动她们的别绪离愁,把她们引入碧海青天的梦幻世界;而银河两旁的牛女双星的方位和有关双星的故事传说,更使得眼前景物和离人的现实心情很自然的结合起来,丰富了这一梦幻世界的内容,也给诗作渲染上了一层凄丽的悲剧色彩。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这是一首思妇词,所以就从女方着笔。诗意是:织女星摆动第8页共27页今泰学院推荐文档着她一双细嫩柔长的手,札札地一刻不停地穿引
14、着织布机上的梭子。景象由远渐近,并由此而生情。织女是织神,在神话传说中,天上绮丽的云霞,都是她手指下精巧的成品,可见人们对于她一双纤手有着如何美妙的幻想,而诗人通过想象把她形象化的表现了出来,并且是那样的美,那样的富有诗意。那诗意的美又是从何而来的呢?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是一层转折。为什么她在终日“札札机杼”声中却织“不成章”,“泣涕如雨”呢?下面一句回答了这个问题。情感的相思与现实的阻隔是导致这场悲剧的原因。那银河又清又浅,相距也不很远,可就是不能相会。怎么理解“相去复几许?”到底“相去”远不远?“河汉清且浅”,空间距离上理应相去不远;然
15、而情感的相思却又因无法传递显得非常邈远,因为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盈盈”是水清且浅的样子;“脉脉”,写含情相视的样子;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揭示出现实与相思的尖锐矛盾。景情并生,哀怨而动人。这是最后两句,水到渠成地鲜明地提示出矛盾,情景交融,哀婉动人。叠音词的魅力这首诗在十句中有六句用了叠音形容词开头,“盈盈”是星空的距离,“皎皎”是星空的光线,“纤纤”是手的形状,“札第9页共27页今泰学院推荐文档札”是机的声音,“盈盈”是水的形态,“脉脉”诗人的神情。同是叠音,表现对象却各不相同,然而又都显得确切不移、自然生动。同时,叠音词的运用,增添了音乐美,加上句句押韵,随韵成趣,情趣盎然,
16、使诗篇更具浓郁的抒情性,自然而又深切地表现了景中情、情中景。如何理解诗篇的内涵诗篇借写织女隔着银河遥望牵牛的愁苦心情,实际上是比喻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如果再进一步联系古诗十九首产生的时代氛围特征及其所表现的对现世人生的思维深度,我们可以这样说,诗篇在表现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的同时,深深流露的是对美好人生与理想的憧憬,是对这种人生与理想不能实现的叹喟,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悲凉。四、资料:山东淮县民间以此诗为题材的一组年画王母刻河,鹊桥相会。牛郎织女的古代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是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中最普及最动人的故事之一。牵牛和织女的名称最早见于诗经 ?小雅 ?大东:“歧彼织女,
17、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诗中关于织女的描绘,已有终日不成章”的意思,但牵牛与织女之间还没有故事联系。到了西汉,牵牛织女的关联多起来,据汉宫阙疏说:“昆明池上有二石人,牵牛、织女像。”两颗星演第10 页共27 页今泰学院推荐文档变成两个有具体形象的神人,可能其中还有一些故事情节。把牵牛、织女说成夫妇,一对磨难夫妻是东汉后期的事。迢牵牛星是这一故事趋向定型化的标志,此后的一些文学作品除个别情节如七夕相会之外,主要内容都本于该诗篇。曹植九咏注说:“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一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可见这一故事在魏初已基本定型。第三课时归园田居鉴赏一、陶渊明陶渊
18、明( 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陶渊明的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晋太元十七年( 392)陶渊明 28 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但家庭教育很好,读了老子、庄子和“六经”。不少文、史、神话、小说等“异书”,可能也是在这个时候读的。少年时代志趣未定。或性爱丘山、委怀琴书,或志在四海,向往着胡马铁蹄下的张掖与幽州。他的五柳先生
19、传可能写于青年时期,其中简洁地描述了他“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性嗜酒,第11 页共27 页今泰学院推荐文档家贫不能常得”,“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个性风貌。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太元十八年他29 岁到晋义熙元年( 405)41 岁。他因“亲老家贫”,离家为江州祭酒。但“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在家闲居了五、六年。晋隆安四年( 400)他到荆州,任刺史桓玄属吏,职务不明。曾奉命使都。隆安五年( 401)他就因母丧辞职归家。晋元兴三年( 404)陶渊明离家东下, 入刘裕幕下 , 任镇军参军。义熙元年( 405),他转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8 月,他出任彭泽令
20、。在官80 余日。 11月,辞官回家。这一时期,他的重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等等。第三时期,归田时期, 从晋义熙二年( 406)至宋元嘉四年( 427)病故。他归田之初,家有僮仆 , 虽然他和妻子也参与耕作,但劳动余闲时间较多,温饱亦无忧虑。可惜好景不长,义熙四年六月,他家遭大火,林室尽焚,宅无遗宇。此后 , 生活日益贫困。躬耕未废 , 饥寒不免。义熙七年 , 他移居浔阳负郭之南村 , 结识了不少新的邻居 , 其中既有共话桑麻的农民 , 也有共赏奇文、共赋新诗的文人。晋义熙末年,朝廷又征他为著作郎,被他拒绝。宋元嘉三年,檀道济作江州刺史,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病饿卧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处世,天下
21、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以粱肉 , 被他挥而去之。元嘉四年冬天 , 终于在贫病交攻之下去世。归田后 20 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主要作品有归园田居五首、饮酒二十首、桃花源诗并记、读第12 页共27 页今泰学院推荐文档山海经十三首、咏荆轲、感士不遇赋、与子俨等疏等篇。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 首,计四言诗9 首 , 五言诗 116 首。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几乎很少先例的田园诗。陶渊明的田园诗,描写乡村风光与田园劳动生活,以及在此生活基础上产生的社会理想。归园田
22、居五首是他田园诗中最著名的代表作。第一首“少无适俗韵”尤为世人传诵。他说自己置身官场 , 好比是“羁鸟”和“池鱼” , 无时不想念着“旧林”和“故渊”的自由天地;日夜梦想的田园景物又出现在他的面前:“方宅十余亩 , 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 , 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 鸡鸣桑树巅。”他好象是又重新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字里行间洋溢着欢欣、喜悦的心情。“野外罕人事”一首写他断绝了和官场上层的应酬 , 却和农民们“时复墟曲中 , 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他身在田园 , 心在田园 , 种桑麻就说桑麻 , 没有其他杂念 , 自然就和农
23、民有了共同语言。“种豆南山下”一首,也是直接描写种豆锄草的劳动。晨出暮归 , 这一天的活对他来说并不轻松 ,因而就有一种先难后获的充实愉快心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两句,给农家披星戴月的劳动增加了无限的诗意。东晋末陶渊明的出现,使诗坛大放光彩。陶渊明亲身体验过当时官场中的黑暗情状,对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本质有一定了解。第13 页共27 页今泰学院推荐文档他以弃官行动表示了洁身自好的决心,并在村居生活中与劳动人民建立了真挚感情。他的诗歌,表现了对官场污浊风气的憎恶和对田园劳动生活的赞美。在艺术风格上 , 他的诗自然真朴 , 言近旨遥,平淡而有思致。这些都使陶渊明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最优秀的诗人之
24、一。陶渊明现存文 12 篇 , 计辞赋 3 篇,韵文 5 篇,散文 4 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但是,陶渊明的诗文在南北朝并不很受重视。刘勰文心雕龙根本没有提到他,钟嵘诗品仅把他的诗列入中品,萧统的文选也只选了他八首诗、一篇文。当时诗坛的总的风气也不因他而有所改变。此后整个南北朝时期,诗歌仍沿着华艳靡弱和注重形式表现的方向在演进变化。到了唐代,他才开始受到广泛的重视。李白、高、颜真卿、白居易等极力推崇其人品和气节;孟浩然、王维、韦应物、柳宗元等认真仿效其题材与风格。北宋以后,他的地位愈尊,北宋苏轼追和陶诗111首, 大有将他置于曹、刘、李、杜之上之势。南宋理学家朱熹、陆九渊也大力赞扬他的诗,
25、不遗余力,元明清三代 , 注陶、评陶风气大开。注本、评本之多 , 几与注杜、评杜相埒。二、归园田居赏析诵读诗作,理清结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第14 页共27 页今泰学院推荐文档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椋,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共五首,课文所选的十第一手。开头八句写归田的原因,可以说是整组诗总序,以议论出之,跌宕飞动,而结到“归园田”之上;“方宅”以下十句写田园景象,天然逼真,是一幅生动的村居图;最后两句换笔另收,与起首
26、一段呼应。全诗以质朴真淳的语言写出,而音节铿锵,元气淋漓,得自然之美。结构图:摈弃世俗回归本性-田园美景村居之乐-本性复苏心旷神怡诗句的品味揣摩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从小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气韵,自己天性原本热爱大自然的山川。错误地落入世俗的尘网,离开田园一晃就是十三年。(“三十”当作“十三”,陶氏从29 岁做江州祭酒到41 岁辞官归隐是十二年,这首诗写于归隐次年,正好13 年。)第15 页共27 页今泰学院推荐文档提示:这四句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和性格?如何理解“韵”和“误”字?评析:起首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可以说是他对归隐前 13 年生活的总结。
27、韵、性,都是指为人品格与精神气质。“适俗韵”适应世俗的情趣,它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吧,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但是,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
28、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一个“误”字,显示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误入官场的悔恨交加的情绪。“一去三十年”,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内中多少感慨,多少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第16 页共27 页今泰学院推荐文档关在笼里的鸟怀恋往日的树林,养在池里的鱼思念从前的水潭。如今我归隐田园,守住朴拙清贫,开荒耕作在这南野间。提示:为什么提到“羁鸟”“池鱼”?“拙”是什么意思?评析:这是以“羁鸟”和“池鱼”
29、作对比和做衬托,说明自己跟“羁鸟”和“池鱼”一般早有摆脱官场束缚、返回田园隐居的强烈愿望,现在终于做到了隐居躬耕,保持了质朴的本性。“拙”,辞海解释“笨拙,与巧相对。老子:大巧若拙。”诗句中的“拙”即朴拙,含有原始本真的意思,于世俗的虚伪机巧相对, 强调自己不会适应世俗的潮流,并以此自许。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在方圆十几亩的宅基上,有八、九间简陋的茅舍,枝高叶蜜的榆树柳树,阴影遮住了房子的后檐;桃红李白的果树,排列在屋子的前边。远处的村庄隐约可见,村落里缭绕着一缕缕轻柔的炊烟。深巷里传来了阵阵的狗叫声,树顶上公鸡正在啼鸣
30、。提示:诗人着重描写了纯洁、幽美的田园景物,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评析:前四句是近景,虽普普通通、平平常常,但对于挣脱“尘网”的人来说,却是另一个天地: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第17 页共27 页今泰学院推荐文档前,使人悠然神往。这不是有点儿像世外桃源的光景吗 ?这些描写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安排,颇有精妙。“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
31、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语句间流露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后四句是远景。“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近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而“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则是以动映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得乡间的宁静、和平。在这里,不仅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由衷喜爱,而且这纯朴、幽静的田园景色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因为们听没有尘俗杂事的缠扰,
32、所以室中空寂,身心也有余暇。现在得以归田隐居,好像长期被关在笼中的鸟儿又得以重返大自然一样!提示:四句是的寓意是什么?评析:与开头首尾呼应,强化了与上层社会彻底决裂的主题。此时诗人“如负重乍释,直觉快乐”,“虚室”简朴空寂居室,同时也指虚空纯净的内心。庄子?人世间有“瞻彼阕者,虚室第18 页共27 页今泰学院推荐文档生白”。即指虚空的意思,即淡忘仕途名利之意。诗人为什么对归隐之后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久在樊笼里”的缘故。这“樊笼”即开头的“尘网”,是禁锢人的牢笼和罗网,使人有“羁鸟”“池鱼”之惑。既然如此,那么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目皆春了
33、,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在经过“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的出仕之后,大自然的一切都是使陶渊明神往的。(当然,诗中所写的景象,并不一定是经历战乱之后的广大农村的真实情景,这只能联系诗人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思想感情去理解。归隐本身含有独善其身消极避世的因素,这一点也不应苛求古人。)艺术特色的把握比喻形象贴切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作“尘网”,把其中之人比喻作“羁鸟”“池鱼”,把退隐田园比喻作冲出“樊笼”,从方“自然”,感情色彩十分鲜明,比喻非常形象、准确。情景交融,富有意境美优美的抒情诗,一般都能使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形成一种艺术境界,能使读者通过想象觉得如
34、同身临其境,感受到一种意境美。在这首诗里,我们所接触到的不是互不相关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傍晚的村落、墟里的炊烟、深巷中的够费、桑树颠的鸡鸣,而是由这些具体的景物构成的一种宁静安谧、纯朴自然的意境,使人第19 页共27 页今泰学院推荐文档深深体味到作者那淡泊恬静的生活情趣,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至臻完美的艺术境界。篇章 2: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教学设计【按住 Ctrl 键点此返回目录】教学目的1、领会五言诗的特点。2、学习诗中所表现的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高尚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1、迢迢牵牛星用平凡意象表达的销魂之情。2、白马篇外在美和内心美的和谐统一。3、归园田居悠然自得的心态。难点:了解三首
35、诗分别用的叠字、铺叙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教学方法1、点拨法。即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代面。2、诵读法。即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重点提示。第20 页共27 页今泰学院推荐文档3、联系法。本课的练习设计精要,以练习题为纲,纲举目张。4、教学时数: 2 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假如横在牛郎织女间的不是一条又宽又深的天河,而是一条又清又浅的小河但他们仍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时候,你能想象得出他们的别离之恨吗?你们想象中的横戈跃马、驰骋沙场的俊美英雄会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厌恶官场的陶渊明归隐田园后,有将是怎样的生活图景呢?今天,我们在一起学习有关的三首诗。二、解题1、迢
36、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是民歌体文人诗,艺术成就颇高,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它为 " 五言之冠冕 " ,钟嵘在诗品中称之为 " 惊心动魄,所谓几乎一字千金 " 。以后历代文人经常把古诗十九首奉为五言抒情诗的典范。第21 页共27 页今泰学院推荐文档2、归园田居选自陶渊明集。其诗语言朴素平淡,着重表现诗人的超凡脱俗,希望挣脱名缰利锁,远离龌龊官场,回归清新自然的闲适之情。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学生初读两熟诗,消除文字障碍。( 2)内容与形式总理。( 3)再读,概括两首诗的内容及形式特点,讨论后明确:迢迢牵牛星一诗通过景、物、人、情的转换和交
37、融,层层深入的构思和叠字的恰当运用,使诗作情景并生,哀怨动人。而归园田居诗,则通过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的描写,抒发作者的厌恶官场,回归自然的闲适之情。2、具体研习,突出难重点(1)迢诗共10 句,分三层研习。A、前四句,由远及近,由景(牵牛、织女星)到人(织女)。注意对 " 迢迢 "" 皎皎 " 和 " 纤纤 " 等词的分析。B、中间两句,由事(不成章)而人(零如雨)。第22 页共27 页今泰学院推荐文档C、重点品味最后四句。" 盈盈 " 写水之物貌,清浅的样子, " 脉脉 " 写人的情貌,含情的
38、样子,银河水清又浅,可是一水之隔,却不得语,近在咫尺,若隔天涯。别离之情最是难以派遣,河水并非不能渡过,而是不可逾越,遂成为哲学上文学上永恒悲剧的意象。难怪有人评价,这两句揭示矛盾之鲜明,表情之深切,景物之交融,声情之并茂,雅俗之兼得,堪为诗歌上乘。(2)归园田居的研习、品味。A、让学生找出表现诗人厌恶官场、希望回归自然的心情的诗句,然后自行欣赏、品味,在点拨中板书:误落尘网、鸟、池鱼、樊笼等词。B、找出描绘平平常常农村生活图景的诗句,领会其美之所在。C、重点品味: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诗句写平常之景,抒不平常之情。作者摆脱官场羁绊,如出笼之山鸟,轻快而自由。房前屋后,桑绕房舍,榆柳成荫,桃李繁茂,夜深人静,幽长而古朴的深巷不时传来几声狗吠,伴着声第23 页共27 页今泰学院推荐文档入梦,一觉醒来,不觉天已大亮,七彩的公鸡,振翅高飞,引长鸣于桑数之巔,多么怡人的风景。多么悠闲的生活啊!3、课堂训练( 1)熟读两首诗,当堂成诵。( 2)讨论完成练习三第 2 小题。4、课堂小结四、布置作业饮酒是陶渊明反映归隐生活的又一诗作,课后诵读此诗,加深对陶诗艺术特色的品味。第二课时一、题解白马篇又名游侠篇,作者曹植( 192-232 ),字子建,三国时魏诗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思,世称陈思王,是文学史上五言诗的奠基人,自如地运用乐府体裁,大大地开拓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