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蚯蚓体内外分泌液的抗菌活性研究 张显忠张欣然武晓雯袁燕涛郭东会摘要 目的 探究蚯蚓体内外分泌液的抗菌活性。方法分别将蚯蚓体内外分泌液作用于不同的临床致病菌株,筛选对体内外分泌液的敏感菌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温度、ph、蚯蚓体内外分泌液浓度等因素对蚯蚓分泌液抗菌效果的影响。结果 蚯蚓体内外分泌液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良好的抗菌效果;诱发最佳抗菌效果的环境条件为:内分泌液原液、30 、ph 78;外分泌液原液、60 、ph 78。结论研究结果为更好地开发与利用蚯蚓资源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关键词 蚯蚓;分泌液;抗菌效果;金黄色葡萄球菌s899.
2、8 a 0517-6611(2018)13-0095-03study on the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secretory fluid of earthwormzhang xianzhong,zhang xinran,wu xiaowen et al(school of life sciences,taishan medical university,taian,shandong 271000)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the i
3、nternal and external secretory fluid of earthworm.method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secretory fluid of earthworms were conducted on different clinical pathogens to screen out sensitive strains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secretory fluids .on this basis,the influences of temperature,ph,the concentration
4、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secretory fluid of earthworms and other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the antibacterial effect of secretory fluid of earthworm were analyzed.result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secretory fluids of earthworm had good antibacterial effects on staphylococcus aureus.the environmental co
5、nditions to induce the optimum antibacterial effect were as follows:the original liquid of the internal secretory fluid,30 ,ph 7-8;the original liquid of external secretory fluid,60 ,and ph 7-8.conclusion the research results provided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basis for better exploitation and
6、 utilization of earthworm resources.key words earthworms;secretory fluid;antibacterial effect;staphylococcus aureus蚯蚓通常生活在具有大量致病微生物的環境中,生命力极强且很少患病1。蚯蚓不仅作为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降低工业造成的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同时由于体内存在多种抗菌成分,当受到机械、电击、化学及热刺激时分泌的黄色分泌液中也含有抗菌肽等活性成分,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3。因此,蚯蚓不仅可作为优质的动物蛋白应用于生产生活中,而且毒副作用小,在当
7、今抗药性细菌泛滥的背景下更加安全环保的蚯蚓分泌液有望替代抗生素,具有巨大的生化药理潜力。笔者通过敏感性测定试验筛选出对蚯蚓体内外分泌液的敏感菌种,并分析了蚯蚓分泌液的抗菌效果以及环境因素对其影响,以期为更好地开发与利用蚯蚓资源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 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购自众翔蚯蚓养殖专业合作社。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弗氏柠檬酸杆菌,均由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微生物实验室提供。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1.2 方法1.2.1 蚯蚓外分泌液的提取。 取蚯蚓250 g,用清水反复冲洗,浸泡30 min,以便吐净泥沙;再用无菌蒸馏水冲
8、洗35次,用滤纸吸取体表多余水分。将蚯蚓于60 水浴条件下热刺激510 s4,待分泌出黄色分泌液后收集转移至无菌50 ml离心管中,20 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重复离心1次后,用一次性针式滤器过滤备用。1.2.2 蚯蚓内分泌液的提取。 取已提取外分泌液的蚯蚓250 g,沥干体表水分,-12 下预冷处理20 min,匀浆器研磨,将液体经3层纱布过滤于50 ml离心管中,20 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重复离心1次后,用一次性针式滤器过滤备用。1.2.3 不同菌株对蚯蚓分泌液的敏感性测定。 取直径5 mm的药敏专用滤纸片,高压灭菌干燥。吸取50 l内(外
9、)分泌液,滴于滤纸片上。 制备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弗氏柠檬酸杆菌,菌液浓度均为15×108个/ml, 分别涂布于mh培养基5,并将上述含分泌液的滤纸片均匀贴到培养基上。置于恒温培养箱中37 培养1820 h,试验重复3次,观察并测量抑菌圈直径,取平均值。1.2.4 不同温度对分泌液抗菌效果的影响。 采用热刺激法提取蚯蚓外分泌液,设置外分泌液的温度梯度分别为60、70、80、90、100 ;内分泌液于室温条件下提取,因此温度梯度设置为30、40、50、60和70 。取5支10 ml无菌离心管,各加入蚯蚓外分泌液600 l,分别在60、70、80、90、100 下
10、加热10 min6。吸取50 l各温度梯度的外分泌液,滴于滤纸片上。将蚯蚓分泌液敏感菌株涂布在培养基上,滤纸片置于其中,每个培养基上做5个梯度,设置3次重复试验,观察并测量抑菌圈的直径,取平均值。另取5支10 ml无菌离心管,各加入蚯蚓内分泌液600 l,分别在30、40、50、60和70 下加热10 min。吸取50 l各温度梯度的内分泌液,操作同上,观察并测量抑菌圈直径,取平均值。1.2.5 不同浓度对分泌液抗菌效果的影响。排列6支试管,分别标记为16,1号试管仅加入600 l蚯蚓内(外)分泌液作为对照,26号试管采用倍比稀释法7进行稀释,浓度依次稀释2、4、8、16、32倍,吸取50 l
11、各浓度梯度内(外)分泌液,滴于滤纸片上。将滤纸片置于涂布有敏感菌的培养基上,每个培养基做5个梯度,设置3次重复试验。观察并测量抑菌圈直径,取平均值。1.2.6 不同ph对分泌液抗菌效果的影响。配制不同ph缓冲溶液(ph 5的柠檬酸-柠檬酸钠溶液,ph分别为6、7、8的pbs缓冲液,ph 9的碳酸钠-碳酸氢钠溶液8;取各ph梯度缓冲液600 l与蚯蚓内(外)分泌液等量混合。吸取50 l各ph梯度的内(外)分泌液,滴于滤纸片上。将滤纸片置于涂布有敏感菌株的培养基上,每个培养基上做5个梯度,设置3次重复试验。观察并测量抑菌圈直径,取平均值。2 结果与分析2.1 不同菌株对蚯蚓分泌液的敏感性测定 由图
12、1可知,对蚯蚓内、外分泌液最敏感的菌种均为金黄色葡萄球菌9,肺炎克雷伯菌效果次之,大肠埃希氏菌第三,而弗氏柠檬酸杆菌没有任何现象产生。作用于同一菌种时,内分泌液抑菌圈直径均大于外分泌液抑菌圈直径。究其原因,应是由于提取方法不同所致。提取外分泌液时,水浴加热可能破坏其中一部分有效成分,导致外分泌液的抑菌效果普遍稍弱于内分泌液。2.2 不同温度对分泌液抗菌效果的影响 从图2可以看出,对于内分泌液,3050 时均有抑菌圈出现,其中30 时抑菌圈最大,随着温度的升高,抑菌圈逐渐缩小,60 时抑菌圈已完全消失。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蚯蚓为变温动物,体温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上下波动,有一定的耐受范围,但随
13、着温度的持续上升,高温会破坏有效成分的结构,导致抗菌能力消失10。从图3可以看出,对于外分泌液,60100 时均有抑菌圈出现,60 时抑菌圈最大,随着温度的升高,抑菌圈逐渐缩小。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高温破坏了部分有效成分的结构,使抑菌效果变差,但总体来看,外分泌液的热稳定性相对较高,当温度升至100 时仍保留了部分抑菌活性。内外分泌液对温度表现出这样的差异,可能是蚯蚓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与环境相互作用而逐步形成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11。2.3 不同浓度对分泌液抗菌活性的影响 从图4可以看出,蚯蚓内、外分泌液均为蚯蚓原液的抑菌效果最明显,抑菌圈随浓度的降低而逐渐缩小,至32倍时几乎不可测,且同样浓
14、度的内分泌液抑菌圈直径略大于外分泌液。究其原因,可能与内、外分泌液不同的提取方式有关12。2.4 不同ph对分泌液抗菌活性的影响 从图5可以看出,当ph为5、7、8时蚯蚓内外分泌液抑菌圈直径较大,ph为6和9时抑菌圈直径较小。究其原因,ph 78的环境与蚯蚓生活的土壤所需ph相近13,因此内外分泌液的抗菌效果达到最大,而ph为5时出现一个明显的峰值,可能与缓冲液本身有关,较低的ph抑制了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对内外分泌液的抑菌产生一定的干扰。当ph为9时,外分泌液的抑菌圈均略大于内分泌液的抑菌圈,可能是由于内分泌液比外分泌液对外界ph的改变更加敏感所致。3 讨论与结论该研究改变了通过在恒温箱内
15、长时间溶解来获取蚯蚓内分泌液的传统方法,采用低温匀浆器研磨,将温度对蚯蚓内分泌液中活性成分的影响降至最低,另外采用一次性针式滤器过滤蚯蚓分泌液,很大程度上排除了外源微生物对试验的干扰,提高了试验结果的准确性。该研究证实了蚯蚓体内外分泌液都具有较强的抑菌效果,但由于采用热刺激法14提取蚯蚓外分泌液,一定会造成蚯蚓外分泌液中抗菌活性物质的损失,总之蚯蚓内分泌液的抗菌效果强于外分泌液,也从侧面说明了温度对蚯蚓分泌液抗菌效果的影响巨大。诱发蚯蚓分泌液发挥最大抗菌效果的环境条件如下:在30 , ph 78时,蚯蚓内分泌液原液的抗菌效果最佳;在60 ,ph为78时,蚯蚓外分泌液原液的抗菌效果最佳。综上所述
16、,不论是在生产中还是生活中,在对蚯蚓分泌液进行开发利用时,应特别注意外部理化因素尤其是温度对其带来的干扰,选择最优条件,使其发挥出最大作用。参考文献1贾久满,朱莲英,石洪凌.蚯蚓水解液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4):969,971.2 张希春,孙振钧,禚如朋,等.蚯蚓两种抗菌肽的分离纯化及部分性质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2,29(6):955-960.3 贾久满,李成会,张连忠.蚯蚓浸出液对大肠杆菌抑菌效果的研究j.饲料工业,2006,27(22):60-61.4 贾久满,郑素玲,李成会.蚯蚓水解液与浸出液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j.飼料研究,2007(10)
17、:3-4.5 郭志坚,郭书好,何康明,等.黄柏叶中黄酮醇甙含量测定及其抑菌实验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3(5):64-66.6 吕春梅,王琨,邱海龙,等.稀土硝酸盐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活性实验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5,37(12):1639-1640.7 常翠,董淳,杨宏图,等.清喉口含片动物体内、外抑菌实验研究j.中国药房,2006,17(5):336-338.8 黄敏,颜冰楠,桂新春.酶的ph影响实验中缓冲液配制的改善与优化组合j.职业教育研究,2012(8):136-137.9 刘兵,夏先林,施晓丽.蚯蚓体腔液对大肠杆菌抑菌效果试验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8(11):92-93.10 郑津辉,孟庆恒,王景安.蚯蚓抗菌肽的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辅警岗位知识培训课件
- 交通银行2025连云港市秋招无领导模拟题角色攻略
- 中国银行2025亳州市笔试英文行测高频题含答案
- 建设银行2025金昌市秋招笔试EPI能力测试题专练及答案
- 2025年3D打印的增材制造
- 农业银行2025锡林郭勒盟秋招笔试EPI能力测试题专练及答案
- 2025基因编辑技术的疾病预防研究
- 2025行业细分市场分析报告
- 建设银行2025数据分析师笔试题及答案四川地区
- 交通银行2025亳州市金融科技岗笔试题及答案
- 有机肥采购合同书
- 团建活动申请书
- 2025年度加油站油品储存安全协议范本
- GB/T 29912-2024城市物流配送汽车选型技术要求
- 纺织品产品召回流程指南
- 化验取样工安全操作规程(2篇)
- 2018岭南版美术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 《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特殊慢性病药品目录(2023 年)》
- 安全保障服务方案及承诺
- 结核病营养支持
- 业务知识演讲稿:“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规范运用的思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