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管系统寄生虫的病原检查_第1页
脉管系统寄生虫的病原检查_第2页
脉管系统寄生虫的病原检查_第3页
脉管系统寄生虫的病原检查_第4页
脉管系统寄生虫的病原检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脉管系统寄生虫的病原检查由于脉管系统内寄生虫的寄生部位及离体途径的不同,决定了病原学检查方法的不 同。弓形虫滋养体速殖子阶段也可寄生在血液的有核细胞内。本章主要介绍丝虫、血吸 虫、疟原虫、利什曼原虫、锥虫及巴贝虫的病原学检查。有关免疫学及分了生物子检杳 方法见其它网页。一、血膜染色法血液检查是诊断疟疾、丝虫病、巴贝虫病和锥虫病的基木方法。从指尖或耳垂取血, 婴儿口j于足部取血。先用75%酒精棉球擦拭取血部位,待干后持采血针迅速刺入皮肤 1-2 mm深,挤出血滴涂片。间h疟宜在发作后数小时采血;恶性疟在发作初期采血 可见大量环状体,1周后可见配子体。丝虫成虫寄生于淋巴系统,但产出的微丝蝴主要 在

2、血循坏中,且具有夜现周期性,故采血应在晚9时至次辰2时之间进行为宜。1. 血膜制片疟原虫检查多用薄血膜或厚血膜法,前者取血量少,涂血大,疟原虫分散,但虫体 形态结构清晰,易于作虫种鉴别;后者取血量较多,红细胞较集中,在疟原虫数量较少 时便发现,但因制片时血细胞相互堆积挤压,疟原虫皱缩变形,缺乏经验者较难辨 认。故最好在同一张载玻片上同时做厚、薄血膜(如卜图),以便比较观察。1 234血液涂片的制作(1)薄血膜制片:在载玻片1/3与2/3交界处蘸血一小滴(约2ul),以一 端缘光滑的载片为推片,将推片一端置于血滴之前,并与载片形成3()45度的夹角,待 血液沿推片端缘扩散时,均匀而迅速适当地用力

3、向前推成薄血膜。血量不宜太多或太少, 两玻片间的夹角要适当,否则血膜会过厚或过薄°推片时川力耍均匀,-次推成,切勿 中途停顿或重复推片。理想的薄血膜,应是血细胞分布均匀,无裂缝,整个血膜呈舌形。(2)厚血膜制片:于载玻片的另一端1/3处蘸血-滴(约3卩1),以推片的一 角,将血滴自内向外作螺旋形摊开,使之成为肓径约lcm的厚血膜。厚血膜为多层血细胞的重叠,约等于20倍薄血膜的厚度。过厚则血膜易脱落,过薄则达不到浓集虫体 的目的。将厚、薄两种血膜涂在同一张载玻片上,方法是将载玻片分成六等份,将厚血 膜涂在第三格的中央,薄血膜涂在第四格前缘至第六格中部,一、二格备贴标签及编号 用。厚、薄

4、血膜需用蜡笔划线分开,以免惇血膜溶血时影响薄血膜或薄血膜用甲醇固定 时影响厚血膜。检杏微丝呦时,需取血3人滴,(和当于60 mm3),涂成肓径约1. 52. 0cm的圆形或2. 5cmxl. 5cm长方形厚血膜。血片充分晾干,用甲醇或无水酒精 固定薄血膜。如薄、厚血膜在同一玻片上,切勿将固定液流到厚血膜上。厚血膜上滴加 蒸溜水进行溶血,待血膜呈灰口色时,将水倒去,晾干后再用甲醇固定。2.染色(1)姬氏染色法(giemsa stain):此法染色效果良好,血膜褪色较慢,保存时 间较久,染色技术也易掌握,适用于染大批量血片标本。染液配制:姬氏染剂粉lg, 甲醇50 ml,纯甘汕50 ml 0将姬氏

5、染剂粉置于研钵中,加小量甘油充分研磨,加甘汕 再轉,直至50 ml廿油加完为止,倒入棕色瓶中。然后分儿次用少量甲醇冲洗钵中廿 油染粉,倒入玻瓶直至50ml甲醇用完为止,塞紧瓶口,充分摇匀,置65°c温箱内24 小时或室温阴暗处12周示过滤,备用。染色方法:用ph6. 87.()的缓冲液, 将姬氏染液稀释,比例约为1520份缓冲液加一份姬氏染液。用醋笔划出染色范围, 将稀释的姬氏染液滴于己固定的薄、厚血膜上,染色半小时(室温),再川上述缓冲液 冲洗。血片晾干后镜检。(2)快速姬氏染色法:姬氏染液1 ml,加缓冲液5 ml,如前法染色5分钟后用缓冲液冲洗,晾干后镜检。(3) 瑞氏染色法(

6、wright' s stain):此法操作简便,适用于临床诊断,但甲醇 蒸发甚快,掌握不当易在血片上发生染液沉淀,并较易褪色,保存时间不长,多用于临 时性检验。染液配制:瑞氏染剂粉().1(). 5g,甲醇97 ml,甘汕3 ml。将瑞氏染剂粉加 入lh由中充分研磨,然后加少量甲醇,研磨后倒入瓶内,再分几次用甲醇冲洗钵屮的lt 汕溶液,倒入瓶内直至川完为止。摇匀,24小时后过滤待丿乩染色方法:瑞氏染剂 含甲醇,薄血膜不需先固定;厚血膜则需先经溶血,待血膜干后才能染色。染色前先将 溶过血的厚血膜和薄血膜一起川蜡笔划好染色范围,以防滴加染液时外溢。滴染液使覆 盖全部厚、薄血膜,3()秒至1

7、分钟示加等量蒸镭水,轻轻摇动载玻片,使蒸镭水和染 液混合均匀,此时出现一层灿铜色浮膜,约35分钟后用水缓慢从玻片一端冲洗(注 意勿先倒去染液或直对血膜冲洗),至血膜呈现紫灰色为止,晾干后镜检。在镜检薄血膜过程中,冇时遇见与疟原虫类似的物体,应加以区别。如单个血小板 附着于红细胞上,易误认为环状体或发育中的滋养体。成堆的血小板易误认为成熟裂殖 体。血小板中央部常呈紫红色颗粒状结构,周边部分着色浅,但不如疟原虫紫红色的胞 核与浅蓝色的胞质分得清楚。此外还有染液沉淀颗粒以及偶有细菌、霉菌、尘粒、白细 胞碎片重迭于红细胞上,很象坏状体或滋养体。但这些类似物人多呈一种颜色,如细调 显微镜焦距,可以看出它

8、们与红细胞不在同一水平面上。特别注意疟原虫与巴贝虫的鉴 别。厚血膜经溶血后,红细胞轮廓已消失,疟原虫皱缩变形,虫体比薄血膜中的略小; 有的疟原虫胞质着色很深,胞核模糊不清,初学者较难识别。检验人员必须经过一段时 间的严格训练,在充分掌握薄血膜中各种疟原虫的形态特征后,才能认清厚血膜中的疟 原虫。当厚、薄血膜涂在同一片上时,应先检查厚血膜,发现疟原虫后如鉴定虫种有怵i 难,可再仔细观察薄血膜,以节约时间,提高镜检率。在低倍镜下,微丝黝为细氏、无 色透明、头端钝圆、尾端尖细、呈不同弯曲的虫休。注意在血膜上有时留有棉纤维,状 似微丝蝴,应加以鉴别。棉纤维的氏短粗细不等,两端多呈折断状,内部常见纵行条

9、纹。 血膜染色法是诊断丝虫病最常用的方法,不仅可以避免漏检,还可鉴别虫种和定量计数 微丝勉。另外也可用离心浓集法以提高检出率,常用于门诊,但操作复杂,且需静脉采 血,不宜用于普查。海群生白天诱出法可用于夜间取血不方便时,但对低密度感染患者 易漏诊。二、溶血离心沉淀法溶血离心沉淀法又称浓集湿血片染色法,不需特殊仪器设备,是基层医院快速、准 确地诊断疟疾的良好方法。将离心管内加入2 / 1000()的白皂素蒸懈水溶液1 ml,取受 检者耳垂血一大滴入该试管内,混匀后常规离心5分钟,吸去上清液,底部沉渣摇匀。 取一滴于干净载玻片上,再用直径为1. 52. 0 mm的铁丝棒依次蘸取0. 4%的伊红 液

10、和吉氏原液,先后于该载玻片上液体混匀,然后覆以22 mmx22 mm盖片,即可在 油镜下检查,镜检10分钟查不见疟原虫者为阴性。经该法处理后的标本,白皂素液破 坏了人部分正常的红细胞,少量未被破坏的红细胞边缘紫色呈锯齿状。感染疟原虫的红 细胞对染料的吸附力较止常红细胞为强,除少数感染小滋养体期的红细胞发生变形外, 其它含各期疟原虫的红细胞皆不变形,且着色较深,疟原虫胞浆染为深兰色,核为紫红 色,疟色素为褐色,在镜下较易识别。由于白皂索破坏了正常的红细胞,离心乂使疟原 虫浓集于试管底部,使单位面积内含虫数量增多,从而提高了检出率。但在操作时,试 管内口皂素与血液混合示放置时间及离心时间都不宜过长

11、,否则会出现絮状物,影响检 查结果。三、尼龙绢筛集卵法此法是诊断慢性血吸虫病的首选方法,町显著捉高检出率。取3050g粪便,置于 杯内,用少量水将粪便搅匀,经粗筛过滤后的粪液,用两个重叠的尼龙筛(120 ii在 上,200目在下)收集,用一定压力的自來水边洗边筛,直至流水变清为止,继而将 留有粪液的20()目尼龙筛浸泡在2()%nao h溶液屮消化1()分钟,自来水冲洗去掉细 渣,吸取筛内粪渣镜检虫卵。应特别注意的是尼龙筛在便用前后均应经来苏液浸泡,n 来水冲洗干净,避免虫卵嵌在筛孔屮造成交叉污染。此外,筛孔的孔径若被破坏可显著 影响检出率。四、毛蝴孵化法毛勉j孵化法(miracidiu m

12、hatchingmethod)是依据血吸虫卵内毛呦在适宜温度的水 中,短时间内可孵出的特性而设计,适用于早期血吸虫病患者的粪便检查。其特点是将 沉淀法和孵化法结合进行,可提高检出率。取粪便约30g,先经重力沉淀法处理,将粪 便沉渣倒入三角烧瓶内,加清水(凉开水)至瓶口,在20°c30c的条件下,经4 6小时后用肉眼或放大镜观察结果。可见水面下呈白色点状物作直线游动的毛呦。必要 时可用吸管吸出白色点状物镜检。如无毛醐,每隔46小时(24小时内)观察一次。 气温高吋,毛黝在愆吋间内孵出,故在夏季要用1. 2%食盐水或冰水冲洗粪便,最后次改用室温清水。毛蝴孵化法五、宜肠活组织检查法慢性及晚

13、期血吸虫病人肠樂纽织增厚,虫卵排出受阻,故粪便小不易查获虫卵,可做直肠活组织检查。用直肠镜钳取直肠粘膜组织,做切片或置于两块载玻片间压薄,镜 检虫卵。可仔细区分活卵、变性卵和死卵。活卵椭圆形,淡黄色,卵壳薄而边缘整齐, 内含毛蝴或卵黄细胞及胚细胞;死卵呈黑灰色,卵壳增厚和边缘不清,卵内毛蝴成团块 状,卵黄细胞和胚细胞分解成大量的碎片或颗粒;虫卵死广后形态变化不明显的称为近 期变性卵,形态变化明显的称为远期变性卵。对未治疗病人检出的虫卵,不论死活均有 参考价值;对有治疗史的病人,如有活卵或近期变性卵,表明受检者体内有成虫寄生; 若为远期变性卵或死卵,则提示受检者曾经有过血吸虫感染。目前流行区血吸

14、虫病人大 多经过一-次或多次治疗,检查到活卵的病例较少,并且此方法有一定的创伤性,故应慎 用。六、穿刺涂片染色法主要用于检查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也可查到锥虫。1. 骨髓穿刺一般常作翳骨穿刺,嘱患者侧卧,暴露骼骨部位。视年龄大小,选用1720号 带有针芯的t燥无菌穿刺针,从骸骨前上棘后约lcm处刺入皮下,当针尖触及骨血时, 再慢慢地钻入骨内约()510cm,即可拔出针芯,接2 ml干燥注射器,抽取骨髓液。 収少许骨髄液作涂片甲醇固定,同薄血膜染色法染色,油镜检查。2淋巴结穿刺检岀率低于骨髓穿刺,但方法简便、安全。对于以往治疗的患者, 因其淋巴结内原虫消失较慢,故仍冇一定诊断价值。穿刺部位一燉选腹

15、股沟部,先将局 部皮肽消毒,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一个较大的淋巴结,右手用一干燥无菌6号针头刺 入淋巴结。稍待片刻,拔出件头,将针头内淋巴结纟r织液滴于载玻片上,做涂片染色检 查。3.皮肤活组织检查利什曼原虫在皮肤上出现丘疹和结节等疑似皮肤型黑热病患者,可选择皮损较明显z处,作局部消毒,用干燥灭菌的注射器,刺破皮损处,抽取组织液 做涂片;或用消毒的锋利小剪,从皮损表面剪取-小片皮肤组织,以切面做涂片;也可 用无菌解剖刀切一小口,刮取皮肤组织做涂片。以上涂片均用瑞氏或姬氏染液染色。如 涂片未见原虫,可割取小丘疹或结节,作组织切片染色检查。七、原虫培养法1. 前鞭毛体培养常用 3n 培养基(novy

16、macneal nicolle cultue medium)。(1) 培养基制备:1. 4g琼脂、0. 6g氯化钠加入90 ml双蒸水,加热溶解后每3 5 ml分装入培养悖中,用棉塞塞紧管口,121°c15min灭菌,待冷却至48°c时每管加 入培养基1/3量的去纤维素蛋白的兔血清,混匀后斜置冷却成斜面。每管加入洛克液 0. 20. 3 ml,置37°c温箱中培育24小时,证明无菌后即可应用,接种前加青霉素和 链霉索。(2) 操作步骤:取皮肤或组织、骨髓标木加入培养管中,22°c25°c温箱中培养。 每23天取少量培养液镜检或染色镜检,一旦发现

17、有前鞭毛体则应立即収数滴培养液 转入新鲜培养基。若为阴性,应转种培养1个月再报告结果。2. 无鞭毛体培养利什曼原虫的无鞭毛休寄住在哺乳动物的单核吞噬细胞内,也可以体外培养在这类 细胞内,例如可在巨噬细胞培养株j774 g8内培养或在直接从外周血分离的单核细胞内 培养。前者巨噬细胞分裂,虫体大量增殖,但冇时会混冇前鞭毛体。后者则适川于短 期实验,虽然虫体自身增殖,但巨噬细胞并不分裂。无鞭毛体还可以生长在无细胞的培 养基中。这种无鞭毛体可以被巨噬细胞迅速吞噬,并在细胞内分裂,可转化为前鞭毛体。 般培养温度为33°c,每96小时转种一次。3. 疟原虫培养四种人体疟原虫的红内期,仅恶性疟原虫町以成功地在体外长期培养。但操作复 杂,盂要人的“0”型血红细胞、人血清及由3%氧气、4%二氧化碳和93%氮气组成 的气体充在培养瓶内。当然还需要基本的培养液例如rpmi1640等。八、动物接种法1. 利什曼原虫取可疑利什曼患者骨髓或淋巴结穿刺液或皮肤刮取物,加适量牛理盐水稀释后,取 0. 5 ml注入屮华仓鼠等动物腹腔内,34周后解剖动物,取川:、脾、淋巴结或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