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理课中通过一题多解_第1页
在物理课中通过一题多解_第2页
在物理课中通过一题多解_第3页
在物理课中通过一题多解_第4页
在物理课中通过一题多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在物理课中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案例逮伟民清徐县职业教育中心在物理课中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题多解”是指通过不同的思维途径,采用多种解题方法解决 同一个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加深 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启迪学生的发散 性思维。采用“一题多解”时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和思考,以寻 求不同的解题途径,同时引导学生对多种方法进行比较,优化解题方 法,并注意找出同一问题存在各种解法的条件与原因,挖掘其内在规 律。下面通过几个例题加以说明。例一:一个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大小 为2 m

2、/s2,求第5s内的位移? 解法一:利用位移公式求解5s内内的位移为s5=l/2at2=25m; 4s内的位移为s4=l/2at2=16m;第5s内的位移为sv= s5- s4=9m 解法二:利用位移推论公式求解5s末的速度为v5=at=10 m/s; 4s末的速度为v4=at=8 m/s;根据 vt2-v02 = 2as 可知,sv = v52- v02/2a=9m 解法利用位移公式求解4s末的速度为v4=at=8 m/s;sv - v4 t+l/2at2=9m解法四:利用平均速度求解5s末的速度为v5=at=10 m/s; 4s末的速度为v4=at=8 m/s;第5s内的平均速度为v平二v

3、4+ v5/2=9m/s;sv= v 平 t= 9m解法五:利用匀变速推论公式求解第is内的位移为si=l/2at2=l;第is内的位移&与第5s内的位移h之比si: sv=1: (2x5-1) =1:9;sv= 9m解法六:利用中间时刻的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求解4.5s 末的速度为 v4.5二at二9m/s;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间时刻的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所以第5s内的平均速度为v平二v4.5二9m/s;"/(m/s)sv= v 平 t= 9m解法六:利用vt图象求解 利用v t图象求解8 + 18 x 1 m =9 m2例二:一辆汽车的质量为2000kg,做

4、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从18km/h增加到54km/h通过50m的位移,汽车的牵引力为4500n,求汽车受到的阻力?解法一:用牛顿运动定律求解初速度 v0=18km/h=5m/s;末速度 vt =54km/h=15m/s根据 vt2-v02=2as 可得 a= vt2-v02/2s=2 m/s2根据牛顿笫二定律f合二ma二4000n根据受力可知f合二fff所以 ff 二 ff 合二500n解法二:用动能定理求解根据w合v22丄m vi22 2f 合v22丄 m v/2 2所以=丄1)1 v22丄 m v/s=4000n2 2根据受力可知f合二fff所以 ff 二 ff 合=500n解法三:用动量

5、定理求解根据= 2as 可得 a二 vt2-v02/2s=2 m/s2根据 a= vt-vo/a=5s根据动量定理f合t二m v-mv0所以尸合=m vt-mv。/t=4000n根据受力可知f合才一ff所以 ff = ff 合=500n例三:有一个蓄电池,上面标的正负极已经模糊不清。怎样 辨别正、负极?写出你需要的器材,并说出辨别的根据。方法一:用导线在铁钉上绕成一个螺线管,与蓄电池接通时 靠近静止的小磁针,通过小磁针转向确定螺线管n极,借助安培 定则判定螺线管线圈中的电流方向,从而判定蓄电池的正、负极。方法二:利用奥斯特实验:在静止的小磁针上方拉直一段导 线,导线一端与蓄电池一极相接,另一端

6、试触蓄电池的另一极, 从磁针的偏转方向,借助安培定则判定螺线管线圈中的电流方 向,从而判定蓄电池正负极。方法三:用电压表较大的量程档试触蓄电池的两极,如果电 压表正偏,与电压表“ + ”接线柱相接电极为蓄电池正极,另一 极为负极。如反偏则只好相反。方法四:用干电池与蓄电池串联后接入适当灯泡,(将蓄电 池两极颠倒一次)对比两次灯泡亮度,可以判定灯泡较亮时,与 干电池负极相连接的是蓄电池的正极,另一端为负极。灯泡较暗 时正好相反。方法五:用直流电动机接到干电池上注意电池正极和电动机 转动方向,取下干电池换上蓄电池,若电动机转动方向不变,则 刚才接干电池正极的一端,现在接的蓄电池的一极就是蓄电池正

7、极另一端为负极,。否则,正好相反。方法六:用一只二极管与灯泡串联接触蓄电池的两极,如灯 泡发光,则跟二极管正极相连的电极为蓄电池的正极。“一题多变”是题目结构的变式,将一题演变成多题,而题目实 质不变,让学生解答这样的问题,能随时根据变化的情况思考,从中 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使学生不仅能 复习、回顾、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而且是使学主把所学的知识、技 能、方法、技巧学牢、学活,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和解决问题的应变 能力。注意一题多变诱导学生思路。在物理课中的“一题多变”是指从 多角度、多方位对例题进行变化,引出一系列与本题相关的题目,形 成多变导向,使知识进一步精化的教

8、学方法。通过这种“一题多变” 的习题探讨,可开拓学&思路。例四:如图所示,倾角为的斜面处于一方向竖直向下的匀强电 场中,一质量为加带电量为+g的小滑块自绝缘的斜面顶端由静止开 始下滑已知该匀强电场的电场强度为q小滑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 因数为口,求(1)斜面长为s小滑块滑到底端时的速度? (2)若 斜面足够长且光滑、绝缘,将电场改为垂直于纸面向外的磁感应强度 为b匀强磁场,小滑块由静止开始沿斜面下滑的最大速度v”和最大位 移为各为多少? (3)若斜面足够长且光滑、绝缘,将电场改为垂 直于纸面向里的磁感应强度为b匀强磁场,小滑块滑到底端时对斜面的压力多大?解:(1)小滑块受力情况如图所示,

9、设小滑块下滑的加速度为a,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eq) - f = ma(1)ff = u fn(3)解得a = ( + )(si- cos0)(4)m市v/ _ 记=2as(5)得vt = a 2(g + )(sin 0- pi cos 0)s vm(6)n -(mg+eq) cos 9=0(2)(2)设小滑块由静止开始沿斜面下滑的最大速度为爲最大位移为由题意有:qbvm=mg cos 0vln= mg cos 9 /qb小滑块沿斜而下滑过程中洛仑兹力不做功,由动能定理有:mg sin 9 . sm=mvin2/22mg sin0(10)(3)小滑块在下滑过程中只有重力做功机械能守恒,所以

10、-m v2=mg s sin 0 (11)2v = 2g sin ft (12)小滑块滑到底端时对斜面的压力为f= mg cos 9 +qbj2gsing (13)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使帮助学生克服 思维狭窄性的有效途径。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 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 能力。在物理教学中,抓住一道典型题目,寻求多种途径的解法,促 使学生多方位、多层次的思考分析。通过练习,可以促进知识迁移, 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这些方法都能够使对学过的知识 得到有效的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物理 知识解

11、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常的训练还能够促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 中主动发挥想像力,形成思路开阔,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学习风格。在物理课中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案例逮伟清徐县职业教育中心在物理课中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题多解”是指通过不同的思维途径,采用多种解题方法解决 同一个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加深 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启迪学生的发散 性思维。采用“一题多解”时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和思考,以寻 求不同的解题途径,同时引导学生对多种方法进行比较,优化解题方 法,并注意找出同一问题存在各种解法的条件与

12、原因,挖掘其内在规 律。下面通过几个例题加以说明。例一:一个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大小 为2 m/s ,求第5s内的位移? 解法一:利用位移公式求解5s内内的位移为s 5=l/2at2=25m; 4s内的位移为s 4=l/2at2=16m; 第5s内的位移为s尸s厂s4=9m解法二:利用位移推论公式求解5s末的速度为 必二at二10 m/s; 4s末的速度为 匕二毗二8 m/s;根据 vt2-v02 = 2as 可知,sv 二 v52- v/2a二9m解法三:利用位移公式求解4s末的速度为v4=at=8 m/s;sv = v4 t+l/2at2=9m解法四:利用平均速度求解

13、5s末的速度为v5二at二10 m/s; 4s末的速度为v4=at=8 m/s;笫5s内的平均速度为v平二£+ v5/2=9m/s;7 sf v 平 t二 9m .zlj出解法五:利用匀变速推论公式求解第is内的位移为sfl/2at2-l;第is内的位移si与第5s内的位移sv之比si: sv二1: (2x5-1) =1:9;sv= 9m解法六:利用中间时刻的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求解4. 5s 末的速度为 v4.5=at=9m/s;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间时刻的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所以第5s内的平均速度为v平二v4. 5=9m/s;sv= v 平 t二 9m解法六:利用v

14、t图象求解利用vt图象求解8+18sv二 2 x lm =9 m例二:一辆汽车的质量为2000kg,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从18km/h增加到54km/h通过50m的位移,汽车的牵引力为4500n,求 汽车受到的阻力?解法一:用牛顿运动定律求解初速度 v0=18km/h=5m/s;末速度 vt =54km/h=15m/s根据 vt2-v02=2as 可得 a二 vt2-vo2/2s=2 m/s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合=ma=4000n根据受力可知f合二f ff所以 ff 二 ff 合二500n解法二:用动能定理求解1 2根据 w 合二 2m v22 2m vf_1丄f 合s=2m v222m v

15、?22所以二m v222m v/s二4000n根据受力可知fff所以 ff 二 ff 合二500n解法三:用动量定理求解根据= 2as可得a二v-v/2s二2 m/s2根据 a= vt-v0/a=5s根据动量定理f合t二m v-mvo所以 f 合二 m vtmv。/t=4000n根据受力可知f合二f ff所以 ff 二 ff 合二500n例三:有一个蓄电池,上面标的正负极已经模糊不清。怎样 辨别正、负极?写出你需要的器材,并说出辨别的根据。方法一:用导线在铁钉上绕成一个螺线管,与蓄电池接通时 靠近静止的小磁针,通过小磁针转向确定螺线管n极,借助安培 刚才接干电池正极的一端,现在接的蓄电池的一极

16、就是蓄电池正 极另一端为负极,。否则,正好相反。定则判定螺线管线中的电流方向,从而判定蓄电池的正、负极。方法二:利用奥斯特实验:在静止的小磁针上方拉直一段导 线,导线一端与蓄电池一极相接,另一端试触蓄电池的另一极,从磁针的偏转方向,借助安培定则判定螺线管线圈中的电流方向,从而判定蓄电池正负极。方法三:用电压表较大的量程档试触蓄电池的两极,如果电压表正偏,与电压表“+”接线柱相接电极为蓄电池正极,另一极为负极。如反偏则只好相反。方法四:用干电池与蓄电池串联后接入适当灯泡,(将蓄电 池两极颠倒一次)对比两次灯泡亮度,可以判定灯泡较亮时,与 干电池负极相连接的是蓄电池的正极,另一端为负极。灯泡较暗时

17、正好相反。方法五:用直流电动机接到干电池上注意电池正极和电动机转动方向,取下干电池换上蓄电池,若电动机转动方向不变,则方法六:用一只二极管与灯泡串联接触蓄电池的两极,如灯 泡发光,则跟二极管正极相连的电极为蓄电池的正极。“一题多变”是题目结构的变式,将一题演变成多题,而题目实 质不变,让学生解答这样的问题,能随时根据变化的情况思考,从中 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使学生不仅能 复习、回顾、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而且是使学主把所学的知识、技 能、方法、技巧学牢、学活,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和解决问题的应变 能力。注意一题多变诱导学生思路。在物理课中的“一题多变”是指从 多角度、多

18、方位对例题进行变化,引出一系列与本题相关的题目,形 成多变导向,使知识进一步精化的教学方法。通过这种“一题多变” 的习题探讨,可开拓学&思路。例四:如图所示,倾角为的斜面处于一方向竖直向下的匀强电 场中,一质量为加带电量为+g的小滑块自绝缘的斜面顶端由静止开 始下滑已知该匀强电场的电场强度为q小滑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 因数为口,求(1)斜面长为s小滑块滑到底端时的速度? (2)若 斜面足够长且光滑、绝缘,将电场改为垂直于纸面向外的磁感应强度 为b匀强磁场,小滑块由静止开始沿斜面下滑的最大速度v”和最大位 移为各为多少? (3)若斜面足够长且光滑、绝缘,将电场改为垂直于纸面向里的磁感应强度为b匀强磁场,小滑块滑到底端时对斜面 的压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