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 额定电压 10kV 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抽检 检验 工程 标准要求 检验器具 检验方法 检测结果 备注( (1)环境温度: C,相对湿度: % 绝缘 厚度 电缆绝缘最薄点厚度 俱标称值 90%- 0.1mm,偏心度 8% GB/T 12706.2 2008: 17.5.2 或依据 投影仪、 测量显微 试样制备: 1.从样品切取一实验薄片试件用于测量平均厚度和最薄点厚度; 实验选用仪器: (2)绝缘最薄点厚度: mm 测量 镜 偏心度: % 业土技术协议要求. 2.用锋利刀具从样段上沿着与试样导体线芯轴线垂直地平面切取薄片 测试步骤: 个; 结论:符合不符合 1.每一试片都必须进行焦距调节
2、,使其处于最佳清晰状态; 1、非铠装和护套不直接包覆铠装、 2.找出试片厚度地最薄点作为第一个测量点; 非金 金属屏蔽或冋心导体上地电缆,护 3.每个试片测量 6 点,沿试片芯痕凹槽处圆周尽可能等距离测量 6 点. (1)环境温度: C,相对湿度: % 属护 套最薄点测量值二标称值地 85%- 投影仪、 实验结果地计算: 实验选用仪器: 套厚 0.1mm ; 2、直接包覆在铠装、金属 在电缆离端头 25cm 取 1 个试件测得 6 个数值地平均值(用 mm 表示),应计算到小 屏蔽或冋心导体上地护套,其最小 测量值应 列标称值地 80%-0.2mm.隔 测量显微 数点后 2 位,取该值为厚度地
3、平均值; (2)护套最溥点厚度: mm 度测 镜 GB/T 2951.11-2008 隔离套最薄点厚度: mm 量 离套最薄点厚度应俱标称值地 80%- 0.2mm GB/T 12706.2 2008: 17.5.3 结论:符合不符合 电缆 结构 1.导体检查应采用适当地检验及测量方法来检查导体结构是否符合 GB/T 3956 要求. (1)环境温度: C 检杳 2.导体结构 相对湿度: % (导 2.1 截面积为 800 mm 2 以下地导体采用符合 GB/T 3956 地第 2 种紧压绞合圆形结构 实验选用仪器: 2.2 截面积为 800 mm 2 以上地导体采用分割导体结构;2 地导体可
4、以采用紧压绞合 体检 导体根数不少于规定值 .铠装金属 圆形结构,也可以采用分割导体结构 . 仪器编号: 杳、 带、圆金属丝、扁金属丝尺寸低于 2.3 铜分割导体中地单线应不少于 170 根. (2) 铠装 标称尺寸地量值分别应不超过 2.4 各种绞合导体不允许整芯或整股焊接 .绞合导体中地单线允许焊接,但在冋一层内 ,相邻 导体根数: 根 金属 千分尺、 两个接头之间地距离应不小于 300 mm . 铠装层: 10%、5%、8%.外径尺寸不考核 铠 钢带包带间隙应不大于钢带宽度: 3 导体表面应光洁、尢油污、尢损伤屏敝及绝缘地毛刺、锐边以及凸起或断裂地单线 丝和 地 50%.铜带屏蔽搭盖率最
5、小 5% , 铜带最小厚度应不小于标称值地 游标卡尺 4 铜丝屏蔽应由冋心疏绕地软铜线组成,铜丝屏蔽层地表面上应有铜丝或铜带反向扎紧, 层数: 层 金属 相邻屏敝铜丝地平均间隙 G 应不大于 4 mm .G 由下式定义: G=n ( D+d) -nd/n 式中: 厚度: 带地 90%. D 铜丝屏敝下地缆芯直径,mm; d 铜丝地直径,mm; n 铜丝地根.铜丝 包带间隙/钢带宽度: % 屏蔽地截面积应能满足短路容量地要求 .适用时,铜丝屏蔽地电阻测量值应符合 GB/T 3956 测 GB/T 12706.2 2008: 17.5, 17.7 规定;或者不大于制造厂标称值 (当铜丝屏蔽地)截面
6、积与 GB/T 3956 推荐地系列截面积不 铜带屏敝: 量、 同时). 搭盖率: 外径 5 金属套屏敝电缆采用铅套或铝套时,金属套可作为金属屏敝 如铅套或铝套地厚度不能满 厚度: 测 足用户对短路容量地要求时,应采取增加金属套厚度或增加铜丝屏蔽地措施 .GB/T 结论:符合不符合 量) 12706.2 2008 局部 在 1.73U0 下无超过声明灵敏度 局部放电 1 试样制备 (1)环境温度: C 放电 实验 (5pC 或更优)地可测放电 检测仪、 串联谐振 1.1 应按产品标准规定取短电缆试样 . 1.2 应仔细制作实验用电缆终端,以避免因终端产生地局部放电 相对湿度: % 实验选用仪器
7、: GB/T 12706.2 2008: 18.1.4. 2 实验程序 2.1 短电缆实验 2.1.1 条件 短电缆可认为与集中电容相似,对短电缆长度上地限制取决于所采用地实验回路,其实 际数值可从 GB/T 3048.12 中附录 B 地双脉冲曲线图确定,并定义为 Ik.当电缆两端连接在 一起时,长度直至 2lk 也属于短电缆. 2.1.2 灵敏度检验 校准器应并联于试样远离测试仪器地一端,由注入校准电量 qcal和对应测出地偏转值 a2,可计算出刻度系数 k2(pC/mm)(k2=qcal /a2 )和灵敏度 qmin(pC). qmin =2k2h n 式中: hn 背景干扰偏转值,单位
8、为毫 M (mm) 2.1.3 实验步骤 只需在试样地一端进行测量,用测得地偏转值 A (mm)计算出放电量 q (pC ),即: q=k2A 3 注意事项 3.1 电缆终端地局部放电影响电缆本体局部放电测量准确度时,可采用任何合适方法加以 消除. 3.2 测量前试样应先经过工频交流耐受电压实验(在试样上施加实验时所需地最高测试电 压有效值, 试样不应有任何异常现象),以免在进行局部放电实验发生击穿或闪络,损坏 局部放点检测仪. 3.3 为了获取理想地双脉冲图,应选用具有 a 响应宽频带地局部放点检测仪 . 4 实验记录 4.1 实验类型; 4.2 试样编号、试样型号、规格、长度; 4.3 实
9、验日期、大气条件、实验时试样地温度; 4.4 实验回路、测试仪器信号、测试时地相关技术参数; 4.5 回路灵敏度校验和背景干扰值; 4.6 施加地实验电压地数值和局部放电量; 4.7 实验中地异常现象、处理和判断; 4.8 必要时地双脉冲图; 4.9 实验设备及其校准有效期; GB/T 3048.12 -2007实验系统 仪器编号: (2) 实验电压: kV 背景噪声: pC 局部放电量: A 相 pC B 相 pC C 相 pC 结论:符合不符合口 电压 实验 在 3.5U0 下,持续 5min 不击穿 GB/T 12706.2 2008: 18.1.8. 高压测试 系统 1 试样制备 1.
10、1 试样地数量和长度应符合产品标准规定; 1.2 试样终端部分地长度和终端头地制备方法应能保证在规定地实验电压下不发生沿其表 面闪络放电或内部击穿. 2 实验程序 2.1 实验方式,试样耐压实验地实验电压值和耐受电压时间按产品标准规定 2.2 实验电压应施加在导体和金属屏蔽 /金属套间逐渐地升到规定值 . 2.3 实验要求 2.3.1 除非产品标准另有规定,实验应在( 20 5)C温度下进行.实验时,试样地温度与周 围环境温度之差应不超过 3 C . 2.3.2 对试样施加电压时,应当从足够低地数值(不应超过产品标准所规定实验电压值地 40%)开始,以防止操作瞬变过程而引起地过电压影响;然后应
11、缓慢地升高电压,以便能 在仪表上准确读数,但也不能升得太慢,以免造成在接近实验电压时耐压时间过长 2.3.3 保持实验电压至规定时间后,降低电压至实验电压值地 40%,然后再切断电源.” 3 实验结果及评定 3.1 试样在施加所规定地实验电压和持续时间内无任何击穿现象,则可认为该试样通过耐 受工频电压实验. 3.2 实验中如发生异常现象,应判断是否属于 假击穿”假击穿现象应予排除,并重新实验 . 只有当试样不可能再次耐受相同电压值地实验时,则应认为试样已击穿 3.3如果在实验过程,试样地实验终端发生沿其表面闪络放电或内部 击穿,允许另做实验终端,并重复进行实验. GB/T 3048.8 -20
12、07 (1) 环境温度: C 相对湿度: % 实验选用仪器: 仪器编号: (2) 实验电压: kV 实验时间: h A 相实验是否通过: B 相实验是否通过: C 相实验是否通过: 不通过时,记录异常情况 结论:符合不符合口 弯 曲 实 验 及 随 后 地 局 部 放 电 实验 弯曲直径:15 ( D+d ) 5%正反弯 曲三次,随后地局部放电实验放电量 (1.73U0 下)不超过声明灵敏度 (5pC 或更优)地可测放电 GB/T 12706.2 2008: 18.1.4. 局部放电 检测仪、 串联谐振 实验系 统、电缆 弯曲实验 机 1 弯曲实验 电缆试样应在环境温度下围绕实验用圆柱体 (例
13、如电缆盘地筒体)弯曲至少一整圈,然后展 直,再在反方向弯曲一整圈,如此作为一个循环 .这样地弯曲循环共应进行三次 实验用圆 柱体直径应不大于 一一 36(+D)+5%,平铝套电缆; 一一 25(+ D)+5%,铅、铅合金、皱纹金属 套或金属塑料复合护层电缆; 一一 20(+D)+5%,其他电缆,这里一一导体标称直径,mm; D 电缆标称直径,mm. 2、弯曲实验结束后,电缆应立即进行局部放电实验并应符合 GB/T 12706.2-2008:18.1.4 要 求,实验方法参考第 3 页局放实验方法. GB/T 3048.8 , 12 2007 (1) 环境温度: C,相对湿度: % 实验选用仪器
14、: 仪器编号: (2) 弯曲直径: mm,正反弯曲次数: 次 (3) 实验电压: kV,背景噪声: pC 局部放电量:A 相 pC, B 相 pC C 相 pC 结论:符合不符合口 导体 电阻 测量值应按 GB/T 3956 给出地公式 和系数校正到温度为 20C,长度为 1km 地数值,所得计算值应不超过 GB/T 3956 规定地相应地最大值 GB/T 12706.2 -2008 : 16.2 双臂直流 电桥、通 用导体电 阻夹具 测试要点: 1、 试样在接入测量系统前,预先清洁其连接部位地导体表面,去除附着物、污垢,连接 处表面地氧化层应尽除尽; 2、 在实验环境中放置足够长时间最好在密
15、封性好地房间,选择一支精密温度计和一支数 字式温湿度计两温度计离夹具和试样不超过 0.5M,且两者基本在冋一高度; 3、 对各测量关键配套标准电阻、直流稳流器和检流计等作好功能性检查; 4、 施加电流应不大于1.0A/mm2,正反各测量一次. 实验环境要求: 1、 在实验环境中放置足够长时间; 2、 最好在密封性好地房间,温度: 15-35 C,湿度不大于 85% ; 3、 准备两支精密玻璃温度计和点温计(观察施加电流后导体地温升) GB/T 3048.4 -2007 (1) 环境温度: C 相对湿度: % 实验选用仪器: 仪器编号: (2) 导体直流电阻(20 C ): A 相 Q/km B
16、 相 Q /km C 相 Q /km 结论:符合不符合口 tg s 测量 将导体加热达到 95 C至 100 C之间 地一个稳定温度,在 2KV 下,tg S 测量值应不大于 0.0080 GB/T 12706.2 2008: 18.1.2 高压电 桥、串联 谐振实验 系统、标 准电容器 1 试样制备 1.1 应按产品标准规定选取试样地长度,但不得小于 4m. 1.2 试样终端部分地长度和终端地制备方法,应能保证在规定地最高测试电压下不发生沿 其表面闪络放电或内部击穿 . 1.3 被测试样地端部切开保护环,并将保护环接地 . 1.4 试样测量极对地应具有一定电阻值 . 1.5 交联聚乙烯绝缘电
17、力电缆可采用脱离子水终 .这时终端制备(包括开保护环)应按其技 术说明书地规定进行. 2 实验程序 2.1 除产品标准中另有规定外,应按下列方式接线: 2.1.1 单芯电缆,应将导体接高压端,金属套、屏蔽或附加电极接测量极; 2.1.2 分相铅套电缆,应依次将每一线芯接高压端,其他线芯相互连接并与金属套、屏蔽一 起接至测量极; 2.1.3 多芯电缆,应依次将每一线芯接高压端,其他线芯相互连接并接至测量极;或每一线 芯接高压极,其他线芯相互连接并与金属套、屏蔽一起接至测量极 2.2 除产品标准另有规定外,实验一般均应在( 20 5)C地环境温度下进行.试样地温度与 周围环境温度之差应不超过 3
18、C . 2.3 按产品标准要求在规定地实验温度下测量 tan湄时,可采用各种方法测量试样温度, 但测量值与标准规定之差不超过 3 C . 2.4 测量时应从较低值(不应超过产品所规定地测试电压值地 40%)开始将电压缓慢平稳 地升至规定地实验电压(电压偏差应不超过规定值地 3%),然后进行电桥平衡(检流计 灵敏度应从最低值开始).测量结束后,将检流计灵敏度调至最低值,并应迅速降压至低于 所规定地实验电压地 40%,然后在切断电源. 3 实验结果及计算 3.1 按实验所采用测量电桥地型式,直接读数或计算试样地 tan值. 3.2 按实验所采用测量电桥地型式,直接读数或计算试样地电容值 . GB/
19、T 3048.11 -2007 (1) 环境温度: C 相对湿度: % 实验选用仪器: 仪器编号: (2) 导体温度: C 实验电压: kV tan : A 相 B 相 C 相 结论:符合不符合口 热 循 环 实 验 及 随 后 地 局 部 放 电 实 验 加热循环 20 次后,随后地局部放电 实验:1.73U0 下,无超过声明实验 灵敏度(5pC或更优)地可检测到 地放电. GB/T 12706.2 2008: 18.1.4 局部放电 检测仪、 串联谐振 实验系 统、热循 环实验系 统 1、 热循环实验 应按 11.3.4 规定地弯曲直径将试样变成 U 形.试样应加热至导体达到 95C至 1
20、00C之间地 一个稳疋温度.加热应至少 8h .在每个加热期内,导体温度应保持在限疋地温度氾围内至少 2h .随后应自然冷却至少 3h,使导体温度不超过环境温度 10K.加热和冷却循环应进行 20 次. 2、 热循环实验结束后,电缆应立即进行局部放电实验,实验方法参考第 3 页局放实验方 法. GB/T 3048.12 -2007 (1) 环境温度: C,相对湿度: % 实验选用仪器: 仪器编号: (2) 热循环实验:导体温度: C 循环次数: 次 (3) 局部放电实验:实验电压: kV 背景噪声: pC 局部放电量:A 相 pC, B 相 pC C 相 pC 结论:符合不符合口 冲 击 电
21、压 实 验 及 随 后 地 工 频 电 压 实验 冲击电压实验(95100 C 依据电缆电压等级确定施加电压 ,正 负极性各 10 次)不击穿、随后工频 电压实验(依据电缆电压等级确定施 加电压,15min, 室温)不击穿. GB/T 12706.2 2008: 18.1.7 冲击电压 发生器成 套设备 1 试样制备 2 实验程序 2.1 接线方式,对电力电缆绝缘型护套和电缆附件试样进行实验时,试样地所有线芯都应 与金属套(屏敝)和铠装(右有)相连接并与冲击电压发生器输出端,而附加特殊电极 (如水槽或石墨涂层)接地 . 2.2 冲击电压发生器地校准.通常对每个试样都要校核冲击波形 .但是具有相
22、同设计和相同尺 寸地电缆试样,在同一条件下作实验,只需校核一次 2.3 耐受水平冲击电压实验. 2.3.1 在试样处于相应产品标准规定地实验压力和温度条件下,连续施加 10 次正极性相应 规定地耐受冲击电压值. 2.3.2 在施加 10 次正极性相应规定值地耐受冲击电压后,立即按 2.2 规定进行负极性冲击电 压值和波形地校准,然后在试样上连续施加 10 次负极性相同规定值地耐受冲击电压值 . 2.3.3 在连续施加正和负极性相应规定地耐受冲击电压值时,至少应分别摄录第 1 次和第 10 次冲击电压示波图. 3 实验结果及评定 最后一次冲击电压波形图无畸变或未呈现截波,通过实验 GB/T 30
23、48.13 -2007 ; GB/T 3048.8 -2007 (1) 环境温度: C,相对湿度: % 实验选用仪器: 仪器编号: (2) 冲击电压实验:导体温度: C 实验电压: kV,实验波形: A 相实验是否通过: B 相实验是否通过: B 相实验是否通过: (3) 工频电压实验:导体温度: C 实验电压: kV,实验时间: h A 相实验是否通过: B 相实验是否通过: B 相实验是否通过: 结论:符合不符合口 半 导 电 屏 蔽 电 阻率 (90+2 )0下,老化前和老化后地 电阻率应不超过:导体屏蔽, 1000 ,绝缘屏蔽,500 mGB/T 12706.2 2008 : 18.1
24、.9 电缆半导 电屏蔽层 电阻测试 1仪、电热 鼓风干燥 箱 1 试样制备 每个试样应从一段 150 mm长地成品电缆试样上制备 .应将电缆绝缘芯样品沿纵向对半切 开,将导体以及隔离层 (如果有)除去即制成导体屏蔽试样 .应将电缆绝缘芯外所有包覆层除 去即制成绝缘屏蔽试样. 2 实验步骤 应将四只涂银电极A,B,C和D置于半导电层表面 .两个电位电极E和C应间 距 50 mm ,而两个电流电极A ,D应分别放在电位电极外侧间隔至少 25 mm .应米用合适地 (1) 环境温度: C 相对湿度: % 实验选用仪器: 仪器编号: (2) 绝 缘 老 化 前 后 机 械 性 能 实验 老化前抗张强度
25、不小于 12.5 N/mm2,老化前断裂伸长率不小于 200%,老化前后抗张强度及断裂伸 长率地变化率均不超过戈 5% GB/T 12706.2 2008: 19.3.4 拉 力 实 验 机、指针 式测厚 仪、自然 通风热老 化实验箱 非金 非金属护套有 ST1、ST2、ST3、 属护 套老 化前 ST7、SE1 五种混合料,以最常见地 ST2 举例:老化前和老化后地抗张 强度均不小于 12.5 N/mm2,老化前 后机和老化后地断裂伸长率均不小于 械性 150%,老化前后抗张强度及断裂伸 能实长率地变化率均不超过 +25% 验 GB/T 12706.2 2008: 19.4.4 夹子连接电极
26、在连接导体屏蔽电极时,应确保夹子与试样表面地绝缘屏蔽层相互绝缘 连 接好地试样应放入已预热到规定温度地烘箱中,在至少 30 m in后测量电极间电阻,测试线 路地功率应不超过 100 mW .测量电阻后,应在环境温度下,测量图 B1b 所示试样导体屏 蔽和绝缘地外径及导体屏蔽层和绝缘屏蔽层地厚度 每项测量 6 个数值,然后取其平均值 B3 实验结构地计算 B3.1 导体屏蔽电阻率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p c 积电阻率, Q m; Rc 电阻测量值, Q; Lc 电位电极间距离, m; De - 导体屏蔽地外径,m; Tc- 导体屏蔽层平均厚度,m . B3.2 绝缘屏蔽电阻率应按下式计算: 式
27、中:p i 积电阻率,Q m; Ri - 电阻测量值,Q; Li - 电位电极间距离,m; Di 导体屏蔽地外径,m; Ti 导体屏蔽层平均厚度,m GB/T 11017.1 2002 附录 B 老化前,按要求进行各种老化用地试样各至少 5 个,试样应在一段样品连续取,先取前再 取后,并标上记号,试样不能有机械损伤 .(尽可能使用哑铃试件,试件厚度为不小于 0.8mm,不大于 2.0mm,如不能获得 0.8mm 地厚度,允许最小厚度为 0.6mm,宽度为 4mm.只有当绝缘线芯尺寸不能制备哑铃试件时才使用管状试件,所有试件要除去隔离层) 在测量截面积前,所有地试样应避免阳光地直射,并在 23+
28、5C温度下存放至少 3h,但热 塑性绝缘材料试样地存放温度为 23+2C). 拉力实验应在 23+5C温度下进行.对热塑性绝缘材料有疑问时实验应 23+2C温度进行.实验 期间测量并记录最大拉力.是时在同一试件上测量断裂时,两个标记线之间地距离 .分别计 算出抗张强度和断裂伸长率 . GB/T 2951.11 , 12-2008 导体屏敝电阻率: Q 绝缘屏蔽电阻率: Q 老化后: 导体屏敝电阻率: Q 绝缘屏蔽电阻率: Q 老化刖: 结论:符合不符合口 (1) 环境温度: C 相对湿度: % 实验选用仪器: 仪器编号: (2) 绝缘老化前抗张强度: N/mm2 绝缘老化前断裂伸长率: % 绝
29、缘老化前后抗张强度变化率: % 绝缘老化前后断裂伸长率变化率: % 结论:符合不符合口 拉 力 实 验 机、指针 式测厚 仪、自然 通风热老 化实验箱 取 3 个试样(尽可能使用哑铃试件,试件厚度为 1.0 +.2mm ,宽度为 4mm.只有当绝缘线芯 尺寸不能制备哑铃试件时才使用管状试件,所有试件要除去隔离层) .在环境温度下地干燥 器中存放至少 20h后取出立即称重,然后放入温度为 100 2 C 地老化实验箱中保存 168h, 热处理完毕后试件再重新放入环境温度下地干燥器中存放至少 20h后取出再次称重. 检验结果为其质(重)量之差除以表面积 . GB/T 2951.32-2008 (1
30、) 环境温度: C 相对湿度: % 实验选用仪器: 仪器编号: (2) 护套老化前抗张强度: N/mm2 护套老化前断裂伸长率: % 护套老化后抗张强度: N/mm2 护套老化后断裂伸长率: % 护套老化刖后抗张强度变化率: % 护套老化前后断裂伸长率变化率 : % 结论:符合不符合口 成品 电缆 100 C、7X 24h相容性老化后 拉力实验 机、指针 (1) 环境温度: 相对湿度: 实验选用仪器: 仪器编号: (2) C % 段相 地性能老化前后抗张强度及断裂伸 式测厚 绝缘老化前后抗张强度变化率: % 容性 长率地变化率均不超过戈 5% 仪、自然 绝缘老化前后断裂伸长率变化率: % 老化
31、 GB/T 12706.2 2008: 19.5.4 通风热老 护套老化后抗张强度: N/mm2 实验 化实验箱 护套老化后断裂伸长率: % 护套老化前后抗张强度变化率: % 护套老化前后断裂伸长率变化率: % 结论:符合不符合口 (1)环境温度: C 相对湿度: % ST2 分析天 实验选用仪器: 型 平、指针 仪器编号: PVC 护套 (100 C、168h)老化后,最大允许失 式测厚 仪、自然 重量为 1.5 mg/cm2 (2) 失重 GB/T 12706.2 2008 : 19.6.2 通风热老 处理温度: C 实验 化实验箱 处理时间: h 失重量: mg/cm2 结论:符合不符合
32、口 (1)环境温C 试样制备:对每个被试样品,从每个长度为 250 至 500mm 地样段上截取 3 个相邻地试样, 相对湿度: % 试样长度为 50 至 100mm. 高温压力 检验方法:试样应平放在实验装置上,刀片应与试样地轴线相垂直(刀片作用于试样上地 实验选用仪器: 护套 对 ST1、ST2、和 ST7 护套,压痕深 度不超过试样平均厚度地 50% IRJ inn /_JLA y j 测试仪、 压力).实验温度应按有关电缆产品地规定进行 .规定地加热时间结束后,试样在烘箱中在 仪器编号: 咼温 电热干燥 压力作用下迅速冷却,可用冷水喷射压在刀口下地试样来冷却 .试样在冷却至室温并不再继
33、 (2) 压力 续变形后,从实验装置中取出,然后浸入冷水中进一步冷却 .试样冷却后立即测量压痕地深 C GB/T 12706.2 2008: 19.7.2 箱、投影 仪 加热温度: 实验 度. 检验结果:从每个试样上切取地三个试片上测得地中间值,应不大于试样厚度平均值地 持续时间: h 50%. 压痕深度: % GB/T 2951.31-2008 结论:符合不符合口 PVC 护套 (ST1 和 ST2) 低温 实验 对 ST1 和 ST2 护套, 低温拉伸: - 15C下,断裂伸长率不小于 20%, 低温冲击:-15 C下,试样受重锤冲 击后,3 个试样均不应有裂纹 GB/T 12706.2
34、2008: 19.8.2 低温实验 箱、拉伸 机、 冲击 实验机 低温拉伸:每个被试线芯取两根适当长度地试样,试条应磨平或削平,试条厚度应不小于 0.8mm ,不大于 2.0mm ;沿试条轴向冲切各两个哑铃试片,在试片上标出标记线(如需 要).实验设备和试样冷却时间应至少 4h,如果实验设备已预冷,时间可缩短至 2h,如果 实验设备和试样均预冷,时间不小于 30min ;拉力机夹头地分离速度应为( 255) mm/min ;测量试样断裂时标记线间地距离或夹头间地距离 .用标记线间距离地增值与原始 距离 20mm (若是小哑铃试件应为 10mm )之比计算伸长率,以百分比表示 . 低温冲击:取
35、3 个成品电缆试样,长度不少于 150mm.按要求选好重锤后,固定在低温冲 击设备上.此实验设备在实验前及实验过程中应放置在低温箱内进行 .装好试样地实验设备 和被试电缆试样应并排放在低温箱中保持在规定温度下至少 16h,如果实验设备和试样均 预冷,则允许缩短冷却时间,但不得少于 1h.规定冷却时间结束后,将落锤从 100mm 高处 落下进行冲击.用正常视力或校正视力检查, 3 个试样均不应有裂纹.如果 3 个试样有 1 个裂 纹,则应取 3 个试样重复进行实验.如果这 3 个试样均无裂纹,则符合要求 .如仍有任何 1 个 试样有裂纹,则电缆或护套不符合实验要求 . GB/T 2951.14-
36、2008 (1)环境温度: C 相对湿度: % 实验选用仪器: 仪器编号: (2 )低温拉伸 实验温度: C 断裂伸长率: % (3 )低温冲击 实验温度: C 试后结果: 结论:符合不符合口 PVC 护套 (ST1 和 ST2) 热冲 击实 验 对 ST1 和 ST2 护套,150 C /1h,护 套无裂纹 GB/T 12706.2 2008: 19.9.0 抗开裂卷 绕机、 电 热鼓风干 燥箱 取两根(间隔至少 1m)适当长度地试样,按标准规定选取相对地试棒,将试样在环境境 温度下紧密地在试棒上绕成螺旋形(规定地圈数)并将其两端固定,然后放入已预热到 150 C地干燥箱中保持 1h,加热结
37、束后从干燥箱取试样并在试样达到近似环境温度后检 查仍在试棒上地试样. 检验结果应无裂纹 GB/T 2951.31-2008 (1) 环境温度: C 相对湿度: % 实验选用仪器: 仪器编号: (2) 处理温度: C 持续时间: h 试后结果: 结论:符合不符合口 XLP E绝 缘热 延伸 实验 负载下延伸率不大于 175% ;冷却后 永久变形率不大于 15% GB/T 12706.2 2008: 19.11 热延伸实 验仪、自 然通风热 老化实验 箱 1. 试样制备: 从每一被试试样上切取两个绝缘样段或护套样段 .去除绝缘线芯地所有外护层及护套地内部 元件,按规定制成哑铃片或管状试片,并做好标
38、记 . 2. 测试步骤: 2.1 将处理好地试件悬挂在烘箱中,下夹头加重物,所产生地作用力按有关电缆产品地 规 定;用夹头固定管状试样时,可在试件一端插入一小段金属针管,其尺寸略小于试件内径 . 2.2 烘箱温度在 5 分钟之内回升到规定温度并保持 10 分钟后,测量标记间距离并计算伸长 率;如果烘箱 内没有观察窗而必须把门打开,则应在打开门后 30 秒内测量完毕. 2.3 从试件上解除拉力(在下夹头处把试样剪断),并使试样在规疋温度下恢复 5 分钟,或 等到烘箱温度回升到规定地温度,取较长时间,然后从烘箱中取出试件,慢慢冷却至室 温,再次测量标记线间距. 检验结果:在规定温度下负重 10 分
39、钟后,伸长率地中间值应不大于有关规定;试件从烘 箱中取出冷却后,标记线间距地增加量地中间值对试件放入烘箱前该距离地百分比应不大 于有关规定. (1) 环境温度: C 相对湿度: % 实验选用仪器: 仪器编号: (2) 处理条件: 空气温度: C 负何时间: min 机械应力: N/cm2 载荷下最大伸长率: % 冷却后取大永久伸长率: % 结论:符合不符合口 黑色 PE 护套 碳黑 含量 仅对 ST3 和 ST7 黑色护套,碳黑含 量应为(2.5 .5) % GB/T 12706.2 2008: 19.15 碳黑含量 实验装 置、分析 天平 试样制备:1、从电缆地一端取一段足够重量地绝缘和护套
40、试样 .将试样切成小块,任一方 向上地尺寸应不大于 5mm.然后在干燥皿中放置足够长地时间 . 测试步骤:1.将长约 75mm 地燃烧舟加热到灼热,然后在干燥器中冷却至少 30min,称重 精确到 0.0001g,将(1.0 .1) g 重地聚乙烯试样放到燃烧舟中,再一起称重,精确到 0.0001g,减去燃烧舟地重量即得到聚乙烯试样地重量(重量 A),精确到 0.0001g. (1)环境温度: C 相对湿度: % 实验选用仪器: 仪器编号: 测量 2. 将装有试样地燃烧舟放到硬质玻璃、石英或陶瓷燃烧管地中部 管子内径约为 30mm,管 子长度为(400 50) mm.然后将一个带温度计(测温范
41、围 300550G)地塞子和一根可供 氮气地管子插在燃烧管地一端,使温度计地端头与燃烧舟接触 .含氧量小于 0.5%地氮气以 (1.7 .3) L/min地流速通过燃烧管,并在以后地加热过程中保持这个流速 . 3. 将燃烧管放入炉里,管子地出口串联到两个含有三氯乙烯地冷凝器上,第一个冷凝器用 固体二氧化碳冷却,第二个冷凝器地出口管应通到通风橱或户外大气中,或者也可将燃烧 管地出口直接接到户外大气中. 4. 将炉子在 10min内加热到 300350G,再加热 10min 到约 450C,第三个 10min后加热 到(6005)G .然后在此温度下保持 10min.再将出口管从冷凝器(如有地话)
42、脱开,将装 有燃烧舟地燃烧管从炉子中取出,冷却 5min,氮气流速与前相同. 5. 然后将燃烧舟通过氮气进口端从燃烧管中取出,在干燥器中冷却 2030min并重新称 重,测定残留物地重量精确到 0.0001g (残留物重量 B). 6. 然后,再将此燃烧舟放入燃烧管,在( 600 0)G地温度下将空气或氧气取代氮气以适 当地流速通到燃烧管内,使残留碳黑燃烧 .在实验装置冷却之后,再取出燃烧舟并称重,测 定残留物地重量精确到 0.0001g (残留物重量 C). GB/T 2951.41-2008 (2) 碳黑含量: % 结论:符合不符合口 XLP E绝 缘收 缩实 验 最大允许收缩率为 4%
43、GB/T 12706.2 2008: 19.16 自然通风 热老化实 验箱 1. 试样制备: 在每个被试绝缘线芯上距离电缆端头至少 0.5m 处,截取一根约 1.5Lmm 长地试样丄应是有 关电缆产品标准规定地长度 .除粘附地挤包半导电屏蔽层(如有地话)之外,应及时从绝缘 线心试样上除去所有护层.截取试样后 5min之内,在每一绝缘线心试样地中部标上 L5mm 地实验长度.测量标记之间地距离,精确至 0.5mm,然后在每个试样两端距离标记 2 至 5mm 处去除绝缘. 2. 测试步骤: 将试样导体地裸露端头水平支架在空气烘箱中或平放在滑石粉槽地表面,使得绝缘能自由 伸缩.按有关电缆产品标准规定
44、地温度和时间加热试样 .从烘箱中取出试样后,在空气中冷 却试样至室温,重新测量每个试样地标记之间地距离,精确至 0.5mm. 3. 检验结果: 加热前标记之间地距离和加热并冷却后标记之间地距离地差值与加热前标记之间地距离地 百分比作为实验结果,以收缩率表示 . (1) 环境温度: G 相对湿度: % 实验选用仪器: 仪器编号: (2) 实验温度: G 实验时间: h 收缩率: % 结论:符合不符合口 XLP E绝 缘吸 水实 验 重量变化(85 G 14d )最常用地材 料 XLPE :最大 1 mg/cm2 GB/T 12706.2 2008: 19.13 吸水测试 装置、分 析天平、 真空
45、干燥 箱 试样制备:绝缘应磨成或削成 0.6 mm 到 0.9 mm 厚地溥片,表面光滑并基本上平仃 .从溥片 上冲切(80100) mm 长,(45) mm 宽地试样.从每个被试绝缘线芯上制备两个试样 . 测试步骤:表面完全擦干净地试样在温度为( 70G 2)G地真空(残压近 1mbar)状态下 加热 72h.组份本质上不冋地材料不能冋时在一个容器或烘箱中加热 .经上述处理后,试样应 放在干燥器中冷却 1h,然后称重.然后将试样浸在去离子水(或烝馏水)中,时间和温度 按有关电缆产品标准地规定,按有关电缆产品标准规定地时间浸水 14 天后,试样应转移 到室温下地去离子水(或烝馏水)中并在此冷却
46、 .然后从水中取出每一试样,甩去任何附着 地水滴,称重.最后干燥试样,条件冋浸水之前地干燥条件,称重 . 检验结果:如果最后重量 M3 小于 M1 :( M2-M3 ) /A ;如果最后重量 M3 大于 M1 : (M2-M1 ) /A.试样结果取 2 个试样地平均值作为绝缘线芯地吸水量 . GB/T 2951.13-2008 (1) 环境温度: G 相对湿度: % 实验选用仪器: 仪器编号: (2) 实验温度: G 实验时间: h 重量增量: mg/cm2 结论:符合不符合口 燃烧 实验 上支架下缘与炭化部分起点之间地 距离不小于 50mm,燃烧向下延伸至 上支架下缘之间地距离不超过 540
47、mm GB/T 12706.2 -2008 : 19.14 电线电缆 耐燃烧实 验装置、 游标卡尺 1. 试样地制备:从成品电线或电缆上截取( 600 5) mm 长试样一根,若电线电缆表面上 有涂料或清漆涂层时,实验前应将试样在 60+2C地温度下保持 4 小时,并冷却至室温. 2. 检验方法: 测量试样外径,然后垂直夹在金属罩中,试样下端距底板约 50mm;用调整 好地喷灯火焰接触试样,应使蓝色内锥地尖端触及试样表面,接触点距水平地上支架下缘 为 4755 mm,并使灯管轴线与试样轴线保持呈 45 地夹角.实验时,喷灯火焰应不间断地 燃烧试样,供火时间按试样外径计算 . 3. 检验结果:停
48、止供火后,并且在试样地燃烧完全停止后,把试样表面擦干净,其炭化部 分在距上支架下缘 50mm 以下,则判定实验结果为合格.如果燃烧向下延伸至距离上支架下 缘大于(1) 环境温度: G 相对湿度: % 实验选用仪器: 仪器编号: (2) 上支架下缘与炭化部分起点间距离: mm 燃烧向下延伸至上支架下缘距离: GB/T 18380.11,12-2008 mm 结论:符合不符合口 纵向 透水 实验 实验期间, 电缆试样两端应无水分 渗出 GB/T 12706.2 2008: 19.22 透水实验 装置 1应将一段未经过 11.3 中所述任何实验地至少 6 m长地成品电缆试样,按 11.3.4 规定进
49、行 弯曲实验应从经过弯曲实验后地电缆上截取一段 3m长地电缆并水平放置在电缆中间部位 切除一段宽约 50 mm地圆环切除地圆环应包括绝缘屏蔽以外地所有各层材料 如果声明导 体有阻水结构,则切除地圆环应包括导体以外包覆地所有各层材料 .如电缆采用间隔地纵 向阻水结构,试样至少应含有 2 个这样地阻隔,并在阻隔间切除圆环 对这种情形,应说明 电缆阻隔间地平均距离,并据此确定电缆试样地长度 切出地表面应使间隙容易被水浸湿 . 若设计中只有导体阻水结构,则相关地切割面可采用适当地材料密封,或者可将其外包覆 层除去.用一个合适地装置使一根内径至少为 10 mm地管子,垂直地放置在切开地圆环上方 . 该装
50、置与电缆外护层表面密封 电缆伸出部分地密封应不使电缆受到机械应力 .注:某些阻隔 对纵向透水地反应可能和水地组分 (例如 pH 和离子浓度)有关除非另有规定,应采用普通地 自来水 2实验 在 5 m in内向管子内注入温度为(20 0) C地水,使管中水柱高于电缆中心 1 m (见 图 C1).注水后地度样装置应放置 24 h.然后应在试样上施加 10 次加热循环应采用适当方 式加热导体,直到其温度达到 95C至 100C之间地一个稳定温度,但不应达到 100C.应至 少加热 8 h.在每一个加热期内,导体温度应保持在上述温度范围内至少 2 h,随后应自然冷 却至少 16 h.水头应保持在 1
51、 m .注:整个实验过程中不加电压,建议使用一根与被试电缆相同 地模拟电缆与被试电缆串联 ,在模拟电缆上直接测量 导体温度. 3.要求实验期间,电缆试样两端应无水分渗出 . GB/T 12706.2 2008 附录 F (1) 环境温度: C 相对湿度: % 实验选用仪器: 仪器编号: (2) 结果描述: 结论:符合不符合口 成品 电缆 标志 地检 查 应有制造厂名称、产品型号及额定 电压地连续标志,标志应字迹清 楚、容易辨认、耐擦;标志间距离 不超过 500mm GB/T 12706.2 2008 附录 B. 游标卡 尺、脱脂 棉 通过目视观祭。 以浸过水地棉布或脱脂棉在标志地表面轻轻擦试,
52、共 10 次,观祭标志是 否清晰可辨.对于采用凹印或凸印地标志,不进行本实验 .标志表识齐全、正确且通过上述 实验后,标志或符号仍清晰明了,则判为合格 . GB/T 6995-2008 (1) 环境温度: C 相对湿度: % 实验选用仪器: 仪器编号: (2) 结果描述: 结论:符合不符合口 签名 厂家代表签字 业主代表 签字 检测人员签字 期 2、额定电压 1kV 挤包绝缘电力电缆抽检 检验工 程 标准要求 检验器具 检验方法 检测结果 备注( 绝缘厚 度测量 绝缘平均厚度应不小于规定地标称 厚度,绝缘最薄点地厚度应不小于 规定标称值地 90%-0.1mm GB/T 12706.1 2008
53、: 16.5.2 投影仪、测量显 微镜 试样制备: 1. 从样品切取一绝缘薄片试件用于测量绝缘平均厚度和绝缘最薄点厚度; 2. 用锋利刀具从样段上沿着与试样导体线芯轴线垂直地平面切取薄片一个; 3. 如绝缘上有压印标志时,试片上应包含有绝缘厚度减溥地标志印痕 测试步骤: 1. 每一试片都必须进行焦距调节,使其处于最佳清晰状态; 2. 找出试片厚度地最薄点作为第一个测量点; 3. 每个试片测量 6 点,沿试片芯痕凹槽处圆周尽可能等距离测量 6 点. 实验结果地计算: 1. 在电线绝缘离端头 25cm取 1 个绝缘试件测得 6 个数值地平均值(用 mm 表 示),应计算到小数点后 2 位,取该值为
54、绝缘厚度地平均值; 2. 绝缘最薄处厚度应取所测三个试件地全部数值地最小值 GB/T 2951.11-2008 (1) 环境温度: C,相对湿度: % 实验选用仪器: 仪器编号: (2) 绝缘最薄点厚度: mm 偏心度: % 非金属 护套厚 度测量 无铠装地和不直接包覆在铠装、金 属屏蔽或冋心导体上地电缆外护 套,其厚度地最小测量值应不低于 规定标称值地 85%-0.1mm ;直接 包覆在铠装、金属屏蔽或冋心导体 上地电缆外护套和隔离套,其厚度 地最小测量值应不低于规定标称值 地 80%-0.2mm ; GB/T 12706.1 2008: 16.5.3 投影仪、测量显 微镜 (1) 环境温度
55、: C 相对湿度: % 实验选用仪器: 仪器编号: (2) 护套最薄点厚度: mm 隔离套最薄点厚度: mm 结论:符合不符合口 电缆结 构检查 (导体 检查、 铠装金 属丝和 金属带 地测 量、夕卜 径测 量) 铠装金属丝 95%称值; 铠装金 属带 90%称值.GB/T 12706.1 2008: 16.7, 16.8 千分尺、游标卡 尺 1. 导体检查应采用适当地检验及测量方法来检查导体结构是否符合 GB/T 3956 要 求. 2. 导体表面应光洁、无油污、无损伤屏蔽及绝缘地毛刺、锐边以及凸起或断裂地 单线. 3 铜丝屏蔽应由冋心疏绕地软铜线组成,铜丝屏蔽层地表面上应有铜丝或铜带反 向
56、扎紧,相邻屏蔽铜丝地平均间隙 G 应不大于 4 mm .G 由下式定义: G=n (D+d) -n d/n式中:D 铜丝屏敝下地缆芯直径,mm; d 铜丝地直径, mm; n铜丝地根数.铜丝屏蔽地截面积应能满足短路容量地要求 .适用时, 铜丝屏蔽地电阻测量值应符合 GB/T 3956 规定;或者不大于制造厂标称值 (当铜丝 屏蔽地)截面积与 GB/T 3956 推荐地系列截面积不冋时). 4 金属套屏蔽电缆采用铅套或铝套时,金属套可作为金属屏蔽 .如铅套或铝套地厚 度不能满足用户对短路容量地要求时,应采取增加金属套厚度或增加铜丝屏蔽地 措施. GB/T 12706.1 2008: 16.7 (
57、1) 环境温度: C 相对湿度: % 实验选用仪器: 仪器编号: (2) 导体根数: 根 铠装层: 层数: 层 厚度: mm 包带间隙/钢带宽度: % 结论:符合不符合口 4h电压 实验 4U0, 4h不击穿 GB/T 12706.1 2008 : 17.3.2. 交流耐压实验仪 1 试样制备 1.1 试样地数量和长度应符合产品标准规定; 1.2 试样终端部分地长度和终端头地制备方法应能保证在规疋地头验电压下不发生 沿其表面闪络放电或内部击穿 . 2 实验程序 2.1 试样耐压实验地实验电压值和耐受电压时间按产品标准规定 2.2 试样接线 2.2.1 应按下列规定接线方式接线,也可采用其他接线
58、方式,但必须保证试样每一 线芯与其相邻线芯之间,至少经受一次按产品标准规定地工频电压实验 2.2.2 五芯及以上躲芯电缆,通常需进行二次实验:第一次在每层芯中地奇数芯 (并联)对偶数芯(并联)之间施加电压;第二次在所有奇数层地线芯(并联) (1) 环境温度: C 相对湿度: % 实验选用仪器: 仪器编号: (2) 实验电压: kV 持续时间: kV 是否通过: 不通过时,记录异常情况 对偶数层地线芯(并联)之间施加电压 .如果电缆中冋一层中含有地线芯数为奇 数,则应补充对未经受电压实验地相邻线芯间再进行一次规定地电压实验 2.2.3 金属套(屏蔽)和铠装之间地内衬层实验时,所有线芯都应与金属套
59、(屏 蔽)相连接,接至实验电源地高压端,铠装接至接地端 2.3 实验要求 2.3.1 除非产品标准另有规定,实验应在( 20 5)C温度下进行实验时,试样地 温度与周围环境温度之差应不超过 3 C . 2.3.2 对试样施加电压时,应当从足够低地数值(不应超过产品标准所规定实验电 压值地40%)开始,以防止操作瞬变过程而引起地过电压影响;然后应缓慢地升 高电压,以便能在仪表上准确读数,但也布能升得太慢,以免造成在接近实验电 压时耐压时间过长. 3 实验结果及评定 3.1 试样在施加所规定地实验电压和持续时间内无任何击穿现象,则可认为该试样 通过耐受工频电压实验. 3.2 实验中如发生异常现象,
60、应判断是否属于 假击穿”假击穿现象应予排除,并重 新实验.只有当试样不可能再次耐受相同电压值地实验时,则应认为试样已击穿 . 3.3 如果在实验过程,试样地实验终端发生沿其表面闪络放电或内部击穿,允许另 做实验终端,并重复进行实验 . GB/T 3048.8 -2007 结论:符合不符合口 环境温 度下地 绝缘电 阻测量 及导体 最咼温 度下绝 缘电阻 测量 测量值计算出地数值不小于标准中 GB/T 12706.1-2008 表 13 地规定值. GB/T 12706.1 2008: 17.1,17.2. 绝缘电阻测试 仪、恒温水槽 GB/T 3048.5 -2007 (1) 环境温度: 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员工入工会培训课件
- 新发特殊传染病课件
- 新入职保安消防知识培训课件
- 中学实验室安全管理操作规程
- 助产士进修汇报课件
- 2024年小学数学期末试卷及详解
- 冷饮日常知识培训课件
- 静脉留置针护理操作规范培训教材
- 劝学课件赏析
- 小学数学位置方向思维训练题
- 深圳市失业人员停止领取失业保险待遇申请表样表
- 皮瓣移植术后移植(再植)组织的局部观察课件
- DB11-T 1764.42-2020用水定额 第42部分:居民生活
- 蒂森克虏伯电梯 MC2-B控制系统用户手册
- 浅议可转让信用证的风险防范
- 医疗器械嵌入式软件注册描述文档
- 工程认证《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 建设工程五方责任主体法定代表人授权书、项目负责人质量终身责任承诺书
- 星级精益班组管理考核评价标准
- 城管协管员考试题库
- 电子厂SMTDIP组装车间计件工资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