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高考下有机化学基础的教学策略_第1页
谈新高考下有机化学基础的教学策略_第2页
谈新高考下有机化学基础的教学策略_第3页
谈新高考下有机化学基础的教学策略_第4页
谈新高考下有机化学基础的教学策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谈新高考下有机化学基础的教学策略蔡佩芸(汕头市下蓬中学 广东汕头515041 )摘要:本文就课程标准和新高考教学环境下,如何实现教学效 益最大化,使学生的学习能力、高考答题能力得到提高,对有机 化学基础的教学策略进行了实践、探索;并从运用正确方法构建 知识体系,运用问题探索法认识物质的性质,利用探究式教学、挖 掘实验资源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关键词:课程标准;新高考;教学策略;问题探索法;实验; 有机化学基础课程标准实施至今,已经经历了三个完整循环、三届高考,纵 观这三届高考考题,试题呈现出:“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重视过程 与方法,全面检测考生的科学素养”等特点,在2009年普通高等 学校招生全国

2、统一考试(广东卷)化学科考试大纲的说明(下简称 考纲说明)对学习能力的考核要求有三方面:“接受、吸收、整 合化学知识的能力” “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 “化 学实验与探究的能力”,这三届新高考考题中,2007年是一个新起点, 2008年达到了 一个新高度,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精神,2009年基 本上维持在2008年的水平,趋于稳定并进行完善。课程标准决定高考考查内容和题型的设置,对于分值只占7%的 有机化学基础,如何采取正确的教学策略,使教学效益最大化,拼好高考这一关,是广大一线教师最为关切的问题,下面结合本人 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有机化学基础教学策略进行的一些探索:1在构建有机化

3、学知识体系时,运用恰当方法,提升学生知识整合的能力。有机化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强调“从典型到一般j “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在学习有机化学的过程中应使学生深 刻体会到这种学科思想,将“学科知识加以组织,使之系统化、简 约化j使学生“尽可能拥有活力-一-迁移”,为后续各类有机物的 学习搭建一个理论方法的平台。教材的编写意图是学生在必修2已经学习了个别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之后,再继续系统研究有机物的组成和结构,即以官能团为核 心,以官能团之间的相互转化为纽带实现有机物知识的学习,逐步 实现由特殊物质到同系物、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过程。在具体的教 学中,有效利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利用好官能团的特

4、点对有机物 分类并引导学生认识有机反应,对有机反应的预测等通过合理的教 学策略传递给学生。1.1将知识系统化,培养学生整合迁移的能力。如在“烷密和烯怪” 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回忆必修2知识入手,通过结构上的 相似性理解化学性质上的相似性,通过结构上的递变性了解某些物 理性质的变化,从而将甲烷、乙烯的性质迁移到烷怪、烯怪上来, 类似的情形很多,如乙烘(烘姪)、乙醇(醇类)、乙酸(竣酸类)、 乙醛(醛类)、丙酮(酮类)等;又如当学完乙醇的各种化学反应以 后,可以及时提出“是否所有醇都能发生以上反应? ”这个问题, 让学生根据反应机理进行具体分析,使学生更深刻了解醇的各种反应的本质,从而顺利实

5、现从个别到一般的迁移。这种能力的考查在 近年的高考题中屡有出现。例1 ( 2009全国高考卷1112)1 moloiiocch3与足量的naoh溶液充分反应,消耗的naoh的物质的量为a. 5 molb. 4 molc. 3 mold. 2 mol此题给出了一个陌生的有机物,所承载的化学核心知识是酚、酯、 醛的主要化学性质,首先学生必须从给出的复杂结构简式分析该有机 物含有一个酚轻基,还有两个酯基,再由苯酚和乙酸乙酯的性质迁移 推出该化合物能与naoh溶液反应既能发生中和反应(酚轻基),又能 发生水解反应(脂基),还要考虑酯基与naoh水解反应时,不是生成 竣酸而是生成竣酸钠,特别是水解得到的

6、酚还要继续消耗naoh (这一 点容易被学生遗忘),才能得出正确答案a。类似题目要求学生掌握常 见类型物质的性质、变化,具有系统化思维,能将知识整合迁移,一 定能轻松应对。1.2将知识网络化,培养学生归纳演绎能力。有机化学中各类物质的 联系常利用知识网络图来表示,如下图二糖或多糖/i葡萄糖引导学生把以上物质的转化关系具体化,如“转化需要什么条 件? ”“属于什么反应类型? ” “有没有特殊性? ”等,促进学生深 刻理解各类物质转化的一般性和特殊性,进一步明确知识之间的结 构序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演绎能力,同时强化记忆能力。例2 ( 2009全国卷1130) (15分)化合物a相对分子质量为

7、86,碳的质量分数为55. 8%,氢为7. 0%,其余为氧。a的相关反应如右图所示:已知r-ch=choh (烯醇)不 稳定,很快转化为r-ch2cho o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 题:(略) 解答此题的关键点是由a (通过简单计算可得a的分子式为c4h6o2) 性质引申出来的有机物之间的转化,由于a可以发生聚合反应,说 明含有碳碳双键,在硫酸存在条件下生成两种有机物,则为酯的水 解,即a中含有酯基。根据不饱和度,没有其他功能团;由a的水解产物c和d的关系可判断c与d中的碳原子数相等,均为两个。 则a的结构为ch3cooch=ch2,因此a在酸性条件下水解后得到chscooh 和ch2=choh

8、,碳碳双键的碳原子上接轻基不稳定,转化为ch3cho, a聚合反应后得到的产物 廿只一ch土 £为在酸ooch3性条件下水 解,除了生土管一ch止成乙酸还有此类题型是有机化学最常见的0h推断题,只有当学生对有机物的转化关系以及转化条件非常熟悉,对提供信息能接受、吸收、整合,那就一定能应对自如。2在认识有机物性质的过程中,运用问题探索法,提升学生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几年高考题中,有一种有机题型一再出现,那就是表格数据 分析题,它的考查重点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 的能力”,该题型是学生通过题目中提供的信息对数据进行分析处 理,然后按其内在联系抽象成知识与规律,进而

9、达到解决问题的目 的。例3 ( 2007广东高考28).已知苯甲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通过 perkin反应生成肉桂酸(产率45 - 50%),另一个产物a也呈酸性, 反应方程式如下:c6h5ch0 + (ch3co) 2o t c6h5ch = chcooh + a苯甲醛肉桂酸(3) 取代苯甲醛也能发生perkin反应,相应产物的产率如下:取代苯甲醛ochoochoh3cchoch3choch3产率(%)1523330取代苯甲醛pycl jchoclajchocljchoclchocl产率(%)71635282可见,取代基对perkin反应的影响有(写出3条即可):;还有2008广东高考题26

10、(2)(略),2009广东高考题20 ( 2 )(4)(略)。可以说这已经演变成一种固定的题型,也是广东高考试 题的一大亮点,但是对于高三一线教师和学生来说却是苦不堪言, 这类题目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抽象能力还有语言表达能 力有很高的要求,每年的得分率都不高,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全体化学 教师深思,我们的教学目的达到了吗?我们的教学还有哪些不足? 如何改进?教材中有哪些素材可以引领学生提升这方面的能力呢? 采用什么教学策略能达到目的呢?教材有机化学基础信息呈现中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通过 表格归纳整理物质的性质、结构、反应规律以及不同物质的性质、 结构比较,还有化应原理的比较等,此类素材在教

11、材中共有20处, 如“比较澳乙烷的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并完成下表,体会反应条 件对化学反应的影响”“由于烷怪、烯姪的结构不同,使其化学性质 也存在着较大差异,请完成下表的空白,并加以对比总结”等,前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巴班斯基认为:“当教材内容是指向于形成相应科 学领域的概念、规律和理论”时采用“问题探索法特别有效”(问题 探索法就是指“通过独立思考问题来掌握新教材”的一种教学方法), 所以当教材中出现以上类似问题时,不要急于把结论教给学生,而 是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它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对比、分析, 发现异同,进而总结出规律或形成概念,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归纳总 结的能力。例如,在学习烷姪和烯

12、姪的物理性质的规律性变化时, 教材是先呈现部分烷怪、烯怪的沸点和相对密度,让学生根据表格 所提供的数据进行画图,由图像直观地总结出“随碳原子数的递增, 沸点逐渐升高,相对密度逐渐增大”的结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收 获的不仅是以上的结论,而且还获得了归纳规律的方法和能力,也 让学生觉得很有成就感,对于这个能力的要求,考纲说明中有明 确要求:“能够用图表、模型、图形等表达”,都是通过提供表 格数据让学生分析,从中揭示某种变化关系,或依据某种变化推理 求解,这种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而是必须经过教师在课堂 中的有序、有备去进行培养,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这些例 子让学生在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提

13、高认识的同时获得能力的培养。 如在课堂中要多引导学生对一些表面现象进行深入地比较、理解、 归纳、整理、抽象出规律,就是教师要多问几个为什么,鼓励学生 思考并用语言记录下来,如“乙烯为什么比乙烷活泼,关键点是什 么? ” “水、醇、酚、竣酸电离氢的能力大小,为什么? ”“烯怪、 苯、醛酮都能发生加成反应有何不同?” “烷姪的卤代、烯姪与卤素 单质和卤化氢的加成得到的产物有什么不同? ” “酯在酸性条件和碱 性条件下的水解有什么不同? ” “苯和甲苯在性质上有什么相同,什 么不同? ” “醇的催化氧化与醛的催化氧化有什么不同?蛋白质的盐 析与变性有何异同?”众所周知,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成为一个

14、独立的、自主的、 高效的学习者,使学生在离开教师后还能继续学习,因此教学过程 应该尽量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感悟和体验学习的过程、方法,提 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表格数据分析题的答 题能力。3挖掘教材的实验资源,充分利用探究式教学,提升的学生的探究 能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中, 学生基本上是被动接受实验现象和结论,新课程倡导在传授新知识 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探究,利用实验探究方式授课能极大 地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激情,提高学生感知的正确性和识记的牢固 性,全面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 这对教学大有益处。虽然在近几年高考

15、中有机化学对“化学实验与 探究的能力”考查较少,但是探究性试题是广东高考题的最大亮点, 也是考试得分的拦路虎,不管上哪一模块对化学素养的要求都是相 通的,有机化学基础也不例外。有机化学基础教材中,实验资源丰富,在教学中,要充分 利用这些资源,如“碳酸、苯酚、乙酸的酸性强弱比较”,“在苯酚 分子中,苯基影响了轻基的活性,那轻基是否影响苯环的活性”,“乙 醇、苯酚中都有-0h,其性质是否相同”等问题都可以通过设计实验 方案进行探究,强化化学实验是研究物质性质的一个重要手段。对 富含探究要素的知识或验证性实验要采用探究式的教学策略,比如 在学习苯酚的性质这个知识单元中,教材把苯酚的物理性质直接给 出

16、,然后再通过演示实验来进入化学性质的教学,这种处理方式既 浪费了实验资源,又让学生很被动接受苯酚的物理性质,如果改为 取出苯酚样品,让学生“闻一闻”,“看一看”,“做一做(溶解性比 较)”,然后再让学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这样所花的时间最多几分 钟,实验后的苯酚溶液还可以作为后续化学性质探究的再利用,这 种变化与直接呈现的认知途径完全不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提 升都不可同日而语,这种方法在澳乙烷、乙醛、乙酸等液体物质的 教学中都可以采用;又如教材中安排演示“乙醇与重辂酸钾酸性溶 液的反应”,我在备课时却发现此反应现象不对,与教材中的图片不 符,经过多次实验之后,发现教材中对该实验的描述过于笼统

17、,其 中的“酸性溶液”由于思维定势只是简单理解为只要呈酸性就行, 所以只加了几滴的稀硫酸,结果总是得不到理想现象,我经过反复 实验研究得出,所谓酸性实际上应该是“强酸性”更合理,此时我 灵机一动,何不把此实验改成探究性实验?上课时我把问题抛给学 生,看谁的实验结果跟课本的描述最接近。在实验前,先提示学生 注意记录操作步骤,特别是实验所使用药品的量;最后我把他们的 作品拿到讲台上展示评比,请实验现象比较理想的两组同学在讲台 上进行演示,结果发现一组同学很快并成功完成,另一组同学结果 总是不理想,这时我让他们把自己的做法当场跟同学交流,分析成 败的关键所在,同时要求其他学生对他们的方案进行评价并加以修 改和补充。整个过程虽然花的时间多了点,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收 获的不仅仅是重洛酸钾把乙醇氧化,自身被还原,颜色从橙色变为 暗绿色等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懂得了量的意义,懂得了实验探 究的一般的方法,体验了发现的快乐,激发了批判的精神和探究的 热情。教学实践充分表明:只要做到教学方法正确、策略得当,一定 能引领我们达成课程目标,并出色通过高考这一关。2009年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